當前位置:文書都 >

成長作文 >反思作文 >

關於課堂反思作文七篇

關於課堂反思作文七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堂反思作文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課堂反思作文七篇

課堂反思作文 篇1

根據本學期縣語文教研室的安排,本學期的語文教研活動圍繞作文教學展開。10月29日,我在組內上了一節《細節描寫》的作文課。之所以安排這個內容,是因為七八年級的寫作上以記敍文寫作為主,通過對學生的瞭解,我發現八年級的學生常常覺得寫的文章總是枯燥、膚淺,空洞無物,總是寫不長。為了讓學生克服寫作中的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技巧,就安排了這樣一個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了這樣幾個主要環節:知識呈現,主要給學生呈現關於細節描寫的相關知識;感悟賞析,主要讓學生通過欣賞一些精彩的細節描寫片斷,感受這種精彩,製造學生的寫作衝動;方法介紹,主要介紹一些寫好細節的方法;片段演練,讓學生根據提示,進行模仿練習,在模仿實踐中形成能力。

我認為本次教學的一個亮點就是精心設計了一個學案。學案的設計,不僅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而且減少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能落到實處,學生能利用學案,積累知識,有效的感悟,得到方法的指導,有針對的演練。特別是片段的演練,學生能根據學案的提示,逐步完成,可操作性強,對指導學生進行細節描寫很有幫助。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學案的設計不夠精煉,內容過多,導致學案上安排的教學內容未能全部完成,其中,賞析的片段內容因為文章學生不熟,導致賞析較困難,且因為安排了感情的環節,這一環節顯得有點多餘。二是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調動不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顯得不是很活躍。三是因為在前面的感悟賞析環節用時過多,導致後面的片段演練環節時間有些緊張,學生的能力訓練不充分,重點不突出,也導致本堂課的任務沒有完成。

課堂反思作文 篇2

傳統的作文課就是在課堂上利用兩節課讓學生獨立完成,有的甚至硬性規定40分鐘完成。開放式作文教學提前一週把作文題告訴學生,讓學生在這麼長的時間內閲讀,觀察,積累材料,立意謀篇,寫出的文章自然比在課堂上兩節課完成的要好。葉聖陶先生説過:“學生經驗積聚得多,情感藴蓄得深,思想鑽研得精,才可以寫成好文章。”由於有充裕的時間,有的學生還寫出了一萬字以上的作文。這是開放式作文教學的優勢。此外,開放式作文形式多樣化。比如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親近大自然,寫情景作文;學生可寫讀書筆記、日記、週記、隨筆甚至進行專項研究性寫作訓練;在學校成立文學社,出版文學報刊;組織學生參加各類作文大賽等;利用多媒體方式來作文等等。總之,一切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供表現個性、展示作品的機會,讓學生在作文中體驗成功的喜悦。但是,有的老師整個一學期甚至一學年都是課外作文。長期放任自流,是不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的。令人遺憾的是,學生在課堂上作文的獨特風景再也見不到了。我欣賞課堂作文時的安靜的氣氛,那是等候初生兒降臨的產房的氣氛;我欣賞學生課堂作文時的情態變化,時而是“望盡天涯路”的困惑,時而是“驀然回首燈火闌珊”的驚喜;我欣賞學生筆尖在稿紙上發出的聲音,那是悠悠的情絲如小河淌水,那是澎湃的激情如大江汩汩滔滔。所以,開放式課外作文和多樣的形式固然需要,但我同時呼喚課堂作文的迴歸。

課堂反思作文 篇3

語文教師們往往困惑的是學生在寫作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個人方面,既無個性,又不生動整篇文章顯得乾枯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細閲讀這些作品,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共同問題: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寫完整,而忽略了進行生動具體,細緻入微細節描寫。揪其根源,我設計了《細節描寫—記敍問的.靈魂》作文片斷練習,習作課。

這節課我本着潛心鑽研校本教研課題的態度精心構思真正做到了針對性,實性,環節清晰層層深入。

首先我設計了同一內容《修理三角板》細緻描寫與概括描寫兩個片段,“粗細”對比來相識細節。

其次讓學生在課後查閲有關細節描寫的片段課上彙報,來深刻了解細節描寫的範圍很廣泛,不僅僅只對人物動作、神情、外貌等的刻畫,還包括對事件發展物件、社會環境、自然景物等作業細緻入微的描寫,再次擴展了學生細節描寫的範圍。接着從講述小學生作文《摸螺螄》,中國作家施耐俺的《武松打虎》,外國文學大師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郎台》,三個片段中,讓學生感悟無論是小學生作文還是中國作家,乃至於外國文學大師創作都非常重視對細節的描繪來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使學生更加明確,“一個細節在揭示人物的性格 特徵的作用,有時和一個情節、一場戲肩着同樣的作用。”

我想只有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深刻的感悟其作用和好處,學生才有信心學好。

於是在學寫法指導上,我以刪除修飾詞和限制的詞悟好處和練習在“走”這個動作前加上修飾限制的詞,讓學生學會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時,讓學生知道不僅要寫好“做什麼”,還要寫好“怎麼做”,這樣才能使人物更具表現力,很好的為中心服務。

在指導學生細節描寫要用詞精當,仔細推敲這一點時,我回憶起了,前些天我和兩位同學“平託”着班上身體僵直,正在抽筋的小徐妍一直奔到二醫院急診室的情景,引導學生 這個“送同學去”醫院,不是普通的“送”字,而是一直“平託”到醫院的細節,使學生領悟到用詞精當,具有生動性、真實感、更能突出人心精神品質——即“於細微處見精神”,.才能達到寫作目的。最後,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印象最深刻的細節,練説、練寫,達到了擴展,延引、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

開課伊始,我選擇了《修理三角板》這個系列動作細節描寫的片段,容易讓學生誤解,刻畫人物細節是一個系列動作描寫過程,在選入課本片段時,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細節描寫不等於“細細的寫”,應該是能突出人物精神的細小環節或情節,即“於細微處見精神”。這是我為一些差生考慮,而在猶豫中沒敢捨得放棄這一段,所造成聽課老師的誤解。這是我的失誤,我應該換取本冊書《荔枝》母親剝荔枝的片段,讓學生從文本感悟細節描寫會更好。

在本節課最後一個環節,擴展延伸“讓學生到生活中找細節”練説練寫中,我們班朱麗娜同學寫了“媽媽在我生病時呵護我”的片段寫得很好,同學們給了她很好的評價。我應該趨熱打鐵,讓學生找到為什麼、好在哪裏,學生就會在朱麗娜所寫的片段中找到突出母愛的動作、神情、詞語,來感悟細節描寫對突出人物精神的好處落實教學重點。原因是我過高地要求她,把她的文章與我選入本節課的中外文學大師的文章相比覺得不太新穎。其實我們應該從學生的點滴進步看到我們的成功之處,毫不吝嗇誇大他們習作上的進步使學生更增強寫作的信心。

課堂反思作文 篇4

高中新課程改革在我省試點實施已經四年了,我所帶的第二屆參加課改的學生也已畢業,對課改,我感受頗深。隨着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都在發生着前所未有的變化。這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們當今的高中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然而,我們在這些“活”的試驗課堂氣氛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初中教學與高中教學脱節,教師卻仍追求高中課堂的達標和活躍。

新課程的改革是由初中開始試點實施的,應該説初中的課程改革確實減輕了學生的學生負擔,學生只需課堂認真聽講,考前看看課本就能考出高分,不必額外地多做練習,課堂課外都很輕鬆。老師在課堂上也不講太難的東西,只把表層的知識交給學生就行了。可是在這樣的學習要求下,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懂得怎樣自己學習,不懂得怎樣自己將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形成自己的東西,只等着老師來推,老師説“該做筆記了”便記兩筆,老師不説就不記。而且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連知識的基本體系都沒有形成,而高中的許多知識又是必須建立在這些基本體系之上的,於是我們的高中教學便成了空中樓閣。比如幾乎所有學生都不懂得什麼是“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更不用説句子成分了,可是沒有這些知識就無法貫徹文言文的諸如活用、句式等基礎知識,而要講清這些相關語法知識,語文課堂又必然會變得比較沉悶,這又違反了新課改的精神,於是我們的許多老師就只好避重就輕,拋開這些枯燥的語法,轉而注重文言文故事情節的介紹與文章結構特點的把握,遇上語法現象或直接告訴學生或由學生自己去看參考書。這樣的文言文教學豈不失了其本質,與現代散文、小説的教學有何二致?

我以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什麼文章就應該像什麼文章。各種文體都有其獨有的特徵,我們在教時也應保有文章本身的問題和內容特徵,如果我們把無論什麼文體的文章都按照一種文體來上,那就失去了教學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應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每堂課的教學方法和情境,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課改,製造虛的達標和活躍。

二、單純追求課堂氣氛而忽視語文雙基知識

自從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 “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在課堂上是否積極發言”、“教師講的多還是少”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參照標準。而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清、沉悶的場面,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笑話等眾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肯定是沒有什麼好説的,學生們在一節課中始終處於興奮狀態,熱熱鬧鬧,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是我們仔細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教學,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有沒有置疑問難?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是否有所提高?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是否協調體現?總之,感覺這樣的課型,學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沒有潛下水去探寶,以保證我們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潑之餘,實感雙基浮躁。因此,我們現在的高中新課程改革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做些什麼,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課堂中的哪些閃光點,這些活躍氣氛的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在求知的生涯中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誠然,活潑的課堂氣氛不可缺少,但這並不是我們教學的唯一選擇和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於探究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求真務實,務實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實,而不能從“北極”走向“南極”。

三、學生失去了傳統意義而言“讀書”“讀”的權利。

本者,根也,用以吸收養分長成軀幹枝葉。“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要培養和提高學生讀、聽、説、寫的能力,它同樣離不開“讀”這個根。讀、聽是語言的吸收和理解;説、寫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讀中包括朗讀,朗讀實際上含有聽和説,葉聖陶先生解釋得極為透 闢,“聽,也是讀,是用耳朵讀;説,也是寫,是用嘴寫”。沒有吸收和理解,就談不上表達和運用,學生只有通過讀,學習了人家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駕馭語言,表情達意。大凡文章寫得好的人,都有相當濃厚的“讀”的基礎。可見讀、聽、説、寫這四項中,領頭的一項是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在力量和時間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讀”這個根。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非讀無以廣識,有知才會有能,能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而“讀” 本身就是一種緊張的智力活動,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閲讀激發起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有些學生連課文也不願“接觸”,卻“陶醉”於老師那津津樂道的講演,其結果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學生,雖然在語文課上面對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説和支離破碎的提問而昏昏欲睡,但他們重視自我閲讀,語文成績卻也很是不錯。這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捨本與固本的不同結果。由此可見,“讀”是高中語文教學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們以“讀”為本,再相應地輔以“講”、“問”等方法,就能把語文課真正上成在教師引導下“教會學生學習”的課。

四、片面強調個性而忽視及時引導

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後,教師的教學理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行為要以人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課堂時間返還給學生,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強調得尤為重要。是的,每個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但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為主體”的“罪名”。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任其學生高談闊論,經常可以聽到學生説“我認為”,“我不同意”“我反對”等詞語,經常可以聽到來自學生的各種見解。課堂教學氣氛異常活躍,思路打開了,各種不同見解層出不窮,教師往往用“很好”等比較概括的詞語總結學生的見解。一節課下來,幾乎全是學生在説,教師呢,只是在不停地説“好”“很好”“不錯”等類似的誇讚之詞,對於學生回答中出現的明顯錯誤也沒有及時及中肯地糾正,而有些教師竟將之視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於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並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獨到見解與獨特體驗是否科學、合乎情理。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在學生的發言過程中,教師有沒有起到提升學生的學習層次的作用?我們的課堂是否應該有學生自己的時間,讓學生在潛心閲讀中不斷感悟,而並非僅僅在別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學生髮表不同見解的同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學生的價值取向呢?

以學生為主體並不等於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缺席”,當發現一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體會不夠深入時,教師應適時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充分發揮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在學生回答後應適時地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又要啟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

綜上所述,我認為針對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已經存在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做一些主觀的努力,比如:

1、以教材為“本”。教材是教學之本,是基礎,只有把教材學懂了,學會了,才可能談得上拓展、提升。

2、難度要降低。學習是一個信心培養的過程,如果把學生都搞蒙了,信心失去了,對我們今後的教學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做一些學情調查,根據學生的需要及時地做一些策略上的調整。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抓住了培養學習習慣,就是教給了學生會學習的方法。

4、重視第一思維點。第一思維點要強調,要提醒,要啟發,要比較,要訓練學生自己去找,要留出時間讓學生的頭腦掀起風暴,教師千萬不要替代學生做學生該做的事情。

5、不斷地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有了可以學好的信心,教學活動才可能得到學生積極的呼應。

怎樣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語文教學行為和教學風格,遠離功利,遠離浮躁,平心靜氣,求真務實,是我們高中語文教師必備的心理品質,我相信,一路走下去,總會走出一片藍藍的天。

課堂反思作文 篇5

這是一堂作文指導課,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最難,作文教學中,作文指導課最難出彩。因作文指導課要講授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生聽起來常有昏昏欲睡的現象。

設計這一節課時,我通過《儒林外史》中嚴監生的故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本上解決了講授枯燥理論引不起學生的興趣的問題。

在講課的過程中,我結合我的小課題,把教學環節分為了五個主要的層次,由易到難,由理論到實踐,講練結合,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提問的過程式中,我也注意到了學生的差距,把學生分為幾個層次來回答問題,使好中差生都能有表現的機會,都能有所收穫。

“教學就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這節課也有許多缺點,現在想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有些緊張,故事講的不夠精彩,沒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舉。

2.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的不夠到位,學生的學習氣氛不夠熱烈,回答問題時不夠踴躍。

3.限於學生的作文水平和領悟能力,本節課還有許多學生並沒有參與到活動中來。

4.教師對於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比如在大顯身手這一環節,教師應在學生定作之前對劉翔的姿勢、動作、神態等給予必要的提示,這樣學生的寫作難度就會降低,學生的寫作就會更加的容易些了。

課堂反思作文 篇6

這是一篇寫人的習作,初看題目感覺並不是很難寫,因為對學生來説,寫人的作文,他們並不陌生,基本上都能抓住寫人的要點,如:外貌、動作、心理、神態、性格、品質等。但是要寫出出色的好文章,那還是要多動腦筋。

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對比法,在黑板上寫了兩個題目,《我的爸爸》、《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爸爸》,請同學們找出這兩個題目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經過激烈的討論後,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指出了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都是寫人,要寫出人物的外貌、性格。不同點在於它們寫作的着重點不一樣:《我的爸爸》要求寫出爸爸的性格特點,而這個特點不一定就是爸爸好的方面的品質,比如愛釣魚、看足球等方面的愛好,甚至可以寫爸爸身上存在的缺點。而《我最敬佩的一個人――-爸爸》就必須寫爸爸身上優秀的品質,如樂於助人、勇敢頑強,捨己為人等值得人佩服的精神。這就是這兩篇文章的區別之處。學生弄懂了這些,在選材上就不會出錯了,而且也抓住了此次習作的重難點。

接着,我提出建議,確定寫作對象,明確敬佩原因,選擇典型事件,

幫助學生理清寫作的思路。

然後,通過同一人物的不同事例比較選材。例:

人物 品質 事例

汪婧婕 勤學好問 1、上課時,她有一道題沒有聽懂,下課了,她不去跳繩,到老師辦公室去請教,直到弄懂為止。

2、她的同桌忘記帶作文本了,她主動拿出自己的本子借給了同桌。

許老師 工作認真負責 1、許老師家離學校很遠,他每天按時到校,帶我們進行早自習,從不遲到。

2、許老師批改作業特別仔細,一絲一毫的錯誤都不放過,每次改完作業還要把出現錯誤的作業本一一整理出來,把同學們一個一個叫到辦公室訂正,直到弄懂做對為止。

最後,指導學生不管寫誰,在寫作前都應該收集有關資料,因為事不離人,人不離事。只有通過舉例才能體現人物的品質。在寫作中還可以讓學生仿照所學的課文,注重對所寫人物進行動作、神態方面的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生動。

課堂反思作文 篇7

無論在何種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很重要,同伴教育也很重要。寫作教學也要為班級學生搭建同伴教育的平台。有時候,同伴教育的影響力甚至高於教師的影響力。我想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往往的單線的,但是同伴之間的互動影響是網狀的,這種影響力有時超乎我們想象。另一方面,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學生到了高中階段,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從老師和家長轉變為同學,高中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整合中,更在意同伴對自己的看法,更在意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形象,因此為了獲得同伴的良好評價,找到羣體歸屬感,高中生往往很在意自己在集體活動中的表現,他們往往會盡可能展現出自己的最佳形象。

因此,在我的語文課堂上,一直重視和強化同伴教育,寫作課亦是如此,我十分重視寫作活動課程的設計。一學期的演講活動,我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高度熱情、課後的積極準備、課堂上的激烈的頭腦風暴、作文中的潛移默化。同時,我也驚訝於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表現平平的學生竟在演講活動中大放異彩。正如班內學生樂菁雯所言:“ ‘讓每個同學有一個完全展示自己的平台。

標籤: 課堂 反思 七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changzhangzuowen/fansizuowen/8yqq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