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名人故事 >

醫聖張仲景的故事六則

醫聖張仲景的故事六則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醫聖張仲景的故事六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故事一

張仲景是東漢的大醫學家,名璣,字仲景,生於公元150年2月26日,卒於公元219年,今河南南陽人。張仲景從小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尤其喜歡研討醫學著作。他的叔父張伯祖是當時南陽的一個名醫,仲景拜他為師,經常隨他去給人治病,又研讀《內經》、《扁鵲八十一難經》等。經過幾年刻苦鑽研,在其叔父的指導下,醫術提高很快,同時蒐集了許多治病的驗方,成為一方有名的良醫。 張仲景儘管醫術高明,遠近聞名,但他遵照其叔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教誨,除了勤學實踐過去醫學著作外,只要聽到哪裏有名醫,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師,就去尋求。範牧在《張仲景的傳説》中就有這樣一個故事。説有一個南陽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但無子女,後繼無人,沒法將醫術傳給子孫,慢慢愁成病了。他的病誰也看不好,病越來越重。張仲景知道後,給他開了一個藥方,用五穀雜糧各一斤,搓成團,外用硃砂塗上,叫他一頓吃完。沈槐看了藥方,覺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藥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藥丸取笑張仲景,天天如此,但不知不覺間病就好了。沈槐這才恍然大悟,對張仲景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去拜望他時説:“我們做郎中就是為百姓造福,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先生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沈槐聽了,感到很有道理,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郎中。

故事二

張仲景有一個好友叫寧遠,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閒談間張仲景看了寧遠的氣色,又為他把脈,説他患了消渴之症,現尚初發,三月之後,頭痛不眠,尿的次數增加;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一年之後,背生疽瘡而死。於是開了一個藥方給寧遠。寧遠回家後,認為仲景故弄玄虛,將藥方撕碎扔掉。六個月後他的病情發展確如張仲景所説,才急忙去找張仲景。但仲景説,已經晚了,準備後事吧。寧遠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不如現在去遊山玩水。一年後,寧遠回來去拜訪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十分驚奇,認為他一定遇見神人了。寧遠將他遊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給他治病等事告訴了張仲景。張仲景聽完後深感山外有山,於是離開家鄉,奔赴茅山求師。

故事三

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博採眾方, 醫術超羣,加之為人誠懇,不分貧賤,有求必應, 因此南陽老百姓推舉他為孝廉,並出任長沙太守。在長沙任內,他仍深入民間,留心各種疾病,蒐集民間方劑,召見各地名醫,商討醫學,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後因全國各地又流行傷寒病,不到十年時間,張仲景自己家二百多人病死一百三十多人。於是,他辭去太守職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註解傷寒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代傳下來的只有經晉代王叔和改編過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種,在祖國四大醫學經典著作中佔兩部,熔理、法、方、藥為一爐,華佗稱《傷寒雜病論》“此真活人書也!”自唐以來,張仲景的學説廣傳國內外,日本、朝鮮等國稱他為醫學“先師”,在國際醫學界享有崇高聲譽,在我國,則稱他為醫聖。

故事四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懷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藥店取名為“××堂藥店”,這就是中醫藥店稱“堂”的來歷。

故事五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在告老還鄉退休的時候,正趕上那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在白河邊上,張仲景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因為寒冷,把耳朵都凍爛了,心裏十分難受。

回到家後,由於張仲景的名聲早已經聞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門求醫。張仲景有求必應,整天都很忙碌,可雖然上門求醫的人很多,可張仲景依然掛念那些凍爛耳朵的人。

經過研究,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

他叫徒弟在南陽東關的一個空地搭了個棚子,支上大鍋,為窮人舍藥治病,開張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藥就是“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當初其實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裏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麪皮煮熟。

麪皮包好後,樣子象耳朵,又因為功效是是為了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張仲景給它取名叫“嬌耳”。

張仲景讓徒弟給每個窮人一碗湯,2個“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當初張仲景在長沙任職的時候,就在平時經常為老百姓看病,很受羣眾的愛戴。退休以後,長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鄉去看望。

俗話説,醫生難治自己的病。張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張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燈油就要燒乾了。

長沙來看望他的人説,長沙有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想讓張仲景百年之後在那裏安身,可南陽的人不幹了,雙方就爭吵起來。

張仲景説: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以後,你們就抬着我的棺材從南陽往長沙走,靈繩在什麼地方斷了,就把我埋葬在哪裏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張仲景駕鶴西去了。壽終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當送葬的隊伍走到當年張仲景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地方的時候,棺繩忽然斷了。

大家按照張仲景的囑託,就地打墓、下棺、填墳。兩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擔,川流不息,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大大的,還在墳前為他修了一座廟,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在冬至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這天為大家舍“祛寒嬌耳湯”的,為了紀念他,從此大家在冬至這天都要包一頓餃子吃,並且都説,冬至這天吃了餃子,冬天耳朵就不會凍了。

“祛寒嬌耳湯”很少有人吃了,但經過歲月的沖刷,大家在冬至這天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並且餃子的種類和形狀也有了很大改進,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餃子,餃子也成了闔家團圓的代表食品,但張仲景的名字卻很少有人提到了。

故事六

東漢年間,南陽有個府台,他幹了很多壞事,人們氣恨他,巴不得找個出氣的機會。

這年,府台的女兒有病了,一連幾個月,遍求名醫,也治不好病。這天,府台派家人去請張仲景,來給女兒看病。那陣子,傷寒病正遊行,張仲景每天早出晚歸,到鄉下給老百姓醫病,只有兒子在家。他們就把張仲景的兒子請了去。

張仲景的兒子常年隨他學醫,也是個知名的郎中。他來到府衙,詢問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沒張嘴,淚就先落下來:“唉呀!她面黃肌瘦,茶飯不進,還不住歇地嘔吐呢!”説着説叫女兒診脈。

那時候,年輕郎中給女子看病是不能見面的。所以只好從簾幃中牽出一根紅線,一頭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頭讓張仲景的兒子拉着,放在耳朵邊靜聽。他仔細聽了好久,心裏不覺好笑:哈哈!就這病竟沒人看得出嗎?

原來府台的女兒是懷孕啦!可他並不知道“病人”還是個沒出閣的姑娘,就高聲朝着府台説:“恭喜大人!小姐沒有啥病呀,她是喜脈!你快要當外爺了!”

府台一聽氣得渾身亂顫,嚎叫道:“混帳東西!純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趕出去!”家人一擁而上,把他痛打一頓,趕出了府門。

晚上,張仲景回來聽了,心裏十分氣憤,他問兒子:“你果是看得真?”

兒子説:“確確實實是懷孕,已經六、七個月啦!”

張仲景沉吟了一下,説“這個府台,幹盡了壞事,明天找他出氣去!”

第二天,張仲景吆喝着鄰居,帶着禮品,來到府衙,正趕上全城紳士和名流在那裏議事。張仲景見府台施一禮,説:“不肖之子醫理不明,口出不遜之言,望大人海涵!今天,一來賠禮道歉,二來我要親自給令愛診脈醫病!”

府台一聽大喜,忙説:“賤女區區小癢,何勞先生大駕呀!”説着就要設宴款待。

張仲景説:“還是先給令愛診病要緊。”府台忙叫傭人把女兒請出來。

張仲景觀那女子氣色,早已明白了幾分。暗用右的小姆指甲剜了一點藥,藏在寬大的袖中,然後端坐給小姐撫脈。

張仲景一撫脈,果然此婦向孕六七個月啦!就對病人説:“張開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剛張開嘴,他就彈動右手小姆指,把藥彈進小姐嘴中,又叫端來開水,小姐喝了。張仲景這才笑呵呵地對府台説:“藥到病除,送令愛到耳房觀察,一會兒就會好的。”

府台十分感激,擺上酒宴招待。他剛端起酒要敬張仲景,耳房邊傳來了小姐的呻吟聲,府台有詫異,張仲景説:“這是藥力到了,你放心,令愛頃刻就會痊癒的!”

話音未落,只聽哇哇的嬰兒哭聲從耳房傳來。府台和夫人猛地驚呆了,一時羞得面紅耳赤,恨不得鑽到地縫裏去。那些紳士名流也驚奇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交頭接耳暗暗發笑。

張仲景拍案而起,哈哈大笑,指着府台説:“現已真相大白你們口口聲聲禮義廉恥,乾的卻是男盜女娼呵!”府台和夫人聽了,氣得暈了過去。張仲景為百姓們出了氣,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標籤: 六則 醫聖 張仲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mingrengushi/zzdj0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