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歷史典故 >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通用7篇)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通用7篇)

端午節馬上要來了,説到端午節小編想到的就是粽子了,中國飲食文化是依附着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故事,歡迎閲讀與借鑑,謝謝!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通用7篇)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1

粽子的來歷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範注《祠制》説:“仲夏薦角黍。”説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來歷的民間傳説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説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説,最先被樑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説,收在《續齊諧記》裏。説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説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説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説專門用粽子來喂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説: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粽子來歷的另一種説法紀念台駘

山西民俗學家認為,粽子的來歷和古時三晉先民治水的故事有關。台駘,作為遠古歷史人物,據山西省歷史學者考證,台駘治水從年代上要早於大禹治水,是顓頊帝時代治水官員。當時台駘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導汾水,一路導水至靈石山頭被阻,台駘帶領百姓奮戰在靈石山頭,開山泄水工程異常艱難,人們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當時水滿為患又無路可通,也沒有船隻,(禹王治水時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過家門而不進的故事,據考證台駘治水要早於大禹,台駘治水以汾水為主,是以治水的歷史和傳説只在山西流傳,而大禹治的是黃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跡和功績要大於台駘)台駘和他帶領的開山百姓每天的飲食來源就成了問題,汾河兩岸每家都有勞力在隨台駘治水,為了保證糧食的按時運送到工地,不耽誤和影響人們的飲食保障,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用竹桶和蘆葉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下游的治水的人們,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魚蝦吃掉。隨着人口的流動,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這種食品就傳遍了整個漢民族。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2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説:“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説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説廚娘藕覆鬆。”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祕魯人是在聖誕節吃粽子的,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孃家,再來嚐嚐母親親手製作的粽子。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曆的五月五日,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狀酷似鐘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較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3

你猜今天是個什麼日子,對啦!是端午節。説起端午節的由來,人們總是記着一個人。那就是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二十四五歲的時候,他當上了一個叫“左徒”的'官,權力只次於皇帝和宰相。他在朝廷裏,任用賢才,把楚國變得越來越強大,東聯齊國,西抗秦國。但是,由於小人的離間,楚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正直的`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寫了傳世之作《離騷》。他像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後來,楚王聽了秦國使者的的話與齊國斷交,之後被秦國誘引去,做了三年俘虜,囚死在了秦國。屈原對一名漁夫説:“我寧願死在江中,也不要玷污了我的清白。”

最後他抱着一個石頭跳進了江中。屈原的自殺,表示他熱愛楚國的精神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每逢五月初五,總會把粽子投進江中,讓魚兒不吃屈原的屍體;有時還會划龍舟,目的是驅趕江中的魚。

到了今天,習俗也遺傳下來了,只是端午節時不是扔粽子,而是吃粽子。瞧!這些就是端午節的由來,據説在端午節的時候,還要在角落噴些雄黃,就可以驅災辟邪。好,祝賀大家端午節快樂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4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粽"字本作"粽",《説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説文?夂》:"葼,斂足也。"意為鳥飛時收斂腿爪。《集韻?送韻》:"粽,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記載見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注云: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四仲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與夏至同。春孚雛,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二節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説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制作,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5

公元時期關於粽子的來歷。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説:"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説廚娘藕覆鬆。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6

古代時期關於粽子的來歷。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説法,按《齊諧記》説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説:“粽,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説法,故聞一多有“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説。

關於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00年後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於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並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説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説,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後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更像現在的粽子。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説,但一説用於祭祖;又説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説都有道理。

粽子的來歷與傳説故事 篇7

春秋時期關於粽子的來歷。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稱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農曆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震遠同湖州粽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標籤: 來歷 粽子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lishidiangu/8vm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