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高考素材 >

高考素材:中國歷史典故

高考素材:中國歷史典故

作為高考生我們要熟悉典故,瞭解典故,能夠嫻熟地去掌握和運用典故。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提供的歷史典故,歡迎參考。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帶領隊伍去伐罪張繡,氣候熱得出奇,烈日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隊伍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憂貽誤戰機,心裏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另有很遠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措施。”他知道現在縱然下下令要求隊伍加速速度也無濟於事。腦子一轉,措施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部隊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邊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好像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調禁不住加速了很多。 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夢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2、化干戈為玉帛

[語出] 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説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後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於崇(即中嶽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於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後,舜又向堯推薦説:“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裏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於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幹,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牆來保衞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着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後,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裏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後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3、毛遂自薦

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國雖然竭力抵抗,但因為在長平遭到慘敗後,力量不足。趙孝成王要平原君趙勝想辦法向楚國求救。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國,又是趙王的叔叔。他決心親自上楚國去跟楚王談判聯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他手下有三千個門客,可是真要找文武雙全的人才,卻並不容易。挑來挑去,只挑中十九個人,其餘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着急的時候,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了起來,自我推薦説:“我能不能來湊個數呢?”

平原君有點驚異,説:“您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少日子了?”

那個門客説:“我叫毛遂,到這兒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搖搖頭,説:“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裏,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可是您來到這兒三年,我沒有聽説您有什麼才能啊。”

毛遂説:“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這把錐子。要是您早點把它放在袋裏,它早就戳出來了,難道光露出個尖兒就算了嗎?”

旁邊十九個門客認為毛遂在説大話,都帶着輕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賞識毛遂的膽量和口才,就決定讓毛遂湊上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別趙王,上楚國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談判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台階下等着。從早晨談起,一直談到中午,平原君為了説服楚王,把嘴脣皮都説幹了,可是楚王説什麼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台階下的門客等得實在不耐煩,可是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想起毛遂在趙國説的一番豪言壯語,就悄悄地對他説:“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着寶劍,上了台階,高聲嚷着説:“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怎麼從早晨説到現在,太陽都直了,還沒説停當呢?”

楚王很不高興,問平原君:“這是什麼人?”

平原君説:“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一聽是個門客,更加生氣,罵毛遂説:“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輪到你來多嘴?還不趕快下去!”

毛遂按着寶劍跨前一步,説:“你用不到仗勢欺人。我主人在這裏,你破口罵人算什麼?”

楚王看他身邊帶着劍,又聽他説話那股狠勁兒,有點害怕起來,就換了和氣的臉色對他説:“那您有什麼高見,請説吧。”

毛遂説:“楚國有五千多裏土地,一百萬兵士,原來是個稱霸的大國。沒有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連打敗仗,甚至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小子,帶了幾萬人,一戰就把楚國的`國都——郢都奪了去,逼得大王只好遷都。這種恥辱,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恥呢。老實説,今天我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主要是為了楚國,也不是單為我們趙國啊。”

毛遂這一番話,真像一把錐子一樣,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臉紅了,接連説:“説的是,説的是。”

毛遂緊緊釘了一句:“那麼合縱的事就定了嗎?”

楚王説:“決定了。”

毛遂回過頭,叫楚王的侍從馬上拿雞、狗、馬的血來。他捧着銅盤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説:“大王是合縱的縱約長,請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塗在嘴上,表示誠意,是古代訂立盟約的時候的一種儀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後,平原君和毛遂也當場歃了血。楚、趙結盟以後,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趙國。

4、先天下之憂而憂

宋仁宗曾經派范仲淹去西北抗擊西夏。范仲淹確實是一個合適的人選。他不但是一個軍事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范仲淹是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他兩歲的時候,就死了父親,跟着改嫁的母親背井離鄉,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很有志氣,愛好讀書。十多歲的時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廟的僧房裏,晝夜苦讀。每天,他只燒一鍋粥,等粥冷卻後,用刀劃成四塊,一天兩餐,早晚各吃兩塊。菜呢,也只是幾根鹹菜。後來,人們稱他這種生活為“斷齏(jī,指鹹菜)劃粥”,成為歷史上刻苦好學的佳話。

經過艱苦的學習,范仲淹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同時養成了嚴肅認真和刻苦節儉的作風。

范仲淹青年時就考中了進士,開始做官。早年的貧困生活使他了解並同情民間的疾苦。他決心為國家和百姓做一番事業。

宋夏戰爭初期,宋軍不斷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韓琦同時被派到陝西,前去抗擊西夏。

標籤: 素材 歷史 高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gaokaosucai/qox2z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