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一鼓作氣釋義及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釋義及成語故事

為幫助大家瞭解一鼓作氣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一鼓作氣釋義及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鼓作氣釋義及成語故事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鋭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一;不能讀作“yì”。

[辨形]作;不能寫作“做”。

[近義]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用法]含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緊縮式。

[辨析]~和“一氣呵成”;都有“一口氣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時可以通用。但~偏重在鼓足幹勁;趁熱打鐵;多用來形容戰鬥時振奮精神;鼓足幹勁;勇往直前;“一氣呵成”偏重在安排緊湊;迅速完成;多用來形容寫文章或做事過程中不間斷、不放鬆;一口氣把它寫完或做完。

 [例句]:我們要~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準備工作做完。

[英譯]getsth。doneinonevigorouseffort

[成語故事]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説:“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説:“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説:“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説:“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説:“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説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 ”。(“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説明倉皇逃竄。)

補充説明:“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vmmn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