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出爾反爾的故事成語知識

出爾反爾的故事成語知識

【釋義】:

出爾反爾的故事成語知識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的原意是你怎樣對別人,別人也怎樣對你。現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前後矛盾,反覆無常。“爾”指你,“反”同返。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故事】: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説該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説:“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着又説:“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説過的話嗎?他説,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説:“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用法】: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我們可要講究親疏,着重情誼,辨明恩仇,不能那麼出爾反爾,此一時,彼一時。”

1、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着生命和意志。故事:通過敍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陳述一件往事。故事圖片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着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着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説法認為,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敍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佈具有很大作用。語言富於動性。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複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注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神馬搜索更多出爾反爾的故事成語知識

2、成語:成語(拼音:chéngyǔ,英文:idiom)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説,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説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古代漢語詞彙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語,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闢,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説,成語就是,説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並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3、出爾反爾:出爾反爾,漢語成語,拼音是chūěrfǎněr,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説了或做了後,後來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説話不算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近義詞】反覆無常、翻雲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反義詞】説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責備反覆無常的人。示例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的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説:“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麼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着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麼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説:“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裏堆滿糧食,貨庫裏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説:‘小心啊,小心啊!你...

4、知識: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但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等為考量。知識的概念是哲學認識論領域最為重要的一個概念,有一個經典的定義來自於柏拉圖: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由此看來,知識屬於文化,而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昇華,這就是知識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有關於知識的悖論是: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是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知識本身就立刻失去意義——《未來簡史》。知識也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是人類從各個途徑中獲得的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的系統的認識。在哲學中,關於知識的研究叫做認識論,知識的獲取涉及到許多複雜的過程:感覺、交流、推理。知識也可以看...

標籤: 成語 出爾反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g9l3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