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簡短的成語故事(精選17篇)

簡短的成語故事(精選17篇)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絕招的解釋及造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簡短的成語故事(精選17篇)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

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説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説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2

沆瀣一氣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於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於是有人就開玩笑説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3

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説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説那裏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4

車胤,晉代南平人,年輕時就愛讀書,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苦,沒錢買油點燈。日子久了,車胤覺得長久下去,將不知浪費多少寶貴時光,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才行。

一晚,他見一羣螢火蟲,一閃一閃的飛來飛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幾只螢火蟲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們所發出的光來讀書嗎?此後,他就每晚靠着螢火蟲的光來讀書,有時甚至看到天明。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5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6

《安居樂業》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着遠古的社會,認為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7

董遇,字季直。性格質樸,不善言辭但又好學。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將軍段煨。

董遇和哥哥收集撿拾野稻子賣錢維持生計,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着儒家的書籍,一有空閒,就拿出來學習誦讀,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還是依舊讀書。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8

【成語】大公無私

【注音】dà gōng wú sī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麼推薦仇人,他説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幹得相當出色。孔子説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出處】忠者中也,至公無私。漢·馬融《忠經·天地神明》

【解釋】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毫無個人打算。

用法】作賓語、定語、狀語;用於歌頌人的品德。

【相近詞】捨己為公、鐵面無私

【反義詞】假公濟私、自私自利、利慾薰心

成語造句】

1、把銀行裏面的分子清除出去,是不會影響銀行的信譽的,能秉公辦事,大公無私,敢於處理,信譽還會提高。

2、無產階級是大公無私的,敢於面對客觀的真理,所以我們研究歷史能夠作到高度的科學性。

3、只有人:才有純粹的、理智的、大公無私的快樂和熱情——只有人,才過理論上的視覺節日。

4 、一個單位的領導者大公無私,以身作則,他下達的工作意見,就容易被職工接受。

5、和大生產相聯繫的無產階級,把大公無私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9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於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悦。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其他的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説:“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0

阿三家養了一隻很健壯的母雞。它到處捉蟲子吃,把自己喂得飽飽的。每一天午後,這隻母雞都會準時下一個大個兒的蛋。阿三家母雞下的蛋又大又好,遠近聞名許多人都爭着來買他家的雞蛋。他就用這些雞蛋來換大米,夠他全家吃,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説這雞要是一天能下兩個蛋多好阿,我們家的大米就會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個蛋,不,四個,五個……能下十個蛋才好呢。”阿三説。

他的妻子説:“這母雞每一天都能下一個蛋,肚子裏必須存了不少蛋吧。”阿三點點頭:“那當然!”妻子又説:“它一天只下一個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們一下子把雞蛋全拿出來,就發,大財了。”

阿三想了想説:“對阿,我怎樣沒想到這個呢還是你聰明,我此刻就把雞蛋全取出來。哈哈,咱們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他説着就捉來母雞,很快把母雞的肚子打開了。咦母雞肚子裏都是一些沒長成的小雞蛋黃,有的還沒芝麻大呢。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後悔也來不及了。再也,沒有母雞下蛋換米了,他們倆對着母雞大哭起來。沒過幾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見了底,他們只能回憶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1

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騎着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2

【成語】杜漸防微

【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成語故事】

丁鴻,東漢時人。自幼聰明好學,對經書很有研究。其父死後,父親的爵位按當時的世襲傳統應由作為長子的他繼承,但他卻上書朝廷要把爵位讓給他弟弟,他自己外出躲了起來。後來,朝廷不允,他在外被人發現,經反覆勸説,才回到家中,接受了皇帝的敕封。

到了和帝劉肇繼位時,劉肇因年幼無能,大權由竇太后執掌。當時,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職位非常顯要,他拉幫結夥,把竇家兄弟紛紛安排到了重要的職位上,相互勾結,為非作歹,朝廷實際上成了竇家天下。丁鴻見了很着急。他利用那年發生日蝕,古代人認為是不祥之兆的機會,勸説皇帝趁竇家兄弟權勢還不大的時候,及早制止,以防患於未然。他上奏皇帝説:"皇上如果親自負責治理國家,發現壞事的苗頭,就及時地制止它、杜絕它。這樣,兇險就可以避免,禍害就可消除。"他還進一步舉例説:"巖石的破壞,是因為涓涓細水的侵蝕;能遮蔽陽光的樹木,是嫩綠的幼苗長成,事情在開始的時候容易制止,等發展壯大了,就難以除掉了。"丁鴻的話,正合和帝的心意,和帝本來就有大權旁落的感覺。於是,他罷免了竇憲的官職。竇憲被迫自殺。

【釋義】杜:堵住;漸:指事物的開端;微:微小。錯誤或壞事剛冒頭就及時制止,不讓它發展。

【用法】作謂語、定語;同“杜漸防萌”

近義詞防微杜漸、杜漸防萌

【相反詞】任其自然

成語示列】杜漸防微之責,舍我輩其誰堪任之!聞一多《給梁實秋、吳景超、翟毅夫、顧毓琇、熊佛西諸先生》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3

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4

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着。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公元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5

春秋時期,衞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衞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衞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説:“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説:“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樣辦?”石説:“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衞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説完,搶着説:“你是説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先,這是石的安排。衞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衞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就應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此刻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6

1、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2、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裏。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3、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裏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裏卻很高興。回到家裏還誇口説:“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裏去看,發現田裏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4、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説:“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5、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説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説:“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6、老馬迷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率軍出征,卻在途中因大霧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馬才能平安回國。從此,齊國上下對這匹識途老馬倍加寵愛,漸漸地,老馬迷失了自我。它常這樣想,原來我有如此異能,我可是匹寶馬啊!老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過了一個月,齊恆公再次出征,為了防止迷路,齊恆公又帶上了這匹老馬。老馬得意極了,把頭抬得高高的,連正眼也不瞧那些戰馬一眼。不出齊恆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霧,只好就地紮營。因大霧久久不散,糧食也吃完了,齊恆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糧,又把老馬牽了出來,讓它帶路。老馬心想:我有異能,肯定能帶大王回去。於是,老馬隨便選擇了一條路,揚蹄前行,不料走了幾個時辰,卻發現是條死路。齊恆公怒極之下,一刀殺了老馬。原來老馬太驕傲,沒有在沿途做下標記,因此迷了路。

老馬剛醒悟,已是含淚於九泉之下了。

簡短的成語故事 篇17

項莊舞劍

項羽的大軍進駐鴻門(在今陝西臨潼東北)後,有人暗中向項羽報告説,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為消除誤會,在謀士張良的陪同下,到鴻門當面向項羽謝罪。項羽聽他説得真誠坦率,表示不再懷疑,並設宴款待劉邦。項羽的謀士范增、項伯等也一起參加。

范增早就主張殺掉劉邦,免得留下後患。席間,他屢次向項羽暗示殺劉邦,但項羽不予答理。於是他離席,把項羽的堂兄項莊叫來説:“大王心慈手軟,你進去敬酒,請求舞劍助興,趁機殺了沛公。”

項莊入內敬酒,完畢後對項羽説:“大王與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

項羽表示同意,於是項莊拔出劍在席前起舞,項伯看出苗頭不對,便拔劍與項莊對舞,並以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從下手。

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情勢危急,離席找到了劉邦的部將樊噲。樊噲一見張良,就問他現在情況如何。張良説:“現在情況非常危急。此刻項莊表面上是舞劍助興,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殺掉沛公!”

樊噲激動地説,既然如此,由他進去與他們拚命。他強行進入營帳,怒視項羽,頭髮直豎,眼眶睜得像綻開似的。項羽賜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後,面不改色地指責項羽聽信讒言,企圖殺掉有功之臣。過了一會兒,劉邦藉機入廁,逃回了自己的軍營。

成語“項莊舞劍”常與“意在沛公”連用,比喻説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胯下之辱

韓信少年時很貧窮,有志向但沒有力氣。在淮陰釣魚,靠一個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飯給他吃。韓信説:“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氣,責備他:“我看你像王孫公子,不忍你捱餓,才給你飯吃,哪裏想你重重報答?”韓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負,屠宰調戲他:“你不怕,就拿刀殺我;如果不能,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沒辦法,俯下身從屠宰胯下爬過去,街上的人都説韓信膽小懦弱。後來劉邦的丞相蕭何三次將韓信舉薦給漢王劉邦。劉邦築壇拜韓信為大將。韓信輔佐漢朝有功,被封為齊王。

成語“胯下之辱”現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暫時忍受屈的人。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侯,他時常到城下釣魚,希望碰着好運氣,以便解決生計。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着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做工。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地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説,將來必定要重重地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説: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我們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

聲東擊西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爭雄。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本已歸順劉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漢。

劉邦派韓信領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率兵馬扼守在黃河東岸的蒲阪,封鎖黃河渡口,阻止漢軍渡河。

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阪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知道從這裏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覆考慮,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紮在蒲阪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吶喊,夜裏掌燈舉火,調兵遣將,做出要從這裏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裏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移動,選擇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點。

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調動繁忙,喊殺震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阪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這裏堅如磐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休想渡過河來!”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趕緊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着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裏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無準備,慌忙領兵迎戰,結果慘敗,他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成語“聲東擊西”,指為了迷惑敵人,表面上宣揚要攻打一邊,其實是攻打另一邊。

多多益善

韓信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為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立下輝煌功績。但是,在漢高祖六年之時,有人告密説韓信意圖謀反,劉邦本來就對韓信有戒心,於是設計將韓信捉拿起來。不過,因證據不足,不久又釋放了他。韓信知道,劉邦嫉妒自己的才幹,常悶悶不樂,藉故推説有病而不上朝,閒居家中,進行消極反抗。

漢高祖劉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丟失了這位良將,所以常同韓信談話聊天,挽回關係。有一次閒聊時,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帶領多少兵馬?”韓信回答説:“最多也就帶上十萬人。”劉邦又問道:“你要是帶兵可以帶多少呢?”韓信説:“我當然是愈多愈好啦!”劉邦追問:“你可帶的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抓住了呢?”韓信回答説“這是兩回事了,陛下雖然不可帶兵太多,但是陛下善於使用將帥,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傳開來。

“多多益善”簡言之是愈多愈好。這個成語還可以在它前面加上“韓信將兵”變成八字,亦即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2wko0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