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000字作文 >

【精品】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彙總六篇

【精品】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彙總六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品】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彙總六篇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父親比我整整大出三輪,和母親都到了古稀之年。零零落落的花白頭髮根根豎着,皺紋在不知不覺中爬滿了眼角、嘴角、額頭,童年印象中的健壯、雄偉,象一座山一樣的父親在歲月的磨礪中漸漸的消瘦了。曾走路風風火火沒半點清閒的母親也同樣抵擋不住歲月在身上的印痕:一度紅潤、健康,惹都我都禁不住拿手去碰的臉取而代之的是蠟黃、消瘦,皺紋橫生;曾能一下子背起百十斤的重物的腰身也不再挺直、硬朗。

任何人都在經受着歲月的刀,刀刀傷人。

又到重陽節,又到秋風起。父親曾告訴我:重陽節又叫老人節。父親的意思也無非是想讓我們給他們過過節。都已經年愈花甲了,還能再過多少個重陽節呢?我是這麼想,也許父親也是這麼想吧!人老了都知道珍惜了,也知道日子是越過越少了。第一個重陽節是我和女兒過去給老兩過的,很簡單的幾個菜,是在小桌上進行的。老兩口卻異常的高興。父親對着母親説:“你家閨女給你過節來了,今天是老人節,是你的節日!”父親説這話的時候很興奮,一直看着母親,好象我只是給母親過節,而與他無關。但父親臉上卻寫滿了幸福。原來,幸福是看到另一個人幸福。

國慶休假接到母親的電話,説是去姐姐家幫忙掰玉米。見我猶猶豫豫的樣子,母親直接説,你不去我自己去。再不孝的女兒到這個時候都會心軟的,我只是不想讓母親去,畢竟都七十的人了。母親堅持要去,我只好答應第二天早點到母親家一起走。第二天早六點起牀收拾停當就直奔母親家。母親開的門,很高興的樣子説,我還怕你晚了。我説,平時睡懶覺,關鍵時候還能睡?母親笑了。父親從屋裏出來也很高興。總覺得我早起的行為給他們添了不少光似的。臨走的時候,父親説,你媽感冒了,下午三、四點就早早回來吧!父親不説,粗心的我竟沒能看出來。母親直説,沒事,沒事。我卻更為昨天的猶猶豫豫而感到無地自容。

一路上照顧好母親,沒多久就到了姐姐家。姐姐和外甥正在牆外剝玉米,見我們來了,笑着直説今天可真早。母親卻顧不上説別的坐在姐姐剛坐過的小凳子上開始剝玉米,手裏幹着活,才開始説起來話來。什麼家常裏短,鄰里鄰居,姐姐和母親好象有説不完的話。而我卻是屬於那種點睛之筆,偶爾插一槓子惹的大家都樂了,然後再保持沉默。幹起活來時間總過的很快,我囑咐母親早點走吧,別誤了最後一班車。母親看着剩餘沒有剝的玉米也感到沒辦法了,只好跟我去趕最後一班車。坐上車後,我用手機撥通了父親的電話,告訴他,我們已經坐上車了,再等一會兒就去車站接我們吧!

當我扶着母親下車後,第一眼就看見父親已在三米開外的地方等我們了。父親的笑容很舒朗了,好象那種久別重逢的笑容。只短短的幾個小時,在父親眼裏象是過了半個世紀。走到車前我驚奇的發現怎麼沒帶坐墊(三輪電動車本身自帶的),父親憨厚的笑着説:“走的匆忙,忘了。”母親接過來卻説:“肯定是接了電話就着急來了,才忘了坐墊。”父親卻只是笑。笑容包含了母親對他的理解,也包含父親那份深深的愛。

今天是重陽節,想着往年和女兒給老兩口過的重陽,如昨日剛剛謝幕的影片歷歷在目。而今,因某種原因不能親去給老人過節,實屬大不孝。

打一個電話吧,父親的聲音依舊很高興的樣子,而我卻再也説不出別的。只能匆匆的掛了電話,掩面而泣。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我的爺爺於08年重陽節去世了,幾年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常出現在我的眼前,爺爺與我的感情之深勝過一切的親人。在這個秋雨綿綿的重陽之夜,我思緒萬千,謹以此文來懷念他老人家,願爺爺在天國安息!

爺爺是在解放戰爭時參軍的,參軍後,由於作戰勇猛,不久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以後的歲月裏,一直以優秀共產黨員地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戰爭時期,爺爺主要負責傳送情報,風裏來雨裏去,飢一頓飽一頓更是常事。也許是對當時的艱苦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自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不允許他身邊的人浪費糧食,自己更是如此,吃飯時掉桌上一粒米都會撿起來了吃了,甚至連菜湯都要喝了,家裏吃的東西都是放得不能再放了才捨得吃。至今我們家仍然繼承着爺爺的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

爺爺一直都很節儉,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爺爺自從解放後,爺爺一直在單位的擔任領導職務,工資收入在當時也算是中上水平。但是,我聽爸爸説,爺爺從來沒有吃過什麼好的,穿過什麼好的,他對自己是那麼吝嗇。我記事的時候,爺爺早退休了,他的退休工資也挺高的,但從沒有見他為自己買什麼好吃好穿的。可是,每到爺爺發工資的時候,他總會給我們十元錢,告訴我們不許亂花,存起來買點有用的東西。

爺爺是個樂於助人的人。在我家村裏,大多數人提起爺爺都説是大善人,甚至不知道我爺爺的名字,卻知道陳善人,爺爺對有困難的'人,總是能伸出援助之手,而從不計較。記得在我上小學時,我們的的班主任朱老師給我們上教育課,他拿了一本黨史書,講了整整一堂課的關於我爺爺為了送達情報,面對敵人的刁難,如何費盡心思與之周旋,如何幫助老鄉等英雄事蹟,全班同學都聽得津津有味,講完之後,他跟全班同學説,這位老紅軍就是我的爺爺時,全班同學都用羨慕的眼光看着我,我更是以自己有這樣偉大的爺爺而自豪。我把這件事曾説給奶奶聽,奶奶告訴我,困難的時候,吃不上東西,餓死了很多人,你爺爺曾把家裏僅有的一袋紅薯分給朱老師一大半,才救了朱老師一家的命呀。我這才明白,原來朱老師一直都不會忘記曾經幫助過她的爺爺。

20xx年9月份,爺爺因病重醫治無效而去世了。我清楚的記得,爺爺去世前一天,天色昏暗,颳起很大的風,我去醫院看望爺爺,臨走時,爺爺用一種很奇異的眼光看着我好長時間,好象有話要説,又沒有説出口,我對爺爺説:“明天我再來看你。”沒想到這是我跟爺爺説的最後一句話。在爺爺的追悼會上,我看着爺爺安祥的面容,身上蓋着鮮紅的黨旗,靜靜地躺在那裏,自己任憑淚水湧出,模糊了雙眼……

每每回憶起爺爺臨走時看我的那種眼神,我的眼睛就會濕漉漉的。我還沒有孝順爺爺,爺爺還沒有享我一天的福,就這樣走了,我後悔以前的不懂事,常惹爺爺生氣。

現在我是一名中學生了,我將以爺爺為榜樣,繼承爺爺的遺志,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用優異的成績來感謝黨的培養,來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蘇東坡《丙子重九》詩:“登高作重九,蠻菊秋未開。”這個“重九”指的就是重陽節。根據歷史上的風俗習慣,重陽節都是在每年農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們就認為“九”為“陽”數,《周易》即以陽爻為九。後來,人們認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稱重陽。宋代吳自牧在《夢樑錄》裏曾説:“日月梭飛,轉瞬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號曰重陽”。

重陽成為節日,始於東漢時期。南朝的吳均《續齊諧記》有這樣一段記載: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於是,桓景按照費長房的囑咐,屆時全家登上上崗。傍晚歸家,見雞犬牛羊皆死。後來,人們為了避禍,每到九月九日,即離開家庭,去到高處。這樣就逐漸形成了登高望遠的習慣,並形成了節日。

桓景避難所登的山岡,即今上蔡縣城所在的蘆崗。西漢時期,“漢高祖四年”在上蔡縣置汝南郡,因此,西漢時的汝南,人們均認為即今上蔡。從春秋至漢代,桓氏一直是上蔡聲勢顯赫的家族。《鹽鐵論》的《大倫》篇有:“孔子適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縣。孔子周遊列國,七十二賢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隨從,並有武裝保衞。桓魑能夠組織一定的人力對孔子進攻,可見其地位之高,實力之大與桓氏家族之強。古代,人們由於血緣關係及生活環境限制,一個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陳留,為蔡氏家族所居地,東漢時有蔡邕、蔡文姬。桓魑這個家族之漢代,有桓寬。桓寬是位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博通經典,善屬文,《鹽鐵論》即是他寫出的;漢宣帝時官至廬江太守丞。從桓寬的官職、學識,説明上蔡桓氏仍是個顯赫的家族。東漢時期的桓景,當是這個桓氏家族的成員。

桓景登的山岡,春秋時名岡山。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蘆崗。上蔡境內唯此崗最高,登上崗陵,可以瞭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應即此崗。

伴隨歷史進展,重陽節迅速傳遍全國,晉朝周處的《風土記》謂:“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又云茱萸會。到了唐代,詩人並以此為題寫了很多詩篇。如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本是香氣濃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裝進絳袋佩戴,原是為了?邪避災。到了唐代,已經變為插在頭上的裝飾品了。

重陽時節,秋意正濃,,天朗氣清,葉紅菊黃,正是登高望遠,飽覽秋色的大好時機,和清明節“踏青”春有同樣富有詩意。重陽節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遠眺的習尚。上蔡縣城西南的蘆崗上,有蔡侯玩河樓,高踞蔡國古城之上。登上樓台遠眺,西面?岈翠峯插雲,東面洪河蜿蜒若帶,周圍數十里的村落、田畝、丘陵、林木、道路、溝渠,星羅棋佈,均歷歷在目。尤其上蔡縣城,房舍櫛比,街道縱橫,人如流水,車若矯龍,每當夜色降臨,燈火齊明,互相交織,匯成燈海,不能不令人歎為奇觀。因此,明清以來,經常有人到此登高賦詩。清人冀景雋有《望河樓劇飲》詩,李士英有《重陽偕友登望河樓》詩,均描寫在望河樓瞭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情況。

據文獻記載,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可令人長壽。南朝梁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風散寒,止痛;蓬耳今無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濃厚的香氣,能夠除風明目解毒,用之泡酒,並可活血理氣,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這可能是當時的驗方,所以樑宗凜説它可以令人長壽。現在國家規定九月九日為老人節,即取祝老人長壽之意。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重陽節前夕,幾位同學相邀去明湖踏秋,我雖身染小恙,但還是欣然前往。

下午,公園裏人頗稀少,顯得格外寧曠而幽靜。整潔的青石路上偶見飄零的落葉。修剪得十分整齊的冬青泛着暗綠色,野生的小菊花,星星點點,閃爍着金光,一直延伸到綠蔭深處,彎彎的白楊樹葉子彷彿清瘦稀疏了許多,在秋風中發出瑟瑟的聲響。仰首翹望,天蔚藍而高遠,在接近地平線的地方淡成白色,與輕薄的霧靄連在起。

繞過樹叢,清風拂面,一泓靜靜的湖水鏡子一般,將遠山的峯巒,岸邊的垂柳,湖心的小島倒映出來。一葉扁舟安逸的飄在遠處,許久不動。荷花是明湖的特產,而此刻只有幾許殘倚,一隻小小的青蛙蹲在上面,瞪着眼睛無聲的望着我們,似乎要訴説什麼……一陣風吹過,心中不禁湧起一種悲涼,於是下意識的把眼睛從湖面上移開,向鐵公祠走去。

鐵公祠正在舉辦盆景展覽,面對這一件件藝術珍品,我簡直要為這次秋遊歡呼了。盆景是雕刻與栽培藝術的結晶,被譽為立體山水畫,它集天下之靈秀於尺寸之間,給人以高雅的享受。蘇杭的嫵媚,灕江的清麗,巴山蜀水的豪峻,更使我猶如步入宋元人的畫卷。

C君是我們中最活潑,最有才華的一個,他竄來竄去,對每個盆景都無情地抨擊一番、而且還提些令人咋否的破壞性建議,我真懷疑他是否對這些也許比他更有才華的作者懷有深切的嫉妒。

看完盆景,我思索着説:“這些盆景都很美,都相當富有詩情畫意,但僅此而已,不能再給人更深邃的東西了。”

C君立即反駁道:“盆景的本質就是創造實在的美,而不是抽象的哲理。”

我點點頭,不想爭論下去。C君剛才説過他參加盆景比賽就只放一隻空盆,那麼這個空盆就只有無窮的哲理而沒有一絲美了吧。一笑!

從鐵公祠出來,眼前的一湖秋水向我們顯示出它無法抗拒的魅力,於是S君跑過去租了兩條船。

我們輕輕地把船劃開了,船漿在湖面七留下兩行淺淺的波痕。

船過湖心,大開水戰,愈演愈烈。濺在我身上,禁不住哆嗦兒下。這才偃旗息鼓,在歷下亭泊了船。這裏楊柳依依,一派古老典雅之風,不禁發思古之幽情。此亭約建於北魏(故址不在此),明朝嘉靖年間重建於此。

棄船上岸,只見兩側鐫刻着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中的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所書。雖年深日久,但其雄渾挺秀的筆力,仍神韻不減。亭後“名士軒”不知為何門户緊閉。隔窗而望尚可依稀看到迎面掛着的郭沫若先生為明湖所題的—副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片大明。”但是杜甫和李北海的畫像,張祥河、杜小夢等文人雅士的石刻,卻不得而見了,令人悵然;辛棄疾、張養浩等濟南名士也一去不返、吟誦着他們的詞曲不禁又是一通感慨。前人曾道:“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舊,問濟南過客,有誰續名士風流……”大家興致頓減,默默坐在船頭看悲傷而壯麗的夕陽燃盡最後一絲瑰麗,岸上已是萬家燈火,為擊退悲涼之情,我故意玩笑説:“今值碧雲黃葉之秋,落霞孤鶩之辰,華燈初上,晚籟始生,素月入懷,清風振衣,且暮山黛水,古亭斷碑,衰柳殘荷,曲徑長堤為吾人獨有,當陶然而醉。何故做蘇子赤壁遊之態也……”於是一陣急促的漿聲把我們送到岸上。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我敬佩的一個人——外公。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枱燈仍然亮着。

燈光下坐着一個佈滿白髮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

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痴如醉;時而面露笑容。

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

由於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着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

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

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裏。

可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

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裏想道。

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説了一遍。

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説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

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麼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

“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羣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於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

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

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

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

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後,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

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説:“我家的茶樹不知怎麼的,生了一種怪病。

先是根部生瘤,緊接着茶樹就大片枯萎。

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餬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麼是好哇!”説完,便一手撐着書桌,一邊低頭喪氣。

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

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

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

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説道: “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您才好。”

“嗨老朋友了,還這麼見外。

幫這點小事,應該的。”

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

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説:“等會兒。”

説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説:“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有困難,儘管來找我。”

馬伯伯握着錢的手微微地顫抖着,嘴裏想説什麼卻發不出聲音。

望着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為樂事,想到這裏,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外公,他雖然沒有幹過什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一身華麗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軀中,卻分明隱含着極不平凡的品質。

是啊!外公那助人為樂和嗜書如命的精神,將會築成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為我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為我習和敬佩的楷模。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6

獨立金秋,羣山綿延,菊花怒放,紙鳶漫天,放飛金色夢想。

在那連綿不絕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個個流傳至今的傳統節日化作無數晶瑩的浪花,翻滾而來,其中李東陽的一句“萬古幹坤此江水,百年風日幾重陽”見證了重陽佳節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眾所周知,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從古至今,重陽節在人們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豪爽,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傷,如此名篇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吃重陽糕,登最高峯,賞菊花,放紙鳶,敬老人,獻愛心,體現了一代又一代人積極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裏,天高氣爽,萬里無雲,人們結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峯。一步步的艱難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陽節給了億萬炎黃子孫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立於山頂,俯瞰腳下,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眼底。金色的果實是農人一年勞作的汗水結晶,金色的落葉裝點了羣山大地,詮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無上的人生價值。瞧,遠處的孩子們正在放飛他們“親手製作”的紙鳶。五彩繽紛的紙鳶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這是孩子們金色的笑臉,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風帶來絲絲涼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綻放。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來被看作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它與梅、蘭、竹並稱為“四君子”。唐代詩人元稹的《菊花》一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就精闢地道出菊花神韻清奇的特點。菊花有的形神一體,風流瀟灑;有的羣芳簇擁,體態婆娑;有的玲瓏俊秀,生動傳奇。重陽節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欣賞,還是精神上的昇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吟出了南宋詩人鄭思肖對菊花那種堅持正義、矢志不渝精神的讚美之情。菊花還是長壽的象徵,讓我們在這重陽佳節裏向長者們獻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願。

金色的秋天也給老人們帶來了長壽與活力。每逢重陽佳節,敬老院裏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我也有幸能身臨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靜謐的小巷一改常態,腳步聲、歡笑聲在院子裏盪漾起伏。原來是重陽佳節熱心的人們都來看望這些孤寡老人,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我也趕去四宜糕團店買重陽糕以贈老人。門口大紅的燈籠,裏面硃紅的雕樑畫棟,張顯這節日的喜氣,這是老人們的金色假日。

提着糕團,我快步走到敬老院,裏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們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物,帶着自己最真摯的祝福,與老人們共度佳節。我急忙獻上熱乎乎的重陽糕,軟軟的甜糕是愛的傳遞。老人們那些飽經風霜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正如窗台上那株迎風怒放的黃菊。

金色的重陽,帶給我們金色的希望,奮鬥的汗水,澆灌祖國壯麗的河山。讓我們將愛傳遞下去,讓愛之芳香沁滿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zi/yrpz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