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000字作文 >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錦集六篇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錦集六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錦集六篇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又是一個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我的爺爺於08年重陽節去世了,幾年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常出現在我的眼前,爺爺與我的感情之深勝過一切的親人。在這個秋雨綿綿的重陽之夜,我思緒萬千,謹以此文來懷念他老人家,願爺爺在天國安息!

爺爺是在解放戰爭時參軍的,參軍後,由於作戰勇猛,不久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在以後的歲月裏,一直以優秀共產黨員地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戰爭時期,爺爺主要負責傳送情報,風裏來雨裏去,飢一頓飽一頓更是常事。也許是對當時的艱苦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自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不允許他身邊的人浪費糧食,自己更是如此,吃飯時掉桌上一粒米都會撿起來了吃了,甚至連菜湯都要喝了,家裏吃的東西都是放得不能再放了才捨得吃。至今我們家仍然繼承着爺爺的這種艱苦樸素的作風。

爺爺一直都很節儉,甚至到了吝嗇的地步。爺爺自從解放後,爺爺一直在單位的擔任領導職務,工資收入在當時也算是中上水平。但是,我聽爸爸説,爺爺從來沒有吃過什麼好的,穿過什麼好的,他對自己是那麼吝嗇。我記事的時候,爺爺早退休了,他的退休工資也挺高的,但從沒有見他為自己買什麼好吃好穿的。可是,每到爺爺發工資的時候,他總會給我們十元錢,告訴我們不許亂花,存起來買點有用的東西。

爺爺是個樂於助人的人。在我家村裏,大多數人提起爺爺都説是大善人,甚至不知道我爺爺的名字,卻知道陳善人,爺爺對有困難的人,總是能伸出援助之手,而從不計較。記得在我上小學時,我們的的班主任朱老師給我們上教育課,他拿了一本黨史書,講了整整一堂課的關於我爺爺為了送達情報,面對敵人的刁難,如何費盡心思與之周旋,如何幫助老鄉等英雄事蹟,全班同學都聽得津津有味,講完之後,他跟全班同學説,這位老紅軍就是我的爺爺時,全班同學都用羨慕的眼光看着我,我更是以自己有這樣偉大的爺爺而自豪。我把這件事曾説給奶奶聽,奶奶告訴我,困難的時候,吃不上東西,餓死了很多人,你爺爺曾把家裏僅有的一袋紅薯分給朱老師一大半,才救了朱老師一家的命呀。我這才明白,原來朱老師一直都不會忘記曾經幫助過她的爺爺。

20xx年9月份,爺爺因病重醫治無效而去世了。我清楚的記得,爺爺去世前一天,天色昏暗,颳起很大的風,我去醫院看望爺爺,臨走時,爺爺用一種很奇異的眼光看着我好長時間,好象有話要説,又沒有説出口,我對爺爺説:“明天我再來看你。”沒想到這是我跟爺爺説的最後一句話。在爺爺的追悼會上,我看着爺爺安祥的面容,身上蓋着鮮紅的黨旗,靜靜地躺在那裏,自己任憑淚水湧出,模糊了雙眼……

每每回憶起爺爺臨走時看我的那種眼神,我的眼睛就會濕漉漉的。我還沒有孝順爺爺,爺爺還沒有享我一天的.福,就這樣走了,我後悔以前的不懂事,常惹爺爺生氣。

現在我是一名中學生了,我將以爺爺為榜樣,繼承爺爺的遺志,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用優異的成績來感謝黨的培養,來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裏面所説的“佳節”,就是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遠望,思念親人。今天就讓我陪着大家再話重陽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屍首遍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説:“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説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説:“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説了。

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説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説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户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是啊,重陽節又名“老人節”。那當然就是爺爺奶奶們的節日嘍!在這一天,我們全家人陪着奶奶和太太一起去“石林大公園”散步。我呢,我原本計劃着先給奶奶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給她一個surprise。可是呢?爸爸搶先了一步,我很為難嘛!就問奶奶想去哪裏,她只説想去公園散散心……

重陽節嘛!嘻嘻,奶奶很開心,我也更開心!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10月28日剛好重陽節,我們代表小記者團懷着期待的心情采訪兩位離休老幹部馬新榮爺爺和胡慧珍奶奶。

剛進馬爺爺家附近的小巷,綠意盎然,茂密的翠竹,約四層樓高的青皮梧桐,其中不知名的奇怪果樹吸引我的注意力,它長着藍紫色的果子,究竟是什麼呢?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時候,馬爺爺從屋子裏走了出來。他身材高大,面帶笑容,眼睛炯炯有神,看起來十分的和藹慈祥。馬爺爺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併為我們精心準備了重陽糕,香蕉,板栗。我們邊津津有味地吃着,邊和馬爺爺聊起天來。

我們都迫不及待地介紹自己,採訪爺爺。突然我想起那棵奇怪的果樹,好奇地問:“馬爺爺”,外面長着紫藍色果實的是什麼樹呢?還有退休後您平時喜歡做什麼呢?馬爺爺説:”問的很好,我慢慢來回答。原來馬爺爺也是瀏河人,他二十歲開始寫作,退休前還是廣播電視局局長,退休後喜歡種種盆栽,養養花草。接着馬爺爺拿出滿是自己文章和喜愛照片的《草芊集》,指着“奇南香”的照片。哦!原來那棵樹叫奇南香。馬爺爺説當時他栽培奇南香時,大概只有十幾釐米的樹枝,經過長達二十幾年的精心照顧,現在快兩層樓高了。他還摘下了一些奇南香的葉子,讓我們在手心磨擦幾下,頓時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怪不得叫“奇南香”呢?

除了門口的奇南香外,馬爺爺還帶我們參觀在院子裏種的盆栽:1983年栽種的榆樹,1987年曆經千辛萬苦從北戴河帶回來的三角楓,1995年從福州帶回的榕樹,三十多年的雞冠花……。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數30年以上的雞冠花了,它鮮豔,美麗,巨大的花朵在風中微微搖擺,馬爺爺還給我一些種子讓我帶回家栽培。聽着爺爺神采飛揚娓娓道來這些盆栽的故事,就像回到當年的時光,我們聽的都入迷了。它們陪伴着爺爺度過了幾十年的光陰,也見證了爺爺熱愛生活,堅持不懈的精神。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依依不捨地告別馬爺爺,前往胡奶奶家。進入胡奶奶家的小區,我們驚訝地發現85歲的胡奶奶已經在門口等我們了。胡奶奶雖然滿頭白髮,但手腳利索,滿臉笑容,和馬爺爺一樣有種説不出的親切感。一進胡奶奶家,頓時墨香撲鼻而來,只見許許多多的書畫作品,將簡單的房間粧點的富有詩意。

小記者們紛紛提問,我問:“胡奶奶,平時您喜歡做什麼呢?”奶奶笑眯眯地説着:“退休前,服從安排,認真工作。退休後才有自己的時間,喜歡寫寫文章,後來開始學畫畫和寫字。還得了不少獎狀。”胡奶奶還給我們展示了她寫的一幅書畫,體現了她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老有所為!從奶奶的話語中我明白了:書法繪畫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可以陶冶情操,可以鍛鍊我們的耐心,恆心,對於老人來説還可以鍛鍊身體呢?為了鼓勵我們,胡奶奶給我們每位小記者寫下“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希望我們將來能夠努力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材。最後奶奶還為我們現場提寫一幅字,字裏行間無不顯示着她的自信,堅持!

看到馬爺爺和胡奶奶,讓我不禁想到正是因為有像他們這樣的老一輩人,感謝爺爺奶奶辛苦地付出,為我們創造瞭如此美好的環境,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值此機會,在這特殊的日子裏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幸福安康!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説法: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説:“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節令瑣談》馬大勇編着金城出版社)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説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着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父親比我整整大出三輪,和母親都到了古稀之年。零零落落的花白頭髮根根豎着,皺紋在不知不覺中爬滿了眼角、嘴角、額頭,童年印象中的健壯、雄偉,象一座山一樣的父親在歲月的磨礪中漸漸的消瘦了。曾走路風風火火沒半點清閒的母親也同樣抵擋不住歲月在身上的印痕:一度紅潤、健康,惹都我都禁不住拿手去碰的臉取而代之的是蠟黃、消瘦,皺紋橫生;曾能一下子背起百十斤的重物的腰身也不再挺直、硬朗。

任何人都在經受着歲月的刀,刀刀傷人。

又到重陽節,又到秋風起。父親曾告訴我:重陽節又叫老人節。父親的意思也無非是想讓我們給他們過過節。都已經年愈花甲了,還能再過多少個重陽節呢?我是這麼想,也許父親也是這麼想吧!人老了都知道珍惜了,也知道日子是越過越少了。第一個重陽節是我和女兒過去給老兩過的,很簡單的幾個菜,是在小桌上進行的。老兩口卻異常的高興。父親對着母親説:“你家閨女給你過節來了,今天是老人節,是你的節日!”父親説這話的時候很興奮,一直看着母親,好象我只是給母親過節,而與他無關。但父親臉上卻寫滿了幸福。原來,幸福是看到另一個人幸福。

國慶休假接到母親的電話,説是去姐姐家幫忙掰玉米。見我猶猶豫豫的樣子,母親直接説,你不去我自己去。再不孝的女兒到這個時候都會心軟的,我只是不想讓母親去,畢竟都七十的人了。母親堅持要去,我只好答應第二天早點到母親家一起走。第二天早六點起牀收拾停當就直奔母親家。母親開的門,很高興的樣子説,我還怕你晚了。我説,平時睡懶覺,關鍵時候還能睡?母親笑了。父親從屋裏出來也很高興。總覺得我早起的行為給他們添了不少光似的。臨走的時候,父親説,你媽感冒了,下午三、四點就早早回來吧!父親不説,粗心的我竟沒能看出來。母親直説,沒事,沒事。我卻更為昨天的猶猶豫豫而感到無地自容。

一路上照顧好母親,沒多久就到了姐姐家。姐姐和外甥正在牆外剝玉米,見我們來了,笑着直説今天可真早。母親卻顧不上説別的坐在姐姐剛坐過的小凳子上開始剝玉米,手裏幹着活,才開始説起來話來。什麼家常裏短,鄰里鄰居,姐姐和母親好象有説不完的話。而我卻是屬於那種點睛之筆,偶爾插一槓子惹的大家都樂了,然後再保持沉默。幹起活來時間總過的很快,我囑咐母親早點走吧,別誤了最後一班車。母親看着剩餘沒有剝的玉米也感到沒辦法了,只好跟我去趕最後一班車。坐上車後,我用手機撥通了父親的電話,告訴他,我們已經坐上車了,再等一會兒就去車站接我們吧!

當我扶着母親下車後,第一眼就看見父親已在三米開外的地方等我們了。父親的笑容很舒朗了,好象那種久別重逢的笑容。只短短的幾個小時,在父親眼裏象是過了半個世紀。走到車前我驚奇的發現怎麼沒帶坐墊(三輪電動車本身自帶的),父親憨厚的笑着説:“走的匆忙,忘了。”母親接過來卻説:“肯定是接了電話就着急來了,才忘了坐墊。”父親卻只是笑。笑容包含了母親對他的理解,也包含父親那份深深的愛。

今天是重陽節,想着往年和女兒給老兩口過的重陽,如昨日剛剛謝幕的影片歷歷在目。而今,因某種原因不能親去給老人過節,實屬大不孝。

打一個電話吧,父親的聲音依舊很高興的樣子,而我卻再也説不出別的。只能匆匆的掛了電話,掩面而泣。

重陽節的作文1000字 篇6

坐在辦公桌前,望着窗台上吐香搖曳的九月菊,我心馳神往、感慨萬千。對於九月菊,我總是偏愛。這是因為九月菊的飄若浮雲的獨特風姿,以及“凌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的可貴風格。九月菊少牡丹之霸氣,無梅花之傲氣,與紅葉凌霜,如青松傲骨。故歷代文人墨客多以菊之品德自勵自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韓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蘇東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皆為千古流傳之詠菊名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辦公室外的嘈雜聲,將我纏綿於賞菊醉意拖了回來。可不是嘛,光顧賞菊,殊不知重陽至。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詩句來。在眾多的傳統節日中情有獨鍾者當屬重陽節了。若問緣由,那就得從其別稱——“老人節”説起。據報載:去年重陽節,某報記者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接受採訪的年輕人並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雖然知道是重陽節,但不曉得有老人節一説。

由此可見,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恰恰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而對中國傳統的“七夕”卻不屑一顧,實乃可悲!

工作二十餘載,雖不能功成名就,但也編鑑修志五部。每逢重陽,帶領女兒、兒子到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幫助他們乾乾家務、陪陪他們説説話,這樣以踐促行的行動,促成其尊老、愛老、敬老的行為養成。

前文提及我對重陽節情有獨鍾,其實還有一段與奶奶有關的點滴當屬其因。

自打記事起,我跟太太、奶奶一起生活,幸運的是,她們對我百般呵護,生怕我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記憶裏,奶奶對我最好了。雖説那時家裏窮得揭不開鍋,靠奶奶每天步履蹣跚地務農維持生活,但吃穿方面從沒虧待過我。重陽節那天是奶奶最喜歡的日子,我喜歡看她在這一天綻放難得的笑容,宛若燦然盛開的菊花;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講述自己的故事,充滿曲折和苦難;我喜歡和她在這一天去縣城湊熱鬧——逛“九月九”白雲寺廟會;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説出自己的願望——到老家寧夏海原走走。

十多年前,奶奶飯量突然減少,時常呻吟心口痛。於是我和父親、叔叔帶着她去了省城蘭州診斷,確診為食道癌。這晴天霹靂的診斷結果,使全家悲痛欲絕。當奶奶硬撐着,笑容滿面地走下車時,許多人以為診斷錯了。剛上炕,她就一下子癱倒了……

從她去世那一年,至今整整十多年了,每每憶起,心裏都會有不可言喻的隱痛。彷彿又看到了她對我慈愛地微笑,我淚眼模糊,聲音哽咽“奶奶,孫兒等着帶您去逛“九月九”白雲寺廟會;給您備好到老家寧夏海原走走的車輛”。唯有此時,才能真正理解“子欲孝而親不在”的苦楚和無奈。

“九月九”重陽節這一天,我都要來到奶奶的墳墓念穆斯 林的“許熱”,祈求偉大的安 拉賜予她永久的樂園。

一陣微微的秋風掠過窗口,辦公室的九月菊香氣撲鼻、沁人心脾。接孩子的時間到了,看着走出校門的兒子,心裏默想:重陽佳節,我要給他好好講講有關太太、奶奶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人,學會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道理;瞭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引導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茁壯成長,真正成為“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祖國棟樑之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zi/2jyn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