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200字作文 >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彙編6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彙編6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彙編6篇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我不想在這個夜晚合上我已經不能睜開的雙眼,因為我真的很累了;我需要休息,因為夜已經深了,街道上沒有隆隆的汽車聲,只有空調水的滴水聲在空曠的夜中迴響;但是我依然沒有睡意;因為中秋的今晚,對於我來説註定是一個不眠的夜晚,其實我是需要睡覺的,因為明天我依舊要上班,我依舊需要去重複我的工作,雖然工作可以給我激情,可以給我成就感,其實我只是想和我的妻子和孩子以及父母過一個不算時間長的中秋而已,可是對於我來説依舊是奢望和祈求;依舊只能遙看星空;

其實我是怕思鄉的夢襲來,因為我又一次不能和我的妻子和孩子團員在中秋之夜;因為我今天又在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完成一次孤獨和寂寞。完成一次沒有煙花,沒有爆竹,沒有歌聲,沒有笑語的中秋,我的中秋的夜晚依舊很漫長,因為一個人的時間總是在分秒中慢慢度過;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那麼悠長和悽聊;一個人的時間總是那麼的空曠和無助;

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因為家庭,因為生活,我在這深秋的夜晚,我只能寄生在異鄉;我不能在團員的餐桌上看着我的孩子,我不能給我的妻子一個笑臉,一個吻,一個擁抱;我也不能給我的父母請一聲安;我只能望着家鄉的方向,默默的遙祝,因為我在千里之外的他鄉,因為我在遙遠的香蕉樹下,我在陌生的壯鄉,我聽不懂這裏的人在説什麼。我只能附和着微笑,其實這種微笑有多少真實的成分,我自己都覺得這是傻笑,是卑賤的,是無趣的,是寂寞的,是空洞的,是人世間最為可笑的微笑;

我的中秋夜沒有喧譁聲,沒有鞭炮聲,沒有歡哥,沒有笑語,只有秋風在樹葉之間輕輕的飛過;我的節日依舊是沒有美酒佳餚的日子,因為我們是生活中的棄兒,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是屬於最底層的農民工,所以我們的節日註定是沒有喧鬧聲的,其實我們就是一羣沒有節日的人,我們的節日是在我們倒下的時候,因為只有這個時候,我們才沒有了對節日親人的思念,沒有了對社會不公的抗爭,沒有了芸芸眾生的日子和生活,因為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安靜的休息,我們才沒有了對於社會的無望;

秋夜總是那麼深沉和零靜,總能帶走的是我的思緒,是我對妻子的思念,對孩子的思念,對父母的愧疚;對家鄉明月的無限的思緒;對家鄉一土一木的無限情思;秋夜是漫長的,尤其是中秋的夜晚更顯得漫長,我能感受到家鄉的白楊樹落葉的聲兒,我能感受到家鄉松樹林的松葉兒的歡快而又落寞的松濤聲;我能感受到家鄉夜晚的鳥兒,對於夏季的消失的悽凌的吶喊聲在空切的夜晚迴盪;鳥兒飛行時,空氣中的氣流都顯得落寞而無力。

為什麼我的中秋總是在他人的歡聲笑語中落寞的度過;為什麼我的情思總是在曲終人散之後才得以宣泄;因為我們需要在這個社會掙扎,需要養育我們的兒女,我們不能給他們貧寒的生活,所以我們哪怕能掙到一分錢,我們都不能放棄,其實生活總是這樣的給我們這樣的失落或者説無趣;

我的中秋沒有月餅,沒有葡萄酒,更沒有美味佳餚,有的只是一腔的情愁,一杯的苦酒;一潭的無助;幾倍的清涼,就如同這秋的夜,和夜的秋風;我的妻子可能在流淚,我的兒子可能在責怪我,我的女兒可能在怨恨我,為什麼沒有回家,我的父母可能在埋怨我,為什麼在節日也不能回來看看,我的親友可能在説我,難道就不可以少攢點錢,可是我們能嗎?不是錢的問題,如果我們回家了,更多的時候可能就是要放棄這份工作,放棄不是等於從頭再來嗎?

我的中秋其實是淒涼的,我的心事落寞的,人到中年,我依舊在為了孩子們的生活奔波,所以有時候也是温暖的,因為我還可以為我的孩子,我的家庭盡上我自己的努力,因為我還可以走得動,所以我還是有點快樂的。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今日是中秋節。在這個美滿的節日,我不由得滋生了好多好多的遐想。

我想起了棄官從文的李白。“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若非異鄉遊子,若不思念親人,若無孤獨之感,能有如此情懷嗎?好個李白,他自有消除寂寞的辦法。“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一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邀雲漢。”這樣吟誦着,他不僅消除了孤獨感,心裏熱鬧起來了,在明月相隨下,飄飄欲仙了。

我想起了愈經挫折愈加曠達的劉禹錫。“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遭遇貶謫不算什麼,在詩人開闊的胸襟中,一切打擊全都無所謂,就連與己無關的明月,也美得出奇。於是,在那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年代,他奇蹟搬地抵達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境界。

我想起了“無往而不樂”的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玉宇瓊樓,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在接踵而來的逆境中,蘇軾以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人生的種種煩惱和不幸,不僅活得滋潤,還屢有建樹。他曾總結説:“問餘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正是在這幾處難以生存的的境遇中,他立德立功立言了。不僅如此,他還深切期盼世人忘憂得樂,花好月圓。其人其心,真如如月一經天江河行地也。

我想起了曾為文壇領袖的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一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種徹夜望月、竟夕相思,追求美好理想和求之不得的惆悵,實在非常動人。

其實,對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士人來説。不只是中秋明月使之牽腸掛肚,借景抒懷。一年四季,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讓他們神往和愉悦。

“春踏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早在北宋的神童詩中,就有這樣的美妙詩句,足見那時的文人雅士,就很會欣賞自然、享受生活了。要不,是不會空穴來風的。

在我看來,暖春百花豔 盛夏清風來 秋有明月美 冬賞雪花舞。這些來自生活環境的美好事物,只要你善於發現,是不難找到的。即就一天而言,朝有旭日冉冉上升,午有中天之日輝煌燦爛,暮有晚霞滿天,能説不美好嗎?還有,晴天的藍天白雲,陰天的雲遮霧罩,雨天的清爽愜意,多雲天變幻莫測的雲彩,哪一個不是別具一格的風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成熟穩重,祖父祖母的慈祥寬厚,小孩的天真活潑,不是也都很美嗎?當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就像月亮,月圓的時候一月能有幾天?大多情況下還不是殘缺不全?人生,也不可能經常會是圓滿的,誠如國學大師季羨林所説,不完滿才是真實的人生。對我們來説,可貴的不是老是期盼圓滿,而是隨遇而安,調整心態。在感到如意的時候自然要高興,在感到不如意的時候也不必過分在乎,要認識到順心和不順心都是生活的正常狀態,只要調整心態、實現心理平衡、保持內心寧靜,那就值得欣慰了。

宋代無門和尚詩曰:“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清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當然是很妙的`詩,很超脱的胸襟,很會享受生活的心境。但是,老實説,沒有“閒事”、煩事、苦事是不可能的。貴在看透,貴在轉化,貴在化解,貴在營造,貴在昇華。主觀世界不只是消極地反映客觀世界,也可以能動地美化優化客觀世界。心理狀態可以改觀,精神家園能夠創建。勿讓煩惱敗雅興,要尋美感悦我心。我的心情我做主,豈容外物來左右?這些,我想是可以做到的,只要你學習、思考、諮詢、努力、修煉、參悟。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中秋團圓節,親人齊歡聚。兒女回探望,雙親心中喜。美味佳餚備,舉杯慶佳節。宴散皆歸去,父母忙辛勞。心中多感慨,提筆留記錄。願與君分享,共醒大家身。

都説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受難日,每個孩子過生日好像理所應當他們就是主角,他們就應該幸福的度過、快樂的享受,現在看來不光是孩子過生日勞累的是父母。其實,依據中國傳統,過節就是團聚日,孩子都會回到父母身邊,一家人熱熱鬧鬧。一聽説孩子要回來了,父母心中那叫一個樂。他們會早早地做準備,想想這個愛吃啥,那個好哪口,一切都盡着孩子的口味,用父母的話來講,他們工作忙,一年才回來幾次呀,回來一次就儘量讓他們吃得飽,喝得好。他們的心思全讓孩子佔據着,做的飯也不管自己的牙能否咬得動,自己的胃能否消化得了,這些他們從不會刻意去想,哪怕是一個閃念也不曾有過。

從清早起來就開始忙碌準備,手不停,腳不歇,眼還不時地盯着門口,期待着兒女突然就出現在自己眼前喊一聲“爸”,喊一聲“媽”,這會讓他們等待的心更踏實,更滿足。為讓孩子好好回家享受,他們是數了又數,算了又算,總希望把兒女想吃的愛吃的都搬上桌,這樣他們準備時就好像滿漢全席般地把桌子上擺得滿滿的,盛不下的鍋台邊,廚櫃上也擠擠,再不行就撂着放。從這大樣小樣中就可知父母花了多長時間,費了多少心思,他們有多期待這樣的團聚,這似乎也在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長時間沒回家探望父母了。假設一樣菜代表父母的一次期待,那這滿桌的菜又凝聚了父母的多少思念呀。

終於飯菜好了,大家圍坐一圏,邊高興地吃着,邊開心地聊着,氣氛非常温馨。一頓飯父母只顧得看我們了,看我們放下筷子,他們就給我們夾菜,不讓夾還不行,為順從父母我們吃飽了也要硬往肚裏咽,因為看我們吃他們就會很滿足;聽我們聊得歡暢,雖然他們有時會聽不懂也插不上話,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當聽眾,但只要我們高興他們怎樣都無所謂。這就是我們的父母,永遠無怨無悔地為兒女們付出,永遠無私無畏地為兒女們奉獻。

酒足飯飽之後,孩子們湊在一起玩樂,剩下的一切都是父母在收拾,雖然有時我們也會

伸手幫忙,可總被父母“你們好不容易湊到一塊,好好去玩吧,這些活我們倆一會兒就幹完了。別把衣服弄髒了,不用你們。”這些看似很充足的理由拒絕了。心中總覺得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客氣,既然父母都説不用了,我們也就不再堅持,就理所應當地去玩了。

一天的辛苦,一天的勞累,精心準備了滿滿地一桌,最後還是一桌,因為生活好了,大家肚裏都有了油水也吃不了多少,父母的心意也就這樣被“糟蹋”了。我們吃過新鮮的飯菜走了,殘羹剩飯只待父母去收拾,這一吃就是好幾天,有的變味了他們也不捨得扔,這就是我們回家一次製造的“麻煩”.雖然如此父母還是希望我們常回家。我們就是父母永遠的債主。一頓飯吃的是心意,吃出的是感慨。

孝道、感恩、愛父母,這樣的話題我們時時在提,刻刻在談,可我們只是把它掛在了嘴邊,寫成了文字,而實際行動呢?有,我們是在努力做,可還遠遠不夠。

有一句話是這樣説的“父母給予子女的是百分之百,而子女回報父母的總要打些折扣。”想想的確是這樣,我們對待父母做不到父母對我們那樣細心、無私和容忍。都説愛是輪迴的,我們在長大,父母在變老,我們要與父母的角色進行互換,我們不能再一味地索取父母的愛,他們現在應該享受我們的愛,這份愛不用有多大,也不用有多深,這份愛就在生活地點滴處。只要我們多回家一次,多給父母端一杯水,多打一個問候電話,多做一次家務,少讓父母勞累,少讓父母擔心,少讓父母牽掛,這是多少錢和物都換不來的,這樣的孝才實在,這樣的愛才貼心,這樣的感恩回報才讓我們心安。願我們多一份細心,多一些耐心,讓我們的父母都能在我們愛的籠罩下過幸福的日子--開心地笑,快樂地活。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有一種情愫叫做思念有一種思念叫做等待。掐指一算又逾半年沒有回家了每隔十天半月給母親打個電話電話裏母親話並不多總是我問一些家裏的近況如何而每次談話終了就要掛電話了她總能清楚地説出:“閨女多少多少天沒回家了下週回來不?” 記不清曾經多少次的地承諾:這周比較忙下週回去吧。記不清多少個週末都是在與同學聚會k歌中度過在與男友的逛街購物中度過在宿舍醉生夢死的懶覺中度過。週末對於我的意義只是可以暫時停止工作在娛樂、休息、美食中消遣48小時而對於母親每個週末都是一個期待一個遺憾一種失落都是在説好這週迴來的自言自語中度過。年齡長了心也大了一向被稱作母親貼心小棉襖的女兒已不再那麼温暖。就當是善意的承諾吧也比以前少了與多取而代之的是:媽平時比較忙中秋節再回去吧。於是母親便當成真理似的等待着承諾變為現實。

就這樣母親在一個個等待中花白了頭髮在一個個等待中昏花了雙眼在一個個等待中鬆動了牙齒。今年的中秋能不能回家呢?這個中秋對我而言更增添了對母親的一份牽掛。我家兄弟姊妹多三個孩子弟弟遠在國外謀生計妹妹已經結婚按當地習俗出嫁的姑娘是不能在孃家過中秋的。而我她的大女兒由於工作原因回去的可能性也不大。今年的中秋也許是父母度過的第一個兒女都不在身邊的中秋節。這個中秋給了我更多的猶豫回去不忍心看到一向堅強的父母的眼淚思念遠在國外的兒子的眼淚。不回去吧這也許是我對父母最大的一次愧疚。

窗外小雨淅瀝行人都換上了秋裝在煙雨濛濛的天地中穿梭着一陣涼風撫過面龐我打了個寒顫秋天到了再過幾天就該掰棒子了。我給媽打電話説:媽要不我下週回家吧順便幫幫你。媽説:你別回來了回來也幫不上忙淨給我添亂。我知道媽其實不是怕我添亂而是怕玉米葉劃傷了我的皮膚不好看。她自己並不在乎外表而對於我梳什麼髮型穿什麼衣服好看卻有她自己獨到的見解。

秋風撥動了我思念的琴絃;

秋月唱起了我思鄉的歌謠;

秋雨吻濕了我鄉愁的雙眼。

秋總是與思念、眼淚傷感聯繫在一起。而中秋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母親不知中秋二字怎麼寫而她深深懂得中秋的含義那就團圓她也深深地體會到中秋的味道那就是思念。

去年的中秋是在河南新鄉寶山電廠項目度過的由於工期緊任務重請假回家是不可能的儘管母親一遍遍打電話詢問中秋放不放假在母親眼裏中秋和春節是最應該放假的她不知道中秋不是國家法定節日。我給她解釋工地上工作太緊回不去明年中秋一定回家。母親雖然很失望但也很理解為了工作女兒也是身不由己的。

中秋節那天已婚男同事的妻子不遠萬里帶着兒女來到了新鄉市吳村鎮尚廠村這個貧窮落後的地方與丈夫團聚。那一天家庭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妻子丈夫孩子了而是公司項目工地的所有同事我們相互祝福相互撫慰每個人心中都洋溢着團圓的幸福和快樂。項目領導準備了月餅水果飲料我們去了鎮上一家在當地來説條件還可以的酒店大家分享着不同口味的月餅品嚐着異地的美酒佳餚 對酒當歌開懷暢飲。

一輪明月懸掛在浩瀚的夜空那夜的月分外地明分外地圓。那一刻我知道母親也在抬頭望月皎潔的月光如水般一瀉千里將我們的思念融合在了一起。雖然女兒身在外地可母親思念之餘也多了一絲欣慰:女兒終於長大了可以走出去獨立生活了。

那夜我對着月亮對母親輕輕的許下承諾:媽明年中秋女兒一定回家。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拜月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Omicron;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家人團圓的好日子,全國統一放假慶祝這個傳統的節日。爸爸媽媽決定回老家看望年邁的姥姥。剛開始我有些不樂意,因為我想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但經不住媽媽的“深刻教育”,我同意了媽媽的決定,因為我也想知道老家的中秋節是怎麼過的。剛上車,我就開始盤算着到姥姥家幹什麼,後來忽發奇想:今年是豐收年,一定要回老家的田野裏看看豐收的景象。我不由自主的蹦了起來,可沒有想到剛一蹦起來,就“咣噹”一聲,我感覺腦袋發暈,我才想起了這是在車裏,真是樂極生悲呀!,

雖然風和日麗,晴空萬里,但回老家的路途比較遙遠,枯燥的旅途仍然不能讓人興奮起來,媽媽看到我悶悶不樂,就説:“兒子,媽媽給你講講中秋的來歷吧!”於是我欣然同意,親愛的媽媽就娓娓動聽地講了起來:

“傳説,天空中有十個太陽,后羿射掉了九個,黃帝知道了便勃然大怒,就把后羿與嫦娥一家貶下了人間。后羿夫婦過着人間最普通的生活,后羿每天出去打獵,突然有一天,后羿撿到一包成仙的藥,逢蒙知道了就起了歹心,就在一個月光明朗的夜裏去把仙藥偷出來,不料被嫦娥發現,於是二人便搏鬥起來,為了不讓仙藥落入壞人手裏,在萬般無奈之際,嫦娥就吞下仙藥,飛到了月球上,因為嫦娥飛月的那天是農曆的八月十五,所以人們把這天稱作中秋節”。

不知不覺就到了姥姥家。姥姥家門前有一塊菜地,種着各種各樣的蔬菜,但是去我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姥姥耐心地告訴我菜地裏各種蔬菜的名字,我在很短的時間內認識了黃瓜、西紅柿、辣椒、豆角等許多蔬菜的名字,並且知道了它們是如何開花、結果的。我在聽姥姥講解蔬菜的生長時,就幫姥姥摘菜,就這樣半天時間一晃而過,太陽眼看就要落山了,我也戀戀不捨地同姥姥道別,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

晚上,我和小夥伴們在院裏綠茸茸的草坪上一起邊玩邊觀看月亮,今晚的月亮真圓啊,真是美麗極了。仔細一看,似乎中間有身影在晃動,還有一棵小樹,我想:那應該是吳剛在砍桂花樹吧。

我愛中秋節,更愛中秋的月亮,因為這天讓所有的親人像圓月一樣能夠團圓,讓遠在天邊的人更加思念家鄉。

5難忘中秋

一年不知有好多好多的節日。有那熱鬧的春節,有那肅穆的清明節,有那歡快的兒童節,也有那歡慶鼓舞的國慶節……而我最愛那象徵全家團圓的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因處於秋天的中間,故此名。在這一天天上的有一輪皎潔的明月,形如玉盤一樣非常圓,所以就有“中秋月正圓”之美稱。我國民間把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中秋節作為家人團聚的日子,所以中秋節也叫團圓節。

農曆八月,天高氣爽,許多的莊稼都已經收穫了,中秋節也是人們慶賀豐收的節日。每當中秋之夜,人們一邊欣賞玉盤般皎潔的明月,一邊吃月餅、水果,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豐收的喜悦。據説這月餅還有一段非凡的來歷了:

月餅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代,據説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在中秋節不僅有吃月餅的習慣,還有賞月背詩的習俗。當人們吃過晚飯,大家都集聚在庭院活陽台上,熱熱鬧鬧的享受天倫,欣賞着皎潔的明月,隨後背誦帶月的詩歌,一派人間聖景。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杜甫的“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更是千古絕唱。

難忘中秋!

中秋難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erbai/822d8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