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200字作文 >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十篇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十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1200字合集十篇

清明節的作文篇1

傳統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傳統清明節。

傳統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傳統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於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説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傳統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説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鈎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傳統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傳統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傳統清明節中。

清明節的作文篇2

陰雲佈滿天空風時才住,細雨和着淒涼灑落我的心裏。

我把思念淚滴融進細雨飄回老家——農安。

思緒紛飛在回憶的網裏捕捉到那年清明節父親帶領我們去母親墳前祭掃。那是母親去世三十年的清明節,我們姊妹都奔回家裏,大哥和小弟説父親今年要好好祭奠母親,大哥還説將來要給母親立一個石質墓碑,父親説讓我給母親寫墓誌銘。當時我心很亂理不出該寫什麼,等將來立墓碑時再説,因為我覺得只有那些名人才可以寫墓誌銘,因為她們有很多事蹟可寫。

那天也是陰雲密佈細雨如絲,父親大早騎車去縣裏買了果品紙錢煙酒香燭。我們走到墓地時雨卻停了。也許是上天賜給我們一次可以從容拜祭母親的一個機會。

父親在母親的墳前鋪一塊塑料布把貢品一樣一樣擺在上面,在墳頭壓好紙然後倒了兩杯酒,點了一支煙放在母親墳前,點燃了香燭後父親才回過頭説;‘你媽活着時愛抽煙,她一抽煙卷就咳嗦我怕她肺病加重就不給她買,她就生氣’。説完就跪了下來我們也跪在父親的後面。

‘媽,我們來看你了’話音未落我的淚先落。我心潮起伏淚如雨下。

父親一邊燒紙錢一邊説話,是在和墳裏母親訴説什麼。我止住哭聲也示意妹妹們不要哭出聲。我屏住呼吸想聽父親説什麼。

‘老伴啊,是我對不起你,不該不讓你抽煙,不該惹你生氣,不該和你吵架,更不該因生氣而離家去外地做工,把一幫孩子扔給你,掙錢有時開不出支你又要着急上火,我回來你不免罵兩句,那時你一罵我我就特別生氣,可是現在想聽你罵也聽不着了。’

父親絮絮叨叨地説着我的眼淚涓涓地流着,我雖看不見父親是不是也流淚我感覺到父親心裏在流血。我今天才理解父親母親的愛,雖然在我童年的記憶裏父親只有過年了才回家,回家了首先是給母親治病,母親性格急脾氣大凡事愛較真兒,父親卻是做啥都差不多就行。母親得了肺氣腫冬天冷常咳嗽,尤其臘月。於是父親就把母親送醫院住一個月過小年才接回來。

母親的病怕油煙嗆父親就下廚房,煎炒烹炸做一桌菜。父親的廚藝還不錯做的菜色香味俱佳,一家七口人圍坐,我們幾個孩子海吃起來。父親倒一杯酒遞給母親,兩人對喝。

父親的廚藝好母親的手巧,做的一手好針線,尤其鞋做的好,父親穿的新鞋要樣有樣要型有型,屯裏的嬸子大娘都誇母親的活兒好,父親也以為傲,母親有時還會做一雙送人,送誰誰都特別感謝母親。

父親每年春節回來都要母親給他做鞋穿,母親去世後父親就再也沒有穿過布鞋,他説賣的鞋都沒有母親做的舒服。我知道他是看到布鞋就會想起母親,母親是在春節前去世的,那個春節過的讓我現在想起了還揪心,父親依然做一桌菜但是一邊吃一邊聽‘張富貴思妻’那時父親的淚如小溪。我知道父親的心都碎了。

今天父親也像‘張富貴’一樣在思念死去的妻子。父親買了母親生前愛吃的果品又給點了香煙,是不是對墳裏的母親的補償,他絮絮叨叨的訴説是不是那些年在外地很少和母親交流話語和感情的補償?

可惜這些補償已經沒有意義——太遲了。

祭奠母親回來的路上,哥又提起給母親修墳立碑的事情,把還沉浸在對母親追憶中的我拉回來。

看着蒼老憔悴的父親我心裏很難過,母親去世都三十年了,父親對母親還是那麼難以釋懷,他想給母親彌補,從生活到感情,可惜都只是慰藉他自己的心靈,他現在做的再多母親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沒有在母親活着的時候去孝順,都很任性時常惹母親生氣。現在就是給母親修墓立碑也只是擋別人的眼睛。母親走得早想孝順沒有機會了。如今父親雖然已經老了但是盡孝還來得及。

想到這我對哥哥説‘咱把給咱媽修墓立碑的錢給爸讓他喜歡吃啥買啥,別像以前那樣捨不得花,還有從今天開始我們都該接受老爸給咱找的後媽。’

清明節的作文篇3

現如今的清明節沒有了以往的喧囂,都是在悄無聲息中度過的。人們也是隨性選取時間去掃墓的,來得有早有晚,顯得散漫,缺少種儀式感。

中午,我們按照習俗殺好了先前留着過清明的僅存的一隻大公雞,隨後洗魚,擇些青菜,一陣忙碌之後所需的一切都備齊了。

飯後,我們在院落裏閒坐了半晌才出發的,與此同時也見不少人成隊地提着大紅袋進山。扛上鋤頭,帶上鐮刀,提着竹籃,我們一行人便進發了。

墓地不遠,沒走片刻就臨近了。周圍是片陰暗的林子,落葉堆滿了道路,踩上去發出沙沙的聲響,腳跟剛從樹葉堆中挪出便翻出了一層厚厚的腐質層。新生的竹筍在道路中央拔地而起,倒像是有人栽在這兒的,一側還留下了層層蜕去的蘀,只有在不遠處仰頭眺望時才得以望見竹梢,風一吹過,它亂舞着,灑下豆大的水滴。

到了墓地,周圍的腎蕨有鋪天蓋地之勢,將上一年打掃得乾乾淨淨的青磚遮蓋住了。我們各自忙活着,割草的割草,清理落葉的清理落葉,不一夥兒便煥然一新了。我們上香,但不點燃,又從樹底下用鐮刀挖來土塊,將洋葱和潔白而又淡雅的菊花栽在那兒。

在小時候的事我已不記得了,聽奶奶説,爺爺走得早,於是並沒有在我記憶中留下影子。再回望時,我沒有感到悲切,大家亦是如此。

沒有錚錚的誓言,沒有催人淚下的真心話,我們立在那兒,朝已故親人送去美好的祝福。也許是時光太久遠了,我們並未悵然,在一旁隨從的堂弟活蹦亂跳,滿心歡喜,我不禁鼻子一酸,長歎着氣。

這一年,一向在家忙於準備飯食的奶奶也來了。因為有好幾年還有幾片墓地由於生疏而未造訪過了,這回她親自指點我們,好讓我們在深山中找到它們。

我耐心地聽了奶奶的描述,隨後我手拿鐮刀在前方開路。走過狹長的池塘堤岸,抓緊灌木爬上陡峭的山腰,我們來到了一片平地上,隨後不緊不慢地進行應有的儀式。

稍作停留,站在山腳下已久的奶奶繼續指點着我們去了下一片墓地。我也是頭一回去,如今算是認得了。這兒算是荒廢了,周圍的空地上長滿了幾丈高的喬木,更有一株小樹從墳頭的石縫中抽出,頑強地在這不該長得地兒活着。清理割下的雜草時我發現下方腐爛的草莖層層堆積着,腐爛得發黑,讓人更加小心,一面弄髒衣裳。

清掃完畢後,我們蹲下來,看着上面的銘文,大部分已經無法辨認了,在左側還粘上了泥土,由於沒有清水,也無法將它拭去來一看究竟。觀望了許久,我們得以辨認出上面刻着的一行小字——光緒三十三年,距今也有一百多年了,是我們的老祖宗了。

向更久遠的年代追憶,一切的一切都被時光塵封了,令人沉思。

我們清點物品,隨後返程。

就這樣,這個傳統節日就這樣平淡無比地結束了,沒有莊重,不叫人留戀。

歲月從我們記憶中奪走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回憶,它讓周圍的一切都歷經滄海桑田,一直變遷着。願我們能不忘初心,銘記一段過往,更加珍惜陪伴自己一路成長的摯愛,別等他們睡在陰冷漆黑的泥土裏時再悔恨。

清明節的作文篇4

失去了竹子的清明,總覺得缺少太多的韻味。但,在遺憾中突如其來的雨,卻又讓我對清明有了重新的體會。

那年的清明,我在外地友人那裏寄居。或許是覺得我有些落寞吧,便邀上我一起去掃墓。那日的天空,一片陰沉,雷聲隱隱,或許,是要下雨了吧。 蕭瑟的野草,低矮的墳墓,墳頭的壓錢,墳後的黃紙,墓碑前的祭品,蠟燭與紙錢,還有那白色的幡,一切對我來説都太過熟悉,熟悉地有些冷漠了。走過童年之後,我再不怕墳墓了,也曾深夜裏在山裏行走,也曾在陌生的墳墓邊上小憩,這一切早已司空見慣了。是啊,清明不過是一種形式罷了。“祭之豐不如養之薄”,生前對待自己的親人好一點才更重要,死去之後,再多的形式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友人卻突然淚水縱橫。埋在墳墓裏的是他的父親! 山風突然吹起,幾聲隱隱的悶雷之後,黑色的天空裏撕開了一個口子。雨線便從天空中連綿而至,剎那間整個世界成了雨聲的世界。如泣如訴的聲音,在這樣的日子裏翩然而至,墓碑、樹木、行人以及眼睛裏都滿是斑斑的淚痕。友人的眼眶裏佈滿了血絲,在風雨中哭得有點悽然。幾個親人將他從墓前扶起,他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那塊濕漉漉的墓碑,上邊刻着他父親的名字。突然間,我也哭了。風雨中,我突然想起了遠方的父親,想起了一年又一年的清明,想起了遠方荒草裏低矮的墳墓。 雨在山頭就這樣下着,傾瀉着所有的哀傷。或長或短,或高或低,一段段的往事在雨縫裏浮現。我突然很想家,真的很想,很想! 夜裏,躺在牀上,在昏黃的燈光下,聽着外邊大雨敲打窗櫺的聲音,聽着芭蕉葉子在雨中顫抖的聲音,手邊的書本一頁一頁翻開。不知怎的,有一句話直到今天我始終忘不了,説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那時突然淚落如雨,暗夜裏爬了起來,對着窗外的大雨輕輕地吟詠着《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一年的清明,我似乎長大了很多,也開始懂得了苦澀的滋味。 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生命有時真的很奇妙,後來,我認識了一個女孩子。她的名字就叫蘇雨竹。 是啊,多麼空靈,多麼美麗的名字啊,恰如她靜美的容顏,靜美的品格。雨竹,雨竹,雨和竹子,都是我曾經的最愛呀,就這樣在一個女子的身上合而為一。 她也是一個喜歡雨與竹子的,正如她自己文章裏所説:“很喜歡在竹林裏流連,在竹林裏忘卻了來時與去路,一任心靈在天地的空翠了消逝了躁動與悲哀。竹子本就是天地間最寂寞卻最從容的生靈吧,我凝眸看着它,它也微微地看着我,時光的流水就這樣悠悠地從指尖滑過,不復找尋。因此,雨兒常以竹子自喻,只希望在山谷中懷抱一身的清冷與淡然……” 是的,她是如此空靈的女子啊,能與她相愛是我這生裏最大的幸福啊!我與她平時互贈詩詞,她教我寫古體,我教她寫現代。幾千裏的距離,怎抵得過心有靈犀?一篇篇的詩文當中,兩顆熾熱的心便一步步靠近。有時我常想,假如這一輩子她沒有遇到我,該會是怎樣的遺憾?而我假若沒有遇到她,又該是怎樣的蒼白? 命運總喜歡與人開玩笑。是的,歡樂是荷葉上的露珠,稍縱即逝;悲傷是月光下的影子,形影不離。我從來都懂!我從來都懂的!! 相愛的時候,她已經離大去之時不遠了。為了兩個人的未來,我們便開始了掙扎的日子。她毅然選擇了治療,即使那本就很難起作用。我每天給她寫詩或文章,讓她在蒼白的醫院裏獲得心靈的力量,她也常微笑着寬慰着我!但我們的相愛最終沒有感化了蒼天,在一個寧靜的夜裏,在下着小雨的世界裏,她鬆開了雙手,獨自上路去了,去尋找那個我們前生一起居住的梅花塢。 我不知我是怎樣走過那段日子的,直到今天,我翻開她寫給我的詞,總不覺間淚落如雨。此刻,打開她的詞,一個又一個她離去前的時刻在我面前復活。

清明節的作文篇5

二十四節氣當中,對清明的印象尤為深刻。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節,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着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我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裏,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我奶奶。靜靜地佇立陽台,任由清涼的春風撫着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着讓人心碎的温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我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着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大家住在鎮上,爺爺我奶奶則住在村裏。每逢週末,就是大家的相聚日。到了那天,我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裏的集市給大家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説,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大家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我奶奶又會把大家送到村口,揮着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我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着,叨唸着,大家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我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我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裏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我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着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着,我聲嘶力竭。守靈時,媽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説:女兒,這是我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着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媽媽哽咽着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着,我分明觸摸到了我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温暖與熟悉呀。顫顫地打開它,和着迸流的淚水,我吞嚥着,吞嚥着我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我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我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媽媽告訴我,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着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説着,我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着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我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我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篇6

當夕陽收拾起潑灑在花間的那一抹蒼涼晚照,暮色茫茫,夜幕徐徐降臨。在您的世界是否還有白晝之分,我只恐白天的嘈雜與浮躁打擾您的安寧,乘着夜色,伴着從樹梢上冉冉升起的月亮,踏着佈滿青苔的小徑,靜靜地來到您的身旁。

説是來到您的身旁,眼前展現的只有一個山坡,一叢樹木,一塊草地,一抔黃土。星光閃爍、流螢飛舞,枝頭鳥叫、田壠蛙鳴,樹木和野草也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尋尋覓覓,可就沒有您的身影。母親,您在哪裏?

靜靜地來到您的身旁,點一注心香,獻一束鮮花,我匍匐在地,塵封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家裏姐弟四人,我最愛吃您包的肉丸子。年少的時候,每逢過時過節,您都要先把瘦豬肉剁成肉泥,然後與茴餅、八角、茴香和在一起,包成丸子,作為上菜。我還拿起刀剁肉泥,幫您打過下手呢。

當知青下鄉後,每次從家裏回生產隊時,都要帶上一瓶您做的蒸油渣,裏面放有豆豉辣椒,雖算不上美味佳餚,卻開胃可口。在農村的幾年裏,蒸油渣幫我熬過多少個餓肚飢腸。高考前,我白天做功夫,晚上覆習功課,累得精疲力竭,黃皮寡瘦。您看在眼裏,急得流淚,想盡辦法擠出了壹塊五毛錢,買了一包鹿茸粉,給我營養營養,滋補滋補。

吃了母親包的肉丸子,我度過追夢的青春年華;吃了您做的蒸油渣,我在蹉跎歲月中奮起;吃了您買來的鹿茸粉,我揚起人生的風帆,開啟了新的航程。每每想起這些,總會在我心中綻放幸福的花朵,蕩起愛的漣漪。

有一句歌詞叫“沒媽的孩子是根草”。過去聽起,不以為然。當您真正離開我們之後,我也有過一番心靈上的掙扎。從年齡的概念説我不屬於孩子的範疇;温馨的家庭和知足的事業,也給我帶來其樂融融,我怎麼會是一根草呢?但面對現實,我不得不承認對歌詞的全部認同。

不管年齡性別,不管貧窮富貴,在母親眼裏永遠都是孩子。沒有了母親,孩子就失去了根,失去了依靠,失去了生命的力量。就象路邊的小草,烈日炎炎下枯萎,風霜雪雨中夭折,只有在春風母親的輕撫下,才顯得葱綠欲滴,生機盎然。我逐漸理解了草,也理解了自己常常陷於悲傷和鬱悶的情感本源。

總想把這些記憶撕成碎片,留向永恆,而又總是撕裂着自己的心。四年,一千四百個日日夜夜,牽扯出一種綿綿的痛。承受苦難需要一個過程,在歲月的流水清洗下,很多痛苦的傷口會慢慢地癒合,很多痛苦的記憶會漸漸地遺落。

可失去母親的悲傷和思念母親的苦楚交織而成的痛苦,隨着時間的推移,不僅不會磨滅,而會變得愈加強烈,愈加深刻。我深深地意識到,這種痛苦已經成為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所經歷的過程,必將是我的一生。

最近閒讀時看到一篇名為《藏羚羊跪拜》的散文,裏面敍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那個槍殺、亂逮野生動物而不受法律懲罰的年代,有一個老獵人活動在青藏公路附近。

一天大清早,老獵人正準備喝一碗酥油茶,突然發現兩步之遙的對面草坡上站立着一隻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前一亮,舉槍瞄準,奇怪得是肥壯的藏羚羊並沒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衝着他前行兩步,撲通跪下,兩行長淚從它的眼裏流出。

老獵人感到蹊蹺,懷着忐忑的心情用顫抖的手對那隻藏羚羊開膛扒皮。腹腔在刀刃下打開,他驚訝地叫出了聲,手中的刀咣噹一聲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子宮裏,躺着一隻小藏羚羊。

當天,老獵人在山坡上挖了個坑,將兩隻藏羚羊掩埋。從此,老獵人消失在藏北草原。看到這裏,我感到震撼,我為母愛而震撼。動物的母愛,尚能如此,那麼,在這個物慾橫流、世淡炎涼的紛繁人世,還有什麼比母愛更偉大、更無私、更聖潔呢?

我默默地坐在草地上,坐在您的身旁,仰望長天,手捧黃土,想想您,想想那隻藏羚羊,久久不能釋懷……

——謹以此寄託對母親的思念

清明節的作文篇7

深刻於它的字中涵義——清淡明智;深刻於那首流傳千年的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傷懷意境;更深刻於,這是一個緬懷紀念親人的特殊日子。

走進四月,暖暖的春意、淡淡的惆悵便在心中騰昇,輕煙般縈繞心頭。這是每年都要經歷的清明情結。於是,寧靜地把情緒安放於傷感與思念當中,卻也不想走出。

記憶中的清明,總能看見雨,心想,是否因為悲傷,天也陪着落淚?今年有點例外,沒有雨,但仍是輕霧迷濛。一大早,家中的男丁已在通往陵園的路上,陵園的一處就是安葬先人的所在。幾年前,父輩們也把我爺爺奶奶的墳遷到了陵園。那裏,依山傍水,算是一塊風水之地吧。很遺憾,由於當地風俗,嫁出去的女兒或嫁進的媳婦是不能拜祭夫家與孃家的先人的。此刻,我只能在老家等待他們的歸來,只能將哀思寄託不太遙遠的那邊,我的先人們,我那已經長眠多年的爺爺奶奶。靜靜地佇立陽台,任由清涼的春風撫着臉龐,掠過髮絲、衣衫,帶着讓人心碎的温柔。滿目的黃花,如泉的思緒,就在悵然與懷念中濃濃地氾濫開來……

小的時候,爺爺奶奶並沒怎樣帶過我。父親年輕時就離家參軍了,部隊轉業後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接着與我母親建立家庭,再後來有了我和弟弟。在我讀小學的時候,才真正回到現在的家鄉。也許因為多年不在他們身邊的緣故,總覺感受的親情是那樣醇厚深切。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祖孫情,更是一種相互隬補的愛。

當時,我們住在鎮上,爺爺奶奶則住在村裏。每逢週末,就是我們的相聚日。到了那天,奶奶總會早早地到村裏的集市給我們買最喜歡吃的鹹鴨蛋和雞翅膀(當時已經是挺奢侈的了),逢人便喜滋滋地説,我孫子回來了,他們最喜歡吃這個。回家後,便不停手腳地忙碌開來。吃完豐盛的午飯,爺爺會帶我們去菜地摘菜去河邊釣魚去生產隊看蠶寶寶……還有好多好玩的地方。傍晚時分,要離開了,爺爺奶奶又會把我們送到村口,揮着手直至看不見彼此的身影。那時的週末,是我最嚮往最開心的,是我從星期一就開始盼望的日子。還清楚地記得,奶奶最喜歡我的頭髮,每次用佈滿繭子的手撫摸着,叨唸着,我們妞妞的頭髮好柔好順,快點長呀,奶奶要給扎漂亮的蝴蝶結呢。歲月恍如昨日,諄諄話語猶在耳旁,美好的回憶至今仍深藏我心,不沾一絲的灰塵。

後來,我到外面讀書了,再後來,我遠離家鄉當兵了。部隊四年,是我人生中的豐盈,卻也讓我生命中有了一個不可隬補的遺憾。在一個熱得讓人心煩意躁的夜晚,我接到了奶奶的病危通知書。離家幾千裏之外,等我請得假來,等我風塵僕僕地奔回家時,奶奶已駕鶴西去,我竟見不着她老人家的最後一面!跪倒靈前,我淚如雨下,哭喊着,我聲嘶力竭。守靈時,老媽拿出一罐未開封的餅乾,對我説:女兒,這是奶奶留給你的,前段日子,還念着這是你最喜歡吃的餅,不捨得吃,特意要在你年末探親時再給你,但如今……老媽哽咽着無法成語。顫顫地接過罐子,撫摸着,我分明觸摸到了奶奶的氣息,那樣的温暖與熟悉呀。顫顫地打開它,和着迸流的淚水,我吞嚥着,吞嚥着奶奶的惦念與愛護。我,再也沒有機會對奶奶盡孝了!我,再也無法承歡於奶奶的膝下了!

後來,老媽告訴我,奶奶病得很突然,但去得挺安詳,唯一的牽掛是沒能見着心愛的孫女。永遠的殤啊,十多年了,遺憾一直伴我至今,每每念起,心仍感刺痛。在那之後過了幾年,爺爺也走了,隬留之際,還説着,奶奶在那邊很寂寞,我要陪她去……如今,他們已經在天的那頭重聚,繼續着他們的相濡以沫……

天空,依然無淚,是否,不想再添感傷;清風,依然沁人心脾,鼓起了衣衫,潤滑了面容。仰起頭,我竭力把盈眸的淚珠隱忍。我要告訴爺爺奶奶,孫女生活得安然、快樂,並會一如既往……

此刻,一束黃花、一行垂柳、一懷清風,我面對陵園的方向,深深鞠躬。抬頭仰望,目光撥開雲霧,遠遠的天邊,爺爺奶奶慈祥的笑容在綻放……於是,我也努力綻開了笑臉,幸福的帶淚的笑臉……

清明節的作文篇8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

夜裏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歎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裏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歎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裏哀號盤旋。

清明節的作文篇9

對於很多節日我其實是很麻木,沒有多少知覺的。一直不喜歡那些形式的東西,而節日於我總也認為那是人為痕跡太重的形式。

有次同事們閒聊時説到:這人啊,是不是年紀越來越大,心就會越來越硬,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冷漠,有時甚至冷酷冰涼到讓自己都不敢相信。我突然心裏一動,是啊,我似乎也有這樣的感覺。

生老病死,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是誰也無法逃避的宿命。但在沒有真正面對這些的時候,我想我們應該都是極少甚至不會去思考這些似乎離我們很遙遠的問題的。小時候,我很怕有人去世,完全是出於本能的害怕,害怕鬼魂。村子裏有人過世,我從來不敢去看,就是放過的那些鞭炮,我也不敢踩上面走過。有一次村裏有個奶奶去世了,她家人把她的衣服、被子都堆在一起燒了,下晚自習從那裏經過,我嚇得毛骨悚然,也只有撐着膽子裝着自然地從旁邊走過,可才走過那片灰燼,我就撒開腿,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飛跑,回到家,很久,心還在怦怦地跳。

對於爺爺,我沒有任何印象,爸爸説,他6歲時就沒了父親。一直到大學畢業,奶奶,外公外婆都還健在,所以,我對於清明的感受也還僅停留在那首婦孺皆知的詩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而至於路上的行人是如何的欲斷魂,我仍然無法感同身受。

後來聽到一句歌詞:要不是痛徹心扉,誰又記得誰。我有的也僅是愛情上的感受:因為痛,所以記得。但是,大學畢業後的三年,對於生老病死,對於清明的感受,我卻是有了切身體會。

因為,畢業後的三年,我連續失去了我生命中三個重要的親人:先是慈祥可敬的外公,然後是疼我有加的外婆和至愛的奶奶。那段時間,我陷在一種深深的悲痛和恐懼裏,常常為人生的無常和無奈歎息。然後,清明這個詞在我的人生字典裏也漸漸立體起來,凝重起來。

再後來,婆婆去世,這是我第一次直面親人的離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冰涼到心底的顫慄。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我看到了骨肉分離的痛心摧肺,我感受到了緣份的短暫,我感受到了人生有來無還的無奈。

清明前一天,朋友跟我聊到:父母皆不在了,傷心欲盡,感覺自已也不在了。兔死狐悲,他們能走,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走的,為他們難過,也為自己難過,今年我葬花,來年誰葬我。

我安慰他説,不要太難過,這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生有限,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懂得珍惜。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已故親人最好的懷念。

他總是這樣多愁善感,總是這樣憂鬱低沉。當然,他應該是個很重情的人,一個愛自己父母的人,一個愛自己家人的人,必定是個滿懷愛的人。百善孝為先,我認為沒錯。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啊,清明,這是一個傷心的節日!

時近中午,大弟來電話了:“姐姐,我們已經到家了,要不要我去接你來吃午飯?”

一早起來就趴在網上的我,面對網海里瀰漫的濃郁得令人忍不住要流淚的清明氣氛,似乎有很多話要在空間裏傾訴,可坐得人都發麻了,結果一個字也沒擠出來。而頭晚又是熬夜很晚才睡,早餐都沒吃,人都發暈了,我對弟弟説:“不要來接了,我休息一下,下午我自己坐公交車回家。”

弟弟顯然覺得他們老姐有點不可理喻,但也習慣了,在他們的印象中,他們老姐就是個奇怪的人。

當然,下午時,弟弟還是來接我了。他知道,要等我回去,還不如他親自來一趟讓人安心。5分鐘的公交車,我也會拖成至少50分鐘的。

天知道,今年的清明,我又多了更多的感喟,添了更多的傷感。

清明節的作文篇10

清明節是人們祭祀先祖或亡故親友的節日。故鄉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的臉上不像喜慶節日裏的樣子,臉上掛着的是對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節被國家列入了法定的節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攜妻兒往家趕,一進大門,院子裏乾乾淨淨的,黃黃的土地上一塵不染,星星點點地灑上了清水,屋頂的炊煙正緩緩地飄着,母親舉着兩隻沾 着面的手從屋裏迎了出來,兒子從院心飛進了母親的懷裏,驚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騰”地一聲竄上了佈滿紅霞的天空。不用問,母親在蒸祭祀用的供饃和麪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饃和燕子是用發酵的 麪粉蒸的。供饃像大一點的象棋般大小,出籠後還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紅色的顏料,點上一個圓圓的點。一份供饃四個,一個墳墓就要擺上三份,一共十二個。每家都要蒸上幾十個,因為哪家也有幾 個老祖宗的墳墓。我小的時候,物資匱乏,農民自己種的白麪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但每逢清明,母親總要把攢下來捨不得吃的白麪拿出來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為什麼一份不是三個或五個?我在小的時候就多次問過母親,母親總是一邊捏着供品一邊警示我,不要亂問,但她又總是要告訴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這時,我總不再多問,感覺到這就是 一項很嚴肅的大事業,因為母親親手蒸的饃要供奉給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種神祕的感覺。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則可以説是母親的工藝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態各異,或飛或站,或張嘴鳴叫, 或回眸張望,更讓人感受到一種親情的是一隻大燕子的背上還背了一隻小燕子。母親説,河裏的冰化了,燕兒們從南方回來了,老遠呀,小燕子飛累了,媽媽就背上他吧。

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後,要有家裏的男人們裝在一隻竹籃子裏,連同炒好的各種菜餚和酒,還有各種水果,再把香燭和專供亡人用的冥幣裝好,扛一把鐵鍬到墳地裏祭供先人。到了墳前先要把祭品擺好 ,點了香燭,敬了酒,焚化了紙錢,然後再用鐵鍬鏟上新土輕輕攏在墳頭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們就要嚷着跟大人們去上墳,但不過十二的小孩是決不會讓去的。至於什麼原因,我沒有問過父母親, 估計這中間還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從十二歲那年起,父親就主動叫上我去上墳,我儼然一副大人的模樣,扛上鐵鍬,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親的後邊,和父親並排相跟着祭祀長眠在墳地裏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後來參加工作後,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節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親去為祖先們上墳,但長大後的我已經覺得這不是一件神祕的事情,雖然母親的供饃照樣蒸,燕子照樣做,各種各樣的菜餚照樣烹炒 ,我也附和着總是在路上買上些花花綠綠的冥幣,父親看見後就笑着説:“若能花上這錢,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們照樣一絲不苟地上墳、燒紙。

從墳地回來,父親總要用鐵鍬折上一截酸棗樹枝,把母親做的燕子細心地紮上去,舉回家中,把它別在窗户上面。一時間,就會感到一種春和景明,燕語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親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裏有一種別樣的踏實,我問他們,那死去的爺爺奶奶真能吃上你們蒸的饃,花上我給他們的錢麼?

父母親相視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兒子,你是記者,還不知道這?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燈滅,就不存在了,但作為兒孫後輩卻要記住前人的養育之恩啊!”

夜裏,春雨瀝瀝拉拉地下,我想起兒時母親對我説的一句話:孝敬大人有飯吃!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的祖先用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流傳給了我們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義代代傳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erbai/09yp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