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500字作文 >

【精品】傳承作文500字4篇

【精品】傳承作文500字4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承作文500字4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傳承作文500字4篇

傳承作文500字 篇1

杭州有一條仿古街,叫河坊街。街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店鋪,店鋪裏有穿着舊時長衫的店員,店鋪裏賣的有傳統的布匹、小吃,街上還有雜耍的藝人。

河坊街上我最喜歡吃也最喜歡看的就要算“吹糖人”了。

糖就是麥芽糖,有吃的和吹的兩種。

能吃的糖是裝在鐵盒子裏的,看上去是半透明粘稠狀的,有褐色和紅色兩種,等付了五元錢之後,叔叔會用兩根竹籤挑起一份褐色的和一小份紅色的糖漿,迅速地用竹籤互相拉扯攪拌那塊糖,奇妙的事發生了,兩種顏色的糖瞬間變成了晶瑩的亮粉色糖塊,等叔叔拿給我吃的時候,它又變成了普通的粉色,沒有了亮彩。每次我吃着這好吃的麥芽糖時,我都要一邊吃一邊看着叔叔吹糖人。

用來吹的糖和吃的糖又不一樣了,那個糖就像是和好的麪粉一樣,是不透明的糖塊,有紅的、綠的和白的,裝糖塊的盤子下面還有個電爐,是用來加熱糖塊的。只見叔叔拿起一些綠色糖塊在手中搓成長條形,一頭搓得細些,放入口中一吹,手裏再捏呀捏,就這麼一吹一捏,一隻綠色的葫蘆就現形了。叔叔還會吹小糖蛇等。每次我都看不懂叔叔是怎樣把氣吹進糖塊裏的,那糖塊也沒管子插着呀,真搞不懂這口氣的通道在哪裏。

像這樣的傳統手藝在河坊街上還有很多,如捏麪人、澆糖畫、扯龍鬚糖、花式倒茶等,這些都是我每次去河坊街必看的。

傳承作文500字 篇2

我以為那個時代已經過去,殊不知當你歌唱時,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在歸來,而傳承的,是另一輩的夢。

題記

海棠花兒香纏着衣角略過熙攘復俏入紅簾深帳

我們那小巷邊經常縈繞這首曲子。那年,春光無限,朵朵晶瑩欲綻的海棠被水袖輕撫,青石板的斑駁小院瀰漫雨後花香,捲入誰家酒香。海棠花迎着風搖曳着無盡緋紅。外婆步履輕盈,雙眸憐愛繞過枝頭,凝望着我。她眼角婆娑,衣着青衣戲服,雙手託舉着,不讓水袖落地。蝶繞蜂縈,滿是流年。

打我記事起,外婆年輕時身處的戲班已是各散天涯。年事已高的外婆常靜坐小院,着漢家衣裳,安寧地闔眼細聽收音機《再別海棠》。等她恍惚從夢中驚醒,驀然回首,遙望天街,那戲班早已不在燈火闌珊處。此時,她總會擁我入懷,雙眸失意地凝望海棠花,唸叨着:我還想與你們再同台演唱這一念,便獨自一人,扛起傳承的重擔。

小巷裏的其他人們總會在初春之時聽到幾句戲腔海棠花兒香,蘭槳撥開霧靄迷茫,也許,在這物慾橫流的年代,許多人都會追求新時代的潮流,而淡忘傳統文化的繁榮與美好,外婆不以為意,只是在流光百轉之間,回到台前,細數繁華打落枝頭,輕置瓊觴兩盞,粉飾衣角,淡漠迴旋。

輕步,踱步,她翩翩起舞之際似乎沉浸着海棠花香,摘取兩朵海棠,捻手眺望遠方,耳畔迴響憂鬱卻又懷取期許的粵曲。剎那,水袖漫過天際,外婆的眼中泛着晶瑩的光。台下的人不動聲色地走過,可台上的人的心似乎已夢迴那遙遠又繁華的年代。顏色已舊,外婆卻依然緩緩道出:粵曲啊,早已是我的心魂。

小巷裏,海棠梨園,外婆心繫的戲班,訴説着那一輩繁華的過往。是否,還有人依記,那一份對粵曲真摯的傳承

傳承作文500字 篇3

“傳承”代表什麼?簡單的物質上的存留,我們並不稱之為傳承。它強調的是一種在人們思想精神中的傳遞和永存,通過心靈的親近、感染和接受,從而使得子孫後代在千年之後仍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體會到他們的思想精神,產生對本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

傳承,要有“傳”有“承”。我們從父輩那裏學習做人的.道理、瞭解民族的歷史、體味傳統美德和智慧,將責任接到自己的肩上,這是“承”;我們又以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教育我們的後輩,將種子又種在他們的心田,這是“傳”。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就在這一傳一承中薪火相繼,綿延千年不絕。

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精神財富並沒有物質的載體,它們的載體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先哲們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感悟都流淌在我們的心中,又通過我們流向後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傳承的“水渠”,只有每個人都用心呵護這涓涓細流,不讓它灑了、漏了、流失了,我們的文化才不會斷流。

傳承文化,不一定就要去學習後繼乏人的高超的技藝、鑽研艱深的國學文獻。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歷史文化氣息就在我們生活中。主動了解、親近我們的文化,在學習、感受、實踐中體味中華文化的美並將這種體驗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們就是合格的文化傳承人。

用心“承”好先人給予我們的無價之寶,並身體力行地將它“傳”下去。別讓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一代沒落,用我們的努力讓文化的火苗更加旺盛。

傳承作文500字 篇4

“不食糧油食素桑,勤提細喂四更裝。心明到老絲方吐,織得綾羅漂海洋。”蠶之偉大,便是吐盡千絲,人之偉大便是將千絲成綢,變綾羅。養蠶,抽絲,織綢,是我們中國傳承多年的經典文化。今天,跟隨着小記者活動,帶我瞭解了養蠶文化,絲綢文化,更帶我走進了絲綢之路。

在古代有一傳説,是嫘祖和幾個婦女在山上桑樹林發現了一種奇怪的果。她們咬一下,咬不動。煮一下,煮不熟,但卻能在沸水中撈出許多頭髮絲般粗細的白絲。嫘祖發現,這些白絲是桑樹林裏的蟲子吐出的無數白絲,繞成繭後看似果子,其實不能吃。於是,聰明的嫘祖便試着將這些“白絲”,織成了布,還將布做成服飾給皇宮裏的貴族穿。這些服飾非常的光滑舒適,且富有光澤。嫘祖將這吐絲之蟲稱為蠶。在其倡導下,人們開始栽桑養蠶,抽絲織綢。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將技術發揚,昇華,將蠶絲成綢,不單單織成了綾羅服飾,還做出了蠶絲扇、絲綢包……

聽完活動老師將的傳説故事,老師給我們每人一把潔白的絲綢扇。細細品味這把扇子,潔白半透明,絲絲線線交織,透着小小的點點。手感上細薄絲滑。撫摸着絲綢扇,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瞭解了要使扇子形態美觀,還必須選取上等的蠶絲,再三經過編織,才能創造出我們眼前這工藝細緻的魅力扇子。

看着扇子,讓我迫不及待的想用手中的畫筆給扇子來裝扮一下,體驗下渲染絲綢的神奇,還能當禮物送給媽媽。活動結束,我還從老師那領了2只潔白的蠶寶寶,我小心的呵護着帶回家,開始體驗養蠶之旅,體驗蠶寶寶吐絲做繭,從身邊品絲綢文化,嘗傳承經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wubaizi/vngg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