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500字作文 >

漢族春節的風俗作文500字

漢族春節的風俗作文500字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後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小編為你整理了漢族春節的風俗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漢族春節的風俗作文500字

1、老北京的春節習俗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就北京地區來説,從臘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臘八醋(蒜),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門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着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2、春節習俗六年級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它藴含着很多傳説和習俗。傳説,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年獸來到的那一天,在門前貼上紅紙,張燈結綵。人們就管那一天叫春節,也就是過年。

除夕在臘月三十,在除夕的時候會掃塵,“串門”,還會得到很多的壓歲錢。還要貼春聯,貼窗花和倒貼“福”。這些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完美呈現,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到了晚上,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看春晚,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迎來新的一年。而且也只有在春節,全家人才能夠團聚在一起,共同守候新的一年的來臨,共同感受親情友情和愛情。過了除夕就是一年的頭一天,也是春節的頭一天,大家在一起放爆竹。爆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在當代,人們會通過發手機短信來表達自己的祝福。字雖不多,但字裏行間都把我們的祝福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樣讓我們感受到這世間的真情與愛。在我們發祝福短信的同時,也就將人間這一份美好傳播了。春節象徵着新的一年的開始,今年是龍年,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3、民風民俗的作文

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縣農民都有自發舞板龍(板凳龍)的習俗。板龍由一節節板凳連接而成,每橋長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龍頭、龍肚、龍尾造型,糊以棉皮紙或絲綢,再彩繪或貼制龍鱗、雲鈎圖案,龍身以紅燭或燈炮裝飾,長度超過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儉村村民早早就將板龍的.龍頭、龍尾裝扮一新,傍晚時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翹首等待着板龍起舞。夜幕降臨,伴隨陣陣鞭炮聲和兩千餘人的歡聲笑語,一條巨型板龍在夜晚的風裏和燈籠照耀下,來回舞動,讓人目不暇接。以鑼鼓伴奏,鑼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勁舞起來氣勢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開眼界。

所謂“板凳龍”,由龍頭、龍肚、龍尾組成,前有鑼鼓隊開道,還有煙花爆竹隊,引路人,陣容十分龐大。表演時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參演,一條條板凳首尾相連,一般都有上百條板凳,200多米長,起舞時巨龍遊走,威不可擋。舞龍的村民齊心協力,或抬或舉,先小步走,後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來,龍頭接龍尾,“火龍”成了個“大火圈”,熠熠發光。隨着激越的鼓點,那道流動的光圈越轉越快,越轉越奇,時而組成了“同心圓”,時而扭成了“麻花”,時而又上下奔騰躍動……鞭炮聲更加密集,白色的煙霧在夜色中升騰,那條“火龍”在煙霧中出沒,神龍不見尾,讓人眼花繚亂,歎為觀止。

4、漢族民風民俗作文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家鄉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還有放紙鷂(風箏)的習俗。據説,放紙鷂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費長房處求取除邪去瘟的藥,在山上迷路了,後經鴿子引導,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將紙糊的鴿子帶到山上放飛,流傳久了,就有了放紙鷂的習俗。舊時,福州等高,放紙鷂的地點主要在烏山,大廟山等地。那是,大廟山有一塊登高石,據説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稱“tian皇落地”。傳説九月九時,大人帶小孩到大廟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會長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門的人都往這裏跑。每逢重陽節,通往大廟山的兩條石階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製的`糕,稱“九重粿”,即粿有九層,中間夾七層糖色,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每逢佳節倍思親。福州的重陽節,還有掃祭祖墳的活動,這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二祭。現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掃墓的習俗。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人們又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把登高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把祭掃祖墳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有的還把它與海外僑胞牽線搭橋,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以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的決定。節日期間,各單位、團體還舉行各種形式的登山、健身等體育活動。

5、關於過年習俗的作文:吃年糕

在田野邊有一個洞,裏面住着兩隻田鼠,一隻大田鼠和一隻小田鼠。一天,大田鼠從外面買來兩袋小米種子,它一邊和小田鼠在自己開墾的地裏種下,一邊興奮地説:“這回咱們秋後就能吃上自己種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聲嚷了一句。大田鼠聽了,有點生氣,它驚訝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種子長出禾苗後,大田鼠滿心歡喜地説:“看咱們的小米種子長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種子就會長大結子,秋天咱們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熱地答了一句。大田鼠聽了心裏很不高興。

小米成熟後,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黃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大田鼠心裏樂開了花:“這回咱們很快就會吃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緊不慢地説。大田鼠沒再理他,忙着挑揀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麪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燦燦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飯桌,大田鼠興致勃勃地説:“今兒這個年糕咱們是吃定了!”誰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樣,仍舊説了一句讓人掃興的話:“那不一定!”到了嘴邊的年糕怎麼能説不一定?大田鼠頓時來了氣,掄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頭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時,一羣螞蟻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見了,邊跑邊説:“我説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見小田鼠如此不爭氣,乾脆把小田鼠趕出家門,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wubaizi/nkwk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