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500字作文 >

關於農村作文500字三篇

關於農村作文500字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村作文500字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農村作文500字三篇

農村作文500字 篇1

學生寫不出語句優美的作文來,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腦海中詞彙量太少,平時又不注意積累而造成的。也許有許多教師認為,農村學校的孩子受經濟能力的制約,他們不可能像城市裏的孩子那樣,可以購買許多與作文有關的書籍。其實不然,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除了每篇課文中有許多精美的詞句,在單元練習中,也會安排許多優美的詞句讓學生識記,而這一部分內容,卻沒有引起許多教師足夠的重視,造成學生寫作文時詞彙匱乏,寫出來的作文乾巴巴的,沒有一丁點文采。如果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時,提前讓學生注意積累這些詞彙,那麼學生在寫作文時,語言描述也就會給人一種非常精彩的感覺,學生的作文表達水平也會在積累中得到提升的。比如,本教材的每一單元的練習中都會安排一個欄目,有的單元叫“誦讀與感悟”,有的叫“誦讀與積累”,有的叫“誦讀與欣賞”。在這一欄目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都是可以作為學生作文積累的素材的。我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時,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來組織學生進行誦讀,並達到理解與背誦的程度,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例如這一冊教材的《練習4》中的“誦讀與積累”,它所呈現給學生的是對京劇人物形象描寫的成語,像感人肺腑,惟妙惟肖、動人心絃、活靈活現等詞語,我們如果讓學生積累下來,不僅可以用在描寫戲曲人物的身上,就是平時其它的描寫,也可以運用。再比如,《練習7》中的“誦讀與積累”,它呈現給學生的是摘自《古今賢文》中的“讀書篇”內容,有許多句子與詞語都是我們寫作文時經常要用到的,如果我們讓學生給積累下來,又何愁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上去呢?

農村作文500字 篇2

秋收後的茭白田,紅彤彤的燈籠,遠處的高山,形成了一幅新春元宵圖。這是哪兒?

這兒就是前路,一個散發着活力的新農村。

慕義橋下,花壇中,花朵五顏六色,萬紫千紅,美麗極了!

慕義橋,慕義橋為三孔石拱橋,建於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東西向橫跨漳河。橋全長53米,寬3。50米,高8。10米,三孔等跨均8。60米,橋墩迎水面有分水尖,橋面設橋欄,橋額題“慕義橋”三字,落款“道光十二年”。橋東側設有供路人祀神、休憩的橋亭建築,平面長方形,與拱橋垂直佈置;中為通道,兩側各有一座三開間硬山頂建築,左右相向,對稱佈置,山牆觀音兜形式,建築石柱木樑,用材較大,雕刻豐富。

走上慕義橋,向四周望去。近處的小亭,遠處的青山,青山上雲霧環繞,婉如仙境一般。

向左望,正應和了那句詩:“小橋流水人家”。翠綠的河水,像一塊名貴的翡翠,又像一條美麗的絲巾,系在大地的身上。

走過橋,來到了橋頭的小屋裏。從窗户向外探,紫紅的梅花,翠綠的香樟樹,紅素黑我的小亭子,遠處的故橋,彷彿回到了古代,在花園裏散步。

圓圓的燒餅,像十五的月亮

過了涼亭,看見了一個銅像,他是誰?

向左看,才知道他是前路村人民的祖先,難怪他們如此敬重他。

新農村新格言,向新的方向進發。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希望我們中國的新農村越來越發達。

農村作文500字 篇3

十月一日國慶節,媽媽説要帶我去農村的四姑姥家玩,我聽了高興得手舞足蹈。我們開着車子,一路高歌,很快來到了四姑姥家所在的農村——王家村。

一踏進村子,我們發現四面環山,山上樹木葱鬱,色彩斑斕,還有一片片成熟的莊稼。這裏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

飯後我和媽媽來到山上,山坡上的野菊花漂亮極了,有黃的,有粉的,還時不時有蜜蜂和蝴蝶來訪!

“媽媽,看太美了,快給我拍張照。”我聞着花香,留下了美好的瞬間。

我們又往上走,看見有許多栗子樹,樹上結滿了栗子桃,像一隻只小刺蝟在樹上棲息。很多栗子桃已經裂開了,我走近一看,咦?裏面怎麼什麼都沒有呢?栗子呢?媽媽看到了,説:“哎!你發什麼呆呢?你看地上都是栗子,趕緊撿吧。”哦,原來在這裏啊!看着一個個油亮亮的栗子,好討人喜歡呀!我撿呀撿呀,不知不覺就撿半袋子了。哎呀!地上全剩栗子桃了,這可怎麼辦呀?

這時,我看見媽媽拿起鐮刀,先是用背兒敲幾下,栗子桃就咧開了嘴,然後媽媽又用刀尖把栗子挖了出來。我連忙説:“我也要挖栗子!”沒想到這事看似簡單,做起來卻難,我試了幾次都失敗了。後來在媽媽的耐心指引下,我成功地戰勝了栗子桃,取出了一顆顆可愛的栗子寶寶。太陽落山了,我們戀戀不捨地下山了。

吃着甜甜的栗子,看着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照片,我心裏回味着這一次難忘的農村之旅。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來一次。這裏山美水美,而且樂趣無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wubaizi/37ln72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