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400字作文 >

寫包餃子的作文400字

寫包餃子的作文400字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在學包餃子的時候都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情吧。

寫包餃子的作文400字

寫包餃子的作文範文一:

今天是冬至,我們在筆暢學校包餃子,我很高興。

我帶來了碗、筷子、麪杖和麪板。老師準備了麪粉、肉餡和麪團。開始包餃子了,老師拿出麪糰,搓成了一根又粗又長的麪條。然後拽成了許多均勻的小麪糰,分給了同學們。我先把小麪糰揉成兩個小圓球,再輕輕地按一下,接着拿出擀麪杖。老師説:“要擀四周,不要擀中間。”我照着老師的要求去做,最後,一個圓圓的、中間厚、四周薄的面片就擀成了。

老師在我們的面片上放了一些香香的肉餡。我把面片對摺了一下,沿着面片的邊緣一點一點地捏,而餡就像一個調皮的小孩子,我往裏捏,它就往外面擠,急得我都快要火冒三丈了。不過,最後我還是把它捏好了。我看了看其他幾個同學的餃子,有的無精打采,像個懶漢躺在面板上;有的像一架火箭;有的像個包子;還有的像一個烏龜。真是千奇百怪!

餃子煮好了,一股濃濃的香味飄進了教室。教室裏滿是餃子的香氣,我恨不得一口把餃子都吃完。

今天,我不只是吃了餃子,還了解了餃子的歷史。今天的包餃子課真有意思!

寫包餃子的作文範文二:

一個正月過得好快,已經到了正月初十,外面下着鵝毛大雪,我和爸爸媽媽圍着火盆在取暖,正在為晚上吃什麼而發愁。最後我提議包餃子吃,大家都説好,於是外面開始了分工。

媽媽拿出一些麪粉倒進盆裏,加進水開始不停地搓着麪粉,當然我也沒閒着拿來一口鍋盛滿水,放在灶上,點上小火,先燒着。然後拿來媽媽搓好的麪糰,加工成一片片餃子皮,不過我做出來的不是正方形、長方形的,更不是圓形的,而是些奇形怪狀的東西,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像什麼。媽媽見了,連忙奪走,重新加工,經過媽媽的精心改良,終於變成一片片圓圓的餃子皮。這時,我不由得低下了頭,感到不好意思。

好了一切準備就緒,我們開始包餃子了,我們端來爸爸做的餃子餡,一人用一雙筷子,把餡挑在餃子皮上,我用力一捏中間,肉從兩邊擠出來了。媽媽看着我這狼狽的樣子,便告訴我:“包餃子是不能用勁的,要注意手方法。一定要輕輕地從兩邊往中間捏。”經過媽媽的指點,我又包了幾個,好看多了。

我們包完了,水也燒開了。我們把餃子往水中一放,蓋上鍋蓋,不一會兒,餃子熟了,吃着餃子的時候,我覺得特別的香,這可是我的勞動成果啊!

寫包餃子的作文範文三:

每當過年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餃子。我看見餃子圓鼓鼓的,而且很好吃,所以我想學包餃子。

今天,聽説姥姥要包餃子,我趁機也學學怎麼包。姥姥準備好餃子餡兒、麪粉、和好的麪糰、擀麪杖、面板……開始包餃子了。我照着姥姥的做法,先把麪糰揉成條,然後拿刀切成小塊,再揉成球,摁成了一個扁片,最後拿着擀麪杖開始擀皮。本來想把皮擀成圓形的,可是擀完之後不是正方形,就是長方形。姥姥告訴我:“要右手擀一下,左手轉一下,不能光擀一個方向。”

我照着姥姥的做法,果然能擀出一個圓形的餃子皮,我高興極了!下一步是要包餃子了。我拿着一張擀好的餃子皮,右手拿着筷子夾餡兒,結果餡兒放得太多了,沒包幾個就個個露了餡兒,彷彿餃子張開大嘴巴嘲笑我包得不好。我吸取了教訓,把餡兒放得少了一些,結果餃子不再嘲笑我了。餃子露不露餡兒的問題解決完了,可是餃子個個都懶洋洋地躺着,於是我又去請教姥姥。姥姥告訴我:“餡兒要放在皮的中間,包的時候要先包中間,然後把餃子皮往中間擠,就不容易躺下了。”我照着姥姥的做法,包的餃子果然“坐”下了。

煮完餃子以後,嚐到我親手做的餃子,心裏樂開了花。在學習包餃子中,我懂得了:什麼事情只要努力地學,都能學會。

寫包餃子的作文範文四:

“ 快要過年了!”我看着日曆大叫一聲,在一旁包餃子的奶奶説:“過年了,你們孩子最高興,我們包了餃子給你們吃。”我説:“那好,我來包包餃子。”“好!”奶奶高興的説。我洗洗手,拿起一個面蛋,向下一壓,然後拿起擀麪杖就朝四周一下一下地擀,過了30秒{有點誇張}我終於把皮給擀好了。我高高舉起,大喊一聲:“我成功了!”奶奶一看我手上的皮兒,笑的上氣不接下氣:“哈哈哈…你看你的皮有的地方…地方薄…有的地方厚,這能吃嗎?”我看了一下,的確,有的地方已經破了呀!奶奶擀了一個皮,真好看!圓圓的。哼!我包餃子。

我拿起一個皮,在盆子裏拿了一點肉向上一放,然後雙手一捏。呀!肉太多,包不上。我擠!可還是弄了我一身狼狽。我想進了一切辦法,就就差膠水了。可還是沒用。我又拿起第二個皮,讓奶奶教我。哈哈,我學會了,而且還有模有樣的,我又接着抱了起來…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不能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我要飛翔在獨立的藍色天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sibaizi/lremk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