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900字作文 >

【實用】重陽節的作文900字集合5篇

【實用】重陽節的作文900字集合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900字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重陽節的作文900字集合5篇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1

重陽到又到了,每年的這天我都會想起:

在萬家燈火都熄滅時,外婆家的枱燈仍然亮着。燈光下坐着一個佈滿白髮而又慈祥的老人,他頭戴一副老花鏡,手握一支鋼筆,在書上不停地圈圈、點點、畫畫。他時而全神貫注;時而愁眉緊鎖;時而如痴如醉;時而面露笑容。他就是我的外公。

外公雖然年紀大了,卻非常愛看書。由於外公會捏橡皮泥,因此,我常常纏着他給我捏一些小玩藝。可是,只要外公一看起書,想讓外公捏橡皮泥那就是“白日做夢”了。我真想把外公的書都鎖進箱裏。可之後的一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媽媽問了我一道題:“熊貓一隻手有幾個手指啊?”我左思思,右想想,也想不出可靠的答案。還是去問外公吧,我心裏想道。我跑到外公跟前,把媽媽的話原封不動地説了一遍。外公摸摸我的腦袋,説道:“你這小子,平日就知道玩,也不看看書。熊貓只有四個指頭的啊!”“外公,您的知識可真淵博啊!這麼多知識,您都是從書上獲得的嗎?”我羨慕地問道。“當然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要你肯讀書,博覽羣書,你也會跟外公一樣,知識淵博的啊!”於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讀書的種子,書也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

外公不僅學識淵博,還常常無私地幫別人做事,解決問題。一天中午,我家正在吃飯。突然,馬伯伯和幾位叔叔進來了。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卻堆滿了焦急與無奈。他們和外公寒暄幾句後,便進了書房,我也好奇地跟了進去。只聽馬伯伯沮喪地説:“我家的茶樹不知怎麼的,生了一種怪病。先是根部生瘤,緊接着茶樹就大片枯萎。我們農民一年就靠這幾畝茶園養家餬口,可如今卻顆粒無收,這……這可這麼是好哇!”説完,便一手撐着書桌,一邊低頭喪氣。這時,一位叔叔拿出了一棵茶樹的根,遞給外公,外公忙戴上老花鏡,左手緊握樹根,右手執一個放大鏡。只見外公時而撥開樹根,不停地端詳:他時而握起鋼筆,在紙上圈畫;時而放下筆來,愁眉緊鎖;時而回過頭去問一兩句。馬伯伯他們的心情也隨着外公的表情而起伏不定。過了好長時間,外公才把一張寫滿了字跡的紙遞給了馬伯伯,馬伯伯接過了紙,宛如握住了救命的仙丹,他用發顫的聲音説道:“太感謝您了,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您才好。”“嗨老朋友了,還這麼見外。幫這點小事,應該的。”過了一會兒,馬伯伯該走了。外公忙拉住他的手,説:“等會兒。”説完,他快步走進書房,拿出了一疊東西,放在馬伯伯手中,馬伯伯一看,原來是一疊錢,馬伯伯執意不要,可外公卻説:“你家今年收成又不好這點錢算是我的一點心意,以後有困難,儘管來找我。”馬伯伯握着錢的手微微地顫抖着,嘴裏想説什麼卻發不出聲音。望着眼前這感人的一幕,我的心不禁被觸動了,外公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他不以專長而肥私,而以助人為樂事,想到這裏,外公的身軀不禁在我眼中越來越高大。

外公,他雖然沒有幹過什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一身華麗的外表但在他平凡的身軀中,卻分明隱含着極不平凡的品質。是啊!外公那助人為樂和嗜書如命的精神,將會築成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為我心中的一座豐碑,將成為我習和敬佩的楷模。

我懷念我的外公 。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秋高氣爽,菊花怒放的季節迎來了今年10月2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也是中國傳統的老人節。在這一天是讓老人們登高休閒更是為了讓人們發揚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今天是九九重陽節,媽媽帶我去看外公外婆。經過三小時的汽車顛簸,終於到達外婆家。外婆和外公早已在家裏等候多時,他們笑呵呵地接我們進門,張羅了一大桌美味佳餚:有紅燒肉、糖醋魚、大閘蟹等......餐桌上是色香味俱全,看得我眼花繚亂,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先吃起來了。大家邊品嚐美味的菜餚,邊談着一些家常,説説笑笑,多麼的親熱又是那麼的和諧啊!接着我們舉起杯子,祝外婆外公節日快樂,外公外婆像吃了蜜糖一樣喜滋滋的。

大家酒足飯飽後,一起在大廳看起有關重陽節的電視節目,我和哥哥開始犯愁了,為了能使外公外婆過一個快樂的節日,我們應該幫外公外婆做點什麼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着乾點家務,除了這些,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外公外婆總是最疼我們。

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總是拿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外公外婆哪一次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着,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着急。

我和哥哥打算為外公外婆做一個小蛋糕,我們把這個想法告訴媽媽,媽媽非常贊同,但是媽媽之前也沒做過蛋糕,於是我們“請”了一個“幫手”——食譜大全。我們準備了全蛋、蛋黃、蛋白、色拉油、低粉、食鹽、砂糖等材料,開始做蛋糕了。我們先把蛋白打至粗泡,加入糖鹽打至乾性發泡,再把全蛋、蛋黃、油一起用打蛋器打勻,我們不小心把油放多了,又得重來了,重複三次才完成這個步驟,接着加入低粉拌勻,最後蛋白霜分次和蛋黃糊拌勻,放入烤箱。大約半個小時,新鮮好吃的蛋糕終於出爐了,雖然還不是很好看,但是味道還是不錯的。

晚上吃蛋糕了!我把原先買的蠟燭先插在蛋糕上,哥哥把燈點關了,然後由媽媽把一個蓮花式樣的蠟燭點着了中心,“啪!”,那朵蓮花奇妙的開放了,大家露出了激動的神情,等蠟燭吹滅,媽媽親手把大蛋糕切成一小份的分給大家吃,甜蜜的蛋糕,真誘人啊!哥哥一口氣吃了三塊,還變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大花貓”,當然我也好看不到哪裏去。我搶先祝福一聲:“祝外公外婆節日快樂,身體健康”。他們笑了,笑的那麼滿足,那麼慈祥,那麼快樂。

這是我過得最有意義且最快樂的重陽節。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3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裏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説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讀後感。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八九七十二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歎氣,八九七十二,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説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着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更多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説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説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內核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説,出現統領全局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4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各地流傳着許多重陽風俗,其中最普遍的是吃“重陽糕”了。重陽節吃重陽糕風俗在北宋已十分盛行。據《東京夢華錄》説:當年汴京(今開封市)城內,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饋送,一插剪綵小旗”。南宋時,重陽糕已成為時令佳品在店肆中供應,“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下彩旗,名曰‘重陽糕’”(《夢樑錄》)。

定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一般認為開始於漢代。據周處《風土記》)説“九月才日……俗於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避惡氣而御初寒。”又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關於重陽節和重陽風俗的起源有這樣一個有存的故事:漢代恆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後。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説,九月九日你家裏有大禍臨頭,你必須立即回家,叫家裏的人用茱萸系在臂上,舉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這一天恆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恆景及家人聽師言而得幸免(事出《續齊諧記》)。

實際上重陽為節起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陽爻“九”是“陽”和“陽性”的代詞,所以古人稱九月為“陽月”,九日是“陽日”,九月九日是兩陽重疊,因此叫作“重陽”。陽為剛,重陽為二剛相逢,道家稱之“二剛相剋”而被視作“厄日”,也產生了解脱“厄日”的方法,所謂登高插茱萸僅是解脱“厄日”方法之一種。

茱萸是一種落葉喬木,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藥的常用藥材之一,也可用於食品中的調味品。記錄的唐詩中提到重陽插茱萸風俗有數十處之多:“學他年少插茱萸”(朱放),“茱萸插鬢花宜壽”(王昌齡),“舞鬟擺落茱萸房”(白居易),“強插茱萸隨眾人”(楊衡),而杜甫“明年此會知誰處,醉把茱萸子(仔)細看”(《九日蘭田崔氏詩》)和王維的“遙知兄弟維登高處,遍插茱萸隨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的唐詩名句。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陽節已演變為文人學士登高賞秋,結社吟詩的節日,原來插茱萸驅邪的風俗也一變為遠離他鄉的遊子遙思兄弟父母的日子。“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劉禹錫《九日登同》詩)。

宋代,重陽節登插茱萸又演變為登高吃重陽糕風俗。據説,重陽節吃重陽糕風俗是出於文人的筆墨官司。宋人宋子認為劉禹錫作《九日登高》詩,本來想寫“年年上糕處”,但當時經典中沒有“糕”字,被迫寫作“高”字。他還作詩嘲笑説:“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事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實際上以粉面蒸糕唐代已出現,不過並不是重陽節風俗。宋代,城市經濟逐漸繁榮,都市出現了獨立經營糕餅食品的店鋪,“糕”與登高之“高”諧音,於是吃糕逐漸代替登高風俗。店主們為招攬生意。,又仿“插茱萸”故事央每塊糕上插上一而小彩旗以代替“茱萸”,專門在重陽節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陽糕”。可見重陽糕是宋人依照漢唐故事設計的食品新產品,它既融合了古代重陽風的習慣,又是一種精美的節令食品。古人獨具匠心的食品設計不也值得今人學習嗎!

“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百工一欽登高酒,燈火鳴機夜作忙。”重陽節多吃重陽糕,祝君事事如意,步步登高。

重陽節的作文900字 篇5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説:“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説:“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少先隊員!

標籤: 重陽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jiubaizi/2wlg2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