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800字作文 >

【精選】春節風俗作文800字4篇

【精選】春節風俗作文800字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風俗作文800字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春節風俗作文800字4篇

春節風俗作文800字 篇1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説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説,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説:“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衞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説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現在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節風俗作文800字 篇2

三天年出天行

大年初一是新的一年開始。凌晨,人們換上了新衣裳,打開大門,讓那塊靠在門上的“金塊財”倒向門內來。向神位祭拜以後,再放一掛長鞭表示“開門進財、新年邁進門”。此時屋外似亮非亮,家人們在鞭炮聲中走到户外,觀天看星,稱其為“出天星”或為“出天行”。回到屋裏晚輩向長輩拜年,接着“出行”,説是“出行大吉”。在五峯漁洋關,正月初一,清晨出門,都必須帶柴進屋,喻為開門大吉,招財進寶。給人家拜年時,進門要喊“送恭賀啊——拜年哪”,也需把柴帶進門。

吉日良辰,當家人出行也有講究,先要查看當年的皇曆本,何方大吉大利,便向此方而行,最終到廟宇去敬神拜佛。宜昌城裏人多數去大南門關帝樓,踏石階登樓稱為“步步高昇”,向關公像敬香燒紙叩拜。

拜年作揖賀鄉親

初一到初三,人們滿面喜色,笑逐顏開,到處都是“拜年”聲。宜昌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説。在家下輩給上輩拜年,出門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互相拜年。隨去拜年小孩可得到“打發錢”。這三天內婦女要守在屋裏,招待上門拜年的客人。用麻葉、米花和紅棗製成的一種甜茶,名叫“元寶茶”,麻葉色黃謂之“散金”,米花色白謂之“碎銀”,説是“散金碎銀得元寶”。

舊時在當陽,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親朋”的規矩。初一凌晨,兒子媳婦、女兒孫子端着“雞蛋茶”、“泡米花”到父母牀頭行孝問安拜年。父母定要以“壓歲錢”給予“打發”。初二拜丈母,夫妻雙方抱兒帶女去給丈人丈母孃拜年。隨身攜帶較多“茶什”。妻子懷抱小孩,騎着小毛驢,丈夫提着“茶什”包袱,尾隨前行。丈母家同樣給予“打發”,並在小孩印堂上點上一個小紅點,以示祝福。這天,未婚的青年、小孩則挨家挨户給左鄰右舍拜“跑年”。

言談舉止守禁忌

春節有許多忌諱。如初一早晨不能倒垃圾,以免倒走“財氣”。初三前不能到水井上去打水,以免對“水神”不敬。初三後最先到水井打水的人,必須燒香磕頭拜罷“水神”方能挑水,到河裏或堰塘裏洗衣服,第一個人也必須拜“河神”。

三天年裏,話要揀好的説,注意禁口,不説死、倒噠、潑噠、破噠、賠、虧、賒、背時等字眼。連“死”的諧音“史”也不能説,有意思的是這幾天人們將“史先生”改稱為“何先生”。但小孩卻忌諱不了,牆上就有了“百無禁忌”和“不忌童言”之語的紅紙貼。若有小孩打破瓷器,大人用吉利之言打圓:“瓷器落地、買田置地”;打碎碗碟,則連聲説:“歲歲(碎碎)平安”。

春節風俗作文800字 篇3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裏提,小販們也掛出了紅紅的春聯和福字。過年前夕,許多人都十分忙。許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帶着大包小包的年貨,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媽媽就在廚房做着香噴噴的年夜飯。而我卻守候着電視機前,等待着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

我喜愛的春晚終於開始了,媽媽的飯菜也準備的差不多了。哇!這一天終於來了!我們立刻開始吃飯了。我先夾了一個白菜餡的餃子,特別好吃,接着媽媽給我夾了一個海鮮味的,我搖搖頭:“媽媽,我不喜歡這個味道!”媽媽非讓我吃,還笑着説:“這個餃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見一塊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極了!原來如果吃到了帶糖的餃子,這一年都會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覺中新年到了,我們歡呼起來。

初一的一大早我就被鞭炮聲吵醒了。 鞭炮四響,禮花沖天,大家的歡聲笑語增添了過年的氣氛,本是熱鬧的街道變得冷清,傳統的春節就這樣年復一年,一代人傳一代人的延續着……

最值得我高興的不僅僅是在過年的時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收到家人給的壓歲錢,收壓歲錢也可以説是收紅包,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燈火通明的居民區家家户户貼上了春聯,請來了門神和財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春節都是差不多的,熱鬧、喜慶而祥和。

春節的前幾天,是大人們最忙的時候,張羅這張羅那,但是,卻是我們小孩子最憧憬的時候。爸爸媽媽買了許多好吃的,而卧卻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於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節的到來。

除夕那一天晚上,當然也是我家最開心的時候,全家三口人一齊靜靜地看着春節聯歡晚會,偶爾外面傳來幾聲鞭炮聲,也會覺得特別有趣。電視裏搞笑的小品,優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這笑聲伴隨着窗外的鞭炮聲,顯得氣氛愈加歡樂。

終於要正式過年了,拜年就是我們一家首要的任務了。每到一家,我都要説上一句吉祥話,如:“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等等,而爸爸媽媽則送上一份拜年時必備的'禮品,主人則會拿出一個紅包遞給我,這是我最高興的事了,於是心裏盤算着這錢該怎麼用,買些零食?或是文具?買點玩的也不錯,誰知一回到家就被“無情”的媽媽給收了去,我只好無奈地把這些個幻想的泡泡給吹滅了。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就到處做客,豐盛的飯菜,炫麗的燈光,大人們喝酒時的祝福包圍住了我,而我呢?則和哥哥一人拿來一大瓶飲料,東東快快地喝了個夠,哪曉得一會兒我的肚子便疼的厲害,難受極了,後悔埃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已經上學了,新學年的開始,將意味着春節的結束,但在這一天,我們家還是要吃元宵的,過年的氣氛絲毫沒有減弱,照舊的笑聲,照舊的喜慶,照舊的開心。

就這樣,快樂的春節過去了,每當細細回想是,總會不禁笑出聲來……

春節風俗作文800字 篇4

客家人,又稱河洛郎,是一個有着顯著特徵並且歷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風俗習慣繁多而獨特,身為一名客家人,我還是覺得客家的春節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級的一個寒假,我和父親母親一起回老家五華過春節。客家春節是從農曆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節。我們到五華的時候,剛好是除夕,時間大概是下午5點。我下了車,走到奶奶家門前,敲起了門,叫了一聲:“奶奶,我們來了!”奶奶笑着給我開了門,説:快進來吧!“我進了門,只見爺爺、姑爺、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裏到處忙活着:桌子上堆滿了結米糖和桔子、柚子;到處都是年畫和對聯;窗户、大門、桌椅都被擦拭的乾乾淨淨,廚房裏還傳出一陣陣剁菜的聲音,一副大大的年畫掛在客廳的中央,旁邊還有兩隻金元寶,很有過年的氣氛。

我跟大家打了個招呼,就跑進廚房裏幫忙去了。一進廚房,一陣香味就撲面而來,差點沒讓我滴出口水來。奶奶見我進來,説:"來得正好,快過來幫忙!”我就跑過去幫手了,一會兒端端那個,一會兒切切這個,忙得不亦樂乎。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晚上。經過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許多菜餚:炒粉皮、炸豆腐、讓香菇和讓豆腐,雞鴨魚肉到處都是,按照習俗,今天還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飯”。先用一個大木盆蒸一鍋飯,飯盆裏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閏年還要各多插一根。木盆還要擺放銀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這濃濃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習俗,正月初一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父親早早起來,洗漱乾淨,接着來到家門外點香燭、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長壽麪”,寓意健康長壽。我和父親吃過早餐,就和往常一樣到處串門、拜年。叔叔阿姨們按照規矩在這一天給我了許多桔子、糖,爺爺奶奶們則要給我紅包掛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稱“掛頸”。就這樣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極了,一回到家裏匆匆洗漱乾淨,到頭就睡。

一轉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殺了一隻閹雞,把雞血淋在一個裝滿了紙錢的鐵盆裏,謂之“血錢”,是祭拜祖先前的一個重要習俗。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過早餐,大家把門鎖上,就拿着紙錢、貢品和香燭一起開車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掃墓,祭祖,燒錢,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裏面保佑後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這一天也叫做“拜祖日”。

時間過得飛快,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客家的春節結束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十幾天,但我永遠都忘不了客家有趣的春節和習俗。你家鄉的習俗呢?一起説給同學們聽聽吧!怎麼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babaizi/gmrz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