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800字作文 >

元宵節作文800字【精選】

元宵節作文800字【精選】

又是一年元宵節,你吃元宵、湯圓了嗎?那麼大家知道怎麼寫關於元宵節的作文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作文800字【精選】

篇一:元宵賞花燈

元宵燈會,和父親母親一起賞了一次花燈,出發的時候已經過了賞花燈的時間了,路上好多人都往自家的方向趕,而我們逆人流而上,母親説:結束了。我説“沒事,我們是賞花燈而非賞人,人們走了我們就有更大的空間來欣賞花燈了”。

第一次和家人在元宵節賞花燈,花燈好看嗎?或許吧,但是我更珍惜的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覺,牽着母親的手穿梭在人羣裏,我在前面開路母親則緊跟着我,雖然賞花燈的高峯時間已過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人羣裏穿梭一個人還可以,帶着個人的時候多了份牽掛,我總是挑人少的地方走,我擠的難受一點沒關係但是我要為母親開闢出一條寬闊的道路。我這才明白了和自己珍惜的人在一起時一心想要保護對方讓對方好的感覺。從小我就在父親母親的保護下成長,不管什麼時候他們都走在我的前面,為我遮風擋雨,我則心安理得的接受着,如今我也慢慢體會了父親母親對我的疼愛,也慢慢明白了為珍惜的人付出的那種快感。

母親的身體不好,一直以來我都擔心她的身體,我就要離開她了,家裏很多時候都是她一個人,這讓我很憂心,我怕,怕她會暈倒,怕她會垮了,她的臉色很差,平時經常會覺得頭暈,肚子難受,要是我能在她身邊照顧她就好了,可是這不現實,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她的身體好轉,母親説這樣的身體已經沒得好了,叫我不用擔心,可是我又怎麼能不擔心呢?家裏只有她一個人,她天天呆房間裏,除了吃飯做家務外,她都不出門很少與人接觸,我經常叫她出去走走,可是一個人要走到哪去呢,就是我在家裏我也很少和她出去走,更何況她一個人呢?電視裏好多人都在學跳舞,我讓母親學跳舞,沒有老師的話就買光盤來學,母親笑了笑,我知道這樣也不切實際,不過這次我要為母親買一個光盤,跳舞的光盤,不管她學不學,我都要用我的勞動來為她買一個光盤,這是我做一個女兒的一片心。

和母親逛花燈的時候好多人拿着數碼相機在拍攝,美好的時刻的確應該拍攝下來做個紀念,母親説要是我們也拍一拍就好了,聽着母親的話心裏很失落,是啊,在一起的時刻這麼短暫真的應該記錄下來的,好希望能夠實現父親母親的每一個想法,於是我説:母親,明年的這個時候我也要買一個數碼相機,我們一起拍,記錄美好的時刻。母親感動的説“好,明年就看你的了”母親很開心,我也在心裏暗暗較勁我一定要用我的勞動買一台數碼相機。

篇二:元宵節賞花燈

一年之中有許多傳統的節日,但最令我難忘的還是元宵節。

在這團圓的日子賞花燈、猜燈謎可是必不可少的活動。我與媽媽一起來到千佛山賞花燈。當夜幕降臨,千佛山中便挑起各式各樣的花燈,遠遠望去,像一條彩虹一樣;大街上人流如織,彷彿一個人踩着一個人一般。每一盞燈都有它們自己的特色:有的是可愛的動物;有的是七彩的形狀,還有的是身姿曼妙的美女。不過無論是哪一盞花燈都是如此特別、美麗。

只見人與人開心的交談着花燈,時不時用手指一指,發表一下自己的言論。在眾多花燈中最引人注目地就是大熊貓花燈。它全身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但是搭配的卻又是那麼天衣無縫、合諧,身子烏黑烏黑的,腿卻潔白如雪,給人視覺的衝擊感。大熊貓的眼睛炯炯有神,如黑寶石一般閃爍着深藍的光;它的嘴更是有趣,呈三葉狀,有一點微微翹起,嘴邊又有一點張開,可愛極啦!我正在流連忘返中,只見人們大聲地喧鬧着,五彩的燈籠在人們的頭上懸起,為這原本熱鬧的節日添加了一點喜慶,當我正在感歎這絢麗的花燈時,忽聞背後傳來一陣絕妙的讚歎,轉頭一看,只見人們紛紛對着一盞精緻的花燈,讚不絕口,哇,原來是一具紅衣飄飄的仙女,這個仙女五官長得非常清秀,眼眸中露出一絲精明睿智,皮膚更是惹人羨慕,又白又嫩,晶瑩剔透;她身上穿的一襲紅衣如蓮花般綻開,與她珍珠般的皮膚相比,倒更顯活潑。

再看看她秀麗的長髮,如此誘人,如此美麗。一卷一卷從上而下,披散到她的肩上。還有一卷在她的臉頰旁邊,櫻桃般的小嘴正含着那縷頭髮。與之相對的則是她的纖纖玉手,十指併攏在一起,手掌有點彎曲,一隻手在她的身側,另一隻手則撫弄着頭髮,如此漂亮的仙女真是少見呢!我接着又看了許多花燈,有好玩可笑的也有寓意吉祥、幸福的,每一盞都完美無瑕,讓人想入非非。一排排花燈依舊整齊如一地掛在那裏,只是充滿了人們的'歡聲笑語,無數盞紅色的燈籠在大街上挑起,引來無數觀眾的讚歎。茵綠的草地襯托着皎潔的月光,高大的松柏也被這熱鬧的氛圍所感染,紛紛穿上了銀裝。大街上汽車的轟鳴雖然響徹雲宵,但是與人們的喧鬧聲一比,也顯得安靜了許多。在摩肩接肘的千佛上上,出現了空前的盛況!

元宵節雖然打着大家的歡聲笑語飛向了明年,但是這次賞花燈活動卻令我十分難忘!

篇三:元宵馬尾賞花燈

早就聽説馬尾的元宵節非常熱鬧,每年都舉辦“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今年元宵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們一家慕名前往馬尾觀賞花燈。

到了馬尾區羅星西路的賞燈一條街,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熱鬧非凡的場面,整條大街上都掛滿了大紅的燈籠。我們目之所及,到處人聲鼎沸,到處亮堂堂的,到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喜慶氣息。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氣勢恢弘的大門上鑲嵌着“第十一屆兩馬同春鬧元宵”幾個大字,上面還有一個巨大的圓球,金光閃閃的,吸引了眾多遊人在拍照。這裏的花燈種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有荷花、蘑菇、鮮人掌等各種各樣的植物形狀,也有駿馬、蝴蝶、鯉魚等品種繁多的動物形狀,還有一些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形狀,無論哪種形狀的花燈,都顯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讓我驚歎不已。我若有所思地又走了一陣,突然,一個小舞台吸引了我的注意。傳説中的八仙來到了我們身邊。只見鐵枴老位列其之首。他蓬頭卷鬚,黑臉巨眼,一副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相比之下,何仙姑可“温柔”多了,她身着紅藍相間的素袍,手拿楊梅果,面目清秀,一枝蓮蓬高插頭上,神情專注,心平氣和地注視着大地;而漢鍾離則露胸袒腹,仰頭朝天,眼望浮雲,顯得那樣悠然自得……人流越來越多,這時,我看到兩個金黃色的巨形花燈,是兩隻大蛇的形狀,只見這兩隻蛇盤繞着,火紅的舌尖吐向中間一個大大的“春”字,很像雙龍搶珠的情景,只是呈現在眼前的不是龍而是蛇。這時我才想起今年是蛇年,還是我的本命年呢,於是我也擠進去,在這留影紀念。走着走着,我們到了金碧輝煌的馬祖的燈展區,我沒到過馬祖,平時對馬祖的瞭解也不多,但這裏的介紹很詳細,讓我越看越好奇,越看越投入,真想立刻飛到那美麗的寶島去,好好欣賞海峽那邊的祖國大好河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比我還小的小朋友們,他們在家長的陪同下,有的手拿熒光棒在揮舞,有的帶着各種動物形狀的面具,還有的裝扮成各種鬼臉在照相,樣子十分可愛。看着他們臉上那樂開花的樣子,我可以感受得到他們和我一樣,一定玩得非常開心。

可惜的是時間過得太快了,不知不覺已到了晚上九點多,我只好依依不捨地和爸媽離開了。心中期待着,明年元宵節還能夠再次觀賞到這種熱鬧的場面,再次感受這種喜慶的氣息。

篇四:元宵節

昨天,我們一家三口和姨媽、姐姐5個人,吃好晚飯,已最快的速度抵達猜謎語現場,因為我們聽爸爸説今天有猜謎語活動,如果猜中了,還有獎品呢!

到了那裏,猜謎語現場的領獎台還沒人,但在猜謎語的人已經很多了,人們站在那有的抬頭張望,看看是什麼謎面;有的低頭沉思,在思考是什麼謎底;有的手上拿着一張紙,記着幾號和答案。時間到了,大家紛紛的去排隊,爭着説答案,生怕自己猜出來的答案被人捷足先登了,那場面別提多熱鬧,我被擠到一邊,一氣之下索性退出來,不領了。於是,我們派代表去領獎,不一會兒,爸爸和姨媽已經領了好多獎品,我們回過頭來,想再去猜幾個,可是很多謎面都被人揭去了,但是姐姐還想猜,我們只好去張望人家手裏沒猜出來的謎面,“百年老屋”猜一作家,姐姐一下就猜中了,飛也似的跑過去領獎,可是人家早領去了,她只好灰溜溜地回來,又一個“點點成金”打一字,我們連忙打電話給姨夫,姨夫説是“全”,我們幾個高興地立刻叫姐姐,姐姐説我已領來了,我們問她怎麼知道答案的,她説別人猜出了答案,但我卻比他跑的快,聽了後,我們四個捧腹大笑,真看不出姐姐還有這一手。

我們猜完了謎語,便去放孔明燈,我從來沒有放過孔明燈,只見姨媽從袋子裏拿出來,仔細一看,就是一個罩,還有一塊像蠟燭油一樣的東西,我納悶:就這樣的東西能飛上去?姨媽把蠟燭油一樣的東西固定在鉛絲上,用打火機點燃了,由於風大,點了好一會兒才點燃,姨媽又叫我們每個人拿着罩的角落,避免把罩點着了,火燒了一會兒,罩慢慢地鼓起來,性急地媽媽説:“可以放了嗎?”姨媽説:“不行,你怎麼這麼心急?要全鼓起來。”看看差不多了,姨媽讓我們一起託着孔明燈,孔明燈像一個氣球,大概熱氣充足了,它有些飄飄然了,突然它離開了我們的手心,飛了起來,像一隻輕盈的蝴蝶,朝空中飛去,那姿勢真優雅,真美。孔明燈漸漸地遠去了,沒過多久,就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我們只好起步決定離開。

啊!開始放煙花了,那煙花可真漂亮,有的像一朵朵綻放的野菊花;有的像下起了流星雨;還有的像仙女的綵綢,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我盼望着明年元宵的到來。

篇五:元宵節

今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上午九點,我們一家人在姨媽的引領下,來到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徐溝鎮,觀看民間文藝表演。

秧歌隊伍扭過來了。這是一組全民“參戰”的秧歌隊伍。年齡最小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大的是年過七旬的老人。音樂響起,演員舞動手中的綢子,踩着歡快的鼓點,邁着秧歌步扭了起來,那氣氛別提有多熱鬧了!大家把目光聚焦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身上,她舞得是那麼優美,節奏感是那麼明快,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接下來是舞龍。只聽到過舞獅,沒聽過有舞龍,我們屏住呼吸,拭目以待。隨着播音員的生動講解,由人羣編織成的兩條活生生的金龍出場了,綵球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晃動,巨龍跟着上下翻騰,不停地變換陣勢。最後,兩束電子火花從龍嘴噴出,博得了人們的聲聲喝彩。“二龍戲珠”節目真絕!

最後出場的素有“空中芭蕾”之美譽的背鐵棍表演把演出帶向了高潮。只見穿着豔麗的小女孩在“空中舞蹈”,她們個個頭戴珠花,身穿長衫,桃色的腮紅襯得肉嘟嘟的小臉愈加可愛。隨着鑼鼓的節拍,她們揮動雙手,抖動着長衫。姨媽告訴我:“徐溝背棍,不説不唱,只以鑼鼓、音樂、舞蹈、動作傳情達意,又被稱為‘無言的戲劇’。背棍在內容上取材於民間傳説、戲曲故事及現實生活,一根棍反映一齣戲和一個故事;一支彩枝懸掛一人,一根弓弦站立一人……上下一體,同歌同舞。”上陣父子兵,一個小男孩和爸爸表演的是“馬馬棍”。小男孩身披紅色斗篷,手持藍色馬鞭,儼然一個颯爽小騎手。這個“馬馬棍”還有個小機關:小男孩和爸爸通過一個活動的鐵棍連在一起,這個鐵棍隱藏在爸爸手上馬兒的身體內。當爸爸用力託舉時,小男孩可以很快實現由坐到立,站在馬背上,整個動作瞬間完成,連貫、精妙,引得現場觀眾讚歎不已。接着又來了鐵棍,所謂鐵棍就是八個大人扛一個台子,台子上站三個穿着戲服的小孩,這個舞台,縱橫不過四尺,高不過三尺,卻舞出一片獨特天地。媽媽對我説:“上背棍的娃娃們都要經過選拔,不僅要選長相、身材,還要選毅力。這些孩子早晨四點就開始化粧了,這麼冷的天,穿件單薄的戲衣為大家表演,真不容易。”我被孩子們的執着精神所打動。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中午十二點了,我們足足大飽眼福兩個半小時。節目已經結束,我卻依依不捨。姨娘説:“徐溝是個民俗文化很濃的大鎮,元宵節慶典每年都要搞,而且一年更比一年好。”

篇六:元宵節

元宵節包元宵,這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特色,濃濃的節日氣氛籠罩着大江南北。開心的人們笑逐顏開,一邊包元宵,一邊講着吉利的語言,互相祝福,伴着元宵那甜甜糯糯的甜味,甭提有多幸福了!

在這喜慶的節日中,我們社區也舉辦了一個別樣的“包湯圓送社區困難老人”的活動,是由我們社區居民自己動手來包,將自己的愛心與喜氣包入這寓意吉祥的元宵中。在規定的時間內,我與幾個小夥伴來到了指定的地點,瞧!這兒可真是“人山人海”哪,一派熱鬧的景象,大人小孩人人臉上都掛着幸福的笑容,那排場可以與小型鬧市街媲美了!我趕緊領了件圍裙,請夥伴幫忙繫好,費了好大的勁才從一個空隙裏擠進去,好不容易才“搶到”一個位置,將自己安頓下來。我看着大夥正忙得不亦樂乎,包完一個包下一個,那勁頭搞得我心癢癢的,於是,學着大家的樣子,先拿了一個份量適中熱乎乎的麪粉團,把它用最大力揉圓,然後,再將麪糰壓得平平的,高低要均勻些,不能高低不平,要不下一步裝餡可就難堪嘍!到了裝餡這一步驟,我先用兩個大拇指按住麪糰的中心部位,再用其它手指按壓麪糰的其它部分,使旁邊的部位隆起,便於裝餡。這次活動提供了豆沙與芝麻兩種餡,都是球形的,一粒粒像大一珠子一樣,放那兒挺有意思的,芝麻餡比豆沙陷小,我腦筋一動,假如麪糰是大的,我就用豆沙的,但,假如偏小,我就用香香的芝麻陷,呵呵,原來生活也要動動腦筋喔!我在包陷時拿一顆陷兒放入麪糰凹進去的部位,再把麪糰用力揉在一起,捏在一起,最後,只要把麪糰揉成好看的圓形就成,那麼一顆“漂亮”的包元宵也成功出爐了!不過,在包元宵過程中,我也遇到過許多“糗”事,有次我覺得麪糰太多,就順手撕掉了一些,可不小心卻撕到了裏面把陷都弄出來了,於是,又用麪糰拿一點來“補救”,然後再揉圓,可是,“頑皮”的陷它總是與我作對,全部蹦了出來,好像在對我説:“瞧,你!急了吧!”我才不急呢,順手再抓點麪糰及時堵上,可是,這時的元宵是皮代替了陷,而陷也代替了皮,別有一番模樣,怪有趣的!

時間匆匆,活動在和諧的氛圍中結束了。吃元宵鬧元宵,寓示着春節的結束,也預祝新春的甜蜜與希望!吃了香香甜甜的元宵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健康,順順利利的過一個吉祥、幸福年!同時,我也祝願全社區的老人們吃了我們的元宵後開開心心、身體健康!

篇七:元宵節

我的家鄉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落,家鄉正月十五並不叫元宵節,而叫小年,意思是過了正月十五,年就過完了,十五是最後的狂歡,過了十五,就該下地幹農活,緊張地春播春種了。正月十五是最大的祭禮祖先的日子,要比清明節更隆重。一直感覺,家鄉正月十五小年要遠比春節熱鬧。

過小年是從黃昏開始的,家家户户都用面蒸好了燈碗,就是把面做成燈的形狀,有時候還蒸成小雞、小鴨、小狗的形狀,在燈碗中間放入香油,插一根燈捻,點燃了。小雞燈確定放在雞窩上面,保佑小雞平安多產蛋。雞可是困難時期人們改善生活,換零錢最重要的家禽, 絕對不能怠慢。媽媽蒸的雞燈確實是最漂亮的,一個大公雞旁邊兩個小母雞,後面還有幾個小雞蛋。鴨燈碗擺放在碗裏,把碗擺在水缸的水面上,狗燈碗押運在大門口,任務當然是看家護院,其他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要擺上燈碗,祈求吉祥,正月十五放燈碗成了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

當媽媽把家裏的燈碗擺好後,姨父、爸爸還有舅舅就帶着孩子們上墳點燈了,家鄉都是土葬,死去的親人墓地都在一塊,老人歲數大了就會設計好自己的埋葬地。我們在姥爺姥姥以及死去的親人墳上挖個小坑,放上點燃的燈碗,舅舅和爸爸總會在姥爺姥姥的墳前跪上很大的一段時間,成家的哥哥們也會到姥爺姥姥的墳前單獨為他們放燈碗。燒紙時就會點燃爆竹和煙花,好讓地下的親人不寂寞,感受到活着的親人的思念。

祖墳燃放煙花爆竹是最後的高潮,家鄉位於一條江邊,江水經常氾濫,家鄉的先輩們搬到這裏安定下來的時間並不長,所以,第一代人的後輩大多都出5代,所以無論張家或是李家祖,都清晰存在,祖墳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燃放煙花爆竹的規格就會特別高,一家祖墳的爆竹要連續燃放幾個小時。每到此時,幾個村子就會爆竹聲連成一片,煙花把夜晚裝點得五光十色,分外絢爛。此時,老人就會教導孩子們鄰里為善,都是一個祖先,同一個根。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忘祖是對人最大的辱罵,而正月十五的小年祭祖活動,是中華民族血濃於水、認祖歸宗的民族向心力的一種體現。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親人,就會得鄰居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我家鄉正月十五的小年夜。

篇八:元宵節

我國古代有許多傳統節日,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一下元宵節,大家説好不好?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汗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漢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就是元宵節)。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大家知道了麼?這就是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古代最多有四五天,現在只有一天是元宵節了。至清代,又增加了猜燈謎、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其中最大的習俗就是猜燈謎。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

記得有一年,又過元宵節了,我們都去了爺爺家,爺爺家可熱鬧了,姑姑,姑父二媽,二伯全來了,都是回家來過節的。晚飯時爺爺下了許多元宵,尤其是我最愛吃的豆沙餡,我大口大口的吃了好多,姑姑還説我是個大胃王呢。吃完了元宵,我們全家人一起去了溪水公園散步,路上遇見了許多人,爸爸説:“他們都是趕着回家吃元宵的。”不一會,我們就走到了溪水公園的亭子上,從亭子上看戲水公園的景色非常好看,半圓的月亮像一座小船,十分美麗。

看着美麗的景色,我提議道,既然是元宵節,咱們就猜燈謎玩吧!爸爸獻出了一個燈謎“麻屋子,紅帳子,裏面住個白胖子”,我琢磨着,媽媽指了指我手裏的花生,我恍然大悟“是花生”。媽媽接着説道:“亞洲猜對了,我也説一個,有位小姑娘,身穿黃衣裳。誰要欺負她,她就戳一槍,你們猜猜看。”“蜜蜂。太簡單了還是我來吧”我把自己最拿手的兩個字謎來問大家,沒想到爺爺一會就猜出來了,後來爺爺看我們都很聰明,就自己出了一個非常難的,爸爸媽媽都沒想出來,我想了一會,也沒想出來。大家都沒想出來,爺爺只好亮出謎底……

元宵節是非常好的節日,在我的心中感覺它比過年還要有趣。在那一天,人人的家裏都能燈火通明,人人都能吃上美味的元宵,而且還能看花燈猜燈謎做遊戲,是過年時節玩的最歡暢的節日。

標籤: 元宵節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babaizi/9dvvx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