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自然作文 >大自然作文 >

親近大自然的七年級作文

親近大自然的七年級作文

篇一:

親近大自然的七年級作文

今天,我懷着高興的心情和媽媽她們到三台梨園去賞春。

一路顛簸終於來到了三台梨園,一下車一股誘人的清香撲鼻而來。我們沿着路徑來到了山頂。只見雪白的梨花隨風飄舞,遊客們不禁發出讚歎“真美啊!”那五個小花瓣組合成了一個漂亮的小臉蛋,花瓣裏有許多纖細的花蕊,頂着一粒粒淡黃色的小點點。梨花花多麼純淨的花,它似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它似玉蘭冰心玉骨,潔白無暇。一陣風吹來,梨花迫不及待地想親近我們,可它那嬌弱的身體一下子就碎了。這讓我想起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句詩來,它把自己破碎的身體,變得像雪花一樣緩緩瓢落在地上,真是“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時,我真不知道是喜還是憂。

回到山頂,我們俯視四周。一片白色的海洋,中間還鑲嵌着綠色和淡淡的紅色。望着這樣的景色我不禁發出讚歎:“真是鬼斧神工,是不是大自然偏愛三台梨園,故意把它弄得那麼漂亮。”站在山頂,眺望遠處。我感到似飛私遊,全身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瞧,無數蜜蜂聞香而來,高高興興地在梨花叢中採蜜,久久不肯離去。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們也準備離開。就在這時,我的心情也隨着天色的變化而變得低沉:一位阿姨把剛吃過的飯盒,隨手扔到了地上。這時另一位阿姨把垃圾撿了起來,我的心情立刻好了起來。

是啊!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也親近我們,所以我們也應該保護大自然,親近大自然。

篇二:

在人們眼裏,大自然不過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裝飾物而已。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大自然對人類的幫助有多麼大。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人類生活不僅需要食物和水,還需要氧氣。然而,氧氣從何而來呢?雖然地球為我們提供了氧氣,但它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球提供給我們的氧氣遲早會被用完,何況工業生產和汽車尾氣的大量排放,已經嚴重的污染了我們的地球,什麼才能拯救我們的地球?什麼才能拯救我們人類?

可能有人會説,現在科技這麼發達,難道人類不可以搬遷到別的星球上去嗎?是的,難道以人類的科技水平,真的沒辦法了嗎?其實,科學家們也有這樣想過,但是,據監測,在整個銀河系甚至那些可以被人們探測到的行星中,沒有一個星球可以供給人類居住。聽到這了,可能有的人震驚了,傻傻的待在那裏;可是,在現實社會中,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人,或許他們會另想辦法,去實踐它,去完成它,或許,地球就將在他們的手中再續輝煌!

而我,也在實踐中懂得了真心地去親近大自然!

小時候,不懂得植物的好處,常常會去傷害它們,不懂得它們也有生命。漸漸的',我長大了,知識面廣了,懂得了關於植物的點點滴滴,懂得了,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慢慢的,我也嘗試着去傾聽它們“心靈的聲音”。

學習中,我懂得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清了植物的“好壞”,明白了植物自身吸收有害物質,放出人類所需的氧氣。

在家中,我為植物澆水;在户外,我不隨意踐踏草皮;在空閒時間,我儘量多植樹,多愛樹,多為植物着想。

其實,人類不應該是這樣嗎?

植物為人類提供了氧氣,人沒有氧氣就會死。就憑這一點,我就可以説植物是我們的母親,是全人類的母親。難道我們不應該愛護我們的母親嗎?難道我們不應該為我們的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嗎?何況,它還拯救了人類!

地球上的人類啊,多關心一下你們身邊的植物吧,哪怕只是一次不踐踏草皮,哪怕就是那麼細微一個的動作,也可以為我們人類的美好明天多爭取一些機會啊!

篇三:

“大自然”這三個字誰都熟悉,可是如何熟悉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卻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

今天,我利用拔谷蒂的機會親近了大自然。春天來了,樹兒抽出了嫩芽,草兒探出了腦袋,花兒展開了笑臉,大地穿上了新衣……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顯出了勃勃生機。谷蒂也長出了新芽,可總是像一個羞羞答答的姑娘,隱藏在茅草叢中,不肯露面。

來到水庫,這裏空氣清爽,魚兒在水中嬉戲,濺起一朵朵浪花。撥開岸邊的茅草叢,就會發現冒然而生的一片谷蒂。它紅頭綠根的,將它輕輕拔起摸一摸,又鬆又軟,再剝開一層綠油油的外套,裏面露出白嫩嫩的肉,軟綿綿的,活像一個白胖娃娃。咬一口,白色的肉掉到嘴裏,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清爽可口。真讓人垂涎三尺啊!

媽媽告訴我説:“狗尾巴草就是谷蒂的延續,他們通常長在河流邊鬆軟的土地上,尤其是茅草叢生的地方。我約上好朋友進行拔谷蒂的比賽,比賽開始了,大家埋頭苦幹起來,我非常用功,一會兒在上坡,一會兒在下坡,一會兒在樹下,一會兒在渠旁,好朋友洋溢宣總是身體依在水庫壁上,一手拿着谷蒂,一手再拔,然後又忙着往嘴裏送着吃。吃完後又彎下身子再拔。我和另一個好朋友陳智鋭繼續努力。

經過我們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站在陽光下,我汗流浹背,就像一個銀人。再看看自己的“戰利品”——一大袋谷蒂。我們滿載而歸了。

這次拔谷蒂,讓我充分親近了大自然,瞭解了大自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ranzuowen/daziran/l49v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