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廉政小故事(精選20個)

廉政小故事(精選20個)

廉政小故事

故事定義

故事:通過敍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陳述一件往事。

故事圖片某些故事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一種記憶行為,人們通過多種故事形式。記憶和傳播着一定社會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引導着社會性格的形成。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説法認為,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敍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他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佈具有很大作用。

故事特點

語言富於動性。

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複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注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言富於動性,不需着意刻畫其中的人物就會鮮活起來。

愛情故事主要指男女之間相愛的故事,用故事記錄下來,發表在網絡或者雜誌。以描寫男女愛情為基調,愛情文章探討愛情意義,描寫愛情的形式。可以用真實的事件做為寫作背景,或是美化了的言情故事。

廉政小故事(精選20個)

“廉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晏子春秋·問下四》:“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現在所説的“廉政”主要指政府工作人員在履行其職能時不以權謀私,辦事公正廉潔。後來,廉政中的“政”有了政治層面的內涵。孟子認為:“(不義之財)可以無取,取傷廉。”闡明瞭孟子對廉與貪的道德價值取向。廉政,即廉潔政治,是一種與貪污腐敗直接對立的政治現象。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廉政小故事(精選20個),希望有所幫助!

廉政小故事1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理解。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證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廉政小故事2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去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

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着他的手説:“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廉政小故事3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那裏,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説:“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可是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

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説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説楊繼宗的壞話了。

廉政小故事4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係,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歎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

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廉政小故事5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

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醃製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説:“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

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廉政小故事6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税,為官司十分清廉。之後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

之後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廉政小故事7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説:”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説:“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説:“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廉政小故事8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鑑定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理解,説:“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

如果我理解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我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廉政小故事9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着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製止,並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着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説:“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説:“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後,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説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願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僕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後蘇東坡雖賦閒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廉政小故事10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説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不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我的操守。

廉政小故事11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後,被派往陝西周至當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裏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後,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後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着説:“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説:“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説:“什麼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我送的禮,連忙説:“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説:“本官耳聰目明,用不着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譁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眾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於這些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廉政小故事12

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必須是朝廷有什麼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閲讀。

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我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我出錢買的亮嗎之後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關於他留在京城家屬的情景,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

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遊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幹部汗顏。

廉政小故事13

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延相。

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我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伕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細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髒了新鞋。進城後,路面泥濘漸多,轎伕一不細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

王延相説:“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後,“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

此後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之後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廉政小故事14

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

問其原因,他説:“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我俸祿買魚吃,如果此刻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

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繫,願每位領導幹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廉政小故事15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採石時,採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佔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裏的大官。

於是,他帶着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麼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説“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我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着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於禍患。”子罕就讓那人暫時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後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並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於《左傳·襄公十五年》。之後,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廉政小故事16

唐代白居易不僅是一位著名詩人,還是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也許是唯一通過自己的詩歌作品自覺向社會申報個人收入與財產的古代官吏。從壯年到老年,他總是以慚愧的心情將自己在擔任不同職務時所得俸祿的多寡,悉數寫進詩中向社會公佈。

在擔任左拾遺時,他寫到:“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

在擔任蘇州刺史時,他寫到:“十萬户州尤覺貴,二千食祿敢言貧?”

在擔任太子少傅時,他寫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僱我作閒人。”

在他的人生就要畫上句號時,他寫到:“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郭五頃田,然後兼賣所居宅,彷佛獲緡二三千......但恐此錢用不盡,即先朝露歸夜泉。”

白居易敢於將個人收入和個人財產狀況向朝廷及全社會公佈,充分説明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廉政小故事17

公孫儀是戰國時魯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別喜歡吃新鮮甲魚。於是送魚的紛紛上門,但都被公孫儀一一回絕。

公孫儀的弟弟對此很不理解。問:“你素來喜吃甲魚,為何別人好心送來,你卻不收呢?”

公孫儀説:“正因為我喜歡吃甲魚,所以才不能收。吃幾條甲魚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經常收別人的禮品,那就要落個受賄的壞名聲,到頭來連丞相的官位也會丟掉。到那時,為兄再愛吃甲魚,恐怕也吃不成了。現在我不收別人的魚,倒還可以安穩地做丞相,多吃幾年我愛吃的甲魚。”

廉政小故事18

三國時期,東吳名臣陸績乘船渡河,遇到大風浪,需要東西壓船,陸績身無長物,更沒有錢財等,最終只尋得一塊巨石,度過了風浪。

這塊“壓艙石”如今還矗立在蘇州古城內文廟府學明倫堂前,石面正中刻有“廉石”兩個大字,左下方落款:“賜進士弟,文林郎巡按直隸蘇鬆等府監察御史河南胙城樊祉立,弘治九年,歲在丙辰夏六月吉旦。”

廉石承載了鬱林太守陸績為官清廉、為民造福的高尚品質。

廉政小故事19

東漢時期,廬江太守羊續施政清平,為人儉樸,素有窮官之稱。

有一次,羊續的屬下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面對這條“禮魚”,他收下後讓人把魚掛在庭檐下,沒過幾天,就成了一條枯魚乾,在屋檐下飄來蕩去,羊續也不讓人取掉,以此表達自己不收禮的決心,留下“懸魚太守”的美名。

廉政小故事20

東漢年間,有一個有名的清官,名叫楊震。

一年,他居官荊州,發現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延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數年之後,他調任路過昌邑。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安頓膳宿,照應得無微不至。

晚上,王密前往楊震官邸拜謁,他見室中無外人,迅即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端放於楊震的案桌上,説道:“恩師難得光臨,特備小禮相贈,以報栽培之恩!”

“不可,不可!”楊震見狀,連連擺手拒絕。他想不到王密會來這一手,便語重心長地説:“以前正因為我瞭解你有真才實學,才推薦你擔如此重任,可你這樣做,是太不知我的為人了。”

王密自討了沒趣,但仍想力爭,於是輕聲輕氣地説:“反正是黑天,又無外人知道。”

楊震更氣了,他正色地説:“你送金子與我,外人怎麼會不知?即使沒人知道,也是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以為無人知道,就寬容自己,這是很要不得的。”

王密一聽,羞愧難言,只得挾起金子,謝罪而去。

標籤: 精選 廉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z0zz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