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一、教學反思的成分

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信息被組織成一定的網絡,成為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繫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信息,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1、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創設了寬鬆的學習氛圍。

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學會創造,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主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讓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展開合作,通過分角色朗讀、體驗、相互啟發、評價、激勵,彌補了自己的不足,發展了學生的特長,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學習時,教師注意了指導和參與。合作學習以學生為主體,但並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應該是在教師引導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然後由學生自主選擇合作學習方式。同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合作之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交流,促進合作的實效性。

2、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展開了教學活動。

“競爭”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學習的需要。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喜歡競爭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這是教學組織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正是抓住了學生的這種需要,以評選擂主的形式,展開朗讀比賽,同時用激發性的語言,激勵學生大膽的參與,調動每一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既面向了全體又照顧了個性的差異,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朗讀競賽中,教師還注意了讀中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讀,在感悟中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個性。

3、探究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是打開思維、喚起想象的鑰匙,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問題意識。傳統的教學是教師問學生答,串講串問佔據了整個課堂教學。我們現代教學主張把問題儘量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的問和學生的問相互的融匯。問題還要由學生自己來解決,最好的方式是展開討論,鼓勵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統一。本片斷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問的基礎上,也不乏教師的問,教師的問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在於有思考的價值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在教學課文《愛蓮説》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處污濁環境,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莊重質樸,不譁眾取寵,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然大度的生活態度,我組織了學生展開大討論,後來我提出:學習這篇文章有沒有現實意義呢?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認識。有的説:“做人要隨和,要親和,否則會被社會淘汰,因為社會需要的是胸懷大志,無私奉獻,能與人和睦相處,誠實敬業的人。”有的人説:“本文在當今生活中還教育和鼓勵人們在浮躁的現實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還有的説:“我認為有意義,但很難做到。堅守獨立的人格,需要有堅強的毅力。”

當大學生們爭先恐後討論到此,我就告訴他們:“是的,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一定要保持寧靜,揮別浮躁,否則學到的知識就不紮實。你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暫時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訴我們,不管現實社會怎樣,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有獨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絕不能隨波逐流,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做一名堅強、自信、自尊、自愛的人,在逆境中同樣健康成長!”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語文教學中,觸發學生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熱愛、嚮往、追求的慾望,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情感的教學中始終處於憤悱狀態,從而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嘗春酒——品春酒——回味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環環相扣,逐步引領着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首先,在舒緩的“思鄉”主題音樂中,學生通過深情的朗讀,能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其次,在品春酒這個環節中,我設置了“我喜歡_____因為_____。”的句式,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從課文之中去發掘去品去味體悟作者濃濃的鄉愁之情。第三,回味春酒,介紹作者生平時,我把它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藴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後,已品嚐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後,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瀰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為了加強學生對故鄉情結的進一步的感悟,我泛讀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在感傷的旋律中,讓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拓展訓練中,讓學生仿寫“故鄉的情節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着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不夠自然。

課堂環節的緊湊、自然,更能突出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凸顯教師紮實的教學能力。在課堂中,我忽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處理略顯生硬。

二、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夠充分。

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由於學生的朗讀不足,才導致了在後面環節中學生的活動雖熱烈卻不夠深入。

三、課堂活動中,學生對文本的發掘不夠充分。

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藴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為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而在本節課的活動中,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僅能把握語言的文本意味,對於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意藴體會不夠,這主要基於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引領不足。

淺陋的思考但卻是我最真實的心聲。懇請得到各位同行的熱情指教,同時對給予我鼓勵、支持和指點的教師們致以最真誠的感謝。我知道這些言辭已化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我執着前行。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上主要圍繞“父疼子”“子愛父”這兩方面展開教學。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講課時,我花費了大量時間,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細細品味四次寫背影的文字,同時,讓學生體會課文中自我反省的文字,瞭解作者的心理是前後不同的,起初對父親的不理解,相反覺得父親説話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及到看見他的背影,這才良心發現,作為兒子,在父親面前自以為是是不對的。引導學生注意調整心態,體會家庭親情,然後讓學生用心去體會自己的父親舉手投足間的父愛。對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談自己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學生表現較好,參與度較高,也真實可感地表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父親的故事。

我也在想,只要觸動了學生情感的心絃,即便是寡言的學生也是能説出自己內心的故事的,關鍵在於老師如何觸動學生的心絃。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老王》是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而本次所用的學生是剛剛步入七年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考慮這節課要向學生傳遞什麼。

課後,我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首先,我覺得本節課的優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表述準確,操作性強,便於檢測。

2.向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傳授合適的內容,由於所用的是剛升入七年級的學生,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和八年級的學生還有差異,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認為文章的主旨解讀的不易過深,只要學生能體會到關愛弱勢羣體,體會到"善"即可。而本文平淡簡潔的語言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是本單元的訓練的重點,也是編者的意圖,同時也符合七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此第二個目標,我設計了從遣詞造句的角度,賞析文章的語言。

3.注意引導學生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不是很瞭解,這點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節課我注重引導和啟發學生,當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整時,而是耐心的提示或搭台階,直到學生回答正確為止,這樣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不過,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學評一致性

1.在第二個階段品析文章的語言時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的評價不到位,不準確,比如第在第一位同學發言後説:"很好,有文采。"這樣的評價和課堂目標是不相符的,會讓學生不知道往哪裏走。

2.在品析文章語言時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這就會造成學生在課堂上迷茫,沒有發揮出評價的引領作用,因此,學生在課堂上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品析語言,學生在課堂上"迷路"了。

通過這次同課異構,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多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和身心發展水平,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年齡段學生要求掌握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一篇文章之前,要首先看課標,在這個年齡段要向學生傳授什麼樣的知識,培養什麼樣的能力,然後再定教什麼。

2.教學評的一致性,教什麼,怎麼教,評什麼,怎麼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我想這次同課異構給了我答案。教什麼就要評什麼,這樣才能看出本節課的目標是不是都達到了。只有完成了既定的目標的課,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課。

3.評價的引領作用,評價對調控整個課堂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比如我這節課上在白板上沒有出示語言賞析的評價標準,但可以在課堂上通過評價學生的回答,引領學生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去走,這樣才能發揮出評價的引領作用。

這些也是我在以後教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經過這次歷練,希望自己的課堂能越來越高效。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一、朗讀中感知

朗讀訓練是閲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學《石榴》這課時,沒有用繁瑣的串問讓學生被動地去回答,而是通過精當的提問,實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在有層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讀過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徵。

首先,我讓學生默讀全文,設計了幾個簡短、精當的提問,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思路: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個季節?石榴有什麼特點?同時相機板書:春天,葉;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設計三個層次的讀,第一次是學生的自瀆,邊讀邊想石榴葉、花、果的樣子,有什麼特點,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字讀、自悟;第二次是讓學生邊聽同學讀,邊看插圖,視聽結合,使學生對石榴的樣子有形象、直觀的感受;第三次是通過實物的演示,教師引談,師生互動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瞭解。

二、表達中領悟:

在學生通過多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表達,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如課文中寫花時有這麼一段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在教學這部分時,老師不急着告訴學生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讓學生讀中領悟,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一雙雙小手如林般樹起,有的同學説:小喇叭寫出了花的形狀。有的同學説:正鼓着勁在吹呢。講花開得多,開得旺。這時,我趁熱打鐵,讓同學們邊讀邊表演,同學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狀,漲紅了臉,搖擺着頭,多麼像一朵朵美麗的石榴花,學生對這樣形式的表達、領悟非常感興趣,同時也讓老師感受到孩子們在課堂上有一顆靈動的心。

《石榴》一文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的第十一篇課文,在教學這一文時,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加上本班學生大部分長在城市,對石榴的感性認識還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讀,空洞講讀,學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課前我就佈置學生觀察石榴,並讓他們有可能的話把石榴帶到教室裏來。那天上課時,我調查了一下,説觀察過石榴的有二十九個同學(全班五十人),還有五個學生把石榴帶來了。我讓這五個學生把帶來的石榴放到講桌上。

五個石榴一字兒排開放在講桌上,有的是青綠色的,有的是青中帶黃,黃中帶紅的,有的一半紅一半黃學生熱情高漲,坐在位置上議論紛紛。於是我就因勢利導,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觀察,説説你看到的石榴的顏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黃裏有點帶紅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點青有點紅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紅色的,還有一個大口子哪!看到學生學得那麼開心,我的心裏也充滿了喜悦:那麼,再請同學們想像一下,那麼多的石榴長在樹上時是怎麼樣的?它們像一個個胖娃娃擠在一起。它們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學們説得都挺好,下面我們來讀讀作者是怎樣寫的。由於學生有較深的感性認識和體會,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節朗讀時喜悦的基調。外形講完,該説石榴的子兒了。我用刀打開最大的一個石榴,淡紅的汁水立刻流了出來,學生忍不住叫出聲來。我舉起手中的兩半石榴:誰説説石榴子兒的顏色和樣子?我覺得石榴子兒是淡紅的。我覺得石榴子兒是透明的,而且捱得緊緊的為了鼓勵同學們,也為了讓每個同學都體驗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給每位學生都發了兩顆石榴子兒,讓他們都親口嘗一嘗,甜甜的,有點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講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藴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為什麼能成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着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於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藴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自從新學期開學到現在,總感覺學生的學習氣氛不進狀態。要麼課堂氣氛沉悶,要麼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上的學習效果非常差。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

學生是有惰性的,在一個月的假期中,養成了懶惰的習慣,在家中自由散漫慣了,開學一個多星期來,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加上近段時間,流感導致了許多學生感冒,請假回家的學生比較多,班中紀律不好,故而學習氣氛不好。對此,應該加強紀律,嚴格要求,讓學生儘快的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把心思儘快回到學習上來。和其他任課教師統一思想,共同想法,共同努力,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已經學過一節課了,然而,當提問學生字詞時,有的學生竟然還錯了很多,真的讓我很吃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到底哪裏去了?我總結了如下幾點:

老師要嚴格要求,無論是課堂上還是作業要求上,都要嚴格,否則,就會養成學生懶惰的習慣;同時,老師要使自己的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願意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班中營造一種好的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眾所周知,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在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已經不是教學重點,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又成為難題。所以,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在本冊教材中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使教材更加完善,學生的認知更加強化。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我的教學行為,使我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在這一個學年的教學過程中,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不過我覺得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課堂上要不斷的創新,不然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所以我想是到了要及時充電、及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片新天地。

四、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從參加新教材培訓到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我反覆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有助於學生能力提高與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模式啟發思維,訓練方法為主的自讀課文閲讀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為主線的重點篇目學習法、以合作——探究——創造——創新為核心的語文活動課等,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六、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並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

應試教學課堂總是教師比比劃劃,總是在如何把知識線條明晰化上動心思,在學習中學生不能親自體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樂趣,其接受知識的過程間接而單一。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藉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為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台。

七、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侷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可見,方法的確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那麼,學生對於傳授的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反覆的訓練過程。

我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更知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我一定會讓自己所帶班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測試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反饋教學情況,讓學生了解自已知識,能力水平,彌補缺陷,糾正錯誤,完善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測試又是繁多的,尤其是到了初三,各種摸擬考,階段測試應接不暇,試卷評講便是家常便飯,講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上講評課才能讓學生獲得最大收穫呢?什麼樣的講評課才是高效而務實的呢?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總結了幾點講評試卷的經驗:

一、試卷講評應遵循以下原則:

1.試卷講評要及時講評及時是上好講評課的基礎。

平時試卷的改閲一定要及時完成,最好是第二天就能拿出來。及時評講、及時反饋,效果才會顯著。

2.試卷講評要有針對性。

如果教師在講評試卷時面面俱到,逐題講評,這樣既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又會使課堂平淡乏味。因此,教師在試卷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普遍性錯誤及原因做到心中有數,選取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問題進行重點備課和講評,並以此為突破口,進行舉一反三,從多個側面,多個角度進行合理發散,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錯誤率較低的題則只需蜻蜓點水或課後個別指導,真正體現“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原則,這樣講評的時間也得到了保證,效果也更明顯。

3.試卷講評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講評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解題指導,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和技巧,並儘可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重點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

4.試卷講評要重視對知識的鞏固

講評試卷是查漏補缺、鞏固復現所學知識的大好時機。在試卷講評中,教師應就所講試題,針對學生知識薄弱點,聯繫課本進行總結歸納和深化,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二、認真做好試卷講評課的準備

科學的講評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準備,一是對試題本身進行分析;二是對學生答題情況、錯誤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這樣做能夠加強試卷講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教師要提前做好試卷分析

教師必須提前做到對試題的知識點和分佈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判斷試題的難易度;分析試題的命題的思路、考查角度和意圖以及答題思路和技巧。

2.教師要具體瞭解學生答題情況,並對其進行分析

①統計了考試成績。各個分數段的學生人數,一個近乎正態分佈反應了學生實際水平和試題本身難易情況;

②統計得分率。每一道試題均有得分率,並與我事先估計的情況相比較,以此反映我對學生是否瞭解;

③統計了試題答案的錯誤情況。這是直接掌握學生知識、思維和教學狀況的必要手段。

④統計有創見的解法及相應的學生。從而比較全面的瞭解了學生的考試情況。

三、試卷講評要重視技巧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講評課切忌教師一言堂,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促進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大膽假設猜測、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敢想、敢説。敢做、敢於標新立異的思想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講評課的主人。讓學生在動腦、動手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2.注意分析歸類,注重減負高效

教師在講評課時不能只按照題號順序講評,而是要善於引導學生對試卷上涉及到的問題情景,進行分析歸類,讓學生對試卷上的同一類問題有一個整體感。這樣有利於學生總結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具體可按三種方式歸類:

①按知識點歸類:就是把試卷上同一知識點的題,歸在一起進行分析、講評,這種歸類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教師可選擇重點知識的典型題目進行分析講評。

②按解題方法歸類:即把試卷中涉及同一解題方法、技巧的題目,歸到一起進行分析.如把一份綜合測試卷分為:

a.一題多解類;

b.多題一解類;

c.用方程思想解題;

d.用函數思想解題等類型。

③按答卷中出現的錯誤類型進行歸類,一般可分為:

a對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錯誤;

b.讀題時對題中的關鍵字、詞、句的理解有誤;

c.思維定勢的負遷移;

d.語文模型建立失當;

e.運算錯誤等類型。

以上三種歸類方法不是彼此孤立的,是相互交叉滲透的。通過歸類思想的練習,學生就會逐漸養成思考的習慣,避免“題海戰術”,從而達到減負高效的目的。

3.重視啟發學生

講評課教師應重在解題思路的分析和點撥,可以引導學生閲讀題中的關鍵字、詞、句,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或引導學生回憶題目設計的相關語文知識,挖掘語文概念、語文規律的內涵和外延;或探尋題中的已知因素和未知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再現正確的語文模型,建立方程等,讓學生對要解決的問題建立清晰的語文情景.切忌滿堂灌輸式的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式的簡單膚淺,要針對重點知識、重要解題方法,對具有典型錯誤的代表題,要精心設疑,耐心點撥啟發,並留給學生必要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悟深、悟透。

4.試題的變式或延伸

講評課上,教師不要就題論題、孤立地逐題講解,要透過題中的表面現象,善於抓住問題的本質特徵進行開放、發散式講解.一般可從3個方面進行發散引導:“一題多解”、“一題多聯”、“一題多變”.進行“一題多變”,可將原題中的已知條件、結論等進行改動,然後再重新分析、求解.此訓練宜由淺入深、步步推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收穫。

四、重視講評後的內容的消化,問題的復現和個別輔導

1.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消化講評內容

為了鞏固講評結果,教師應採取必要手段促使學生消化講評內容。講評後,要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個別消化講評內容。要求學生在講評的基礎上再認真閲讀一遍,清理自己的失分點,教師可進行個別指導,最後讓學生把自己的典型錯題建到自己的錯題集中,以便隨時查閲反思,避免下次再犯累似的錯誤,從而提高了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要重視講評後的普遍問題的復現

教師還要重視學生試卷中普遍問題的復現工作,教師應把這些問題加以整理,做好筆記,為下次考試命題做好準備。在整理過程中,最好變換角度,重新設計題目,以達到徹底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目的

3.教師要重視課後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

多數情況下,課堂上師生主要是對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共性的問題進行研究,個別學生在解題中的特殊問題,在課堂上往往無法得到關注。這就需要課後老師與學生個別交換意見,進行個別輔導。當然要有效進行這樣的個別輔導,首先取決於老師在批改試卷和對試卷統計分析時是否注意對學生解題中存在的個別問題進行了記錄。其次,要求老師能夠與學生真誠平等對話而不是訓斥,才能理解到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從而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再次,在個別輔導時,不僅要幫助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更不要忘了對學生的欣賞,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在解題中的成功之處,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

總之,講評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講評過程中要力求精講精析,抓住典型的錯例,選擇要點加以點撥,充分啟發學生思考,對重要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歸納。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解題水平和應變能力,講評課的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另外,一次考試,不僅能檢測出學生學習的成績,還能檢測出教師教學的得失。教師在分析試卷的時候,除了瞭解學生的弱點,幫助學生糾正錯誤這外,還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思想等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反思,找出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採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動教學,力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習作中不拘形式的要求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紮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郭優和牛夢曉是極具語文天賦的兩位女生,她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濃烈,文筆優美,閲讀鑑賞及審美能力都很強,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老是給她們灌輸要爭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闖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在兩年的每次考試中,她們都能考出好分、1、對好生注入嚴厲的情感而非寵愛

常言道,嚴是愛,鬆是害。我對學生要求嚴格,愈是好生,我更是當面説壞話,背後説好話。在我的班上,優生沒有趾高氣揚的神態和養尊處優的病態,因為他們跟所有同學是同等的,有時甚至更苛刻些。佔偉同學曾因少做一道閲讀題在全班同學面前作檢討,黨展紅同學因寫錯一個字而被罰寫一百遍,劉雪峯同學因重理輕文被罰向全班同學做思想剖析等,這些同學因為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而改正了自己的壞習慣,經過努力在本次語文測試中都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還可往上一些,我把他們歸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趨勢,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範圍。對中等生關愛非慢怠,在我所帶的班中,有這樣一類女生,語文成績較好,但理科成績弱,總名次總是上不去,因而也沒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於是我找她們談心,肯定她們的長處,教會她們協調各科的關係,樹立她們單科精品意識。我常常拿巴東的名人、著名文藝導演周龍然的事例開導啟發她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科目,不放棄自己,因此,這類同學的語文成績也上升極快。

3、給差生以上進心

在一個優秀教師的眼中,學校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我班有個叫黨淵博的同學,學習上一竅不通,但他會用電腦,因此我常常在語文課上穿插信息技術知識,讓他表演,獲得大家稱讚,還有一位張萬春同學,學習極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難題(也許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機會大肆渲染,鼓勵他,促使他上進。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有了一點學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對差生包容而非放棄,寧永鵬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對他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允許他課堂上犯一點點小錯誤,如聽課走神,作業做不完等,但我並沒放棄他的求知,上課要求他抄課文、練字,45分鐘並不白白浪費。這個孩子儘管成績差,但初中兩年來從沒拖欠過作業,其實也是一個可愛的學生。

二、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在閲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説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説真話,説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不足:

1、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2、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3、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4、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閲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閲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敍了身患殘疾而憂鬱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這篇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敍述後面飽含着一個充沛的情感主題:文章中“掌聲”代表着鼓勵、尊重,代表着“愛”。全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多次寫到英子的神態與動作。因此,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現語文本體,凸顯語文課程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分析,做了精妙的設計。

教學片段一:先抓首尾,再探中間。

1、學生初讀課文後,交流:英子是一個怎樣的小姑娘?你在哪裏找到的答案,能説説你的理解嗎?(學生:寂寞、不自信、孤單)

2、剛才同學們説英子自卑、孤單,課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它概括了英子的這些表現,哪個詞?大家找一找!(學生:憂鬱)

3、她就這樣一直憂鬱下去了嗎?沒有?你從哪裏知道她沒有一直憂鬱下去?(生:她不再像以前那麼憂鬱……)

4、英子是那樣自卑、憂鬱,後來卻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是什麼使英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呢?課文的2、3自然段就寫出了英子的變化過程。

[把第一自然段中英子經歷掌聲前的形象瞭解後,直接引導學生讀到第四自然段,看到英子經歷掌聲後的驚人變化,激發學生好奇心,是什麼力量如此神奇?]

教學片段二:以悟代講,以悟促情。

1、默讀第二、三自然段,畫出描寫英子動作和神態的語句,多讀幾遍,想一想英子是怎麼想的,在空白處寫一寫。師問:誰來讀一讀,説一説呢?

2、學生讀句子,把自己當作英子,説説自己心裏是怎麼想的,其餘同學結合課文中的詞句進行補充説明。

3、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朗讀來啟發學生感悟課文人物的心理、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融入到新一輪的朗讀中。]

教學片段三:抽絲出繭,對比理解。

1、我們的課題是掌聲,在第三段中,寫到了大家的幾次掌聲?(兩次)

2、這兩次掌聲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第一次是支持、鼓勵;第二次是稱讚、表揚)(板書:支持、鼓勵、稱讚、表揚)

3、帶着不同的感情來讀兩次掌聲。

4、對比兩個“一搖一晃”。

師點擊出示: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的走上了講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後,在掌聲裏一搖一晃的走下了講台。師問:大家看,這兩句話中都有“一搖一晃”這個詞語。同一個詞語,同一個姿勢,英子的心情有什麼不同嗎?(生答:第一次的心情是緊張、害怕;第二次的心情是高興、愉快)

[如何讓學生領會英子的內心變化,從而體現掌聲對英子深遠的影響,就要讓學生學會對比。英子上台前後的心理變化要讓學生對比;英子經歷這一次掌聲前後的變化要讓學生對比;幾年後的英子和當初的英子也要進行對比。對比是學好這篇課文的一座重要橋樑。]

二、挖掘教材空白點,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

教學片段一:“猶豫”處填白。

師:英子,當我叫到你時,我看到你猶豫了一下,才慢吞吞的站起來,眼圈還紅紅的,你在猶豫什麼?

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

教學片段二:“掌聲”處填白

師:同學們你們的掌聲這麼熱烈這麼持久,你們肯定是想借這熱烈持久的掌聲對英子説什麼吧?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會講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們會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難過,我們不會笑話你。

師:同學們,我又一次聽到了這熱烈的掌聲,這一次你又想借掌聲對英子表達什麼?

生:英子,你講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動人了,以後歡迎你再為我們講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話説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聲音真好聽。

教學片段三:“感動”處填白

師:英子,聽了同學們這熱烈的掌聲,你為什麼流淚了呢?

英子:因為我沒想到,同學們不但沒有笑話我,還用掌聲鼓勵我,我非常激動。我一定要講好。

師: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這是為什麼?

生:感謝大家對我的表揚,我還要繼續努力;謝謝大家的稱讚,我以後也要加入到你們中間和你們一起快樂地學習、遊戲。

三、拓寬教材精神領域,把愛化做支持、鼓勵、表揚、讚許。

在這篇課文中,英子因為同學們的兩次掌聲改變了性格從而也改變了人生。課前閲讀提示説掌聲是一種愛的表現,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掌聲遠遠不是一個愛字能包括的,它還能細化成支持、鼓勵、表揚、讚許,從而也教孩子們明白在生活中我們能把掌聲送給更多像英子這樣需要掌聲的人,他們不僅是殘疾人,還可以是貧窮的弱者,甚至就是你身邊成績不太好,信心不太足的人。

上完這節課,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特別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悦、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覆覆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畫面,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掌聲》一課主要敍述了身患殘疾而內心又極其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最後她終於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整堂課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採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動作、神態,感受人物的心理等方法。並通過多角度的讀,最終感受到了小英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小英的鼓勵。

2、在閲讀中感悟

整節課我努力挖掘教材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情懷,發表獨立見解,揣摩人物內心,以便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如:我巧妙地運用換位思考,讓學生走進文中的角色,假如你就是小英,你會怎樣做?你會怎樣想?並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小英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但本節課仍然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

一節語文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靈活,要真正地走進文本,過分追求形式的靈活,往往會與知識的掌握相碰撞。教者要本着“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備課,課堂上應更多地注重讓孩子有收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深入地鑽研教材,提高課堂的效率。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十分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麼?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本,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課堂。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掌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首篇精讀課文,本課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課文以英子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言簡情濃,透過描寫英子動作、神態的詞句,展現了兩次“掌聲”帶給英子的內心變化過程。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關愛、鼓勵和尊重,藴含着豐富的人文內涵。

引領學生從閲讀出發,鑽進文字的裏面,透視到文字的背後藴藏的情感,主動索取文字裏的巨大財富,親歷情感體驗。基於上述理念,我採取的教學策略是在本課時的教學將着眼於“情”,紮根於“讀”,抓住課文中提到的`兩次“掌聲”為線索,以“英子掌聲前後的內心變化過程”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用“抓人物的神態、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閲讀方法。用心去學,動情去讀。圍繞一個“愛”字,深入體驗感悟,張揚情感。

在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注重複習舊知識。

(1)語文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詞是根基,根基不穩語文就不可能學習好,所以第二課時上課時,我以複習字詞導入。

(2)新課標第二學段的“閲讀”第四條中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課時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課時,還要進行及時的複習鞏固。

2.注重積累詞語。

學習語文貴在積累,而積累詞語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這樣學生在寫作中詞語才不會貧乏,而且會正確運用。本節課中,我通過四種方法讓孩子們積累了十個詞語。

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文靜”、“猶豫”、“驟然間”、“歧視”。

聯繫補充的圖文資料理解“小兒麻痺症”、“殘疾”。

通過和“説笑”作對比理解“憂鬱”。

我還聯繫課文內容補充理解了“自卑”、“開朗”“自信”。

3.注重説話訓練。

英子是個怎樣的姑娘?

後來英子變成什麼樣了?

兩次掌聲,大家想對英子説什麼?

以此訓練學生把話説完整,説得體。

4.注重朗讀訓練。

新課標三個學段對朗讀都提出了一條相同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個學段培養學生的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第一課時朗讀要做到正確、流利;第二課時要做到有感情。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理解詞語;讀出層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動物不適合當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對詞語很敏感,讀文本會聯繫生活、聯繫自己、聯繫看到的、聽到的,從而融進文本,與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教朗讀方法。

5.注重情感薰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聲前);英子變化為她高興;同學掌聲激起關愛他人之情;英子變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鮮事例激起勇敢面對之情。這些美好的情感會讓孩子們受益終生。

總之,所有的注重都是為了落實課程的兩條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掌聲》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為此,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教學這課時,我運用對比法進行教學。

1、讓學生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劃出描寫英子心理活動的句子。

2、讀課文第一段,英子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3、讀第四自然段,這時的英子給你又留下什麼印象?英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4、同學們為什麼要給英子掌聲,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掌聲有什麼不同?

課堂中我圍繞上面幾個問題要學生反覆讀課文,理解英子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明白掌聲對英子的影響。從而明白: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我們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6

10月28日,趙一博文化傳媒公司來我校做了一場題為《喚起心中的巨人》的精彩演講,我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陪同我班學生一起聆聽了這場精彩的演講。聽後,我深有感觸,現在談幾點自己膚淺的感受。

1、演講者的演講富有激情,始終充滿了感情。

演講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讓學生樹立自己目標併為實現目標面去努力奮鬥。學生個個聽得都有非常認真,並且信心滿滿。特別是與學生的互動環節,學生都積極地談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自己在平常的教學中缺少正是這種激情和感情。如果我們整節課都有能充滿激情,那麼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不錯。這是值得我借籤和學習的。

2、演講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

這也是整場演講的高潮。學生和家長每人聽得都非常認真。演講者講的聲情並茂,講到動情之處演講者流下了熱淚。再看學生和家長聽到動情處也是哭得稀里譁拉。特別是當學生深情的注視着自己身邊的父親或母親時,很多家長和學生都相擁而泣。當學生以中華民族最傳統也最重的禮節——雙膝跪在父母的身邊時,我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了。是啊,我們整天教授學生知識,教他們如何去學習,如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忽略了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這是我作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失誤。在今後的班級工作中我一寫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不僅主學生學到科學知識,也要讓學生學到如何做人,如何去感恩自己的親人、朋友、老師、同學,去感恩世界。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7

(一)成功之處

語文課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和語言的品味,重視聽説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重視語文情境的創設,重視情感的薰陶和美的發現等等。因此,真正的語文課,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去品味語文獨特的語言魅力,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讓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語言應用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讓學生的心靈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潤。《台階》整節課教學過程比較流暢,通過上課,我覺得在本課書的教授上,我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重視了語文味。

《台階》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以極其自然的口語化語言,展示了一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奮鬥歷程,塑造了一個自尊自強、渴望得到尊重的農民形象,常見的事物、簡單的敍述、不經意的舉動流露出對父親濃濃的深情。所以本節課對於學生的情感教育也應該是不經意的,應該是於文本的解讀中水到渠成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次朗讀:默讀——速讀——精讀,每次朗讀均有相應的學習任務。

第一次初讀文本我採用默讀的形式,讓學生説説故事的梗概。默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重要方式,靜下心來走進文本,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作者的心靈。在默讀中學生會讀有所思。讀過之後要複述課文,這就要求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把握要點真正做到讀進去。然後通過複述故事,學生能夠初步把握情節,對人物也有一個初步感知,做到整體的把握。複述故事,還訓練了學生快速閲讀、勾畫圈點法閲讀以及培養學生信息篩選和概括能力。

第二次朗讀文本我採用速讀的形式,讓學生用“他是一個 的父親,第 段第 行這樣寫道 ” 這樣的句子説話。通過速讀讓學生繼續篩選信息,掌握抓住關鍵詞句進行人物賞析的方法,注重了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完整流暢的表達。通過速讀、説話讓學生自己感悟父親身上勤勞、質樸又有所追求的品質,引領學生理解了父親形象的意藴。

第三次再讀文本,我採用精讀的形式,選取三個精美段落,設計了“加入父親的心理描寫”、“ 本段運用了 描寫方法,體現了父親 的心理”、“讀出重音,讀出人物語氣、情感”三個活動來體會人物品質,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精讀的目的是為了讀懂全篇,要精細地讀,反覆讀。既要領會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內容;既要仔細理解文章字詞句篇的表層含義,又要深究其深層含義;既要把握整體,又要重視細節。精讀之後,文章的精彩之處就會刻印於心中,終生難忘,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那麼本文就是在對父親的描寫之中表達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選取了這三個片段進行精讀,設計了這樣三個活動來學習本文運用細節描寫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我這三次讀文本,均結合語文活動,訓練了學生的聽説讀寫的能力,均遵循了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的原則。

另外,還有一處朗讀我覺得處理得比較成功,同樣體現了語文味:就是在感知人物形象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説説“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句話中的破折號的作用。在學生不能很好理解的情況下,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句話,讓學生再次體會,學生通過我的朗讀悟出了這個破折號其實是表現了父親説話的不連貫,進一步表現父親“要強”的性格特徵。

(二)不足之處

1.對作品主旨的處理

本文以父親為主要描述對象,但此文並非表現父親的作品,而是在表現一代農民形象。全文以兒子的眼光關照父親,除飽滿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間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時代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於先進的生產力。對於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處理過於簡單,只是通過自己的講述給出,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因而沒有達到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閲讀體驗感知作品主旨及現實意義的目標。

2.對於分層教學做得不夠

本節課在佈置作業環節注意了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但是在整個教學中沒有體現分層教學。這樣有些流於形式,沒有真正把握分層教學生的實質,雖然對於南大附中的學生了解不足,但這也不應成為理由,因為備課就要備學生,要把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讓課堂教學確有實效性。

通過《台階》一課的教學,我對語文味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原則,一種特色,一種美感,也是語文教學永遠追求的一種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語文味”的語文課,才真正讓學生喜歡,才可能擁有成功的語文教學。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始終堅守自己的田地,把語文教得實在一些,語文味教得更濃一些。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8

《台階》一課在聾校是一篇新教材,自己讀到它時,當時的觸動遠遠比《背影》要大。細膩的文筆,質樸的敍述,近乎悲壯的人物刻畫,辛酸、悽婉的氛圍營造,深深地折服了我,當時就有一種要把這篇文章上好的強烈衝動。如何教好呢?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初擬了這樣你的“教學流程”。1、初讀課文,瞭解情節。2、再讀課文,分析人物。3、品讀細節,細節感悟。教學的主體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在課堂上只是充當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學生質疑:父親沒有“自卑”這一特點。我就趁勢把這問題拋回給那學生,他以十九自然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了一輩子,沒人説過他有地位,父親也沒覺得他有地位。”為理由。同學們還不是很折服,我再把問題拋給大家,同學們再深入教材,越找越多,特別是二十一、二十七自然段,父親的無所適從大家越品越有味,我們一起把自卑上升為謙卑。經過這一過程,大家對父親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許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讓我想到,我們在解讀父輩為提高社會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執著而艱辛的奮鬥歷程中,我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台階”上,從精神的層面上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作者塑造父親的形象的意義。

回顧《台階》一文的教學應該説基本上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我也發現,雖然學生思維活躍,感情投入,對父親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較深的體驗。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沒有達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對作品的賞析很多都是膚淺的、片面的,這些問題也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討。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9

本學期開學以來,我校進行了教學課堂改革,到現在也有2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期間學校組織了多次聽評課活動,我也聽了很多教師的講課,自己也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體驗和創新,在教學中,我有很多的收穫和感悟,通過課改以及結合我在教學中的一些體驗,我談談我的幾點膚淺的體會:

1、課堂氣氛活了

以往的教學,教師總是一味的講,整堂課都採用了“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不僅使學生自身缺乏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還大大的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從學校實行課堂教學改革以後,整個教學過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課堂氣氛活躍了,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加強了,目標明確,責任到人,小組中的各個成員都參與到課堂討論當中來。

2、學生變得自信了

以前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敢講,不敢主動站起來回答。即使讓老師叫起來,也是扭扭捏捏,聲音非常小,特別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更是不敢回答,這一切都是不自信的表現。現在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了,即使一些成績差的學生也敢回答問題了,特別是小組之間有了竟爭後,學生都有了合作意識。像八年級三班的張樂成、呂亮、王春美等八年級四班的郭春紅、蔣佰強、王恩傑等同學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0

這次期中考試結束一個星期了,我所帶的兩個班的成績很不理想。對此,我進行了深深的思考,尋找原因,找出以後努力的方向。

首先,我所帶的兩個班的語文成績不理想,比前兩次成績下降了。想想,在平時,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可是為什麼成績下降了?對學生的要求也和以前一樣。問題到底出在哪裏?上課似乎還是一樣,當然,也有備課不充分的時候。這也許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其實,學生畢竟是學生,自制力是普遍較差的,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由於時間緊張,缺少了對問題的落實,缺少了對學生作業的檢查。例如學生練字,如果長時間不去查一下,有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就不認真練了。這樣,練字的效果肯定不好。其他問題的處理也是這樣。作文由於沒有專門安排作文課,學生的寫作只能安排在課下或只好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去寫,這樣,作文也受到影響,曾經,發現學生作文句子不成句子,病句比正常句子多,更談不上好句子了,作文水平如何能提高?

其次,作為班主任,一班成績,前十名佔了五名,只是前一百名的學生少了,只佔了21名,低於平均數4人。回想七年級剛入學的那次期中考試,三率之和是第三名,這和學生的基礎有一定的關係,但更應該分析一下現在的情況,這次考試,數學成績比其他班相差太多。這是總成績不好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認真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後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二班成績也下降了不少,前十名有3人,前一百名也只有26人。原因主要是在這個學期,學生紀律渙散,大部分學生沒有重視學習。再就是,數學成績也有一定的影響。學生學好難,要是學壞真是太容易了。許多學生都養成了壞習慣,極大地影響了學習。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將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爭取在期末考試中,考出好的成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qgjw9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