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

一、青年教師概況

《青年教師》零距離貼近教師生活,體驗教師生活百味。下設子欄:“智慧辭典”“讀書”“環球”“自由談”“家教”“教育故事”“大家”“百味”,呈現教師生活百態。研究教育的藝術及方法,探討藝術為師之道。作為班主任及校長對班級及學校管理方面的經驗之談。探討新課程背景下教育科研的理念和方法。展示鄉村教師的一些教育感受及成長曆程。走近課堂生活,採集名師們的課堂教學經驗。下設子欄:“學科縱橫”、“探索”、“名師課堂”、“課改專線”、“經典課例”,是教師發表作品的園地。

二、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精選12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心得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心得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1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老師的告別講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經驗傾囊相授,對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細緻地解答,對大家在教學中可能忽視的一些細節進行叮囑,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師們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於這個民族,有益於家庭,有益於學生的事。對於剛走上教師崗位上的我來説,這本書讓我收穫頗多。

這本書吳非老師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如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老師啟發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確,處在青少年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着重要影響的!

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説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着、幸福着!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2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老師寫給初入教師團隊的青年人的書。這本書層次分明,多角度的剖析了青年教師初入崗位的種種困難,以及困難出現的原因,解決困難的方法。可以説,這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多。

吳非老師在書中提出了很多觀點,其切入角卻不盡相同。從課堂上,到課下與學生的交流;從教學內容,到與學生的教育內容。可以説是方方面面,應有盡有,足可以稱之是初入教師崗位的青年教師的新手寶典。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是,它不僅幫助讀者解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困難,還從教師實際生活中解析出了這些困難出現的原因,讓讀者大有感同身受的共鳴。這是非常難得的,如果不是長期從事在一線教師崗位,並處處細留心地觀察教師工作中的種種細節,是無法這樣像外科手術般的準確把握的。這讓我如獲至寶之餘,對吳非老師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吳非老師運用大量事例説明了青年教師在教育學生時產生困難的原因。青年教師由於初入崗位,經驗上十分匱乏,對孩子們的認識處於空白階段。這樣往往容易使得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對學生的種種行為不理解。其實這不是學生做的不到位,而是教師沒有結合學生特殊的生理、心理階段,使用了錯誤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學工作在實際的運用中事倍功半。而這也正成為困惑廣大青年教師的一大難題。如果不能及時的改進,會對初入崗位的教師產生各種障礙。教育是一種高級的工程技術,其對象不是冷冰冰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孩子。如果掌握不了好的方法,一味的錯誤下去,那麼就無法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感謝吳非老師,在我初入教師崗位時對我產生了如此細緻的指導。來到崗位後,我發現我與這幫孩子們完全融為了一體,與孩子們共歡笑、同悲喜。希望我能將書中的經驗與知識逐步消化,成為我自身的'精神財富,引導着我向着優秀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也使我為孩子們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架起了進步的階梯。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3

我經常憧憬這樣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閲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吳非老師是一個敢於説真話的人,這是我最為佩服的!在當今社會,敢於説真話的人已經鳳毛麟角,而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如果沒有了敢於説真話、説實話的人,將會怎樣?!……教育之事,千秋大事,面對當今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吳非老師毫不客氣的予以揭露和鞭撻,這是我等所不敢做的事情。

他的書是每一位有教育良知的教育者一定要讀的書。讀吳老師的書你時而會義憤填膺,時而會感動不已,時而會心潮澎湃,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是的,我們能為充滿問題的中國教育做些什麼?只要想做,我們是可以做些什麼的,最起碼我們可以盡全力教好我們的班,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因為關住教室的門,我們説了算!吳非老師年屆六旬,離開了自己鍾愛一生的課堂和學生,他有多少不捨呀!對於中國的教育,吳老師怎麼可能成為一個旁觀者?!不管身體在不在課堂,吳非老師的心都會留在課堂的。

感謝吳非老師,感謝您在這個物慾橫流、喧囂浮躁的時代,吹來的一陣陣清風!感謝吳非老師,感謝您對我們這些一線教師的振聾發聵的警醒。是的,身為教師的我們不能怨天尤人、隨波逐流。我們必須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我們的學生,你改變一個,我給一個,你改變一個班,我改變一個班……也許我們會改變這個社會。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4

韓愈在《師説》裏給教師的定義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用現在的白話文來説,就是:老師是傳授道理,傳授學業,解釋疑難的人。也有教育學家曾説:“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當然,這兩種説法是指在專業領域,老師要有一定是專業知識,能夠傳遞知識,解答學生的疑惑。

一直以來,老師視乎也是被放在一個比較正經,端正的形象位置上,作為一個老師,最好的形象就是嚴肅認真,從來沒有人説,老師要像太陽一樣,給予學生陽光。但是,看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之後,我對教師以及教師的形象,有了更新的理解。

一個學生一生可能會遇到六十到九十位老師,能給他們留下一點點印象的老師,不會超過六到九位。為什麼?難道是這些老師不夠嚴肅,不夠認真,專業知識不夠紮實嗎?不是的,而是這些老師只是單純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此外,再無其他任何東西,哪怕留下一點點的印象。所謂留下印象,指的還是老師的個人素養,就是老師是不是能夠充滿正能量,如果老師心中有陽光,就能夠帶給學生一點改變,一點積極向上,一點正能量。

那麼學生就算成績再怎麼不堪,他最起碼可以在教室裏感受到如同太陽般的温暖,這或許會對他今後的學習生活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現代社會人才的選拔不僅僅侷限於知識成績能力,更重要的是一個的人的人格,修養,涵養,為人處世,態度等等非智力水平,知識可以再學習,但是一個人的品格卻是青少年時期養成的,如果一個老師可以在自己的課堂上或多或少地給予學生一點正能量,在學生心裏播種一顆有愛的種子,再加上一點點陽光,那麼以後的日子裏,哪怕風雨再大,哪怕學生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挫折,他都可以正面對待,因為心裏有愛有陽光。

正如巴爾蒙特的詩句所言,“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如果每個老師都是一個小太陽,那麼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起碼也是帶着陽光的種子,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這樣的明天,一定是燦爛而美好的。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5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並從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麼要這麼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展的事。於永正老師説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閲讀,一個喜歡閲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閲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該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出於追求分數,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於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知識的,也有閲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説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於動腦筋,等着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後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鬆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後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6

這個暑期,我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翻開《致青年教師》的目錄,一個個親切熟悉的文章題目浮現在眼前,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閲讀。捧着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智者交談,讓我心靈不斷受到感染,讓我思想不斷得到啟發,《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作者用這六個方面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質。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也認識到了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只有愛自己的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裏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亮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與學生不合羣,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於學習,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為學生照亮人生的道路。

吳非老師的故事對我幫助最大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教師需要用愛來教育學生。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吳老師請學生到辦公室通常會説:你願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樣的問法不僅體現了師生平等,而且表達了他對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就會體會到來自老師的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用愛來對待身邊的人,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們要心裏裝着學生的心,用愛去呵護、教育學生。

讓我們帶着執着與熱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無需華麗的語言,在低調中保持着對教育的執着;無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過程中享受着快樂的繽紛生活。願我們能為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7

為什麼我的班級成績這麼差?為什麼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我究竟該以什麼態度面對學生?我究竟該做一名什麼樣的老師?這些問題,在我成為教師這兩年常常困擾着我。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時而能將我浮躁的心情撫平,吳老師的諄諄話語,他娓娓道來的人生經歷,雖未能完全解惑,卻也為我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

讓自己慢下來,用心看學生。首先,我應當放下我的急功近利,放平我的心態。學生是作為人生存於世上,他們有情感,他們有生活,他們不是製造成績的機器。

在追逐成績的道路上,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生活。他們有的家庭並不完滿,他們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他們有的來自外地,沒有朋友玩伴……尤其,我還是一名初中老師,我所面對的孩子正處於身心急速發展變化的階段。我想,偶爾閒暇時,和學生們聊聊生活,將課堂教學與他們的生活相連,正如書中所述的那個涉及“離婚”的案例一樣。“心裏裝着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温暖,我想,這是教育的基點。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情感。我常常對學生的行為感到不理解,常常埋怨他們不成熟。讀着這本書,自己的想法變得有些可笑,他們本身就是孩子啊。我着急地希望學生們快點長大,讓我“省心”一些,卻從未發現吳老師筆下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願意表達,他們有很多奇思妙想,他們有時沒心沒肺,有時也脆弱膽怯,他們不是大人,但也有尊嚴。我該反省的地方有太多,我應該常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孩子。慢一點成長也無妨,“揠苗助長”從來不可取。我是引導者,也是陪伴者,平等的對話,尊重學生的想法,是我需要學習的方式。

我應當慢下來,用心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總有其自己的學習狀態,他們是個體不是整體。面對整個班級上課的我,常常會忽略這個事實。每一個孩子學習的速度是不同的,慢下來,看每個學生課堂的表情,聽他們的討論與回答,課下詢問他們的聽課感受,此外,訓練自己的語言,讓我的每一句話精練且通俗易懂,這應當都是我需要學習做到的。

“教育教學是‘慢’的藝術”,吳非老師如是説。我想,我應當慢下來,認真細緻地面對學生,走進他們,用心地關心愛護他們,在“慢”中,幫助孩子們穩健快樂地成長。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8

我哭過,就在我心愛的學生面前脆弱地哭過……我從來不敢對任何人提起這個事情,因為我覺得那代表了脆弱、無能和不成熟。沒想到翻看第一頁便是吳非老師真誠地勸説“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我激動地接收了吳非老師的這一勸告,因為哭泣與落淚未必是軟弱,因為你的悲天憫人,因為你的正義衝動,因為你的仁愛和幸福。這份激動更來自玩吳非老師點出了太多我們所“不敢承認”的真實。為了這份真實,我願意永遠為教育事業奮鬥着。

我可以緊張麼?

緊張,幾乎每節課我都會緊張,我悄悄地掩藏着這份不安,面對孩子面對同事都故作鎮定。教授三個班級的英語,這個學年已是我教課的第三個年頭,雖談不上經驗十足但總不至於課課緊張課課擔憂,然而事實卻是——我真的很緊張。站在講台頭第一年緊張在外,怕自己不被領導看好怕自己不被家長認可;第三個年頭站在講台的緊張,不怕領導同事來聽課,不怕課堂難以被人稱讚,緊張的是學生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緊張學生一節課內是否會覺得無趣,緊張學生一節課內是否能理解我所要傳達的意思和意義。每一個學年過去,我又緊張學生能否能在英語學習上有一個學年之後的螺旋跨越。

故不知這種緊張在吳非老師的書中得到了認可“課前緊張是正常的”,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比較敬重自己的職業,尊重自己的學科教學,看重學生的感受,對自己的教學有所期待。一名教師,心中有使命感,心中有學生,才會很在意學生對他的態度,在意學生的接受度。”

吳老師的這句良言確實給我很大的鼓舞,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時德高望重的數學汪老師,她是退了休又被學校返聘回來的,足以見得汪老師的教學和為人。但是她幾乎每節課後都會深入同學問我們“這麼説你們能明白麼?”“我年紀大了,你們是不是覺得平時我太刻板,和我有距離?”也許汪老師她也課前緊張吧,也許這也是我們在每一階段推進自己創新、實幹的動力吧,無論怎樣我將對我的這份“緊張”釋懷下了。

我可以讓我的學生喜歡我的課麼?

這是一個我最在乎的問題,一個老師最幸福的事是在教書生涯中擁有一批喜歡你以及你所任教學科的鐵桿粉絲,而一個老師最失敗的事是在教書生涯中沒有一個喜歡自己以及自己任教學科的學生。我視這一個標準為我終身教學奮鬥的目標。

吳非老師説的很對“你在教學中沒有培養學生對學科學習的熱愛,你的努力知識讓學生適應了你的教學,而無形中給學生灌輸了排異性,你沒有向學生有效地介紹學科的內涵,你的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可能是盲目的、不穩定的……”

學生喜歡你的課不僅僅在於教學設計的有趣精巧,還在於一個老師的綜合管理教學能力。以前我只是單純地認為貼切學生的興趣,把課弄得花哨可愛點,學生就是喜歡了,例如加入很多的卡通、加入很多孩子們時下關心的遊戲等等。現在隨着教學管理的逐步成熟,我覺得如果培養維持那批喜歡你的課的鐵桿粉絲,那麼我需要具備的東西太多了。

如果我難以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團體討論,全班一團糟,學生能喜歡我的課麼?如果我一味地迎合學生沉浸在學生喜好的無聊的樂趣中去,學生錯失了英美有趣的寓言童話、英語世界語言的超前絕倫,學生能喜歡我的課麼?如果我難以智慧地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留給他們獨自思考判斷的空間,把他們所有的學習都丟在我設好的框裏,學生能喜歡我的課麼?如果我的英語課僅僅是無聊地討論,學生每天覺得自己在無方向地交談而失去了在英語課上感受親情、友情、禮儀的話,那麼學生又怎麼能喜歡我的課呢?

所以我也希望所有的老師都和我一樣吧,把這個標準定為終身為師奮鬥的目標,那麼我們會收穫更多。

我可以留給學生記憶麼?

“這些課的內容,有多少是學生能記住的?學生會記住的是教師的什麼呢?這些老師的站姿、手勢、笑容、神情、口頭禪和軼事,往往成為學生的話題,繼而又被學生帶往遙遠的年代。”

針對前幾個記憶,我想將其歸結為“教學記憶”,我回憶自己學生時代,確乎沒幾節課是能成為我的記憶的。但也確乎有這麼幾節精彩的課的片段永遠藏在腦海,這是一個老師教學的自豪同時也是一個老師多少年教學積累的精華,這個不堪奇怪,這個應該是“量變到質變”的結果。為了留給學生這些稀少而寶貴的課堂片段,那麼我們需要繼續地努力着,學習是我們唯一的法寶,我們這一職業要求我們更多地學習,有極強的職業道德責任感,因為我們使命艱鉅。

而針對留給學生後半部分的記憶,我稱為“行為記憶”,那麼應該是不計其數的,學生回憶起你來第一時間應該回憶起的是你的言行而不是上了什麼課。針對這種記憶,我想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工作不是你的全部”。因為,我們在社會上扮演着很多的角色,站在三尺講台上我是一名人民教師,走下去我還是母親的女兒、丈夫的妻子、朋友的知音、賣家的顧客……我們需要為師的執着、認真,也需要駐足觀賞這個美好世界的胸懷,懂得體會親情、友情、愛情的心懷,懂得感恩感懷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這些就是學生回憶起你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這些光靠我們的職業道德很難維持的,這些是做人為事的態度、是一種習慣,這些只能在平時生活中去體驗。換句話説“一個不懂得孝敬自己父母的老師,怎麼可能會耐心地對待我們身邊年邁的家長;一個對身邊的朋友不耐煩的人,怎麼能心平氣和地耐心教導學生?”

因此,兩種記憶我們都應該辯證地去努力,用哲學的説法就是“矛盾辯證統一理論”了!

如果我在短暫而寶貴的教學生涯中解決完了這三個問題的話,我覺得我夠格了,現在我會努力再努力的!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9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在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終止。

這本書作者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特別是每一個章節前面短短的幾句話對我的感觸最大。

一、就讓你的眼淚流下來

説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由得想起一次課堂上,由於幾個男學生的故意搗亂,我停止正在進行的課,對學生講我的求學經歷,希望能夠感動他們,由於感情過於投入,邊講邊流淚,事後覺得自己過於幼稚,竟然在學生面前流淚。讀了吳非老師的這篇文章之後,想想: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就不能當着學生的面流淚呢?

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

其實,不管是什麼地方,每個中國人的根都在農村,我們的祖先都是農民。小農意識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知識階層。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把小農意識帶進教育。可怕的是這種習氣又通過教師的示範,傳染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有些教師回憶自己的學生,會發現在做人上差異過大,其實種子是在青少年時代種下去的。如果你嫌自己的學生“小氣”,既需要從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可能也得反思:自己是不是個“大氣”的人。

三、説學生聽得懂的話

教師不瞭解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缺乏耐心,説話方式不當,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學生畏懼老師,從而失去很多學習機會。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主要責任在教師。

在教學不順利的時候,教師們能不能做點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有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人的成長需要靠我們的耐心和勇氣去實現,如果能時時想到每一節課,每一次談話,都關係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關係到他的人格養成,關係到他個體生命的價值,我們可能會更加重視話語方式,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書中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當一名合格的老師需要注意學習的還有很多,作者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與希望,激勵我前行。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10

暑假在校值班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吳非的《致青年教師》。《致青年教師》成書於吳非老師即將跟三尺講台告別之際,他通過長談在書中拉進與讀者的距離,用通俗的手法將自己近三十載為人師之經驗付諸筆端,躍然紙上,傾囊相授。希望給還在教學一線孜孜以求的“後浪”們照亮前行的路。

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書中吳非老師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第一輯為《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在這一輯中,吳非老師寫道:“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一位優秀教師的心境,就如同大海一樣遼闊,如同長空一樣高遠。只有教師的心胸博大,那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樂園;他所教的學生,才會愉悦的開墾自己的心靈。”教師在教學中不光是扮演傳授知識的角色,還要擔負起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重任。特別是像我這樣一個剛踏入教育行業不久的年輕班主任,面對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教師要擁有愛心、耐心,寬容對待,用寬廣的胸襟對待學生以及身邊的人,無形中透露着教師不凡的氣度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將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影響着學生,學生也將心胸開闊起來,不自私,不與別人斤斤計較。

同時,吳非老師還指出有的教師心胸狹隘,總會把同行貶得一文不值:同行愛好讀書,他馬上就批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同行發表了幾篇學科論文,他就説“評價教師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看到同行上課受到好評,他又會説“只能上課不搞科研是不行的”;而如果自己樣樣不如人,什麼都比不了,他甚至又會説“沒有生活情調又有什麼意思“。這些話是有據可循的,走上社會,會看到有人不敢“冒尖”,有人故意藏拙,作為青年教師,我們對自己,對別人都儘可能的做到一片坦蕩吧,為了學生,更是為了自己,讓我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吧!

第二輯中《教師不是演員》這一篇文章也讓我感受頗深。很多青年教師免不了“粧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無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我想大抵是這樣兩種原因:一、青年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不過硬,容易照搬亂套;二、學校公開課的要求過多。有過這樣一種經歷,實習學校的公開課必須要有小組合作,沒有就不過關,不合格,若有人推門聽課,得臨時找個問題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應付檢查。閲讀吳非老師的這邊文章後,我知道了教學上的“拿手好戲”常常是方法或是“技術”,而不是“戲”。優秀教師應該瞭解少年思維的共性,瞭解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善於和學生對話,從中找出合理的有價值的內容,而不是讓學生看一場演出。

拜讀通篇著作,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後生受益良多,從書中我讀出了吳老師對於未來教育的美好憧憬和希望。同時吳老師傳授的寶貴經驗也激勵着我在教育的征途中披荊斬浪,乘風前行!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一如既往地以學生成長為己任,始終秉持素質教育發展理念、始終堅持走在教學創新的一線、始終保持樂學善教的初心!在基礎教育事業中風雨前行,努力做洶湧澎湃的“後浪”,不負芳華亦無愧於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11

我是一名新青年教師的我剛剛大學畢業,走進小學來任教英語學科,既緊張、驚訝,又欣喜、惶恐……對我而言,小學這個地方既陌生有熟悉:曾經兒時的我就是從這裏起航的,如今回到了起點,卻發現小學的教學對我來説是有點措手不及的;曾經長達6年的小學生活,學到的知識對於現在的我而言是多麼的簡單,但是要將這些淺顯易懂的知識教授給這些孩子卻非易事。

每當我面對這些二年級的孩子們的時候,心中感到力不從心,缺乏自信心,不知道該怎麼來帶他們,有些茫然,更別説怎樣能夠讓他們健康成長。有時一節課上完,我都不知道他們是否都聽明白了,有沒有掌握還是個問題。漸漸地我發現,要想教會孩子,得從孩子的心靈入手,知道他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他們的思維是如何運轉的,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走進他們的生活。

作為一名新教師,被家長質疑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的質疑會讓我更快地成熟起來。然而,對於一個缺乏經驗的人來説,不知道該怎麼講課,不知道該怎麼管理班級,不知道該怎麼與家長溝通,不知道怎麼來提高學生的能力……太多的不知道擺在自己面前,雖然師傅很照顧我,在很多事情上都給予指導和幫助,但是那畢竟是師傅教的,不是我自己的,屬於自己的方法還是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在我還沒有總結出方法之前,就只能跟着“感覺”走。按照常識來引導他們。比如,“不喜歡這個老師就不會愛上這門課,成績也不會好”,這應該是所有學生共同的心聲吧。因此,我也正努力來讓他們喜歡我,從而喜歡我這門英語課。同時如果能得到家長的認可和肯定,那我就離成功不遠了。

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我深知在二年級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要更重要。比如進教室前要先敲門,得到老師允許之後才能進入;和別人説話時要看着對方的眼睛,別人説話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表示尊重;同學之間相處要學會寬容、大氣……同時小學生並不能完全明白《行為規範守則》,因此小學生的行為教育需要教師將條條框框的條例轉化成學生們明白的方式、用小學生明白的話語來示範。有時這種教育的隨機性特別強,隨時發現問題,就要隨時針對這個問題給孩子們講明白該怎麼做,這時便沒有了教科書的指導,憑藉的就是老師的“感覺”,即生活常識。

我覺得我和我的學生們在相互學習,我把我的常識教給他們,他們把應該屬於二年級學生的“常識”反饋給我,讓我瞭解更多,感悟的更深。教師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我很自豪我是這平凡的人羣中的一員,以自己的平常心對待我的工作和我的學生,因為一切只道是尋常。

致青年教師的讀書心得12

暑假期間,學校給老師們購買了很多書籍,我分到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我就細細地讀了這本書。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分別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吳非老師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樂於動筆,發現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問題並寫了下來。給我深的感觸是他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説: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他在“我們是來欣賞同行的”一文裏也説:我們是來欣賞別人的,並不是來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長處。他也説,所謂“公開課”,本來也不過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學藝術,交流心得體會,何心非得比出個高低?我是來欣賞別人的,我是來參觀的,有什麼必要評頭論足,説三道四?他舉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榮退,系裏安排上一節課,有紀念的意味。70多歲的教授精心地準備了兩個月,隆重地上了最後一課,的確絕倫逸羣,無奈教授耗盡心力,上完課已無法走下講台,其後大病一場。請記住,我們是在上一節課,這節課課是向學生講授的,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而不是為了坐在後排聽課的老師,而且,我們在這以後還有很多節課要上,不是非得在這節課上把一切美好的東西展示出來。

你是教師,你今天播下什麼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實。他説,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徵最像農業和林業,不能依賴“硬件設備”,不能強調資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點,不能靠使用生長激素。教師的人文素養比業務更重要。愛因斯坦説:“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着在心裏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願我會做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mqqk8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