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2021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精選5篇)

2021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精選5篇)

2021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

2021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精選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為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事蹟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1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1

從2002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書寫了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3月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公佈: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

楊振寧

用50年迴應鄧稼先千里同途之約

他被公認在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成就;他資助數百名中國學者深造,協助清華建高等研究中心,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赤誠諫言…百歲壽辰上,楊振寧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鄧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後50年適合了你的囑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張順東李國秀

夫妻共用一手雙腳相濡以沫29載

他的一隻手,有力氣也有“頭腦”;她的一雙腳,能切菜煮飯、能寫字繡花、能取貨找零。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一雙腳。“互為手足”的29年中,他們相互扶持,將一雙兒女養大,又用辛勤勞作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他們説:“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蘇炳添

超越傷病更超越自己

2012年,蘇炳添與博爾特同場競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給自己立下目標:跑進百米9秒區。為此,他反覆訓練摸索,大膽決定更換起跑腳,“重新學習跑步”;“受傷時我思考過是不是跑不動了,但我告訴自己,養好傷病還可以繼續飛翔。”

東京奧運會,蘇炳添跑出9秒83打破亞洲紀錄,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飛人。他超越了年齡和傷病,更超越了自己!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衝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朱彥夫

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

抗美援朝老戰士書寫精彩人生

1950年,中美在長津湖地區展開了一場激戰。在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17歲的朱彥夫是其中唯一的倖存者。經過47次手術,昏迷93天之後,朱彥夫甦醒了,但他失去了雙手雙腳,僅剩下視力0.3的右眼。

傷勢穩定後,倔強的朱彥夫不想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一生,他拿出自己的撫卹金,在家鄉辦起了掃盲夜校,帶領鄉親們脱貧致富。他用殘臂夾筆寫下長津湖犧牲戰友故事,在作品出版那天將自己關進房間,將書點燃,“給戰友們補上沒完成的任務”。

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顧誦芬

兒時遇日軍轟炸的他為中國研製出殲8

1930年,顧誦芬出生在江蘇。兒時的他曾目睹日本飛機轟炸,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報考大學時,他填寫的所有專業都是航空系;學成之後,他主持研製殲8系列戰鬥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殲擊機的先河。為解決飛機抖振問題,他瞞着家人3次上天觀察飛機。航空報國70年,他讓中國人的脊樑挺得更直!

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陳貝兒

對貧窮沒概念的她拍了高分脱貧紀錄片

2021年,香港媒體人陳貝兒用12集高分紀錄片《無窮之路》,記錄下內地扶貧故事。為探究懸崖村易地搬遷的原因,有恐高症的她來回2次攀爬鋼梯,身體一度抖得不行;為呈現真實,她舉着自拍杆溜索過江,體驗交通扶貧給村民帶來的變化。

《無窮之路》播出之後,出乎陳貝兒的意料,不僅內地觀眾讚譽不絕,香港觀眾也好評如潮。她説:“很多香港觀眾朋友給我的留言,他們都説看得很感動,因為這個節目他們也都知道了現在國家發生的變化,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吳天一

全身14處骨折的他守護了14萬天路大軍

1958年,吳天一剛下朝鮮戰場又上青藏高原。因目睹戰友痛苦去世,他下決心開展高原病學研究,一干就是60餘年。調研期間,他遭遇車禍,全身14處骨折;長期奔波中,他先後耳膜穿孔、雙眼白內障,患慢性高原心臟病……但他説:“沒有這樣的獻出,不會有這樣的獲得。”青藏鐵路建設期間,吳天一用縝密周全的方案,保障14萬築路大軍無一例因高原病死亡。

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裏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

江夢南

失聰女孩從不言棄考上清華博士

對於江夢南來説,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為在三年前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什麼也聽不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她,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

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裏,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彭士祿

為國家核動力事業奉獻一生

彭士祿4歲時成為孤兒,8歲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受盡拷打。出獄後,他一路乞討爬到養母家,後幾經輾轉被接到延安。從蘇聯留學歸來,他決心投身祖國核動力事業,隱姓埋名數十年,為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去世後,彭士祿的骨灰撒進大海,永遠守護祖國。生前,他常説:“是人民將我養大,我幾輩子都還不了,只要祖國需要,我願貢獻一切!”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藴含巨大的威力。

中國航天人

九天探夢一氣呵成

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

聶海勝説出徵太空是航天員的使命,“我們隨時準備出征”;被問到“上太空和讀博士哪個更難”,劉伯明説,“在我面前這都不是事,我的特點就是攻堅克難,越戰越勇”;湯洪波説自己正期待早日重返太空,“目標是早上、多上、上好,完成好每次任務”!

嫦娥探月、天問問天、神舟逐夢、北斗環宇。幾十年來,中國航天人從未停下對宇宙探索的腳步,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不變的情懷與浪漫!未來,中國航天必將走得更穩、更遠!

發射、入軌、着陸,九天探夢一氣呵成;追趕、並跑、領跑,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環宇問天,探月逐夢,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必將行穩致遠。

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2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和女兒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女兒在頒獎現場展示父親書寫的“光榮屬於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依然打動人心?頒獎詞靠什麼征服一批批觀眾?記者採訪了《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等主創人員。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着,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佈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迴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説”,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羣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峯、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温暖。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閲、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裏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着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祕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羣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記錄真實,在20年的歲月中傳承發揚中國精神力量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後,早已退休的她再度迴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儘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麼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於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裏,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精神,新時代中國的偉大實踐正催生出更多的感人故事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着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脱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脱貧之路。

偉大時代的孕育着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着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脱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脱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兑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裏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着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3

2021年度《感動中國》所呈現的不僅是中華民族道德血脈、精神價值的歷史傳承,也是對世界、對未來響亮而自豪的宣告:中華民族復興、重新崛起於世界強國之林,不僅僅是憑着悠遠千年的輝煌過去、廣袤疆域的泱泱大觀和GDP的持續攀升,更要依靠這些有情有義、敢於擔當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承載者和傳揚者,平凡的人物卻擁有着不平凡的品格,他們用自己的愛去感染每一個人。

本次《感動中國》的觀看震撼了所有人,使同學們相信即使命運曲折,但依然要戰勝命運,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且要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對我院學子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世界觀有着積極意義。

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4

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蘇炳添、中國航天人……致敬向上的力量!學生翟薈説,百歲老人楊振寧至今仍常和學生談物理。他提到,“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楊老一生最喜歡的格言,這句話前四字講的是科學精神,後四字説的是人格特徵,一直是楊振寧為學、為人所遵從的規範。

記住他們的名字——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一起見證温暖,致敬向上的力量!

談到自律,蘇炳添説睡得好訓練狀態也好,“我基本從2014年、2015年開始,就保持着10點睡覺的作息”;教練説下午3點訓練,蘇炳添2點50分之前就會到。成功絕不是偶然!

學習感動中國先進人物事蹟心得5

2002—2022《感動中國》陪你走過了20年,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請記住這些平凡卻閃亮的名字。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隻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後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説等出來的,是靠幹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説,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裏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鬥去幹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範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隻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後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後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裏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裏最早一批脱貧户。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穫。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9lvqp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