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精選10篇)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精選10篇)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

一、疫情防控知識順口溜

口罩第一條,洗手很重要。

不往人羣擠,通風要確保。

不要吃野味,肉蛋要熟透。

發熱不要慌,發熱門診幫。

疫區回來後,隔離觀察夠。

二、疫情中的感人故事(精選10篇)

在這場疫情裏,沒有誰是局外人,我們看到了疫情中很多感人催淚的故事,他們不顧危險、奮勇上前。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疫情中的感人故事(精選10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1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在這緊急關頭,某某區交通運輸局客運管理科科長某某“臨危受命”、挺身而出,在春節期間帶領科室全體人員晝夜堅守在疫情防控前線,以強大的戰鬥力,織密客運防控網絡,切斷區內外旅客流通可能產生的病毒傳播途徑,堅決守護好羣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作為一名黨員,疫情防控,我責無旁貸。崗位,就是我的戰位。疫情一天不消失,我也一天不撤退!”三水區交通運輸局客運管理科某某説。

當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就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按照區委區政府以及區交通運輸局防控疫情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某某要求客運企業嚴格實施“每日一消毒”、“每日一監測”,每天對汽車站、公交站等運輸站場和運輸車輛進行清潔、消毒、通風,對客運司機、進出站旅客實施100%體温檢測,站場上崗人員一律佩戴口罩,及時停止省際客運發班和調整公交線路營運發班。除夕晚上,某某放棄和家人吃團年飯的機會,到汽車站和各鎮(街道)客運站場指導、檢查疫情防控工作落實,確保萬無一失後方才離開,那時已是深夜11點。

與其臨渴掘井,不如未雨綢繆。某某及時要求公交企業多途徑、多方式採購疫情防控物資,TC公司1月26日採購3000個口罩,並分派給兩家營運企業,緩解公交企業口罩供應緊張的形勢。

某某還細緻督促客運企業加強宣傳,要求利用汽車站LED大屏、營運車輛車載顯示屏滾動播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知識和預防措施,張貼“上車請佩戴口罩”温馨提示,提高羣眾對疫情防控重視和自我預防水平。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疫情防控關鍵時刻,某某同志等廣大交通黨員幹部用恪盡職守、直面風險的姿態,踐行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帶領羣眾共同築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戰役仍在繼續。但我們堅信,這場戰役,我們必勝!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2

有這樣一位院長,疫情發生以來,他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後,他依然在病房內從早到晚不停地處理各種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月18日上午10時58分,一個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線不懈抗爭的白衣戰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昌醫院院長、神經外科學科帶頭人劉智明。

走進劉智明生前的辦公室,他的工作證和圍巾還掛在牆上。許多同事直到現在依然不願相信他已經離去的事實。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劉智明所在的武昌醫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之一。1月21日劉智明去市裏開會接到任務要接收499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數僅次於金銀潭醫院。而武昌醫院只有三天的時間來完成院區改造和病人的轉運。

不眠不休的三天,劉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醫院是綜合型醫院,短時間內按照傳染病醫院要求改建,難度極大。增加牀位、調配醫務人員、解決物資,每一件事都需要劉智明協調。

而此時的劉智明已經住進了本院的ICU,1月24日,他的CT結果顯示,肺部嚴重感染,隨後的核酸結果確診為陽性。

在ICU裏,劉智明的身份變了,可救死扶傷的使命和擔當卻沒有放下,在病房裏他不停地接打電話、回覆微信,一會兒問病人收進來了沒有,一會兒問院內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沒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卻説:“我是院長啊,我丟不下!”並讓大家不要過多關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復出院,再與大家一起並肩作戰!

劉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某某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的護士長。丈夫感染後,她曾想過趕過去照顧病重的丈夫。然而,劉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要”。他心裏明白,妻子也在一線,把她留在崗位上,會給更多的人帶來生的希望。

2月14日,劉智明病情突然惡化,被轉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進行搶救,直到2月18日上午,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斯人已逝,在劉智明所帶領的武昌醫院收治的900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截至目前,已有400多名重症患者治癒出院。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3

在重症監護病區,老年患者佔比較高,為了讓他們儘早康復,醫務人員全力施救,用心陪護;而在病房外,消防員們也在竭盡所能守護醫院安全。

張倩:堅持到最後一個病人出院

堅持到最後一個病人出院,這是張倩抵達疫情中高風險區後説的最多的一句話。一週前,她所在的江蘇省人民醫院,整建制地接管了疫情中高風險區第一醫院的重症監護病區,老年醫學科的張倩和隊友們負責其中61個老年患者。老人們夜間病情變化快,張倩總會提前出發去醫院。

這幾天,3牀的患者周阿姨情況不太穩定,住在同一層樓輕症病區的老伴一直惦記。張倩知道後,就提前拿手機錄下一段周阿姨老伴的視頻,晚上一接班就帶給周阿姨播放,讓老兩口都能安心。

5牀的傅阿姨女兒住進了方艙醫院,想起還在酒店隔離的小外孫,傅阿姨就吃不下飯。張倩查房的時候,就囑託護士給老人換上了甜味營養劑,在詢問病情後總是留下來,多陪着老人聊聊天。

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當年張倩備戰高考時遭遇非典,醫務人員捨身救人的場景感染了她,她報考了醫學院。生命至上,努力救更多的人是張倩的初心。

你守護病人我守護醫院

醫務人員奮戰在病房內,消防員們則全力守護着醫院的安全。這是火神山醫院消防救援站的一次消防演練,這支由7名黨員和1名預備黨員組成的隊伍裏,41歲的_年齡最大,曾參加過8000多次的滅火救援戰鬥。1月31日下午,他和隊員們進駐火神山醫院,48小時內完成了消防救援站所有消防器械的調試並投入使用。

火神山醫院和普通醫院在佈局、建築結構、內部設施上差別很大,某某和隊友們8次深入醫院,並利用無人機進行測繪,製作電子沙盤,但要想完全覆蓋醫院的每個角落,還需要加強培訓、羣防羣控。

消防隊還與醫院建立了24小時消防直聯直報秒級響應機制,每個病區有一位負責人,以便第一時間處置火情。從進駐以來,大家24小時備勤,收集數據5700個,制定應急預案115份,保障了火神山醫院的消防安全。目前在湖北,共有208支3560名消防救援人員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應急救援的一線。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4

在新型冠狀肺炎患者救治一線奮戰不足一個月,張忠德瘦了9斤。

張忠德是廣東省中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同時還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副組長、國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醫醫療隊隊長、廣東省中醫醫療隊隊長。

17年前,他衝鋒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在救治重症非典患者時不幸感染,在生死線上走過一回。這一次,已56歲的他又來到火線,“我只不過是換了個工作地點”。

除夕夜逆行奔赴疫情中高風險區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點多,張忠德坐上開往疫情中高風險區的高鐵,當晚8點多鐘到達。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到了疫情中高風險區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金銀潭醫院。來不及多説,張忠德就穿上防護服進入病區採集相關資料。“採集直到下午1點才結束,幹了5個多小時,共採集了28名患者,通過中醫四診合參,瞭解他們的發病症狀、流行病學史等。”張忠德説。草草吃過午飯,他們就開會研究。

正月初二,專家組兵分四路,分頭出擊。張忠德帶隊前往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重症病區,花了近3個小時採集數據,“把重症患者都看了一遍”。當天還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來自全國的專家顧問一起,討論了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兩個部分,一來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成員,要採集好臨牀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制定和修訂國家推出的中醫治療方案;二來我們還援助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組建病區,共3個病區105張牀,其中廣東省中醫醫療隊管理兩個病區70張牀。”張忠德告訴記者,在組建過程中,大家對疾病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我們對廣東省中醫醫療隊60名隊員進行嚴格培訓,堅決做好防護、杜絕感染。”張忠德説,以前的培訓全部歸零,現在培訓合格才能上崗。60名隊員中,有37人是共產黨員。“我們開了黨支部會議,決定第一批進隔離病房的,必須是黨員。”一個星期之內,醫療隊有20人寫下入黨申請書

辨證施治對症下藥

救治過程中,張忠德根據病人的症狀、體徵,採用中藥“組合拳”對症下藥。“藥物有湯藥、沖劑、顆粒劑,也有中成藥和注射劑。”他説,他們針對每個病人的特殊情況,又在後續治療方案中進行了個性化調整。

除此之外,還對病人採取了外治法治療。外治法主要採取鍼灸、按摩,打八段錦、太極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見影。之前有焦慮得睡不着覺、腹脹得吃不下飯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後,既睡得着覺,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醫結合、協同作戰。”張忠德説,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中西醫治療,目前取得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總共收治了124個病人,出院跟轉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剛好是50個,我們也感到很欣慰。”張忠德説:“我們這個團隊,雖然是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病救人,但我們得到的是全國中醫人的支持,是集全國中醫人的智慧來制定診療方案的。”

據瞭解,從臨牀數據來看,中西醫結合治療、協同治療手段介入後,重症轉輕症率有所提升、重症轉危重症率有所下降。“在縮短平均住院天數、降低危重症死亡率方面,數據顯示也較有效,後續還需要更進一步觀察,目前中醫、西醫團隊都正在做這方面研究。”張忠德説。

任何醫生都會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稱了一下,發現體重降了9斤。”張忠德笑着説,前線醫生工作都很累,“現在,很多危重症患者收進來以後,你得想辦法不讓患者的病情繼續惡化下去,要想辦法治好病。任何一個醫生看到這種情況,都會全力以赴的。掉幾斤肉沒問題,回到廣州一個月又長起來了。而且,我年紀大了,還難得老來瘦。”

在疫情中高風險區,早晨6點多起牀後,張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白天沒時間休息,就在坐車時見縫插針眯一會兒,吃飯也很快。”2月17日,張忠德從早晨7點開始工作,晚上回到賓館已經10點多。“又接着修改治療方案,等弄完已經深夜1點多。”

在醫院,遇到焦慮、緊張的患者,張忠德常常拿自己舉例子:“我得過非典,現在還不是好好的,你們更要有信心挺過去!”

張忠德説,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們,務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既要勤洗手,又要規律作息,增強抵抗力。“現在的人,有的太不愛惜身體了,經常熬夜,吃飯也不規律。”他説:“中醫有句話,叫做‘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就是説,增強體質才是最好的預防。”

“我所在兩家醫院的發熱門診病人數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數量也有所下降。看媒體公佈的數據,和我們瞭解的情況大致符合。戰勝疫情,我的信心很足,勝利曙光就在前方。”張忠德説。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5

1月2日是除夕,是萬家團圓的日子,但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仍有大量的醫護人員主動走上抗擊疫情的一線。

他們有鋼鐵般的精神,有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就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整個中華大地。當我們團圓時,應該想到一些戰士仍然守在組國前線,為了祖國的和平、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

這個春節,他們比以往的春節要更忙碌,任務也更艱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不懷好意地肆虐着,他們是第一道守衞生命的勇士,他們把病患從惡魔的手工奪過,一路護衞,以生死時速與死神競跑。他們交接的是生命,守護的是醫生對病人救死扶傷的承諾。

疾病無情人有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這個春節向我們燃起戰火,但我們絕不畏懼!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6

連日來,疫情牽動人心。在海墾八一總場,有這麼一些人,他們放棄家庭的團聚,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有的戰鬥在抗“疫”前線,只為守護墾區羣眾的健康。有效的防控措施也得到了羣眾認可、支持,愛心人士送來口罩、熱水匯聚成愛心力量,温暖了防控疫情的一線人員。

“都快12點了,那麼冷的天,你們在這守了一天了,肯定累壞了吧,快來吃碗方便麪,怕你們沒有熱水,我們就連熱水都給你們帶來了。”夜晚時分,八一總場公司的一對愛心夫妻為堅守在八一彩門疫情防控執勤點的工作人員送來慰問。

“已經不止一個愛心居民給我們送來物資了,有的連名字都不願意留,只説自己和我們一樣,都是八一人。這讓我們特別感動。”八一居的黃育頂説,危難時刻,最能彰顯真情。羣眾的這一個個暖心的舉動,也是對廣大執勤人員工作最大的理解及支持。

八一總場公司的項目合作伙伴海南嘉雨園置業有限公司,積極調動內外部資源,將1000個口罩和500個防護手套等防控疫情物資送到了疫情防控點。

此外,在八一總場場部、鐵路橋、東山、金川、長嶺等各分場的入口處與當地所屬的居工作人員共同設卡值守,對來往車輛及人員等信息進行登記,並對進出人員宣傳科學防護知識。公司副總經理王克兵不僅每日都到防控疫情執勤點來檢查指導工作,更是不斷創新宣傳防控疫情的方法,他夜晚加班自編自寫防控宣傳語,用最接“地氣”的方式來進行防控宣傳。

年輕黨員主動作為,老黨員也積極發揮餘熱。在公司協同各居在各連隊點設立執勤點的時候,長嶺312隊的一位退休老黨員陳榮仲,自發加入到了執勤隊伍中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方偉吉的妻子已經懷有身孕幾個月了,當問及妻子支不支持他的工作時,方偉吉説道:“我是黨員,我就要先上。我妻子是預備黨員,每天我出門,她總是和我説,要盡職盡責,會在家做好飯菜等我回去吃。”

同時,八一總場公司工會也為堅守在防控疫情一線執勤點的工作人員送來消毒液、口罩,食物,水等防控物質,保障好堅守在執勤點上工作人員的防控物資需求。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7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場戰鬥沒有硝煙。就是在這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場上,無論是在戰“疫”一線,還是在檢查站點;無論是在社區農村,還是在機關部門單位,到處都有黨員衝鋒在前的身影,到處都可以看到鮮紅的黨旗在高高飄揚。

抗擊肺炎疫情,要狠抓落實,壓實責任就是最好的“疫苗”。鎮委、鎮政府帶頭“響應號召”,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為重要的工作。一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以戰時狀態從嚴從細從實層層壓緊壓實各級疫情防控責任,領導幹部要衝鋒在前、帶頭抓落實,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二是廣大黨員、幹部也應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紮實工作,經受住考驗,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主動投身宣傳教育、摸底排查、清洗市場、愛心幫扶、安全穩定等工作,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構築羣防羣治的嚴密防線。

抗擊肺炎疫情,要千招萬招,不落實都是虛招。危險時刻,每一個黨組織就是一面堡壘,每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面前,每一個人都是責任共同體,每一項工作都不能出現任何漏洞。必須把落實工作抓實抓細,把疫情防控的每一個關口都牢牢地守住。鎮領導帶頭“衝鋒在前”,既掛帥也出征,既吹號又衝鋒,帶領各村(社區)、“兩委”幹部和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深入基層農村開展宣傳工作。一是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羣眾,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動員全鎮力量聯防聯控、羣防羣治,設立黨員先鋒服務站,實行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做到內防控,外杜絕。二是出實招落實上級關於企業延遲復工、暫停餐飲服務、個體診所以及村衞生站的營業,駐村幹部和村“兩委”幹部不辭勞苦,堅持每日巡察,督促排查復工企業,以硬手腕嚴查嚴管,堅持一把手親自抓,靠前指揮。2月2日,鎮檢查組發現兩家紅木傢俱生產廠家頂風違規復產,檢查組迅速採取行動,對其進行查封登記,做到迅速停產,築牢阻擊疫情的銅牆鐵壁、天羅地網。

時間就是生命,防控疫情是一場“細節決定成敗”的賽跑。方方面面都把責任擔起來,讓工作實起來,“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也就有了堅實有力的保障。當前疫情仍處於擴散階段,形勢複雜嚴峻。全鎮廣大黨員發揮擔當精神,把工作往深裏做、往實裏做、落實隔離、避免擴散。各村居迅速行動,一是對全鎮的隔離户進行摸底、登記造冊,每户匹配一名網格員和一名醫護人員跟蹤管理;二是加強來自疫區人員的看護,保證其居家隔離14天,時刻監測體温和身體情況,直至14天后無異樣後解鎖,真正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及時準確、公開透明地上報有關情況。及時準確轉發官方公佈的最新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不斷消除羣眾恐慌情緒,儘快找差距、補短板,同時間賽跑,增強人民羣眾安全感;做到精益求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阻擊戰。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8

由於疫情影響,吉林省女攝影家協會組織會員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一對一採訪了70餘位吉林省援鄂醫療隊隊員,瞭解她們在戰“疫”工作中不為人知的一面,用豐富的細節拼貼出抗疫英雄的完整畫像。

以下是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吉林省女攝影家協會主席趙欣在對吉林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袁莉的採訪後,結合自身體會整理撰寫的文字稿。圖片由受訪者袁莉提供。

這一天,我數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淚!

一覺醒來,不等起牀,就習慣性地拿過手機看朋友圈。一條“站好最後一班崗”的視頻吸引了我,這是我的微信新加好友,吉林省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急診與重症醫學科護士,如今仍在疫情中高風險區堅守的袁莉發的朋友圈。

我是流着淚看完的,看一次流淚一次,心情很是複雜:感動、難過、心疼!

我馬上給她微信留言,把我的感受告訴她。在我眼中,這個1990年出生的袁莉還是個孩子呢,但卻那麼堅強而深刻,每一句話都那麼牽動我的心。我感覺我們不是剛剛認識一天,也不存在相差近30歲的代溝,我們的心是相通的。

她正巧休息,於是我倆就天南海北地如同兩個朋友聊家常一樣聊起來。我並不告訴她我想寫她的故事,這樣她就不用像面對記者那樣緊張和拘束,也不用考慮該如何措辭才更符合“白衣天使”和“抗疫英雄”的身份,在我的眼裏,這是一個最真實的小護士,是一個好可愛的女孩子。

袁莉畢業於河北工程大學,小姑娘説當初自己挺任性,報志願時,原本報的是長春中醫藥大學,可她這個學文科的孩子,總惦記着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跟書上寫的是不是一樣的。各大高校護理專業一般都只招理科生,只有河北工程大學文理兼收,心裏美得像花兒一樣的她,便偷偷改了志願。

畢業後,袁莉成為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急診與重症醫學科的一名護士,這個在大學期間就入了黨的小姑娘,樂觀向上,工作出色,不甘人後。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來襲,袁莉主動申請,成為吉大二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成員。她有個非常優秀且有擔當、理解人的好丈夫,還有個28個月的兒子。我問她:孩子這麼小,醫院會考慮你的難處呀?你去疫情中高風險區,孩子怎麼辦呢?家人支持你去嗎?

她告訴我:孩子是公婆幫着帶,家人就是她堅強的後盾。愛人非常支持,他是鐵路的調車區長,他説如果鐵路需要人,他也會義無反顧選擇去的。

她的愛人真是位有心人,他把袁莉從出發去疫情中高風險區到現在,所有他們夫妻間的微信聊天記錄都精心保存並整理出來,那是怎樣的深情啊!我相信,即便是任何一位硬漢讀到這些都會忍不住流淚!妻子在前方,他在後方,相隔2千多公里,他每做一件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遠在疫情中高風險區的妻子在做什麼。睹物思人,家裏每件與妻子有關的東西,都會勾起他滿滿的回憶。

離別,讓這個男子漢變得多愁善感起來。平時很少刷朋友圈的愛人,從妻子出發那一刻起,就每天盯着妻子的朋友圈,從中瞭解妻子的一切。在抖音中看着每天感染的人數都在增加,他的心一直懸着,再也不敢看了。這位鐵路調車區長,看着電視中疫情期間封城的疫情中高風險區吃飯都成問題,他恨不得拉一車皮的糧油、蔬菜等物資,給身在疫情中高風險區的她們送去!

袁莉的媽媽也給女兒鼓勁,“女兒支援疫情中高風險區,爸媽支持!國家培養了你,現在是你報答國家的時候了,你是爸媽的驕傲!加油!爸媽等你回家!”

袁莉説:“有的時候想想,自己確實挺偉大的,尤其我們第一批來的,當時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但還是選擇來了,而且已經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沒想到的是,疫情中高風險區的政府給我們安排的都挺好,我都沒想過會住酒店,一日三餐有提供。我還以為會住醫院宿舍,天天吃泡麪呢,所以已經很知足了。”

袁莉在他愛人眼裏,就是一個愛美、愛嘮叨、迷迷糊糊的大孩子。袁莉報名那天晚上,愛人值夜班,她在家收拾要帶的東西。半夜12點,袁莉給愛人打電話,沒説兩句,她就哭了,説想孩子了。愛人的心也跟着撕扯,他想叮囑的話太多了,此時只能是安慰。不是不怕,是來不及害怕。一切來得這麼迅速,大家惶惶不安又佯裝鎮定,不然能怎麼辦呢?

20xx年1月26日,愛人送她到吉大二院。起初,袁莉還挺高興,説省、市領導都來醫院參加送行儀式。135名醫護人員慷慨激昂,大家一起宣誓,許下豪言壯語。可大巴車一開,她的笑容沒了,眼睛緊盯着窗外,看熟悉的景色越來越遠,又哭了。她問愛人:“要是我回不來,孩子會忘記我的樣子吧!”愛人鼻子一酸:“別瞎説,醫療這麼發達、防護措施也很先進,而且國家高度重視,不會有事的。”他捨不得她,可事已至此,只能目送她遠去,祈禱她早日平安歸來。

到了機場,袁莉和同事們三五成羣地拍照留念,機場的工作人員和旅客都在向她們行注目禮,眼裏充滿了敬佩。看着這激動的場面,她的愛人很想告訴在場的每一個旅客:那個個子不高,笑得最燦爛的就是我老婆!

機場候機,正趕上央視記者採訪,袁莉一下子就被抓到鏡頭前。雖然她第一次接受採訪,可她表達得特別好。然而,提到兒子時,她還是哽咽了。登機的時刻到了,袁莉一步一回頭,哭得稀里嘩啦。袁莉與愛人遠遠地揮手,看着愛妻越走越遠,這位男子漢實在忍不住,也哭了。

是啊,這麼年輕的女孩子,哪經過這樣的事情?如果她説她從來就沒有過害怕的念頭,你信嗎?女孩子或者説每個人都會有軟弱的時候,那不是太正常了嗎?她不是神,她也是有愛有怕、有牽有掛的普通人。

袁莉的兒子剛剛學説話,也不知道媽媽幹啥去了,天天在家問:“媽媽呢?”她看着愛人和兒子的視頻,看那憂鬱的小眼神,心裏就格外難受,可又不能表露出來,她要讓愛人和兒子看到愛笑的她。每次與家人視頻,愛人都抱着兒子一句一句地教,爸爸教啥小傢伙就説啥。後來兒子一看到袁莉就喊“媽媽加油!疫情中高風險區加油!”其實,他根本就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袁莉是大年初二出發去疫情中高風險區的,正月十五,萬家團圓,愛人是抱着兒子看窗外的煙花度過的,就因為袁莉喜歡看煙花。

袁莉是正月二十九的生日,頭天晚上,愛人發動全家打視頻電話,兒子説不清“媽媽生日快樂”,卻把“疫情中高風險區加油”説得很溜。袁莉在視頻裏,笑成了一朵花。

離開兒子兩個多月,袁莉覺得特別對不起他。3月23日,她為兒子錄了一段視頻,説將來兒子長大了給他看,讓他知道他的媽媽曾經做過很有意義的事情。她説:“我想當個好護士,我更想當個好媽媽,他的人生還沒開始,所以我要讓自己很強大、很優秀,給他做好榜樣,希望我的孩子也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一進入病房,她就從長不大的小女孩變成了白衣戰士。不過“戰士”也有犯難的時候,由於數層的防護手套完全隔絕了手指對患者血管的觸感,抽血化驗、擦拭護理時,無法找到血管準確位置,有時需要三四次才能採出血液。可病人很理解,總説:“放心扎吧,姑娘,注意保護好自己,謝謝你們!”愛人叮囑她進入病房後少交流,避免感染。可她卻説:“看見患者後,就特別想安慰他們,跟他們説幾句話,讓他們放心養病。”

在護理一位老大爺時,她詢問對方哪不舒服。由於老人有些虛弱,説話聲很小,又是方言,她沒太聽清,就往前湊了湊。不料患者迅速蒙起被子,喊道:“不要離我太近,會傳染!”這一聲,讓她突然感受到,她不僅是位關心患者的護士,還是被患者關心的護士。她常常為重症和老年病患穿戴紙尿褲、換病號服、清理大小便,對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來説,這是職責內的事情。有位患者含糊不清地説,就是自己親閨女都不一定會為他做這些事情,每次都會和她説“對不起”。

1月30日晚上7點多,袁莉給愛人發去微信。

“你説,萬一我真的被感染了,你會咋整?”愛人不假思索地回覆:“我會去疫情中高風險區,我陪你。”一晚上,她反覆地糾結着,讓愛人要有最壞的心理準備。愛人不斷安慰她:“吉大二院不會讓你們出事的,別胡思亂想了。”

原來袁莉發燒了。難怪她跟愛人聊那麼沉重的`話題,她一定是太害怕了!第二天,愛人知道了這件事,躲着孩子在房間哭。心疼她,又無能為力,只能跟她視頻,感覺自己是在陪着她。這邊的袁莉,在酒店裏整整哭了一晚上,害怕自己是被感染了,可反覆回憶和患者接觸的每個細節,大腦一片空白。她把自己隔離在酒店,吃了感冒藥。好在早上體温降了下來,也沒有感染症狀。

他們才剛剛30歲出頭,卻反覆討論着生離死別,掛了電話,愛人抱着兒子望向窗外,彷彿看到袁莉穿上防護服重進戰場。可脱下後,你就是孩子、是妻子、是母親,你也害怕。就像一些文章寫的,你們就是一羣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着前輩們的模樣,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

隨着疫情基本控制,一些醫療隊已經開始撤離。當愛人發微信問她“何時是歸期?”袁莉給愛人發去一張請戰書,原來她們援鄂醫療隊請求繼續支援直到全面勝利。

她對我説:“誰都想家,但疫情還沒結束,所以大家都不着急回家。那麼多天最難的時候都挺過去了,現在越來越好了,每天都有好多患者出院,這一切都值得了。”

在酒店休息時,袁莉也沒有懈怠,她堅持上網課、學習英語,準備考研。此次經歷,讓她明白要用更加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

我對袁莉説:“好孩子,等你回來,阿姨要好好給你這個小英雄拍美照。”把袁莉樂的:“我好幸福呀!畢竟我們只是個小護士,如果沒有疫情,我們也不會出現在公眾的視線裏,所以我們很幸運。其實不是為了出名,我只是希望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被記錄,給自己留個紀念,給孩子當個榜樣。等待疫情結束,我們會再次投入到平凡而又普通的護理工作中了。”

孩子啊,誰會以生命為代價去出名啊?人們不生病時,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和私人生活圈子裏忙碌着,誰會想到醫護的工作多辛苦?得了病才格外需要醫護的救治和關心。當疫情襲來時,慌恐的人們才會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天使們的身上,而不去想,她們還是孩子!

袁莉説:“我始終覺得人活一輩子,365天反反覆覆多枯燥乏味呀,生活也需要儀式感,就像我每天都堅持在朋友圈打卡一樣。我不想碌碌無為,而且要活得有價值,起碼等到自己老了,再也經受不起歲月蹉跎的時候,回頭看看自己曾經經歷的一切,我相信會很有成就感,因為自己沒白在人間走一遭”。

聽到我跟她介紹女攝協有1500多名會員,遍佈全省,小姑娘驚呼:“天啊,太酷了,能加入到這麼強大的組織,真的太意外了!其實,我最喜歡拍照了。我平時也會去北湖,看到好多人拿着酷酷的相機,不停地拍着,我就靜悄悄地羨慕着、看着。”於是我鼓勵她,在不影響工作和休息的情況下,多記錄一下吧,攝影方面有問題就隨時來找我。”這朵“花兒”又樂了:“好開心呀!幸福來的太突然!”

這就是我眼中的袁莉,去掉“巾幗英雄”光環的美麗女孩兒,一個愛哭愛笑的可愛女孩兒,一個網名叫“我喜歡花兒”的浪漫女孩兒。因為,在她的身後,有愛她寵她、知疼知熱、無微不至呵護她的好丈夫,有通情達理支持她的父母公婆,還有那個奶聲奶氣喊着“媽媽加油!疫情中高風險區加油!”的寶寶。家人,是她最強大的後盾!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9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防疫防控期間,河北省女攝影家協會通過微信公眾號,以紀實攝影作品展的形式集中反映河北省各地防疫防控戰線上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共編輯推出公眾號36期,而承擔這一編輯重任的是李佔巧。

李佔巧,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女攝影家協會副祕書長、河北省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系副教授、河北省老年大學攝影講師,她是河北省攝影圈內知名的攝影人,不僅人美,攝影水平和航拍技術也是公認的好。

期刊是在防疫抗疫最緊張、最關鍵的特殊時期開辦的,李佔巧承擔起期刊編輯的重任。為快速編輯、宣傳各市會員即時傳來的大量圖片,定為每天一期。這項工作考量着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具體做起來費時間、費眼力、費精力,從圖片下載、歸納整理、閲覽選片、圖片處理、排版、文字修改到校對於其一身,編輯一期要佔用3小時之多。這期間她還要精心備課、做課件,準時開播學校網絡教學授課,為省老年大學攝影班做視頻授課,並隨時回覆學生和學員提出的問題。

三十多個日日夜夜,李佔巧默默地忙碌着、奉獻着,確保圖片文字無誤,常常修改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截止目前共編輯紀實作品展37期,閲覽會員作品3400餘幅,編輯採用1400餘幅、圖片文字説明1200餘條。其中,會員作品被新華社客户端選用5幅;中國女攝影家協會選用47幅,專刊轉載一期選用29幅,轉載一組選用11幅;河北省婦聯專刊轉載一期,選用38幅;河北省攝影家協會選用13幅。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呂靜波主席非常關注河北省女攝協的期刊,並給予高度評價,對河北省女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周淑亭表示感謝,對李佔巧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精神予以表揚。這是對河北省女攝協工作的鼓勵,是對省女攝協廣大會員在特殊時期用鏡頭記錄歷史、謳歌時代英雄舉動的肯定。這些珍貴照片,凝聚着廣大會員團結協作、頑強奮戰的共同抗疫精神,記錄着女攝影人強大的信念和熱情,證明着“巾幗”的力量。

這些期刊作為特殊時期珍貴資料,將永久留存。

疫情中的感人故事10

“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温暖的人和事,在疫情的籠罩之下,彰顯着人性的光輝。

疫情當下,為確保減少人員流動,進出小區需要登記。在抱怨進出麻煩的同時,有人注意過負責登記與測量體温的保安大叔嗎?起先,我也不大注意,但出去的次數多了,每次回家都有同樣的感受——温暖。

他身穿保安服,40歲左右,戴着黑色方框眼鏡,給人一種踏實沉穩的感覺。每當有行人走過,他都會先説一聲説“您好”,再繼續下面的工作,並貼心地指明“體温處”和”登記處”的位置。

小區裏絕大多數居民都認真配合工作,但也有違反規定、拒不測量體温與登記的居民。

那次,當“您好”大叔為中年婦女指明登記處後,看見這位婦女和她兒子兩個人一起走出小區,趕緊上前説道:“您好,咱們現在的規定是,一户一卡,兩天只允許一人出入一次,您超出了人數,這是不允許的。”他的眼鏡上浮起一層淡淡的霧氣,耳邊還在流汗,可見他並不擅長於處理這樣的事情。這時,那位婦女提高了音量,説了許多蠻不講理的話。“您好”大叔汗流得更急了,但還是和藹地説:“大姐,我們只是執行公務而已,這也是為了咱們大家的安全着想,請您理解。”那位婦女見“您好”大叔態度如此好,也不好意思再做“刁民“了,便“哦“了一聲,前去登記了,只見“您好”大叔長舒了口氣,擦了擦汗。

雖然這只是我在生活中目睹的一件小事,但讓我感觸很深:“您好”大叔,用自己的盡職盡責,用自己積極的態度,化解了一場可能的矛盾——許多的偉大,都由平凡而來。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持之以恆,一絲不苟,就可以在平凡中創造偉大。什麼是善良?這就是善良。

標籤: 疫情 精選 感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7w3ko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