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北京建築大學校長2017屆本科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致辭

北京建築大學校長2017屆本科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致辭

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北京建築大學校長2017屆本科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致辭,僅供瀏覽。

北京建築大學校長2017屆本科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致辭

親愛的2017屆本科畢業生同學們:

今天我們隆重舉行2017屆本科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共同見證你們學業生涯的里程碑,共同奏響你們新的人生樂章。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你們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辛勤養育你們的父母、悉心指導你們的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學們,伴隨着你們的大學生活,我們一起見證了學校的發展,大興校區圖書館建成開館,學校獲批“建築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成為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建高校、獲批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新中心”,同學們體驗了由狹小擁擠的食堂到明亮舒適的臻園餐廳,西城校區宿舍空調從無到有。

你們當中不乏北建大學子的優秀代表,我們的水131班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榮譽稱號,我校與美國奧本大學合作辦學的24名學生,有18名申請成功美國和加拿大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將繼續深造。你們當中還有一批考取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你們在國內大學生各類重大賽事中摘金奪銀,為北建大爭光添彩。

當然,你們的大學生涯也有遺憾,在你們即將畢業之際,銀行才剛剛給大興校區裝上自助存取款機,你們中優秀的學生未能享受本科直接推免研究生的政策,你們也未能趕上帶游泳池的新體育館投入使用,你們是北建大在室外舉行畢業典禮的最後一屆畢業生。

這就是我們真實的北建大,這就是我們真實的北建大學子。

同學們,今年是北京建築大學辦學110週年,你們是學校辦學歷程中具有標誌性時間節點的一屆畢業生,在你們成為北建大校友之際,我要再次提醒你們記住,你們的母校北京建築大學是一所學術沉積深厚的百年老校,北建大人是自強、自信和自豪的!為什麼?因為我校起源於1907年成立的京師初等工業學堂,在那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亟需興學儲才、實業救國的時代,北建大人不忘初心、開通風氣、歷經坎坷、砥礪前行,以敢為人先的開放胸懷和創新精神,形成“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訓,這是學校110年辦學歷史的最好詮釋。在百年奮鬥歷程中,在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的道路上,從古都北京保護到新中國十大建築,從北京亞運會工程到奧運會工程建設的磅礴歷程中。6萬多名北建大人用智慧和汗水為首都北京建設和國家建設築起一座座豐碑,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巨大貢獻!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建大人自信、自強和自豪!北建大的宏偉藍圖就是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具有鮮明建築特色的高水平、開放式、創新型大學。

同學們,畢業典禮上的校長講話,不管是“最後一課”,還是社會關注的熱點,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們在新的.人生道路上,要抓住機遇,勇攀高峯,用智慧和汗水鑄就夢想。

1977年恢復高考至2017年已整整40年,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科教興國為我們這一代人,也包括上一代人提供了無數的發展機遇和施展才乾的廣闊舞台。激變的中國為著名建築學家何鏡堂院士展現創新設計才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今年5月25日,何鏡堂院士建築展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舉行,主題是“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我榮幸地受邀作為嘉賓參加開幕式,“激變”形象而生動地呈現了中國發展,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是何鏡堂院士建築設計的傑作,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魅力,為世界樹立了偉大的中國建築形象。

給大家講一個年輕校友的故事。去年6月12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246.8米高的標誌塔被國際奧委會正式命名為“北京奧林匹克塔”並永久懸掛奧運五環標誌。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這是我校建築學院2002屆畢業生康凱,他在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率領的團隊中標並設計的 “生命之樹”方案。康凱是業餘登山運動員,他敢於挑戰,成功攀登了珠穆朗瑪峯,他講到“要勇於挑戰自己,有了目標,做什麼事情就會有計劃”。

還有一位年輕校友武潤澤,2010年測繪學院測繪工程專業畢業,現在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畢業7年就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能手”和第三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個人第一名等多項榮譽。康凱和武潤澤展現了新一代北建大人的人生態度和“工匠精神”。

親愛的同學們,明湖水清,留下了你們韶華的身影,靜園自然,訴説着你們青春的別離。

親愛的同學們,北京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幾百年才有的重大發展機遇,這是一個偉大的復興時代。北京的未來、中國的未來為你們提供了人生出彩的無數機遇和夢想成真的廣闊舞台。抓住機遇,勇攀高峯,用智慧和汗水鑄就夢想,你們就一定能夠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ze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