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關於《一塊特別的石頭》教學反思

關於《一塊特別的石頭》教學反思

關於《一塊特別的石頭》教學反思

關於《一塊特別的石頭》教學反思

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通讀全文,印象深刻,課前我認真做了備課,設計了教學方案。首先明確課文教學目標:

1、讓學生們正確流利的朗讀全文。

2、瞭解童年李四光對石頭產生的疑問及他後來震驚世界研究成果與童年的疑問間的關係,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特別把“意義”兩字放得很關鍵。

上課時先讓學生們通讀全文,搞清楚教材講了一件什麼事,接着讓學生説説李四光給你留下了一個什麼印象?讓他們去思考,去提問,積極發言,並針對提出的問題去展開教學,逐個分析問題,最後探討李四光是怎麼樣解決內心疑惑的?帶着這種思路把學生們引入課本內容中,課上的很成功,學生們聽得也很有味。

《奇怪的大石頭》題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這位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內心蒙發的精神更對學生求知慾和好勝心的激發得到啟發,故事也點出了一個精髓: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所以我要讓我的學生通過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啟發和對學習的動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能夠在閲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閲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上落伍。”是啊,“思考”與“閲讀”。記得自己孩堤時,全然不知上學的目的是什麼?只知道機械的去上學和放學,對老師的害怕也遠遠大於父媽,那時就樹立了對老師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師,面對自己的學生特別親切,角色中我是他們的老師,而在我老師眼裏我永遠是她的學生,今天我把小時候的迷惑問了我的學生:“父母為什麼送你們上學?”面對這羣三年級孩子的回答,讓我既為之懈動又驚歎,內心深深的感慨。

腦海中不得不把自己童年時的坦然無知與他們進行比較,出生在八十年代初和出身在九十年代末這十幾年時光裏,令如今的孩子蒙受了更大的學習壓力和對未來理想生活的崇高嚮往,看到孩子們每天帶着承重的包袱起早抹黑,作為他們的老師深深為之感動,但令我們為之愉悦的更是看到當今孩子的聰明、活潑、文明禮貌以及多才多藝。

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生的老師看到的、想到的、要做的都很多很多,面對的壓力也很大。有的孩子父母送孩子上學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為自己長大後工作做準備,而學校的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不僅僅是學習事實。首先我們上學是為了學會如何學習,這樣,當我們離開學校時,我們能繼續學習。一個懂得學習的人總是一個有成就的人,因為不管他何時做以前從未做過的事,他都會教自己如何以最好的辦法來做,因此,學校的目的不僅僅是教語言、數學、地理等知識,也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vwm9l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