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相見歡》李煜

《相見歡》李煜

《相見歡》李煜1

【年代】:唐

《相見歡》李煜

【作者】:李煜

【 題 】:相見歡

【內容】: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奼紫嫣紅的花兒轉眼就要凋謝,

春光未免太匆匆,

無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風!

春花雨,美人淚,給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時再重逢

人生本長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東!

【賞析】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範之作。

起句“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歎,包藴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歎花,亦是自歎。“無奈”云云,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

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裏,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着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痴、眷變難捨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籲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歎。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悽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鈎”,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裏,“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相見歡》李煜2

作品原文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①。

剪②不斷,理還亂,是離愁③。別是一般④滋味在心頭。

作品註釋

①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意味。別是,一作別有。

作品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鈎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淒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創作背景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在忍屈負辱地過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詞以被俘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品鑑賞

這首詞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

“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鈎。“如鈎”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鈎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悽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説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淒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複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緻。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湧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閲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嚐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説完的。

末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説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鈎、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全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年),五代時期南唐後主。字重光,號鍾隱。繼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稱帝三年,宋朝已先後滅掉後蜀、南漢,南唐形勢岌岌可危。繼位十年後,自貶國號為江南,改稱國主(世稱李後主),派遣使臣朝宋。李煜好聲色,迷信佛教,只希望通過每年向宋朝進貢來苟延求存。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師南伐,次年攻佔金陵,將李煜俘獲到汴京。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毒死。

李煜善於寫詞,詞作內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風格浮靡。進入汴京以後,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悽婉。後人將他的詞作與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詞作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宋史》、《五代史》有傳。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昨夜風兼雨》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相見歡》李煜3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閲讀訓練】

一、

(1)詞中表明詩人離別之苦的句子

(2)詞中表明詩人孤獨寂寞的句子?

(3)李煜的《相見歡》中用巧妙的比喻寫“愁”的句子?

(4)賞析下列兩句詞句。

①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

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5)詞中寫景簡練而有序,寫仰望之景的句子是?

(6)“剪不斷,理還亂”現在人們常用這一比喻來比喻什麼?

(7)“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

二、

(1)“無言獨上西樓”句中“獨”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結合全詞理解“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中“一番滋味”的具體含義。

(3)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4)試從表現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樣表現這種感情的?(2分)

(5)詞的上闕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請結合上闕的內容進行分析。

(6)詞的下闕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請結合下闕內容分析運用這種修辭手法的好處。

(7)這首詞是寫愁情的名篇,請寫出詞中所體現的兩種愁。(2分)

(8)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句話的.?(2分)

(9)“鎖“在記號中的意思是指()(2分)

A.鎖頭 B.金鎖 C.鎖住 D.開鎖

(10)下面對《相見歡》一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上闋定景,西樓、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畫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寫栽着梧桐樹的院落很寂靜,渲染了清秋氣氛。

C.下闋轉入抒懷,寫出了作者隱憂生活中難以排遣的感情。

D.全詞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發了作者離鄉去國之苦。

(1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一、

(1)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2)無言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4) ① “無言”而又“獨上”,使人看到一個孑然一身,“斯人獨憔悴”的孤影。連月也不是圓月,而是殘缺之月。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4) ②以絲喻相思,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

(5)月如鈎,寫俯視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6)比喻人內心的煩亂,或某些事物難以解決。

(7) “滋味”是講不出,説不清的極其複雜的真實感受,實是飽含辛酸,極其沉痛的傷心之語。

二、

(1)孤獨寂寞

(2)離愁別恨,亡國之愁。(3分,其中(1)題1分,(2)題2分,言之有理即可。)

(3)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4)比喻和情景交融。

(5)上闕寫盡了作者的悽惋之情。“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一彎殘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視線難及的故國舊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裏,“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6)下闕運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手法。“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一句,作者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此句運用味覺來寫愁:這裏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種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深的感覺;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將“愁”訴諸人們的味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7)亡國之愁、妻離子散之愁等(2分)

(8)此句寫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鎖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寫出了詞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獨淒涼。(2分)

(9) C

(10) C

(11)作為亡國之君,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複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相見歡》李煜4

新授課時

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註與糾錯

一、 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説“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託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 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於( )流行於( ) 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 )”“( )”和“( )”,後來也稱作“( )”。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 )”。如“( )”就( )。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 )、

( )和( )。宋代詞壇上形成了( )和( )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範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後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後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麼?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 詞人為什麼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 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説説詞人是藉助哪些景緻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説説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後説説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麼?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説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並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採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説不清的複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淒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彷彿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複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相見歡》李煜5

閲讀下面兩首詞,完成5~6題。(5分)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①。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②潘鬢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註釋]:①煙蘿:形容花木繁茂,蓊鬱如雲煙。②沈腰:出自《南史·沈約傳》,後用沈腰指代人日漸消瘦。③潘鬢:出自潘岳《秋興賦序》,後以潘鬢指代中年白髮。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釣。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5.誦讀《破陣子》上闋“幾曾識干戈”一句時,你會重讀哪個詞?請説説你的理由。(2分)

6.有人説,李後主這首《破陣子》是對《相見歡》中“別是一般滋味”的絕佳註解。你認同這一説法嗎?請簡要説明。(3分)

答案:

5.示例一:重讀“幾曾”,意為“哪曾”,反問語氣,強調國破時的意外與悔恨。

示例二:重讀“識”,認清,此處含“經歷”意,強化國破時的悲情。

示例三:重讀“干戈”,代指武器,此處指戰爭,強調戰爭來襲,國破家亡的傷痛。

6.示例一:認同,《相見歡》為後主降宋後囚居所作,其中“別是一般滋味”飽含亡國後的種種愁苦與傷痛之請。這首《破陣子》上闋寫故國曾經的繁華欣榮,與此後的悲慘情景形成鮮明對比,交代了“別是一般滋 味”產生的`緣由。下闋描寫了國破家亡的淒涼景象,是“別是一般滋味”的形象化詮釋。

示例二:認同。《破陣子》上闋寫了曾經的繁華,下闋寫了國破慘象,兩相對比,更傳達了複雜難言的情感,呼應了《相見歡》裏“別是一般滋味”所包含的情感。

示例三:不認同,《破陣子》上闋描寫華之聯,飽含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下闕描寫國破家亡時的淒涼景象,充滿亡國的傷痛。而《相見歡》全詞借景打情,表現詞人孤獨愁苦的情緒兩首詞所表達的情感並不完全一致,故註解一説難成立。

示例四:不認問,《破陣子》裴達的情路側於廣之前、離別之悲,《相見裏表達的請感更復雜,既有亡國之痛、離別之悲,又有故圍之思、幽因之哀、孤寂之答,無言之痛等等。

《相見歡》李煜6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全文翻譯:

獨自一個人,無言邁上了西樓,月亮彎彎的像鈎子,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瀰漫着秋天的氣氛。

思緒啊,忘不掉,卻又亂得整理不好,是離別吧,

另有一種感覺洋溢在心底。

相見歡對照翻譯: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

獨自一個人,無言邁上了西樓,月亮彎彎的像鈎子,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瀰漫着秋天的氣氛。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思緒啊,忘不掉,卻又亂得整理不好,是離別吧,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另有一種感覺洋溢在心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悽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鈎”,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裏,“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相見歡》李煜7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註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譯文1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仰視天空,缺月如鈎。俯視庭院,寂寞的梧桐樹悽慘的秋色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斷,理它卻還亂的是離別之愁。此時此刻,別有一番滋味湧上心頭。

譯文2:

一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勾,在這清寒的秋夜,院子裏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緒,想要減斷,卻怎樣也減不斷,想好好梳理,卻更加的雜亂,這樣的離異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作于歸宋以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悽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鈎”,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裏,“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三句,採用倒裝的手法,來突出離愁別恨是那樣的深重,無法忘卻,心裏越想越亂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種滋味難於言表,讓讀者讀來大有言未盡意無窮之感。

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這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淒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地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訴如歎,悽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

賞析: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悽婉。

“……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鈎。“如鈎”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鈎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悽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説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淒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複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緻。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湧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閲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嚐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説完的。

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説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鈎、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r0o8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