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有關聽課的收穫和總結

有關聽課的收穫和總結

有關聽課的收穫和總結

有關聽課的收穫和總結

一、“根”在“內驅”

一名無志於把課上好的教師,根本不可能去“真聽課”。這種被動式聽課實質上是一種“假聽課”。只有那些想把課上得高效、贏得學生認可的教師,才會真心實意地聽課。這種主動式聽課,才有教學研究的價值和可能。“假聽課”和“真聽課”的教師區別何在?前者把腦筋用在應付檢查上,後者則把腦筋用在學習取經上。

如果教師沒有想把課上好的內驅力怎麼辦?練毛筆字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是在廢報紙上練習,那麼,練一年也不會有多大長進;但如果是在10元一張的宣紙上練習,練一週就可能會看出長進。教師聽課的這張“宣紙”在哪呢?在學校的“課堂教學過關”。學校可以組織學科領軍教師,分批或分學科對本校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逐一過關考核,分出高下,並與績效考核中的“能”直接掛鈎。撬動“課堂教學過關”這根槓桿,“逼”着教師“想把課上好”,他們才會有“真聽課”的內驅力。有了“真聽課”的內驅力,教師聽課才能因勢而利導。

二、“骨”在“內存”

教師聽課應該走什麼樣的技術路線呢?“一課一得”應為上策。“高手”的課堂,可圈可點之處固然很多,但試問你聽了之後對其精妙之處還能説出多少?“滿堂彩”的好課,聽課時已“應接不暇”,但真正能“入腦”的並不多,融化進自己課堂裏的就更少了。

“滿堂彩”的好課,教師不可能一下子就學得會。那是一種歲月的積澱,一種“內功”的積澱。不妨聽一節課,學“一點”,但一定要把這“一點”聽懂、聽透,聽出門道來,最後融人自己的血液,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你如果每聽一節課,都能有那麼“一得”,你也就離“高手”不遠了。“一課一得”的可取之處不在於“得”的數量,而在“得”的入骨程度。效果才是衡量教師聽課效果的唯一標準!與其“面面俱到”,不如“一點獨到”。面面俱到,但“到”而不“化”,“多”也是零;一點獨到,但“到”而能“化”,“一”就是“多”。

三、“魂”在“內化”

聽課最終的落腳點是教師自己的課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聽課的收穫“生根”。所謂“內化”,就是結合校情、生情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將聽課收穫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最睿智的教師,往往聽的課並不多,但“所得”都悉數用在自己的課堂上;而最“苦命”的教師,聽的課很多,但一點也沒能用到自己的課堂上。衡量一名教師的聽課效果,聽課節數僅是其中的一個指標,更重要的是他是否把聽課“所得”用在課堂上,用上了多少。如此考量,才是真正的“務實”。

一名教師,只有把聽課“所得”內化到自身的課堂教學這一點上,才是“聽以致用”,才能“落地生根”。學校在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過關考核時,不妨安排一個“教者答辯”環節,可向教師提出三個問題:

①你這節課最得意的地方是向誰學來的?

②別人當時是怎麼上課的?

③你是如何內化到自己的課堂中來的?能説出“來處”,又能説出“內化”的道道,聽課也就真正“入門”了。

聽課,有“根”才有原動力,有“骨”才有支撐力,有“魂”才有再生力。“三力”生成之時,便是聽課效果顯著之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k8z2m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