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新農村規劃經驗總結

新農村規劃經驗總結

新農村規劃經驗總結

新農村規劃經驗總結

1. 前言

過去由於缺乏對城中村的關注,城中村的發展相對城市發展滯後,其在城市發展中往往扮演着極不和諧的角色,而村民在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後,經濟上也難以得到保證,成為城市發展後的低收入羣體。當前我國政府正在大力倡導和諧社會,提高農村人均收入,促進內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國策,而城中村作為一特殊村莊羣體,其發展已開始為政府所重視。由於城中村問題存在已久,改造難度很大,其所帶來的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在城市建設中的一塊心病。對於城中村問題的研究和改造實踐,國內取得成功的案例很少,因此,在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如何促進城中村的發展,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索的課題。以下,筆者將以蜆湧村規劃為例,探討有關城中村的新農村改造工作。

2. 蜆湧村現狀及問題分析

2.1蜆湧村現狀介紹

蜆湧村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橋南街,處於目前番禺發展最為迅速的中心城區南區,其周邊區域的城市開發工作如火如荼,城市化發展速度很快。該村村域總面積為

3.9平方公里,全村總人口為2618人,生活區分新村和舊村兩部分,新村於中部集中佈置,多為近幾年來新建建築,建築質量較好;舊村沿區內的河涌兩側布量,多為80、90年代前建築,建築質量普遍較為破舊。村域內目前尚存在較多河涌和農田,生態環境較好,該村目前主要的經濟來源為工業,而農業在村經濟總量中所佔比例很少。由於周邊城區開發建設工作很快,村周邊很多土地已被政府徵用,一些村現有空地也即將被徵作政府儲備土地,屬於村可直接開發的集體經濟發展用地不多,其現狀是一典型的處於城市化過程中的城中村。

2.2蜆湧村現狀問題分析

2008年,番禺區政府決定大力推進全區範圍內的新農村開發工作,蜆湧村是重點發展的農村之一,但作為新農村開發,蜆湧村面臨着較多的開發困境,其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

(1) 經濟檔次低,發展速度遲緩,阻礙了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該村工業發展歷史已久,但工業類型多為那種低檔次、污染型的二類工業,村的工業層次低,效率和產業附加值不高,且工業廠房多為層數低、質量破舊的廠房,土地利用率很低。根據村經濟統計數據,該村2001年~2007年工業產值的平均增長率為4.81%,遠遠低於這一期間番禺區的平均經濟發展速度(番禺區2001~2007年的工業產值平均增長率為12.48%)。

另一方面,村所開發的商業以沿街商業為主,規模很小,且商業檔次很低,這種商業模式對村經濟的整體貢獻不高。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種低層次的產業發展模式必為城市開發所詬病,若不很好實現產業的轉型,蜆湧村以後的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

(2) 生活區綠地空間缺乏,村內環境質量較差。

村現在居住模式為單家獨院式,建築間距較窄,建築分佈較密,住宅間缺乏有效的綠地空間,而公共綠地則更為缺乏,村整體綠化環境較差。

(3) 配套設施不完備,停車、教育、老人、文化、體育、醫療等設施較為缺乏。

根據我們對村的調查問卷顯示,村民不滿意的設施主要集中在停車、教育、老人、文化、體育、醫療六個方面。村裏缺乏公共停車場,現有菜市場周邊的停車問題通過佔用市政道路停靠解決,而已建好的村民住宅樓基本均未預設停車庫,居民停車不便;村目前的教育問題通過離村較遠的小學、幼兒園解決,出行不便;文化、體育、醫療設施現狀規模很小,無法滿足村民現有需求,老人設施現狀則幾乎沒有。

(4) 村污水直接排往河涌,對區內河涌污染很大。

現狀村排水方式為雨污合流制,區內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往河涌,若任由其發展,將對現狀河涌污染很大。

3. 蜆湧村新農村開發與非城中村相比面臨的優勢與困境分析

蜆湧村作為城中村,與其它非城中村相比,新農村開發既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較大的困境,其優勢主要來源於地理上的便利。由於位於城區,其商業更容易得到發展。但另一方面,其城中村的特徵決定了其在新農村開發中面臨着較大困境,這種困境來源於其經濟、社會與非城中村的差異,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1) 土地資源緊張,可直接用於經濟開發的土地不多。

隨着城市的發展,蜆湧村土地很多將會由於城市開發需要由政府統一徵用,因此,與非城中村相比,蜆湧村今後屬於可供自己獨立開發的土地資源將十分缺乏。

(2) 生態環境較差,村域內綠化環境營造困難。

與城區外圍農村不同,蜆湧村在今後發展中,將逐漸失去其賴以依託的農田區域,而逐步為城市建設城區所包圍,村域內整體生態環境將扱大受損。而在內部綠化環境營造上,由於其綠化建設標準很低,僅有的綠化多由各住户在宅前自行營造,而缺乏統一的綠化管理部門和園林綠化資金,無法同城市居住小區一樣,採用較高的園林綠化環境營造標準,因此其內部綠化環境目前難以與城市居住小區綠化環境相媲美。

(3) 人員構成複雜,內部管理相對較亂。

很多村民將自身房屋改造用於對外出租,優廉的出租價格吸引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在村內居住,因此蜆湧村現有居民除自身村民外,還有大批外來人口。由於缺乏有效管理,這給該村整體社會治安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目前,村民住宅樓門窗基本上均要安裝防盜網,而這也正是城中村成為城市的治安區域較差的一個原因。 以上困境若不得到很好的處理,蜆湧村新農村開發工作將無從談起,在該區域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中,極易成為又一“髒、亂、差”的城中村代表。

4. 蜆湧村新農村規劃目標的確定

基於以上存在問題,為有效確保新農村效果的實現,使蜆湧村以後發展有別於“髒、亂、差”的城中村,首先,需合理確定其新農村規劃目標,其規劃目標的提出需根據其特有的城中村特徵和從解決其現有的問題方面提出,為此,我們根據其實際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規劃目標:

(1) 順利實現產業升級改造,確保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蜆湧村作為城中村,隨着該區城市化水平越來趆高,其內原有低檔次的產業發展模式將越來越不適應現有城市發展需要,若不盡快促進現有產業的升級改造或經濟轉型,蜆湧村將在以後的.發展中失去先機,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因此,確保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新農村規劃的首要目標。

(2) 整治村民居住區內的綠地環境,有效改觀生活區的形象。

蜆湧村要想在以後發展中改變“髒、亂、差”的城中村形象,改觀其內的綠地環境是新農村發展的必要舉措,而這也是現調查問卷中所反映的村民迫切需求之一。

(3) 培育健康、和諧、濃厚的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氛圍,增強村民對本村的場所感和榮譽感。

良好的文化生活是抵制賭博、偷盜、鬥毆等不良社會風氣的最好良藥,也是塑造良好的村莊精神面貌不可缺乏的條件。

(4) 強化村莊管理,塑造整潔有序、安定團結的村莊形象。

與其它城市居住小區相比,城中村在城市管理中既有自身的優勢,也有自己的不利因素,主要優勢在於村民對本村的地域感和認同感強,便於村莊統一管理;不利的方面是村內外來居住人口多,容易成為不良社會流動人員的聚集之地。因此,若不加強對內部居住人員的管理,城中村將極易成為城市居住社區中的一個“毒瘤”。

5. 新農村規劃目標的實現策略研究

5.1產業發展策略

蜆湧村作為城中村,村可作為產業開發的土地資源十分缺乏,因此對於這類可供開發的土地,合理使用方能發揮土地資源的最大效用。蜆湧村現狀可供產業開發的土地包括兩類,一類為尚未建設的儲備土地,另一類為已經進行產業開發的土地。

第一類土地目前所剩不多,對於這類土地,需撇棄過去那種低層次的產業開發行為,採用一種高效、集約、附加值高的產業開發模式,這樣方能發揮土地資源的最大效能。另外考慮蜆湧村目前處於快速城市化階段,結合上層次規劃要求,該村的產業發展以商業發展為主,因此,現狀閒置土地已不適合發展新的第二產業,而宜積極開發第三產業,方能與未來城市發展需要相結合。對於現狀交通條件便利的空閒地,可作為近期優先開發;對於近期交通條件不便利,尚無法具備開發商業開發條件的空地,可作為遠期經濟儲備土地,其現狀可先用於農業開發,以避免土地閒置,這樣可確保產業開發的長遠期結合和可持續性發展。

對於已開發的產業土地(現狀主要以低檔次、低效能和污染較大的二類工業為主,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沿街商業),考慮這類產業普遍檔次低、效率低下,已不適應該區城市發展需要,需着重對其進行升級改造,方能煥發這些產業新的活力。根據這類產業的現狀特徵和地理優勢條件的不同,我們建議採用兩種不同的升級改造模式,一種模式為產業轉型模式,即努力實現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化,這種模式主要針對現狀交通條件便利,具備發展商業條件的土地;第二種模式產業內部升級優化模式,即努力實現第二產業升級改造和土地優化改造,一方面要積極引進高產出、高效能,高附加值的產業類型,淘汰現狀落後產業,另一方面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變現狀低效能的土地利用狀況,這種模式主要針對現狀交通條件尚不便利,無法實現商業化的現狀工業。

考慮該村的第三產業未來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經濟發展地位,為便於土地商業價值的發揮,商業發展則宜改過去“馬路經濟”的低檔次商業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向“市”直至“商業城”的高檔商業模式轉換。

對於現狀農業,則宜充分利用其位於城區的優勢,發展觀光、旅遊和城區服務農業,以儘量提高農業的產出率。

5.2生活區改造策略

蜆湧村的生活區包括新村和舊村兩部分,舊村主要位於河涌兩側,分佈較為零亂,且建築質量較差,根據城市的發展需要,為便於河涌及兩側環境的改造,需對位於河涌兩側的村民住宅統一進行搬遷,因此,規劃中需預留為這類搬遷住宅的安置用地。新村包括現狀已建好的新村和尚未建設的安置區,已建好的新村分佈較為集中,但其內普遍缺乏宅間綠地,且建築間距較窄,綠地改造難度很大。結合其現狀特點,我們建議採用兩種改造模式增加住宅間綠地空間,一種為“插空補綠”式,利用街角空地,增加住宅間綠地空間,考慮現狀住宅間距為6~7米,該間距留出道路通行寬度(4米)後,尚有2~3米可用於街邊綠化空間營造。

另一種為“隔空補綠”式,考慮現狀住宅南北兩側臨路,道路面積偏大,可採取封閉一側道路,採用一側臨路,一側臨綠地的改造模式。

另一方面,考慮新村住宅區公共綠地十分缺乏,而內部又缺乏可增設公共綠地的空間,因此,需充分考慮利用外圍綠化彌補其內公共綠地的不足,考慮新村北部和東側為兩條20多米寬的河涌,可結合河涌的改造,沿河涌兩側設置沿河公園,以作為新村內部村民的綠化休閒場所。

對於尚未建設的安置區,宜採用統一的城市綠化建設標準,高標準建設小區綠化空間,以有效改觀新村的綠化景觀形象。

5.3精神文化生活改造策略

精神文化生活舒適程度是衡量新農村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保護和發揚村的文化傳統,提供便於村民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的空間場所是需重點考慮的工作。考慮現有蜆湧村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場所均很少,規劃宜儘量多設置可供進行這類活動的空間,包括室內活動空間和室外活動空間。室內活動空間通過增設有關文化體育建築解決,室外活動空間則宜儘量考慮結合公園設置,以便吸引村民前往活動,結合蜆湧村實際情況,可結合沿河公園設置這類活動場所。另一方面,為便於營造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圍,應提倡一種積極、進取、互助、互愛、健康、和諧的文化環境,村宜成立專門組織,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村的文化建設工作。

5.4村莊管理策略

蜆湧村過去房屋出租由村民各自為政進行運營,村缺乏統一管理,而村民為便於出租,往往疏於對出租人員的管理或者放寬對出租人員限制,這是造成該村出租物業較為混亂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現城中村出租物業管理的一個通病。若任由其發展,容易使城中村變成不良社會流動人員聚集的場所,因此,為確保村莊的有效管理,宜加強對出租屋內外來流動人員的管理。建議改變過去各自為政的出租模式,成立專門出租部門,集中統一管理村出租物業或統一對村民的出租行為進行監管,以確保出租行為的有序化。另一方面,宜積極引導外來人員參與村集體精神文明生活建設,以提高外來人員對村集體的場所感和榮譽感,使外來人員的個人行為能有效融入村集體行為當中。

6. 結語

筆者對蜆湧村的規劃探討,僅僅是城中村改造的一個簡單案例,這種城中村處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尚未被城市建成區所包圍,改造起來相對容易。當然,這需要儘早介入改造,合理制定改造策略,若任由其發展,城中村問題將會愈來愈嚴重,使以後的改造越來越難。另外,各地城中村情況不一,其策略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然而,不管哪種改造模式,確保城中村和城市發展的和諧、村經濟和精神文明生活的健康發展,以及村民的安居樂業,依然是我們城中村改造的共同目標。只要能勇於面對城中村問題,充分考慮村莊的需求,有效協調村莊和城市發展的矛盾,相信城中村問題會逐漸得到緩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8kro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