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哲理作文 >哲理的作文 >

高中哲理作文600字五篇

高中哲理作文600字五篇

作文

高中哲理作文600字五篇

有師徒兩位僧人,從很遠的地方去靈山朝聖。一路上一邊乞食一邊趕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為在行前,他們發了誓願,要在佛在佛誕日那天趕到聖地。作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誠、不妄語,何況是對佛陀發的誓願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時,年輕的弟子卻病倒了。這時離佛誕日已經很近,而他們距靈山的路還有很遠。為了完成誓願,師父開始攙扶着弟子走,後來又揹着弟子走,但這樣一來,行進的速度就慢了許多,三天只能走完原來一天的路程。到了第五天,弟子已經氣息奄奄,快不行了,他一邊流淚一邊央求師父:“師父啊,弟子罪孽深重,無法完成向佛陀發下的誓願了,並且還連累了您,請您獨自走吧,不要再管弟子,日程要緊。”師父憐愛地看着弟子,又將他背到背上,邊艱難地向前行走邊説:“徒兒啊,朝聖是我們的誓願,靈山是我們的目標。既然已經上路,已經在走,靈山就在心中,佛陀就在眼前了。佛絕不會責怪虔誠的人,讓我們能走多遠走多遠吧……”

這則故事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居士講給我的。

他説,他年輕時經商,在商海中搏命,賺了一些錢,掙下了一份產業。這中間,有失敗有成功,有笑聲也有眼淚,但自己無論怎樣努力,卻總是離家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慾望差很遠。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這則師徒朝聖的故事,大受感動之後,翻然悔悟。他説其實每個人都是朝聖者,都有自己的目標和誓願,由於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並非每個人都能達到目標和實現誓願,儘管每個人的目標和誓願都不相同。其實只要你上了路,向目標靠近,你就已經到達了,因為每個人的靈山都不一樣。關鍵是你要整裝上路,要向前走!能走多遠走多遠……

作文二

一位七歲的小女孩,在一個春光明媚的上午,削一支漂亮的鉛筆。起風了,很大,吹開了門,小女孩站起來準備去把門關上,沒有想到,門框打在她身上,小女孩跌倒了,鉛筆尖戳穿了小女孩的胸腔,刺進了心臟,僅剩下半截露在外面。

女孩的母親緊張但沒有慌亂,打了急救電話,然後把女兒平放在牀上。小女孩掙扎着喊疼,要求母親把那支插在她心臟中的鉛筆拔出來。母親猶豫了一下,沒有同意,並告誡女兒,不經媽媽的同意不允許拔出,有疼痛可以告訴媽媽!

最後,小女孩得救了!醫生的解答很簡單,也有科學依據:小女孩受到了很嚴重的創傷,但她沒有失去過多的血液。鉛筆如果拔出來,血液會順着傷口洶湧而出,即使是搶救及時恐怕也無力迴天!醫生説小女孩的母親做得很對,並説,小女孩的生命是由她母親的醫學知識救回來的。

母親的回答卻是別有一番滋味:當初,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女兒很聽話,她聽從了我的決定沒有把鉛筆拔出來,我知道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想,如果把鉛筆拔出來,女兒恐怕認為這樣就可以解脱了,但她就可能沉沉睡去而不再醒來。在急救車上,我只是不停地問女兒,你痛嗎?女兒點點頭。這給予我很大的希望,她有意識,能感覺到疼痛的存在,證明她在抵抗這種痛苦,她在與生命抗爭,與死亡搏鬥!女孩的母親肯定地説,是疼痛感給予了女兒第二次生命!

如今,女孩健康地生活着,而且生活得非常健康。

只是醫生無法理解,小女孩的心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應該比較脆弱,不能再受絲毫的打擊。可事實恰恰相反,現在的這個小女孩卻無比堅強,心理承受能力是普通孩子無法比擬的,這遠遠超乎他的想象!

同樣不太明白的還有我,但小女孩母親的話卻時常響在耳邊:“你痛嗎?”

因而,在我被困在荒山野嶺無人援助的時候,在我遇到艱難困苦的時候,在我受到摧殘打擊的時候,我總是用牙齒咬着自己的脣,緊緊的,哪怕是讓鮮血流出,我總在問自己:“我痛嗎?”

在這個世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無數個白天與黑夜裏,在無數次狂風暴雨中,在無數道無法跨越的門檻面前,能夠咬咬自己的脣,給自己、給人生尋找一份痛楚的感覺!

作文三

有個朋友,有個知己,有個窩,有個伴,有點錢。

忘記年齡,忘記名利,忘記怨恨,忘記煩惱。

健康第一,活得糊塗一點,活得瀟灑一點,活得快樂一點。

健康做為我們的生命之本,是最重要的準則之一,沒有了健康的身體,家庭,財富,名利,快樂,幸福將都是水中花,鏡中月。

健康與我們的生活同行,健康與我們的生命同行,健康與我們的一切同行。

健康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知道珍惜,健康的時候,我們總感到時間過的很快,健康的時喉,我們總説自己年輕等等再説。什麼東西失去了,

往往才明白它的珍貴,就如健康一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糊塗一點,讓自己的心隨風而動,隨雨而下,大事明白,小事糊塗,這也是做人的一種聰明吧。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就是這個道理吧。

瀟灑一點,讓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做人拿得起,做事放得下。人生在世,有得就有失,有付出就有回報,魚和熊不能兼掌的。有時你的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報,但自己要想明白一些,不要太苛求自己,生命總有它的輪迴,上帝是公平的,它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垂青。

人生苦短,就好好的瀟灑走一回吧。

快樂一點,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享受自己的人生,過去的就讓它永遠的成為過去吧,希望總在未來,做人就快樂一點,讓心自由的飛翔,忘記所有的痛與愛,做一個快樂的自己。

忘記年齡,不要讓自己的年齡成為自己變老的理由,不管我們多老,只要有一個好的心理,只要我們自己不覺得老,別人怎麼看是他們的事。

作文四

忘記名利,名利是身外之外,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一份名,也有自己的一份利,遇到不開心的事,總以為上帝對自己是不公平的,其實我一直以為,簡單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幸福。

忘記怨恨,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沒有愛恨,也不可能沒有矛盾,但只要你好好的想想,那個人值得你恨嗎?那個人值得你愛嗎?那個人值得你去怨嗎?我只能告訴你,沒必要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去憎恨一個不值得的人?

恨別人,恨一個不值得的人,是一種最愚蠢的事。

有個知己,在寂寞的時候,可以找個人説話,在煩惱的時候,讓心歇歇腳,給自己一個空間,讓自己的心靈有一份純淨的湖泊。

有個朋友,財富不是一個人一生的朋友,而朋友有時則是你一生的財富,人人都希望有朋友,沒有朋友的人是可憐的,但有一個真心的朋友是很難的,

朋友不在多而在精,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這個道理吧。

記住新生活準則:

做一個快樂的人!做一個幸福的人!做一個知足的人!

作文五

青年

紀德在日記寫下他年輕時的心態:

“在我的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是持續不斷的,沒有一件事是固定不變的.,我有時相似,有時相異,交錯無已。……”

紀德一生寫了六十年的日記,以上的話是寫於年輕的時代。

誰沒有年輕過?年輕是一個幻想和夢想的年齡,也是一個多變的年齡。今天有滿腦子的宏圖大計,明天可能是一腦子的空白,今天的興趣和嗜好,可能是明天的厭惡和唾棄……

這個年紀是一個變的年紀,有時是緩變,有時是劇變,甚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這也是一個矛盾的年紀。

紀德説:“只有在變動中,我才能尋得自我的均衡。”

這句話有點哲理的味道。變是流動的,在流動中,才可以透現生命的真諦,正如一道流水,流動才顯見明澈;不流動,便是一泓死水,死水是暗澹的。

青年是嘗試的、求變的、奮鬥的年齡。

中年

如果人生是一道流水,那中年是瀑布和激流彙集的地方,呈現跌宕騰挪後的和緩。因此,人生和事業的折點往往是從這裏開始,這往往是劇變後的折。

人到中年,也是人生長河中的中流,不急也不緩,沒有翻江倒海的怒潮,也激不起狂颼式的漩渦。

莎翁説:“你既非鶴髮,也不是童顏,只不過一個飽餐後的酣夢——夢想着人生底兩邊。”

急風暴雨式的少年和青年已過去了,壯年和老年還在前頭,不遠也不近。絢爛歸於平淡,中年是在絢爛的尾聲和平淡中開始的,這也是事業的開始。

如果説青年是事業的建基,中年則是事業走向穩定和發展。穩定,因而世故。過去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和稜角,被現實生活逐漸磨得圓滑光亮,因而,開始體味到世態炎涼。當事業的失意,命途的多舛,一股酸水往上湧,就會想到郁達夫的兩句詩:“哀樂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老年

老年是從白髮開始的。我想,白髮是人生理上的一次質變。人到青年、中年,生理上也有變化,但沒有到老年變化得大。

流水經過高處而下,噴雪迸珠之後,到中流,河牀變得寬敞和開闊,水流速度也平緩了,再到下游,已緩慢得有沙泥的堆積,老年是流水中的下游,新陳代謝明顯地遲緩了,遺下的是衰老的現象:白髮是其表徵。

有一首描寫白髮的詩寫道:“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將白髮喻作人生的愁思,這是從生理的變化而言。有時白髮也不一定是衰老的跡象。從心態來説,有人老心不老的説法。人老,心態是青春的,有活力的,這不是真正的老;人不老,心態是老的,暮氣沉沉的,泛不起一點漣漪,這才是真正的衰老。

有一位西方心理學家説,“不要管年紀,老不老,看你的心境。”

今天是最好的一天

親愛的朋友,從清晨睜開眼的時候起,我們都要學着對自己説:“今天是最好的一天”!不管昨天發生了什麼事,都已成為過去,無法改變。要告誡自己“不要讓昨天的煩惱影響到今天的好心情,一切從現在開始吧!用最美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當我們工作的時候,不管有多繁忙,壓力有多大,都不要抱怨,不要帶着怨氣,去開始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這樣你一天的心情也會受影響的,當我們一步步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排解一道道生活壓力,就會很有成就感,就會覺得當初看起來是那麼煩心勞神,殫心竭慮的事,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輕鬆簡單。

記住!不要和別人比,這樣會活得輕鬆,如果任何事情都要和人家比,這樣活得會很累。

標籤: 五篇 哲理 高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elizuowen/hanjiazuoye/zlpq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