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關於韋應物的代表作的文學百科

韋應物的代表作
  • 韋應物的代表作

  • 韋應物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韋應物的代表作!韋應物的代表作1、《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2、《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
  • 31414
  • 韋應物著作

  • 韋應物(737~792),唐代著名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十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十卷本《韋蘇州集》。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賦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裏,建業暮鍾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
  • 10401
  • 《幽居》韋應物

  • 韋應物的《幽居》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詩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為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幽居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⑴。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⑵。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⑶,鳥雀繞舍鳴。時與道人偶⑷,或隨樵者行...
  • 9076
韋應物的名句
  • 韋應物的名句

  • 詩人們的作品,總是能給帶給我們一些新體會,給予我們前進的方向。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韋應物的名句!詩人簡介韋應物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
  • 23572
  • 韋應物代表詩作

  • 韋應物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呢?秋夜寄邱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答李瀚林中觀易罷,溪上對鷗閒.楚俗饒詞客,何人最往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
  • 24163
唐韋應物
  • 唐韋應物

  • 這是一位偉大的人,也是一位詩歌上很有見解的詩人。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唐代詩人韋應物簡介!韋應物介紹韋應物(737-約792),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田園派詩人。玄宗時,曾在宮廷中任三衞郎,後應舉成進士,歷官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由於他長期擔任地方行政官吏,親身接觸到戰火...
  • 22568
  • 韋應物的聞雁

  •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一折瘋搶,百萬禮包盡在風林購,百度搜索風林購,查看更多熱門活動。這是《聞雁》的全文,《聞雁》這首詩是出自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筆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韋應物的聞雁!韋應物的聞雁《聞雁》譯文是:“故鄉十分的遙遠,已經沒...
  • 21899
  • 韋應物簡介及朝代介紹

  • 韋應物簡介韋應物出生於一個大家族,家族中有當官的有學文的成就很高,所以韋家聲望也很高。但是韋應物的名聲卻不是很好,官家子弟,不學無術,少年荒唐,仗着在宮中有個小官職就橫行霸道,無人敢管。20歲的時候娶妻元蘋,婚後3年他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跑了,此後韋應物...
  • 9710
  • 韋應物《聞雁》

  • 韋應物《聞雁》結構巧奪天工,含蓄委婉,但人的情思卻句句深入,層層遞進。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聞雁》韋應物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韻譯:故園遠隔雲山究竟在何處?歸思悠長上心頭情滿胸懷。淮南秋雨綿綿的漫漫長夜,高齋獨坐聽雁聲陣陣傳來。賞析:唐...
  • 21092
  • 韋應物聞雁

  • 韋應物的《聞雁》描寫了由遠飛的大雁引起遊子對故土的懷念,表達了詩人思鄉之情。全詩語言質樸自然,意境悽切古澹。聞雁故園眇何處1?歸思方悠哉2。淮南秋雨夜3,高齋聞雁來4。【註釋】故園:指作者在長安的家。眇(miǎo):仔細地察看。方:剛開始。悠:遠。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
  • 12118
  •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聞雁

  • 韋應物是我們唐代著名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聞雁賞析,歡迎閲讀!年代:唐作者:韋應物——《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聞雁翻譯:故鄉遙遠,模糊不清...
  • 28078
  • 韋應物是什麼朝代

  •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韋應物是什麼朝代相關資料,歡迎閲讀!韋應物是什麼朝代唐代韋應物(737~792),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
  • 8719
  • 韋應物詩選

  • 韋應物品質高潔,朱子謂其無一字造作,氣象近道,真可傳人也。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韋應物詩選!韋應物詩選郡樓春燕眾樂雜軍鞞,高樓邀上客。思逐花光亂,賞餘山景夕。為郡訪凋瘵,守程難損益。聊假一杯歡,暫忘終日迫。南塘泛舟會元六昆季端居倦時燠,輕舟泛回塘。微風飄襟散,橫吹繞林...
  • 29672
  • 《東郊》韋應物

  • 《東郊·吏舍局終年》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為唐朝文學家韋應物。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人格和詩風都頗類陶淵明。古詩全文如下:《東郊》韋應物吏舍局終年,出郊曠清曙。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依叢適自憩,緣澗還復去。微雨靄芳原,春鳩鳴何處。樂幽心屢止,遵事蹟猶遽。終...
  • 18772
  • 唐代詩人韋應物解讀

  • 引導語: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天我們來看看關於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解讀。比起後來諸多唸叨開元盛世,李楊愛情的詩人,關於大唐盛世的覆滅,關於那舉世矚目的愛情。韋應物其實才是最有資格説親身經歷過的人。他出身於唐代最顯赫的家族—&m...
  • 9096
  • 唐代詩人:韋應物

  • 引導語:韋應物是京兆府人,出身於關中望族。唐代著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唐代詩人——韋應物。説起中唐時的詩人,韋應物應該是獨具特色的一個。後世對於韋應物評價還是很高的。韋應物是長安人,標準的京師户口。唐朝時韋姓是個大姓,他們韋家定居在京城長安已達千年...
  • 10673
韋應物的唐詩
  • 韋應物的唐詩

  • 寄全椒山中道士【朝代】唐代【作者】韋應物【原文】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 13803
  • 韋應物是哪個朝代

  • 韋應物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其詩以山水田園詩為主,曾是一個不學無術之人,後來勤學苦讀終於有了一番大成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韋應物是哪個朝代,歡迎來參考!韋應物滁州西澗韋應物出生於一個世家大族,少年時期的韋應物不學無術,橫行鄉里,安史之亂後韋應物痛改前非,進行了一個徹底的轉...
  • 23236
  • 韋應物的拼音

  • 引導語: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他的詩風恬淡高遠,以善於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韋:[wéi]應:[yìng]物:[wù]【生平】...
  • 17133
  • 韋應物代表作精選

  • 1、《淮上喜會樑川故友》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2、《聽鶯曲》東方欲曙花冥冥,啼鶯相喚亦可聽。乍去乍來時近遠,才聞南陌又東城。忽似上林翻下苑,綿綿蠻蠻如有情。欲囀不囀意自嬌,羌兒弄笛曲未調。前聲後...
  • 18738
  • 韋應物作品

  •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詩作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詩風恬淡高遠,平和之中時露幽憤之情,尤其反映民間疾苦的詩作,頗富於同情心。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韋應物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這首詩寫於韋應物離開廣陵(...
  • 7449
  • 唐代詩人韋應物

  • 唐代詩人韋應物以寫田園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對安史之亂後社會亂離、民生疾苦的情況,有所反映。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韋應物吧。韋應物在《逢楊開府》自述自己少年時候的情況説: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裏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 22391
  • 韋應物的詩代表作

  • 韋應物,中國唐代詩人,漢族,今陝西西安人。韋應物的詩作有哪些呢?答楊奉禮唐·韋應物多病守山郡,自得接嘉賓。不見三四日,曠若十餘旬。臨觴獨無味,對榻已生塵。一詠舟中作,灑雪忽驚新。煙波見棲旅,景物具昭陳。秋塘唯落葉,野寺不逢人。白事廷吏簡,閒居文墨親。高天池閣靜,寒菊...
  • 32889
  • 詩人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

  • 《滁州西澗》這首詩是我們初中時期必須要學習的一首詩,而這首詩的作者也是需要我們去了解,他就是韋應物。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詩人韋應物是哪個朝代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少年時期的韋應物不學無術,橫行鄉里,安史之亂後韋應物痛改前非,進行了一個徹底的轉型,轉型後的韋應物忠厚仁德...
  • 10432
  • 韋應物的生平

  • 韋應物是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由因為他的做過過蘇州刺史,人們也稱之為韋蘇州。下面是韋應物的生平,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韋應物是京兆萬年人。韋氏家族主支自西漢時已遷入關中,定居京兆,自漢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為關中望姓之首。不但貴宦輩出,文學方面亦人才迭見。《舊唐...
  • 9826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