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王昌齡 >

王昌齡的從軍行片段

王昌齡的從軍行片段

王昌齡的《從軍行》是一首組詩,有很多不同的小段組成,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王昌齡的從軍行片段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一解讀

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王昌齡在寫作中把自己的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採用了層層深入、反覆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爲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瞭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遊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時間又逢黃昏,“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人們思念於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徵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着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透過視覺所看到的環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着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遊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徵人積鬱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於來了個大爆發,引出了詩的最後一句。這一縷笛聲,對於“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着吹笛人所抒發的情,使環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徵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十分委婉曲折。環境氛圍已經造成,爲抒情鋪平墊穩,然後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的心情。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徵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出,而是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徵人思歸又不能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徵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二賞析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複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於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着異域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因爲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儘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雲:“《關山月》,傷離也。”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爲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麼,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麼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聽不盡”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於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讚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隻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裏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後,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盪漾迴旋。“高高秋月照長城”,這裏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昇華。正因爲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於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

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

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三解讀

這首詩是從軍行七首中的第三首.

深秋邊城榆樹上的葉子早已疏黃開始飄落,傍晚紅日欲墜,大風突起,

一轉眼城外的古戰場就被如雲的風沙彌漫.風沙過後,無數枯骨暴露在戰場上.

這些年來,多少將士爲保衛家園,戰死在這荒涼的邊城.應該上書朝廷將他們的屍骨好好安葬,

別讓這些爲保衛國家而死的將士們像孤魂野鬼一樣到死還在遊蕩.

這首詩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透過描寫一陣大風吹過古戰場將戰死的枯骨暴露在外.說明當時的戰爭有多麼的慘烈,無數的將士們死在邊關,而沒有辦法好好安葬.表現了詩人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心。

唐朝前期,中國國力強盛,但在邊關戰火卻一直沒有停止過.無數離開故鄉到邊關去爭戰的將士們都死在了離故鄉幾萬裏之外的陌生之地.但他們的的報國熱情卻感染着詩人。關山迢遞,戎馬劻勷,奮槊進擊,血染徵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hant/tangdaishiren/wangchangling/op4l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