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徵文 >

家風家訓的徵文【熱】

家風家訓的徵文【熱】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徵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徵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相信寫徵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風家訓的徵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家風家訓的徵文【熱】

家風家訓的徵文1

家,相信這個字眼大家都不陌生吧?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幸福而又温馨的家。家訓有如點點春雨,滋潤着我們幼小的心靈,使我們茁壯成長。家風有如糧食一般,是我們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這不,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校有校規,家有家風。”這變成了人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要孝順,尊老愛幼,我對此銘記於心。在我們家,也有家風,那就是孝,家風是一條座右銘,我們應該謹記,它不僅僅奠定了我們之後在社會上的生存發展,還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了它,我們才能出類拔萃,成為國家的棟樑。

王永彬的《圍爐夜話》裏曾有這樣的一句話:“百善以孝為先。”意思是説在所有的良好道德品格上,孝是最重要的。

記得有一次,外公和外婆因為一點小事吵架了,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説着,從不插嘴,頂撞他們,即使外公外婆有時看上去,説的話十分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都是尊敬的聽從,沒有半點的責怪與不耐煩。看到這一幕,我疑惑的問媽媽:“媽媽,為什麼你和爸爸對外公外婆那麼順從,他們有時候説的一點道理也沒有,為什麼你們還要聽呢?”媽媽拍了拍我的肩膀,笑着説:“孩子,孝順孝順,沒有順,哪來的孝呢?對長輩孝順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儘自己的孝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對待長輩們我們要遵從,耐心的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能頂撞他們,惹他們傷心,你懂了嗎?”看着媽媽那張微笑的臉,我雖然不太明白,但還是懂事的點了點頭。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的瞭解了其中的含義。孔子曾曰:“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就是説父母愛的東西我們做兒女的也應該去愛,父母尊敬的的人,我們也更應該的去尊敬。

《卧冰求鯉》的主人公---王祥,就是一個大孝子。他的生母早逝,繼母朱氏就在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父親對他厭惡至極,漸漸地,他就失去了父愛。雖然繼母對他十分的不好,但他當繼母母患病時,他衣不解帶的伺候着。那一次,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王祥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可能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冰忽然自行融化,從裏面跳出了兩條鯉魚,繼母吃了後,果然病癒。繼母似乎被王祥的誠意所打動,對他也真心真意,不在嫌棄刁難。可見,孝順不但能温暖人心,更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美好。

家風不僅是一個家的風氣,更是一個國家的風氣,一個國家是否強榮繁盛,不單單隻看它的物資夠不夠豐富,風氣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衰敗與強盛,只有好的社會風氣,這個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是一個強國,我們應該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端正家風,繼承優良的家訓家規,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社會風氣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的國家才會有好的發展,國家的未來才會更加繁榮昌盛、安國富民!

家風家訓的徵文2

最近讀了幾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談論到一個話題——家風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筆寫上幾句話,略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着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祕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澱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範,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瀰漫於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於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着家庭的進步與發展。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嚮往底藴厚重、有着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眾多人所追求嚮往的目標之一。

對於有着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嚮往的,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顯赫和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的根本。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嚮往的道德典範,一枝獨秀、鶴立於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有着良好家風的家庭或家族,他們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陰,趁早好好地讀書;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下成長的人,懂得成功在於積澱,在於勤奮努力,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明白勤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勤於學習、勤于思考、勤於努力。成長在擁有良好的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能領先於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這種家庭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思想豐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天過得都會很有意義,日子裏寫滿的是充實;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體之中時時處處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温文爾雅,一點也不顯低俗;舉止規範,處世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總能順勢而為,有着大家之風範,絕不小肚雞腸;生活杜以儉樸着稱,不貪求奢華;誠信為人,表裏如一,講究耕耘,注重過程,順其自然,不急功近利;從善如流,厚德載物。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家風雖是一家之風範,卻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

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廕庇之下。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為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隨時可現,處處可尋。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為後世學習的典範。《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範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

家風對於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樑,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眾多的家庭需要創建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家風家訓的徵文3

家,給人以温暖。它是人們的唯一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説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後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麼?家教是什麼?”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裏人的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着,因為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説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的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現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鬆。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鐗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家有家規,校有校規”是人人皆知的一句話,可家風是什麼呢?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我們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了許多優良的傳統;良好的家風家規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而我家的家規的一些規矩是一點點形成的,其中有一條就是大大方方、不自私。

有一次,我和小夥伴在一起玩,玩累了,回家去拿冰棍。而冰箱裏只有一隻冰棍了,我卻沒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拿出了那一根。父親見狀,忙問我為什麼只拿一根,我告訴父親冰箱裏只剩下一根了。父親聽後讓我把冰棍放回去,又累又熱的我,怎麼捨得把它放回去,父親見我無動於衷,忙訓斥道:“把冰棍放回冰箱,你吃冰棍解渴了,別人呢?”見到父親這樣,我也只好乖乖把它放回去,可當時的我哪懂得父親的良苦用心,現在才漸漸懂得,不得不説,因為父親的訓斥,使我做事時想着他人,這種性格令我終身受益。

我每次去朋友家玩兒,都會忘記父母規定回家的時間,玩得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晚回去,讓大人們着急。

有一天晚上,父母因單位有事情都去加班了,我一個人耐不住寂寞,便約同學出去玩,而我卻沒有告訴父母,心裏本想着與同學玩一會兒就回家,可是我們在一起玩的高興就忘記了時間,天漸漸的黑了,我們都沒有散去的意思。直到有一位同學的家長催她回去,我們才各回各家。我剛到家樓下,就撞見父母,他們問我去哪了,我説玩去了。母親用嚴厲的口吻對我説:“媽媽不是已經和你講過了嗎?出去玩也要有時間觀念,要按時回家,到哪去也要告訴父母,你這樣讓我們有多着急呀!”説的我低下了頭,很是慚愧,從那以後,我養成了按時回家的習慣。

“按時回家,去哪與父母打招呼”也成為了我家的家規。

“孝”也是我家的家風,孝敬長輩,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家風家訓的徵文4

小時候,老師在課堂裏給我們上有關“孔融讓梨”課文,而家父則在家給我講“莎莎分糖”的故事。作為小女孩的我,最愛的`就是五顏六色的水果糖了,然而有的時候糖果突然間出現,帶給我很多驚喜,也會有更多的小夥伴突然出現在你面前,讓我措手不及。正當我呆呆地拿着糖果站在那兒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家父走到我面前,衝我眨了下眼睛,然後就一把拿走了我的糖果,“小朋友們,大家一起來做遊戲吧,猜腦經急轉彎贏糖果呦!”剛開始我還有些吃驚,但是後來我們開心的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的回答腦筋急轉彎,一個問題還沒問完,我們就互相爭搶地舉起手,大家都在為自己拼命舉高的手臂而傻樂着,雖然最後我答對的最多,糖果還是拿出來分給其他小夥伴了。這次讓我體會到了分享的快樂,雖然我並沒有吃糖,但是心裏卻比糖還要甜。

家鄉潛山是我的根,無論如何漂泊,我都在這裏紮下了,並努力向上生長着,立志要為家鄉潛山盡一份力,在家父的鼓勵下,我放棄了外地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工作,成為了潛山網的一名編輯,雖然我是一名默默無聞的背後工作人員,但是我會一直認真對待每一條新聞,細緻到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讓新聞真正有態度。同時我非常熱愛潛山文化,希望潛山文化也通過網絡得到更多的傳承與發揚。

家風家訓匯成河,河水的波光就像是家父的隻言片語,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閃耀,家風家訓,生生不息,流動不止,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沉澱,漸漸散發出幽香,在你我左右縈繞。

家風家訓的徵文5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向來重視家教,“家家之訓”形成了“家家之風”。正是在這種成長環境中,我們體會着父母的言傳身教、老一輩的諄諄教導,在生活中學到了很多。

我的家庭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在這個家庭中成長,從咿呀學語的小嬰兒到現在亭亭玉立的女孩,伴隨我的就是在父親從小到大的教誨。

父親老實憨厚,性子温和,待人和善,他的一生平淡無奇,卻讓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吃虧是福。

那是家裏剛建好房子的時候,一家人喜氣洋洋,圍坐在一起,一向不善言談的他開口説:“房子總算建好了,是件好事啊!”我能聽得出他語氣裏帶着的釋懷與喜悦。

房子是建好了,但麻煩事接連而來了。下着傾盆大雨的那天夜裏,窗外電閃雷鳴,感覺就像的什麼大事就要發生一樣。“咚,咚,咚!”,“開門啊!”一陣敲門聲和叫喊聲打破了小屋裏的寧靜。父親連忙起身,打開門,笑臉盈盈地説道:“快快快,進來坐,外面還下着雨呢!”我探身一看,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正氣勢洶洶,一臉氣憤地站在門口。“咦,這不是前幾個月出去打工的隔壁老張嗎?”父親見他不肯進來,十分不解,“老張啊,有什麼事進來説吧!”這時,

老張揚起鋤頭“嘭”的一聲,大聲喊到:“別裝樣!你知道我來是做什麼的!”父親見狀連忙揮起手,想拿開那把鋤頭,老張仍是不肯讓步。這時,母親走過來,端着一杯茶:“老張,你這剛回來,累壞了吧!進來吧!”老張這才皺着眉頭,端着茶,大叔走進客廳,憤憤地説:“嫂子啊,你們建房我不管,但你們不能佔到我家的地啊!我還打算開幾塊菜地啊,可你們都不跟我説一聲,要不是我家裏人告訴我,我還不知道呢!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啊!”父親坐在他對面,愁眉不展。母親一聽這話,不樂意了,“你這話可就笑話了,我家的房子都建在自家的原地,哪裏佔到你家的地發啊?”隨後,爭吵聲越來越大了,誰也不肯讓步。老張情緒越來越激動,“嘭”的一拳,打在父親臉上,母親慌亂了,父親踉踉蹌蹌站起來,説道:“老張,這件事沒跟你商量,算我們不對,我們會給你一個交代的。”老張想起剛才那一拳,不禁有些不安,便扛着鋤頭朝門外走去,臨走時,父親遞給他一把雨傘。雨夜,又恢復了平靜。

“我説你這人怎麼那麼傻呢?明知不是我們的錯,那地也不是他們家啊!”母親氣不打一處來。父親抽着煙,語重心長地説:“老張也是苦命啊!身子不強壯,老伴又走得早,老母親一個殘疾,還有一雙兒女也得靠他。更何況,那地的確是有他一半的。”

第二天,父親決定拿三千塊錢“登門賠罪”。可老張像是明白了昨晚做提不對,怎麼也不肯收下,他説:“大哥,昨天是我不對,太魯莽了。這錢,我不能收,你家有喜事還被我弄得尋麼不開心,我要是收了,還有良心嗎?”父親笑了,不再強求。老張又拿出那把雨傘,説:“這把雨傘早就把我的怒氣與不滿全都消融了啊!”父親收下雨傘,往外走去,大聲喊到:“老張,今天晚上來我家吃飯吧,咱倆好好喝一回!”“好!我一定來!”

那之後,我們兩家關係越來越好。父親的一天知道同學排擠我時,對我説:“閨女,吃虧是福,你要懂得隱忍,懂得從他人角度來思考,也要看自身不否有需要改正的地方。”於是,我也學着去改正,去接受、容納他人,漸漸地我也體會了父親所説“吃虧是福”的真諦。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父親的言傳身教伴着我成長,這積極健康的家風家訓早已融入我們生活,代代相傳。

家風家訓的徵文6

中華美德,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你是傳承者,我也是傳承者,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每個人都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職責。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學生,生活在農村,爺爺奶奶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爸爸媽媽是新時代的農民工,但他們對我的教導使我終生難忘,終生受益。爺爺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牀勞作了,打掃雞圈豬圈,爺爺到茶棵地除草採茶,奶奶燒飯洗衣服,等我起牀時,就可以吃上熱騰騰的飯菜了。每次上學他們總是不忘囑咐幾句:“在學校裏要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同學鬧矛盾,要學會謙讓,大方一些,同學有困難要伸出援助之手盡力而為之。只有你幫助別人,別人才會幫助你。”每次他們説,我只是哦哦的回答,但我知道它已經在我心裏紮根了。每每看到爺爺奶奶年齡這麼大了還要為家操勞,我真想快點長大,讓他們過上清閒幸福的生活。

和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雖然不多,但他們對我的期望和教導是我前進的動力。爸爸經常對我説,在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和睦相處,真心待人,多交朋友,以後也可以互相幫忙;學習不要驕傲,因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好好學習將來才有大作為。爸爸還經常幫助別人,過年回家路上看到同村的人總要帶他們一程。去年我外婆家那邊有個人得了腦膜炎,沒錢治病,就在微信上弄了一個捐款的東西,我爸媽一看到,就捐了四百塊錢。對他們來説幫助別人就是家常便飯,在我心裏也留下好的模範作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很愛我,我覺得很幸福,我謹記他們的教導,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家庭以愛為根,生活以和為貴,勤懇做事,踏實做人,竭力孝道,親情互助,我想這就是我的家風家訓吧!

家風家訓的徵文7

有人説家風是家庭子孫代代恪守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庭成員自豪感的源泉;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裏的品格,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範。這句話道盡了家風家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勤儉持家”。

這還要從我的爺爺奶奶説起,那時候他們還生活在農村,農村的生活是艱苦的。我們家所在的地方是丘陵地帶,自然條件很差,從事農業生產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可是我的爺爺奶奶不但不抱怨,反而更加勤苦。他們不僅能把土地種好,生產出比別人家更多的糧食,還發展養殖業,先是養牛,後來養羊。儘管這樣,他們還不滿足,他們還揀村裏有人進城後拋荒的土地耕種。他們辛勤勞動的收入,從來沒有過大肆的揮霍,在子女生日的時候僅僅是煮兩個雞蛋。奶奶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過日子比樹葉還稠”。就這樣他們養活了十三口的家人,也把我的爸爸和其他四位叔叔培養成有文化的人。

如今,我們一家在城裏生活。爸爸在煤礦工作,工作很辛苦。他經常加班,很少回家。我們很少見到爸爸,雙休日是這樣,甚至在年節裏也是這樣。看到別的孩子在節假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很開心的時候,我好羨慕。媽媽總是説爸爸辛苦是為了咱們這個家,慢慢的我就理解了爸爸。爸爸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回報,不斷的加職加薪。媽媽操持家務,把我們這個家收拾的井井有條,家裏有了麻煩事,她從來不去牽絆爸爸,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一次我和弟弟都生病住院,想喝梨湯,她不顧一身的疲憊回家為我們熬梨湯。弟弟上了幼兒園,雖然媽媽每天還要接送他,週末還要照顧好我們的生活,她還是在小區超市找了一份工作。旁邊一家地產公司的經理見媽媽工作那樣勤勞利落,動員她去房產公司做保潔呢。在很多人抱怨工作難找的時候,媽媽竟然遭搶,我為媽媽感到自豪。

爸爸媽媽的勤儉也深深影響了我。我把勤用在了學習上,早起晚睡,學習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我把勤用在了生活上,幫媽媽做家務:掃地、拖地、洗衣、做飯、雙休日照管弟弟,做得有模有樣,鄰居都誇獎我是個懂事的孩子。我從不奢望什麼饕餮盛宴,我覺得媽媽煮的飯是最好的;我也不奢望名牌的服裝,衣服得體就行;在過生日的時候,我甚至不需要一份蛋糕,父母的陪伴才是最温馨的。上幼兒園的弟弟似乎也懂得了勤儉的道理,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再麻煩媽媽,不再吵着媽媽要玩具,不再鬧着吃零食。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讀的書越來越廣泛,漸漸明白了勤儉持家的道理。勤儉持家,不僅能夠讓一個家庭順利度過艱難時期,甚至能造就成功的家業;在物質豐富,經濟繁榮的今天,能夠讓我們遠離浮躁的世俗,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就美好的品格,體驗到人生幸福的真正內涵。

家風家訓的徵文8

每個家都有不同的家風家訓。良好的家風家訓,能使人積極向上,走向成功;不良的家風家訓,會使人誤入歧途,墜入深淵。誠實守信就是我的家風家訓。

記得有一次,同學約我出去玩,時間是週六的早上九點,地點是先在學校門口集合,然後在去找地方玩,逛街。

我剛開始還在猶豫,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呢?因為我每次回到家,媽媽就會跟我説:你週末不可以自己一個人跑出玩,最近外面壞人很多怕我出事。在我猶豫的時候,那個同學又説了一句話,説我還找了好幾個好朋友一起去呢。聽到這裏,我想:又不只是我們兩個人,人這麼多,應該沒事吧,我就答應了。到了週五我回到家,在吃晚飯的時候我剛想找到機會和媽媽提起此事,但在此之前被媽媽的一句話將我的這個打算消掉了。

這頓飯我吃得極少,吃過就回到房間裏躺在牀上睡覺了,但是翻來覆去就是睡不着。不知道過了多久,我還是抵擋不住睏意睡着了。到了第二天早上,眼看就要九點了,我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説就那樣想啊想我還是跟媽媽説了,她説:“既然已經約好了,人不可以失信,而且又有那麼多的同學一起去,有人一起就好了,媽媽就放心了,你去吧,不過還是要小心啊,快點回來。”聽到媽媽這麼説,我很開心,不只守住了和同學的約定,又沒有欺騙任何人。

還記得有一次,數學作業萊什批完發下來,我打開一看,自己竟然全對,還加了三顆星,我很開心,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這張作業,忽然,我發現有兩道計算題是錯的,老師卻給我批對了。我想應該是老師批錯了,我想要去和老師説一下,但是又一想,如果改過來,那我就一顆星也沒了,但是不和老師説,我心裏有不舒服。

在我糾結的時候鈴聲響了,這節課剛好是數學課,老師主要是講題。在老師講到計算題的時候,是讓同學到黑板上去寫,老師就到講台下面“巡查”,當老師走到我旁邊的時候,我還是遵循內心的意願,我和老師説了一下,老師看了看,確實是改錯了,但是老師不但沒有減掉我的星,還表揚了我的誠實。着兩件事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它時刻提醒着我做人要誠實守信,不鞥撒謊。誠實守信就是我的家風家訓。

家風家訓的徵文9

家風,就像學風校風一樣是不可缺少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承,是一個家庭的棟樑,是讓後代健康成長的基礎下面我就來説説什麼是家風。

家風,每當我看見這個字眼我就想起了中央電視台在春節期間做的節目,他們的記者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的採訪,問街上的陌生人他們家的家風。在看這個節目時我就在心裏默默的問自己,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我想起了媽媽在我小時候説的話,媽媽説;‘做人要腳踏實地的做事,絕對不可以投機取巧,不管做什麼是都要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要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還有就是對人要友善,只要你友善的對待了他人,他人也會友善的對待你,這樣不管你做什麼事都會一帆風順,自己的心裏也會特別高興。’

在互聯網上是怎麼解釋的,家風,又叫門風,家風在通常的情況下家風往往是作風的某種反映。我覺得這句話説的不錯,因為不是有一句話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道下來嗎?這不就正好説明了家風是作風的體現嗎?其實在我國古代的人們就非常的注重家風的培養,在書中就有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語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敦厚尤顯重要,我們通常都會以一個人的家風來評價某一個人,不是在權威的解釋裏就説 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心靈嗎?還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可以説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晚輩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説,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家風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為自己家有個良好的家風而驕傲!

家風家訓的徵文10

我有一個瘦爸爸和一個胖媽媽。雖然我從不覺得我媽媽胖,但我媽媽説如果她聲稱自己胖,別人就不會認為她胖。

媽媽説他爸爸的身材就像莫文蔚,他全身找不到一絲肥胖的痕跡。我不知道莫文蔚是誰。媽媽説那是一位女歌手。媽媽還説爸爸的身材很好,可以穿旗袍。

我父親説我母親是隻懶豬,所以她明白,當她吃東西和睡覺時,她吃的是撥浪鼓。我問這是什麼意思。我父親説,她只是走來走去。

媽媽問我是否喜歡她。我會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喜歡爸爸。實際上,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小技巧。我知道媽媽會問為什麼,然後我會回答,因為我爸爸經常給我買玩具。然而,我的母親從未愛上我。她知道我喜歡她就像我在心裏喜歡她一樣嗎?

我喜歡我的家。

家風家訓的徵文11

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我家的家風了。因為爸爸媽媽上班的原因,我從小跟着爺爺奶奶生活,所以我的家風是從爺爺奶奶那裏學到的。

爺爺奶奶做人有三個原則,我也學會和遵守着這三個原則:

奶做人從不欺騙別人,佔別人的小便宜或拿別人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奶奶帶我去買東西,在一個小販那買茄子,可當我們剛要走的時候,那個小販叫住我們,説我們忘了拿茄子,可我們已經有了一包茄子了,所以我確定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可我心裏想着再拿一包茄子不是更賺了嗎?可奶奶卻實話實説,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我心裏很是不解:奶奶為什麼不説茄子是我們的?回到家奶奶看出我的不解,就説:“我們如果佔了別人的便宜,別人吃虧了,如果這樣循環下去,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吃大虧的。”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佔過別人的小便宜。

不能不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星期天,奶奶看到了我的成績單後,説下個星期天我和你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還要從星期三晚上的談話説起。

那天晚上,我對奶奶説:“我今天考試了,如果我考了95分以上,你和爺爺就帶我去買玩具好不好?”“行,只要你考了95分以上,我和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

今天發成績了,我考了97分,所以奶奶才説下個星期天帶我去買玩具的。奶奶還説:只要我以後每次考試都在90分以上,到了年底就帶我去北京玩。雖然這只是一個小的答應,卻讓我懂得了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的道理。

尊敬老人,愛護小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一次,我放學回家,奶奶來接我時看見一位比奶奶年紀還大的老人在過馬路,這時奶奶立刻跑了過來扶他們過馬路。從那以後奶奶讓我見到爺爺奶奶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有困難時都要去幫忙。

家風就是每個家庭悟出的人生道理,這些道理讓我這一生都受益匪淺。

家風家訓的徵文12

央視開展的“家風”大討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在我看來,家風是指家長的言傳身教而養成的家庭良好作風,家風總體上是與社會大環境相關的,家風在受社會風氣影響的同時,又反作用於社會風氣。家風屬於社會文明的範疇,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家風與家訓、家規、家教一樣,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承。

在上世紀相當一段時間裏,是非常注重家訓、家規、家教和家風的,而這四者之中,家教使用的頻率最高。比如評價某一個人的品行,多以這個人“有家教”或“沒家教”來形容,現如今被用爛的“素質”一詞,在當時根本不流行。家教之下,家風和家規也是經常使用的,比如稱讚某個人家,總是説“這個人家的家規重、家風好 ”等等,至於家訓,尋常人家是比較少見的,畢竟寫得《朱子家訓》之類傳世佳作的,多為學富五車之人。

話又説回來,寫不了家訓的尋常人家,也不乏各種各樣的治家格言。象我家裏,父親是行行伍出身、母親是普通工人,但“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是他們三天兩頭用來敲打我們兄妹三人的。在小時候,記得我家的家規特別多,什麼“笑不露齒、食不出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積善積德,尊老愛幼”云云,記得大妹妹一次吃飯時咀嚼出聲,臉頰上立即捱了老爸的一筷子,馬上就熱淚盈眶,我們更是抿緊了嘴咀嚼。

家規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記得那時還沒有空調,連電扇都是稀罕之物,夏天酷熱難耐之時,我們都習慣在門前空地邊乘涼邊吃晚飯,我和兩個妹妹負責搬桌椅、端飯菜,然後坐在小椅子上等大人們下樓,只有等外婆端起飯碗或老爸端起酒杯後,我們兄妹三人才端碗開吃。那時候許多鄰居也在空地上吃晚飯,孩子多的家庭有時哄搶得厲害,就無形中有了對比,時常聽到鄰居們誇獎我家小孩規矩好、有家教。每次聽到鄰居誇獎,我們發現父母親都是暗自欣喜。

走上社會後,從實踐的一些反面事例中,更感覺到家教匱乏對人生的妨害。記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們公司召開職代會,在代表上食堂就餐時,時任公司行政(後勤)科長的Z君,仗倚自己分管食堂而闖進分餐間,給自己挑選看得中的(抑或是大一點的)份菜,眾目睽睽之下的伸手,氣得公司總經理臉色鐵青,加上此君吃相不佳,咀嚼時青筋直露,聲音巨響,遂成同事間一段笑談;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個晚上,公司黨政班子商討提任後備幹部事宜,年近升職極限的他,或許是害怕趕不上最後一班車,竟躲在會場門外學潛伏。因女書記突然開門上洗手間而躲避不及,連人帶畚箕一起跌倒(在假裝掃地),弄出巨響震驚全場,淪為笑柄的同時,更是斷了前程,許多同事得知後搖頭,連稱“家門不幸啊”!

中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是以無數家庭的優良家風為基礎的,在注重素質的當代,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又重新被喚醒,這是件好事情。

家風家訓的徵文13

中華美德,源遠流長。在學校裏,老師常常告誡我們:助人為樂、孝敬父母、拾金不昧……我想作為一名小學生,不僅要將中華美德傳承發揚,還要銘記家風家訓。

説到家風家訓,我就想到了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爺爺奶奶都是地地道道勤勞的農民,他們時常告誡我和弟弟妹妹要珍惜每一粒糧食決不能鋪張浪費。在他們的薰陶下,我漸漸地明白了小小的一粒米中包含的艱辛,也慢慢地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家風我認為他是家人一種行為品德的體現,我家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做到勤儉節約、熱情好客;秉持誠信為本、艱苦卓越的品質,即便遇到困難也絕不退縮,勇往直前。

家訓,我認為它是對家人行為品德的一種約束,也是一種必要的規則。一個家庭裏,長輩們如果一味溺愛護短,那結果必然是一錯再錯;晚輩們如果不能做到孝敬長輩、尊重師長,那麼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沒用。所以爺爺奶奶常常告誡我們“百善孝為先”。

家風家訓是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石,是千家萬户的靈魂精髓,家風家訓是一種信念、一份鞭策、更是一項應堅持不懈的傳統,願它化作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永遠傳承發揚。

家風家訓的徵文14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應該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做人正直,節儉持家,戒驕戒躁,熱愛祖國。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熱愛自己的祖國。給我講愛國的故事,讓我看新聞,解國家大事,教育我努力學習,將來要為祖國做出貢獻。

父母教育我為人要正直,説到就要做到。我借別人一本書,爸爸媽媽就要我記好還書的時間,要求我準時還書,兑現自己的諾言。有一次,我送給同學一個玩具,但我又後悔,我非常喜歡那個玩具,想要回來。爸爸知道後,立刻阻止我,説:“你把東西送給別人,你就要説到做到,東西就不能再要回來。”

父母的生活一直很節儉,從不浪費。吃飯的時候他們要求把飯吃完,每次做的飯菜我們都能吃光。他們還要我養成出房間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不該開的燈和電源不要開。每次洗手和洗澡的時候,他們要我把水調的小一些。

父母從小就教我為人謙虛,不要因為一時成功而驕傲。每次我取得成功時,他們都會提醒我不要浮躁。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錯,在學校到處炫耀,回家我奔向父母,拿成績給他們看。我本以為他們會表揚我,誰知他們不僅沒表揚我,反而把我批評一頓。從此我再也不驕傲,養成謙虛的良好行為。

家風家訓在點點滴滴中塑造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在良好良好的家風家訓影響下,每個人的道德品質會逐步提高。

家風家訓的徵文15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我,人要善良的活着。漸漸地長大了,也就把善良當成了我們的家風。等到我有了家有了孩子,當聽到兒子第一次叫我媽 媽的時候,我就自己在心裏説,孩子媽 媽不希望你多優秀,但一定要做個真善美的人。也就從那時候開始,潛移默化的我就把“真善美”當成了我家庭的家風。

記得教孩子表演的第一個節目就是手語《感恩的心》。粉嫩粉嫩的小手,站不穩的腳步,唱不清的歌詞,卻讓孩子成了我的老師。我愛孩子的認真,但我更想讓孩子懂得:感恩,真的不是唱的,而是用一顆心用行動去實現的。從那一天開始,感恩的種子已經在孩子的心裏發芽。

孩子四歲,我就開始領着他參加所有的公益活動。在敬老院,説話並不清楚的他卻能大方的為爺爺奶奶唱《小燕子》,義工宣傳現場,他是跑得最快發名片最多的一位,在募捐衣物的現場,他會在眾多大人的眼皮下,拖着大大的衣服,向對面撿垃圾的老爺爺走去。不知不覺中,孩子已經有了一顆向善的心。

言傳身教。參加活動越多,孩子的認識也越強烈。有一次在市場買菜,一轉眼看不到孩子了。着急的尋找,才發現他在不遠處一位賣菜的老大爺攤前。他把一張義工的聯繫卡給了老大爺,並告訴爺爺如果需要衣服和錢就找臨淄義工幫忙。······我拉着他離開後問為什麼這麼做,兒子的回答讓我很感動。“媽 媽,你沒看到爺爺腳上穿的鞋都破了個洞,衣服破破爛爛的嗎?他家裏一定很窮,義工不就是幫助窮人的嗎?我是小義工,當然得幫他們了。”一剎那感覺兒子真的長大了。三天後,我和兒子再次見到老爺爺,給老人買了一雙棉鞋,那位大爺激動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白菜都給我才能表達他的謝意。

一個人的真誠才能成就他的善良。孩子走進小學,成了一名一年級的孩子。攀比心也愈發的重。有一天他回來告訴我,讓他當小義工的領導。我問為什麼,兒子回答,因為我已經告訴同學,我是小義工的領導。我説,為什麼呢。孩子説,因為義工是好人,小義工更是好人,我想當好人。我笑着告訴兒子,好人不是你當什麼官,而是你做什麼事。首先一個不誠實的人不配當義工。再説,並不是所有的義工都是領導,他們都默默地奉獻愛心,做好事是不需要留名的。也因為此,我罰兒子寫拼音表兩遍,因為他向同學撒謊了。而就在兩個小時前手拉手情繫貧困小夥伴的現場,他把這番話講給了同去的小孩。並嚴肅的告訴他,“如果撒謊會剝奪你當義工的權利”。

如今我們一家都在從事公益事業,每次兒子都會以能參加義工活動感到自豪。每天晚上他總是愛不釋手的擺弄我獲得的道德模範獎盃。他説,媽 媽,你不用把你的名字改成我的了,因為我長大了也會得到這個獎盃。在他的心裏,他也正在以做一個好人而嚴格要求自己。雖然還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我只希望他快樂善良。

説起家風、家訓、家教,總覺得是一個很嚴厲的話題。就我家的情況,我分別來簡單的説一下。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在我們家,體現在孝順上。爸爸媽媽常説,“百事孝為先”。孝順孝順,孝敬長輩,就是什麼事兒儘量讓他們順心順意。在家裏,姥姥姥爺説話,我們都要好好的聽,就算説錯了,也不能當面指責,要換一種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悄悄的告訴他們。不跟長輩頂嘴,也是孝順的體現。長輩們説的話,我們小孩子一定要聽,讓我們做什麼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的。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在飯桌上。一家子人開飯了,如果長輩們沒有動筷子,我們小孩子絕對不能先吃的。都要等到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到齊了,大家才開始一起吃飯。不知不覺中,這都成了一個習慣了。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家訓,字典上這樣解釋“指對諮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由此可見,家風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媽媽時常教育我:做人最基本的品質就是誠實。所以,我認為,我家的家訓就是“以誠為本”。在生活中,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説謊。比如,考試成績不好了,我會説同學們考的都不好,以此想逃脱爸爸媽媽的訓導。殊不知,這樣只會害了自己。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對我説過:做錯事情不要緊,如果説謊為自己開脱,那麼這個説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性厲害100倍。我也曾經為了好多的事情跟爸爸媽媽説謊,最後的結果就是被爸爸媽媽狠狠的打了一頓。有時候做錯事情,爸爸媽媽反而不會打我,根據事情的嚴重程度,要麼給我講道理,要麼比較嚴厲的進行教育。還有一點,就是媽媽要求我言出必行,她常説的一個詞是“擲地有聲”,就是告訴我,自己説出來的話要能夠做到。媽媽説,我是個男孩子,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敢於承擔。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後果。就算犯了錯,也要自己敢於承擔。

家教,我自己覺得跟家風有點相像。詞典上説家教的重點在於道德禮節方面。我們在生活中,會經常聽到大人説,誰家的孩子真好啊,真有家教啊。我覺得家教就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一種教育。在家長的幫助和教導下,從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反映。我的爸爸媽媽教育我講禮貌,主動跟認識的長輩和鄰居打招呼。他們不僅這樣教育我,他們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當姥姥的朋友來家裏作客的時候,都是媽媽在廚房忙活,讓姥姥陪着她的朋友聊天啊,吃零食啊。我也聽到姥姥的朋友誇獎媽媽真是個好姑娘,家教真好,每當這時,我就能看到姥姥臉上驕傲的表情,我想怎麼人家誇得是媽媽,姥姥怎麼會這麼驕傲的樣子呢?後來,我慢慢懂得了,誇獎孩子有家教,其實就是在讚賞家長的教育。每逢過節,家裏聚會,親朋好友也是誇我特別有家教,此刻,爸爸媽媽也是一樣的驕傲的神色。家教,也是爸爸媽媽的一種言傳身教。通常,大人們就是孩子的榜樣。

家風、家訓、家教有着異曲同工的方面。每個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體現。良好的家風、家教、家訓需要家裏的每個人共同努力,不好的方面要及時改正,好的方面要一直一直延續下去。

標籤: 家訓 徵文 家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zhengwen/9zdlz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