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四年級語文《觀潮》課説課稿

四年級語文《觀潮》課説課稿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四年級語文《觀潮》課説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語文《觀潮》課説課稿

四年級語文《觀潮》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我説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11課《觀潮》,這是一篇繪景文,作者以事物本來的發展變化作為觀察順序,用人潮相對,動靜對比的方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麗的“天下奇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課要兩課時完成,依照大綱要求,第一課時,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瞭解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新詞,同時依據小標題給課文分段。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認知目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能用“逐漸”、“恢復”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技能目標: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怎樣積累材料;通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讓學生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怎樣注意積累材料”,所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注意積累材料”,即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潮來之時”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所以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本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而講讀課文在語文基本功訓練和重點讀寫項目的訓練方面負擔着最主要的訓練任務,因此,編者將這課安排在這裏,是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進一步以它為例,讓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的,在知識體系上,它與上單元的訓練重點項目“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街接緊湊。同時也為下單元“內容中體會思想”奠定了基礎。

二、説教法

在教學方法上,因為本課是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敍文,篇幅不長,但“天下奇觀”的景象極為少見,因此,我將藉助電教手段(錄相、錄像等)採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的氣勢,從而感受到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三、説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思”的方法來學習,即引導學生在觀看錄像時要用心看,仔細聽,在閲讀文章時要一邊讀、一邊想,並能做到聯繫上下文,讀後想前,邊讀邊想。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説:“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僕”,只有學會怎樣讀書,才能將一本死的教材讀活,“自能讀書”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尤為重要。

四、課堂教學程序安排

(一)這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會文——入境——動心——吐情”即通過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再通過電教手段的輔助作用和對課文言語的細讀入境界,進角色,通過邊看邊想,動之以情,最後又能通過感情朗讀表達出對“天下奇觀”的讚歎和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通過以上四步的教學,要讓學生逐漸達到培養閲讀方法、養成閲讀習慣的目的。

我的教學思路的依據是:

1、符合兒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事物規律;

2、符合本課的教材特點;

3、符合作者的思路。葉老常説:“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二)課前準備:投影儀、膠片、放相機、電視機、錄音機。目的是要用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入情入境,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縮短教學時間。

(三)教學過程

1、導課

首先用解題切入的方法導入新課。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1課,課題是什麼?板題(11、觀潮)“觀”是什麼意思?“觀潮”是幹什麼?回憶2節學習內容,本課是寫作者在哪兒觀什麼潮?錢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樣的一種景觀?(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天下奇觀)“天下奇觀”四個字説明了什麼?這個稱號何時有的?從哪裏知道?(理解“自古以來”一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向我們介紹這天下奇觀的?(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過之後)

我這樣導課的依據是大綱對四年級閲讀能力要求的第一條、即培養學生理解題目的能力,懂得題和文的關係,養成讀文先讀題的習慣,學會以題目為線索去閲讀文章,並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語和句子。同時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閲讀課文,回顧寫作順序,完成教學思路中的“會文”。接下來由整體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課文

(1)過渡學習第二段

過渡語: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那一定壯麗、雄奇、令人神往,遺憾的是這麼壯觀的景象,老師卻沒有見過,你們見過嗎?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們就做好準備?(帶什麼去?)老師建議大家帶好兩樣東西:“眼睛”和“耳朵”。誰知道老師為什麼這樣説?(引導學生明白,要用心聽、仔細看),現在做好準備了嗎?好,我們現在馬上出發,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是為了下一步能帶學生入境界奠定基礎,其次以幽默的語言,告訴大家要用心聽、仔細看,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接着教師利用文中的語言繼續渲染氣氛:農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説這裏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着觀潮的人羣,登上了海塘大堤。這時浪潮來了沒有?關於潮來之前是怎樣一番情景呢?書上哪兒告訴我們?

引導學習第二段,自由朗讀第2小節,説説你知道了什麼?(江面平靜,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觀潮台……)依照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江面很平靜。

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點地方,且語言通俗易懂,教師略講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讀之後,談談“潮來之前”的景觀特點,使學生理解這些特點反襯了“潮來時”天下奇觀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學習。

(2)過渡學習第三段

教師過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放江潮來時的錄音)請大家發揮耳朵的作用,用心聽,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麼?潮來之時的壯觀景象,在文章哪兒詳細告訴了我們?引導學習第三段(3、4小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入境”。

a、抽2名同學來朗讀3、4自然段,其它同學邊聽邊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描寫的?(板書、聲音、形狀)潮來時是先聽到的?還是先看到的?為什麼?聲音是怎樣變化的?自由朗讀,用“____”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悶雷滾動——越來越大———山崩地裂”,理解“悶雷滾動、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齊讀“哪聲音”指什麼?“山崩地裂”還可以用什麼詞來代替(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山呼海嘯……)相比之下哪個詞更能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顫動”可否換成“抖動”、“震動”?(不行,顫動是指短促而頻繁的振動,幅度最小,用於此處較恰當),引導讀這句,要讀出排山倒海之勢。請同學們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把描寫江潮聲音的句子朗讀一下(自由讀、分組讀)。

b、江潮由遠及近滾滾而來,它的形狀又是怎樣變化的?大家想不想親眼看看?好,不過老師呢要提兩點要求,第一要用心聽,仔細看;第二把你看後的體會告訴大家(師放錄象)。

聽錄音、看錄像、説感受,可以讓學生對“潮來時”先有感性認識,隨後再學習文章,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作者是按什麼順序觀察的?是怎樣描寫的?輕聲朗讀文,用“……”劃出有關詞句。

檢查學習情況,相機板書:一條白線——白色城牆———白色戰馬,作者的觀察順序是什麼?從遠處看怎樣?抽讀相關的這句話:“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理解“這條白線”是什麼。為什麼是“一條白線”呢?“逐漸”是什麼意思?能否用它練習説句話?再近些呢?抽讀“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牆”這句聯繫實際(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兩丈多高”有多高,它怎麼會是“白色城牆”?這與“線狀”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讀“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c、比較句子,説一説逐步添上的詞語有什麼作用?(投影顯示)

(1)浪潮猶如戰馬飛奔而來。

(2)浪潮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3)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4)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飛奔而來。

(5)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①意思已完整,②寫出了顏色,③突出了數量,④刻畫出錢塘江大潮的特點,它開闊,橫貫江面,它勢猛,有進無退,所以先呈線狀,後呈牆狀,至此則呈“萬馬並進”狀。⑤寫聲勢大,前面“千萬匹”也寫聲勢,但寫的是客觀的實景,這裏則寫主觀感受。)

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讀這五句連續寫形狀變化的句子,讀出由遠到近氣勢越來越大的變化,(教師範讀,學生練讀,及時點拔)。

通過以上對江潮聲音、形狀的分析,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動心”即首先通過分析語言文字,猶如身臨其境,讓學生動真心。其次為了突出聲音與形狀的前後對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紹的格局,依照本地學生從未見過浪潮的特點來分別進行教學,即先理解聲音的變化,後體會形狀的變化。

d、指導朗讀第三段。我們能否把剛才描寫聲音與形狀的句子合起來讀一下呢?注意要讀出江潮由遠到近、由小到大的聲勢來,抽讀了3、4自然段,大家評議,指出優劣,體會讀法,接着再自己試讀、抽讀。完成教學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讀表達出來。

e、複述重點段落。這麼壯觀的景象,我們能複述出來嗎?再放錄像,先看着畫面,師生共同複述,再讓大家各自試着複述。

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華,也是重點部分,所以我想通過本段詞句的訓練,作為契入教學重難點的一個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詞意,再深入體會潮來時的氣勢,然後要求複述,力求使學生能夠把這一段精彩的語言積累下來,為完成課後作業中的背誦作鋪墊。

(3)過渡學習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蕩蕩地從東飛奔而來,霎時,潮頭向西奔騰而去,這時的江面又是什麼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學課文第四段,檢查你讀懂了什麼?同時引導找出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霎時,過了好久)用“△△”標出,各説明了什麼?“依舊”、“恢復”各是什麼意思?能否用“恢復”説句話(板書、恢復平靜)?

3、教師小結:剛才我們也與作者一起身臨其境地去觀了一次潮,錢塘江大潮那種驚心動魄、奇異壯觀的景象,那麼壯麗,那麼雄奇(板書,壯麗、雄奇),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麼作者會寫得這麼生動、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板書:按順序、抓特點)讓我們再次自由朗讀全文,回味一下這美、這壯、這奇!

教師的小結滲透了德育,滲透了文章的寫法,達到了情感目標的實現和教學難點的突破,同時,又引導學生由部分迴歸整體再讀全文,給人一種“課已盡,趣無窮”的感覺。

4、表述學習成果(歸納主要內容),質疑問難。

5、佈置作業:我國能稱得上“天下奇觀”的景點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等,請同學們課後收集圖片,互相交流,這是我們今天作業中的一個必做題;另一個選做題是:查找資料,探討錢塘江東寬水深,西窄水淺的地形與浪潮的形式有什麼關係?

作業的佈置安排了兩種題型,即:必做題與選做題,這是為了在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教學中分層優化的一個體現。

課堂教學到此結束。

(四)板書説明

好的板書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本篇板書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將文中作者的思路線、重點詞語線和感情線,三級交叉按照觀察的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設計了詞語式的板書,從而輔助於教法的實施和方法的落實,這樣做符合板書設計的目標性原則,有序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和條理性原則等。

四年級語文《觀潮》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觀潮》是四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積累寫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單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繼續,又是第四單元《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延續,同時還為完成第五單元《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篇講讀課文,按順序抓特點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的階梯,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觀察事物,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根據大綱目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及《觀潮》這一課的特點,應達到以下4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並運用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4、給課文分段,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養成積累材料的習慣。

教具:錄相帶、投影片。

二、説教法

運用電教手段,採用情境教學法。

教學主要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説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離不開愛,教學情為先。我充分應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使編者情、作者情、老師情、學生情融為一體,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認識是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是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統一。我抓住學生和老師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採用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還能啟迪思維,發展想象,對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三、説學法

教學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台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素質,遵循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學生採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我説的是《觀潮》一課的第二課時。

四、説教程

1、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

(學生答後老師板書,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為學習下文奠定基礎。)

2、齊讀第一段,投影出示:

a、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b、這裏是觀潮的好地方。

請大家讀後説説“觀”字各是什麼意思。

(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走上講台,當小老師,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麼?大家輕聲讀第二段,然後同桌互説。

(學生通過讀理解課文內容,因為每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實際上是老師導、學生演“戲”的演出效果如何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在於老師的導,還在於學生的學。學生通過讀書,理解了潮來前江面的平靜,體會到“人山人海”觀潮的熱鬧場面和人們期盼的心情。

4、那麼,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讓我們隨着錄像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麼?看完後前後桌四人小組討論。

老師巧設疑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學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錢塘江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學生看得如夢似醉,這就是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同時圍繞單元重點訓練這一個面,巧設三個點即三個小問題,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強化課堂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注意訓練的坡度、難度。看完後,學生情緒激昂,興致勃勃展開討論,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的説聽到潮來時的聲音從小變大;有的説先看見一條細白線,然後又看到白浪翻滾,還有的説我真想大喊一聲“太美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眼睛看得細、耳朵聽得真、討論得熱火朝天。播放錄相把握時機,將視覺手段和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動態形象的思維能力,學生見其形、聞其聲。這樣做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落實了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本節教學重點,為突破教學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老師趁熱打鐵,抓住機遇巧引導:

閲讀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觀察順序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寫?c、用“”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同桌可以討論。

學生通過讀、劃、議,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千萬匹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中,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錄相之後,再回到文中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落實了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課堂上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落實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

6、引導學生美讀3、4段。

讓學生自己在讀中學,學中讀,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牆、白色戰馬:浩浩蕩蕩”讀得頓挫有力,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通過老師導讀,學生試讀、領讀、自由朗讀、齊讀、對學生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後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7、再次觀看潮來時的錄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後説一説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學法和看、聽、讀、品的學習方法通過老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機揉合在一起,把課文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和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

8、學習第五自然段,讀讀,想想,潮過後是怎樣的情形?

學生通過自己學習,明白潮過之後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這從水量之大講江潮的壯觀,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9、師生共同總結全文。

把您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

那麼好後,自告奮勇説給大家聽。在總結全文時,老師有意識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引導學生,變老師“一言堂”小結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這種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書設計:

這場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總結,有利於提高學生閲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

總之,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應用了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注意積累寫作材料”的重點,訓練項目,老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當前,教育正面臨着由“應試”轉向“素質”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術化的進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加強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而努力奮鬥。

我的説課內容結束,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xzypn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