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熱門】説課稿彙編10篇

【熱門】説課稿彙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説課稿彙編10篇

説課稿 篇1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利用幼兒身邊常見的、隨手可取的“廣告紙”作為此次探索對象,設計了“神奇的紙”這一活動,旨在讓孩子初步感知紙的承受力。通過給幼兒創設一個能充分探索、嘗試、感知的空間,依託幼兒熟悉的、直觀的材料,讓孩子在富有挑戰的活動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讓人驚訝的科學現象。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把本次活動目標定為:

1、嘗試讓紙立起來的多種方法,發現紙張形狀變化與承重之間的關係。

2、樂意動手操作和用語言表達,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和實驗能力。

3、在動手探索中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樂趣。

我認為幼兒園科學活動的主要性質是讓幼兒探索事物的具體現象和獲得科學經驗為目的,因此,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是通過改變紙張形狀,發現紙張形狀變化與承重之間的關係。難點是在動手實驗過程中,發現怎樣的紙張形狀才能承重。

《綱要》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我從開始引導幼兒讓紙片站起來到最終一張紙片可以托起許多玩家,引發他們的興趣,不斷讓幼兒進行挑戰,一步一步帶領幼兒進行試驗,得出結論,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和動手試驗的慾望。

首先,第一個環節主要從生活經驗導入,激發幼兒去探究怎樣讓紙站起來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接着引導幼兒去自由探究,並鼓勵幼兒結合實物大膽地用語言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經驗,在説中學,聽中學,從而也順利進入了下一環節。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摺紙經驗,所以,這個環節對幼兒來説是不成問題的。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已有的經驗和具體的動手操作,去發現、去探究讓紙站起來的方法。

第二個環節是用幼兒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材料,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紙上是否能放玩具,初步感受紙的承受力。我先引導幼兒猜測紙的力量能否托起玩具?接着,為幼兒提供材料,讓幼兒主動去探索。《指南》中提到要“支持和鼓勵幼兒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並設法驗證。支持鼓勵幼兒在探究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最後是交流經驗, 教師在指導中有意識地把個別孩子的操作法傳遞給全體幼兒,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後力量變大,這也為後面的活動打下了伏筆。

第三個環節,不斷讓幼兒進行挑戰,一步一步讓幼兒自己帶着問題和強烈的好奇心去實踐,鼓勵幼兒在自我探究和反覆實踐中找到答案,從而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和動手試驗的慾望。在總結實驗結果時,我採用了記錄表的形式,因為《指南》中指出:要鼓勵和引導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並與他人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老師也採用照相的形式,記錄幼兒探究的過程和結果,來幫助幼兒共同分享交流。讓幼兒充分與同伴進行交流感受到了探索帶來的成功快樂,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和能力。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做中學”的核心理念為指導,整個活動條理清晰,一個環節接着一個環節很清楚很順暢。讓孩子在觀察、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本次活動中探索氛圍濃厚,活動中的每一次操作,孩子都特別投入,特別當他們操作成功時,可以看到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臉,。由此,我覺得只有讓孩子在探究中自己動手動腦去操作和尋找答案,,他們才會有如此高的興趣,有了興趣,他們會更自主的進行探索。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一)、教材簡介

《春夜喜雨》是五言律詩,和《詩經 采薇》是第六單元的課文。第六單元課文以詩歌為題,進行詩歌綜合性學習。本單元把詩歌分成幾類,各類詩歌的學習方法各有不同。本單元不單在於學習幾首詩歌,關鍵在於學習詩歌方法的掌握,達到教就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詩經 采薇》是通過春天和冬天的對比突出詩人對虛耗生命的惋惜從而對戰爭的反感。《春夜喜雨》這首詩抓住春雨的“細”的特點展開描寫。本詩作於公元761年春天,杜甫這時已經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二)、全詩教學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讀、背這首兩首詩。

2、學會怎樣理解詩意。

3、熟記特殊字眼和句子。

4、瞭解作者及詩境挖掘中心思想。

5、找出韻腳,欣賞詩的韻律美。

6、欣賞作者的寫法,初步學習改寫詩的一些技巧。

(三)、全詩教學重點

學會有感情地讀詩。

(四)、全詩教學難點

學會怎樣理解詩意。

(五)全詩教學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根據教材分析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目標:

1、學會有感情地讀、背這兩首詩。

2、學會怎樣理解詩意。

3、熟記特殊字眼和句子。

重點:

學會有感情地讀、背這兩首詩。

難點:

學會怎樣理解詩意。

三、説教學理念

1、為了科學地“種好這塊田”(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我讓學生不斷地學習“科學技術”,可謂是“學好技術,種好農田”。 教就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自主合作地學習,把課堂時間教給學生。學生總要離開老師走向社會,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將來才會不斷獲得知識。

2、我認為適合自己班級的課是最好的課,好高騖遠、蜻蜓點水那是沒有用的。

3、語文課必須上成語文課,讓語文課返璞歸真,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一定的語文知識

四、説學情

本班學生已學會讀四言詩的的技巧,但不懂讀五言詩的方法。本班學生初步學習了理解詩意的方法,但還沒有達到純熟。

五、説教法與學法

我採用朗讀法,讀就會讀書那種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六、説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兩幅圖片:春天、冬天。讓學生説説春天和冬天的古詩。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兩千多年的詩歌。

二、 講解新課

1、 學生讀《詩經 采薇》,根據註釋解釋這首詩歌的意思。

2、 學生猜測“我”的身份,説説詩的寫作手法及表達的思想情感。

3、 背誦這首詩。

4、 欣賞春天的風景説説看到了什麼?引出《春夜喜雨》

5、 學生讀詩,介紹作者。

6、 “春夜喜雨”的含義,説説你們喜歡哪個季節的雨,你們覺得作者喜歡春雨的原因?

7、 解讀重點詞語及按節奏讀這首詩。

8、 翻譯這首詩。

9、 讀完此詩後,作者喜歡這場雨的原因。

10、 這首詩好在哪?

11、 背誦這首詩。

12、 練習,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13、 學生朗讀這兩首詩。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這兩首詩,一起感受到詩的美,品味詩的意境,希望你們有時間多讀詩。

作業:抄寫這兩首詩並背誦

板書設計:

詩經 采薇 春夜喜雨

春天及時

虛耗生命的惋惜 好雨喜歡 冬天對戰爭的厭惡默默滋潤 教學反思:

七、説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讀詩、理解詩而設計的。因為這一課時,我主要是教給學生讀詩的技巧、理解詩意的方法。本板書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看到本板書會自然讀出詩的感情來。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蜜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布爾。他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蜜蜂窩內捉 20 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邊, “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然後寫“我”途中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 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的回到了家。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理解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二、説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掌握“扔、劣、免、棄、悶、證、阻、環、擁、沿、括”11個生字。

2、閲讀課文,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

3、在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紮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科學的熱愛。

三、説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作者實驗的過程,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從而感受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

四、説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將採用以下三種教法:

(1)談話激趣法

在學生交流所蒐集信息的基礎上, 我適時談話激趣撥動學生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在課堂中,我會利用精煉的語言,或指導,或點撥,或解疑,或釋惑,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2)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課文,體驗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實現“三維一體”的教學。

(3)讀書指導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通過“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幾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五、説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在花的海洋裏徜徉了一番,今天讓我們再一起走進昆蟲的世界去感受一下。昆蟲界裏有一種神奇的小生靈——蜜蜂,非常惹人喜愛。關於蜜蜂你知道什麼?

2、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

3、複習舊知:我們以前學過一篇課文叫《蜜蜂引路》,通過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4、師小結:蜜蜂有很強的辨別方向的能力,法國科學家法布爾還做了一項有趣的試驗來證實蜜蜂的這種能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板書課題,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1) 通過開火車的方法,讓學生讀準生字並組詞(多人朗讀)。提醒難讀的字把它讀準,並可讀一讀含有這個詞的句子。

(2)含有多音字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

“這時候起風了, 蜜蜂飛的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儘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3、指名讀課文,評議。

4、默讀課文,思考: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試驗?生交流。

(默讀是本學段第一次出現的朗讀要求,師需指名默讀的要求是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必要時可動筆畫重點詞句)

5、提問:哪些自段段寫了法布爾做的這項試驗?哪些自然段寫他得出的結論?

6、生交流回答。(2—5自然段為試驗過程,6自然段為得出的結論)

(三)寫字指導:

1、提示容易寫錯的字,如“論”的右邊不要寫成“倉”,“試”“袋”的右邊沒有一撇,“減”的右邊有一撇,左邊是兩點水。

2、師範寫難寫的字,如“概”等。

3、生抄寫生字、新詞,師巡迴指導。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很多的生字朋友,也知道了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做了一項什麼實驗。那麼他究竟是如何做試驗的,試驗的結果又如何呢,我們下節課接着學習。

(五)作業:

1、抄寫生字。

2、課後收集有關蜜蜂的更多的資料。

六、板書設計:

原因(1)

試驗(2—5)

結論(6)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本節課題是《走進山東》,是山東省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上冊第4課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初步認識了演示文稿,能利用設計模板製作幻燈片。本節課是讓學生理解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功能,學會插入山東的名勝圖片、文字的方法,學會圖片的格式設置,熟練地在幻燈片中實現圖文混排。但我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於山東並不十分了解,但對於自己的家鄉──經常遊玩的濟寧非常喜愛和熟悉,因此我把本課設計內容和課件都立足於濟寧,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今後深入、細緻的掌握演示文稿的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節課所教授的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通過兩年的信息技術學習,學生的操作能力明顯提高,具備了相當的信息技術素養。學生大都非常喜歡計算機,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學生的強烈探索精神,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不願意看書,喜歡在自主學習時隨意操作,導致了教師下達的任務與學生的學習相脱節,影響了整個節的教學效果,因此,讓學生學會聽課,學會利用書本等資料進行學習,是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也是養成教育的一個範疇。

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學生學會在空白版式的演示文稿中插入幻燈片、文字、圖片,並對文字、圖片的大小及位置進行簡單的設置。

能力目標:通過學生插入圖片及文字,較高難度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及演示文稿整體設計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生插入非常熟悉的家鄉圖片,培養的審美情趣,及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插入文字與圖片並進行設置。

教學難點:文字的美化、圖片的設置、文字圖片搭配合理。

教時:一課時

教法:本課採取任務驅動法,知識遷移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

學法:採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二、教學準備

課件:關於濟寧的圖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導語:我們濟寧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是古運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同學們想不想欣賞家鄉的美麗景色呢?

師投影出示濟寧美麗景色。最後一張幻燈片(歡迎你到濟寧來)

師:我們的濟寧美不美啊?你想不想做出這麼漂亮的幻燈片呢?

師:只要你認真學,你肯定會比老師做的還要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利用演示文稿,介紹我們美麗的濟寧。

板書:走進濟寧 3分鐘

設計意圖:本節課題目是《走進山東》,但通過課前調查發現,學生對於山東並不十分了解,但對於自己經常遊玩的濟寧非常的喜愛和熟悉,因此我把課件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新授

師:同學們,現在你先打開powerpoint,選擇空的演示文稿,選擇空白版式。這就是你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如果讓你介紹濟寧,怎樣做才能讓你的作品圖文並茂。

1.文字的插入

師:怎樣插入文字呢?同位之間可以通過討論或參照課本內容,也可以請教老師來嘗試着練習,看誰最先完成任務。請同學們注意一個問題:在演示文稿中插入文字與word的不同在哪裏。

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不進位加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是整十數加一位數和10以內的加法,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基礎是整十數加整十數加和整十數加一位數,而這些已在前一課時學習過,所以,這節着重解決相同數位的數相加的問題,它也是後面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基礎。

本節課的內容是第六單元的第2小節“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中的內容,包括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有兩個例題,共用3節課完成。本節課是第一節,主要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材把加一位數與整十數對比集中編排,其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對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加減的算理認識,為後面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打基礎。

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先讓學生在計算問題的情境中,動手操作、動腦想、討論交流探討不同的計算方法,再讓學生運用獲得的方法進行口算,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練習設計注意專項與綜合訓練相結合,注意變換形式,突出正確率。這些都是我們教學中值得借鑑的。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擺小棒,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的操作能力,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算理。

【説學生】

學生已具備了學習本節課內容的基礎:整十數加一位數,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加法以及剛學習的整十數加整十數。學生能夠自主解決本節課的新問題。只是學生由於個體的差異性,所用的時間長短與方法會有所不同,需要老師的點撥與引導,同時大多數學生很難認識到“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一算理層面上來。

【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操作法、小組合作、演示法。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採用他們易於接受的方法和手段,從易到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説教學流程】

1、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讓學生在一個輕鬆,熟悉的環境下學習,對學過的知識和新知可以作出比較。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變“教”教科書為“用”教科書,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開學發書為情景,充分了“數學生活化”的新理念,讓學生感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愛好。)

(1)、學習:35 + 3的算法。

(2)、學習35 + 30的算法。

(3)、比較35 + 3和35 + 30的算法有什麼不同。

(體現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新理念。在呈現了學生熟悉的情境之後,放手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操作、交流、彙報、從而解決問題,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思維。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前提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問題,而不再是把我們所謂的“最簡便的方法”強加給學生。)

3、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教材61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叫學生上黑板做,集體訂正。

(2)提高題

(3)拓展題。

(設計了的練習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想盡快進入這次挑戰。每個練習題的設計符合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生活,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能力,做到自我評價以及肯定他人的意識。)

四、課堂小結

回憶這節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哪位同學表現好,好在哪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這樣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本節課的重點,大大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地學好數學知識。培養學生進行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的意識)

説課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比的化簡》,下面我對這一節課作一個簡要的概述。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比的化簡》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72——73頁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化簡比的方法。教材聯繫學生的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的關係,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學會化簡比的方法。在這之前,學生早已學過“商不變的規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最近又認識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以及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大部分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求比值。比較而言,實際上化簡比與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處,那麼藉助知識的遷移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掌握新知識。

2、重點難點分析。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會運用商不變的規律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難點是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我綜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進一步體會比的意義。

(2)、會運用商不變的規律或分數的基本性質化簡比,並能解決相應的簡單實際問題。

二、説教法和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節教學實際,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自主探究、尋求方法

讓學生充分自主探究化簡比的意義和方法。

2、設計教法、體現主體

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隻是組織者,注重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各抒已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加強練習、注重發展

練習有層次,由嘗試練習到綜合練習到發展練習,層層深入。

三、説學生。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瞭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對比的意義的理解,學會化簡比的方法。因此,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藉助“哪杯蜂蜜水更甜”的情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化簡比的必要性。

四、説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我以“新課程標準理念” 為指導,以“情境”和“探索活動”兩條線索貫穿於課堂。結合本課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1.情境引入,作好鋪墊。

先是直接結合情境提出問題“哪杯蜂蜜水更甜”,意在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其自己意識到,不知道兩杯蜂蜜水中蜂蜜與水的具體含量,是不容易判斷的。而後又引導學生聯繫最近所學,想到用“比”來表示每個杯子中蜂蜜與水的關係。藉此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2.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觀察、比較:原來的比與後來得出的比有什麼聯繫與區別?得出什麼是“最簡整數比”。

小結:分數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可以約分,比也可以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或商不變的性質化簡。

通過觀察、比較,以“最簡單的整數比”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理解“化簡比”就是把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的過程。並初步感知化簡比的方法,進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數之間的關係,體驗到知識的聯繫性。然後通過自學課本例題,自己探索化簡比的方法,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化簡比的理解,一方面照顧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一方面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

3.嘗試練習,總結方法。

從“試一試”到“練一練”,從模仿練習到變化練習,從獨立嘗試到小組討論解決問題,既讓學生感受到化簡比的三種類型:整數與整數的比;小數與小數的比;分數與分數的比,又讓學生在尋求不同題目的解決方法中鞏固化簡比的方法,還發揮小組骨幹引領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最後鼓勵學生推導出“比的基本性質”,歸納化簡比的方法,力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知識的相通性。

4.靈活機動,拓展延伸。

讓學生討論: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區別?設計了一組對比練習,自己得出兩者的區別,進一步理解化簡比的意義。

5.全課小結。

先讓學生説收穫,老師再作總結。

五、説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我力求簡潔,突出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

總之,本節課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導。

説課稿 篇7

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新課程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裏面的最大公因數。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的概念;

2、能夠靈活運用列舉法求兩個數的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學會用多於一種的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3、培養有序思考的思維習慣,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嚴謹細心的學習態度。

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以及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學會用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教學的難點是靈活運用多於一種的列舉法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這節課的設計我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別是引入、理解新知和理解運用。在引入的教學部分,我設計瞭解密碼鎖的環節,分別讓學生找出18與20的所有因數,再找出它們共同的因數。這樣除了可以複習找出一個數因數的方法以外,還進行了對新知識兩個數的公因數的鋪墊,為後面的概念教學起到啟發的作用。

在理解概念的教學部分,我最主要的設計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受兩個數的公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他們根據已知的條件,把邊長4釐米與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分別鋪在長18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上面,要選擇出合適的正方形。通過這些操作進行比較分析,從具體形象方面去感受理解什麼是兩個數的公因數這個概念。接着再通過相關的提問與溝通,把兩個數的公因數這個概念的內涵和本質梳理清晰,使學生從概念的定義上明確什麼是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促進了概念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其中,學生們還通過與別人的合作、交流,逐漸學會用合適的語言把概念表達清楚。

在理解運用的教學部分,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用不同的列舉法求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上,引導學生應用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這個概念,運用多於一種的方法靈活有效率地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在全部學生都能夠理解最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討論,發掘出效率更高、更快找出兩個數最大公因數的方法,並且讓學生通過比較練習逐漸學會選擇合適的方法,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案,為後面約分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動學習是關鍵,因此,有效的小組合作活動與有效的教學有密切聯繫,必須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時候提供必要的指引與點撥,關注活動的情況。同時,充分利用學生在發表意見時的有效生成,梳理並引導理解,也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資源。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意義》。

小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學習本課。掌握小數的意義,是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直接關係到小數的性質、單名數和複名數相互改寫等相關知識。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意義,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正確、熟練地讀、寫小數。

(2)能力目標:正確地理解小數的意義。通過操作,體會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使學生經歷用小數描述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意思,樹立學好數學的學習信心。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的含義。

二、説教法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引導發。

現法、比較遷移法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三、説學法

1、學會通過觀察、測量、歸納,感受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小數和學習小數的必要性。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彙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出示課件,圍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展現一些小數,讓學生體會小數的廣泛用途和學習小數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小數的意義

(1)一位小數

本環節利用把1米長的直尺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幾份就是十分之幾,十分之幾都可以寫成一位小數的形式。使學生理解一位小數其實就是分母是十的分數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

(2)二位小數

本環節繼續沿用上述引導探究方法,使學生理解,表示百分之幾的分數都可以寫成二位小數的形式。換句話説,二位小數就是表示百分之幾的數。另外使學生通過比較遷移進一步熟悉探究知識的方法。

(3)三位小數

有了上述兩個環節的探究,在探究三位小數的意義時,我放手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三位小數的意義也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我適時引導學生知識延伸,探究四位小數、五位小數等等,使學生明白小數的位數是無窮無盡的。此時,師生共同總結小數的意義,即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

2、小數的計數單位和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

(1)計數單位

通過比較板書中幾個一位小數中哪個最小,使學生明白所有的一位小數都是由0.1組成的,我們把0.1就叫做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此時學生很容易利用比較遷移的方法推導出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

(2)進率

通過比較板書中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的計數單位它們分別在直尺上對應長度之間的關係,推導出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

四、知識應用

出示課件讓學生當堂練習,消化所學知識,使知識學能所用,並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消除學生學習中的知識盲點和疑惑。

1、在()內填上合適的數字

0.6=()0.87=()=()

2、填空

(1)0.8的計數單位是(),有()個()。

(2)0.06的計數單位是(),有()個()。

(3)0.34的計數單位是(),有()個()。

五、歸納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十分之幾是一位小數,百分之幾是兩位小數,千分之幾是三位小數‥‥‥。

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小數中,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六、作業佈置

1、從生活中記錄一些小數,明天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2、完成課堂作業本

板書設計:

小數的意義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可以用小數表示。

小數的計數單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別寫作0.1、0.01、0.001……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10。

説課稿 篇9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眼睛和眼鏡》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第四節的內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構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調節作用、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及其矯正等內容。它是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涉及透鏡的初步知識、照相機成像原理、凸透鏡成像規律等物理知識,還涉及生物學科知識。

這節教材充分體現了新的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發展的理念。

2、教學目標與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瞭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瞭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二)過程和方法

通過模擬眼睛成像活動,經歷、體驗和領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過比較實驗,領會近視的成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的意識。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3、教學重難點

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應用的物理知識比較多,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必須瞭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調節作用,以及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所以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眼睛成像原理和調節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難點:眼睛調節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4、教具和學具

教具:多媒體

學具:光具座、光屏、蠟燭、白紙、焦距不同的三個凸透鏡。

二、教學方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因此,我在教法上採用啟發式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法、直觀教學法、對比實驗探究法、歸納法、觀察法,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尋找教與學的切入點,把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

三、説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提出研究課題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計劃創設兩種情景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情景一、請大家閉上眼睛,問剛才老師在幹什麼?情景二、請戴眼鏡的同學取下眼鏡,告訴大家他的感受。根據情景請同學們提出一個與眼睛有關的問題。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眼睛怎樣看件物體?眼睛是怎樣近視的?怎樣矯正?”等問題作為今天的主題,其它問題給以鼓勵。通過以上活動,不僅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2、新課教學

根據教材安排,本節課分五大部分進行:眼球的構造;眼睛看物原理;近視眼的成因及其矯正;遠視眼的成因及其矯正;介紹有關眼保健知識,進行用眼衞生教育。眼睛看物原理、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我重點把這兩部分的教學設計進行詳細闡述。從人文關懷的角度看,現在學生的近視率越來越高,保護我們的眼睛已經刻不容緩,所以也應該把介紹有關眼保健知識,進行用眼衞生教育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一)眼球的構造

由於學生生物課上已經瞭解了本部分知識,眼球的構造也比較簡單,在此不多加敍述。

(二)眼睛看物原理

眼睛看物原理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而且還是學習近視眼、遠視眼的矯正的基礎。所以我計劃先引導學生回顧前面所學知識:凸透鏡中間越厚,對光線的偏折能力越強,會聚能力越強;在透鏡位置不變時,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像的位置也發生改變。

進而提出問題:當我們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我們的眼球和視網膜能不能前後移動?引導學生思考並討論:人眼睛如何看到遠近不同的物體?

為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眼睛的調節作用,我在課堂上設計用動畫模擬眼睛看遠近物體的原理來進行教學。

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共同歸納總結:看遠處物體時:睫狀體放鬆,晶狀體較薄,焦距較長,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遠處的物體;看近處物體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較厚,焦距較短,近處物體射來的光又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處的物體。請同學們先看自己的手紋,然後眺望遠方,親自感受眼睛是怎樣調節的。

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體驗、領悟眼睛成像的原理,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突破重難點。

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內容是: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下面我談談我的設計思路。

(三)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對比探究)

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應用到的物理知識也比較多,所以採用對比實驗探究法、觀察法、歸納法,使學生經歷、領會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體現新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發展理念。具體我是這樣設計的:

(1)提出問題,做出猜想。

學生自己閲讀課文回答“什麼是近視眼?近視眼的成因是什麼?”教師也可以提示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近視眼患者的眼球有向外凸、眼底向內凹的趨勢。從而提出問題:遠處物體射來的光經過近視眼成一個什麼樣的像?學生猜想,進行下面的環節。

(2)設計進行試驗。

探究實驗,強調學生的地位和主動性,並不是放鬆對學生的要求,所以教師應該是探究活動過程的引導者與組織者。由於“探究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這個實驗不是課本中現成的,需要學生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遷移來進行。所以我計劃引導學生根據近視眼眼球的特點設計實驗來驗證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學生根據近視眼的特點選擇10釐米的凸透鏡做為正常眼,5釐米的凸透鏡做為近視眼。先使蠟燭通過10釐米的凸透鏡呈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在光屏上,保持光屏、蠟燭凸透鏡的位置不變,把10釐米的凸透鏡換成5釐米的凸透鏡,觀察光屏上成像情況,而後移動白紙找這一次燭焰清晰的像,比較白紙和光屏的位置,得出結論。在5釐米凸透鏡前加一個學生戴的凹透鏡或者凸透鏡,觀察哪種透鏡能使像呈在視網膜上。

(3)分析與論證

讓學生根據觀察的實驗現象,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總結規律,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學生的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4)交流與評估

科學探究的評估可能並不影響對探究結論的得出,但對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進行評估和反思,能及時發現、改正錯誤和疏漏。所以我設計了交流與評估環節。學生討論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光的折射規律。多媒體演示近視眼是由於晶狀體變厚,使光線在視網膜前發生會聚。戴凹透鏡矯正,因為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由於是讓學生體會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所以教師儘量不要與學生爭搶地位,精講注意事項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實驗,自己去實驗中探索,獲取新知識,吸收營養,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分析探索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觀察能力,總之,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能行。

(四)遠視眼的成因和矯正

學生已經探究出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遠視眼的成因和矯正,嘗試由已知知識推測未知知識,然後讀課文證明自己的推測正確,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它和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程序相似,在此不多闡述。

為了更好的突破重難點,我把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與遠視眼的成因與矯正放到同一張幻燈片上,讓學生對比理解,加深記憶。

(五)介紹有關眼保健知識,進行用眼衞生教育。

隨着科技的進步,家用電器的增多,人們飲食結構的不均衡,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導致學生近視率逐年上升,所以引導學生注意用眼衞生,提高眼保健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是這樣設計的:

先現場調查班裏近視學生的人數,再出示我的調查表,激起學生保護眼睛的慾望,學生討論總結保護眼睛的措施。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舞台,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小結並板書

學生小組討論今天的收穫,通過合作學習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的不足,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知識技能互補,達到兵教兵,兵帶兵的目的。也可以很好的避免課堂教學過於沉悶的,同時也可以使教師有時間解決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小組彙報時教師板書今天的收穫。板書如下:

眼睛和眼鏡

1、眼球的結構。

2、眼睛看物的原理。

3、近視眼的成因和矯正。

4、遠視眼的成因和矯正。

5、探究無止境

教師可以適當介紹恐高症和患近視眼的人老了,他很可能既是近視眼,又是老花眼。戴上邊是凹透鏡下邊是凸透鏡的鏡片。介紹激光治療近視的原理。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求知慾望,激起學生保護眼睛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發展理念。

1、作業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設計如下作業:

(1)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的三道題。並根據科學世界的知識測一測爺爺奶奶老花鏡的焦距,計算度數。

(2)你還想知道什麼?

這樣的課後學習,把過去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轉向讓學生經歷知識探索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

總之,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投入到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去,嘗試發現問題的方法,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體味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本節課設計的主題;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敢於創新是本節課學生活動的行動指南。

説課稿 篇10

教材分析

《春天的雨點》是義務教材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寫人記敍文。文章記敍了烏漢娜老師為上課走神的學生達麗瑪補課並護送她回家的事,讚揚了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這位學生的祟高的職業道德。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兩條思路寫。一為達麗瑪“走神”——“知錯後悔”——“發誓”——“專心”。二為烏漢娜老師“發現”—— “補課”——“放心”——“護送”。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文章對烏漢娜老師這個主要人物,主要是通過外在行為、語言、神態的描述,她的思想認識、心理活動沒有提及。要讓學生感受烏漢娜老師的優秀品質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只能根據描寫烏漢娜老師的己知句子,去推測、體會老師對學生的愛。

再從整個單元來看,運用讀書記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是單元的閲讀訓練重點。《春天的雨點》是本單元的第2篇文章,還應進一步落實這一訓練點。基於教材的特點和單元閲讀訓練重點,本文的重點應是運用讀書記號抓住描述烏漢娜老師的有關句子來了解烏漢娜老師的內心世界,感受教師的優秀品質,並懂得學習要專心致志。同時,文中對達麗瑪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的描述也不容忽視。達麗瑪從走神一專心致志聽講這一變化的過程恰恰具體地反映了漢娜老師付出的愛產生的巨大作用。文章的難點是課文結尾部分的理解。它以散文的筆調,以象徵、比喻的手法點出主題、總結全文,含義深刻,在教學時可把第三大段作為突破口,設計訓練,發展思維,陶冶情感。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學生知識水平,我將分2課時進行教學,並分別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第1課時:(1)學會12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2)能按教師的提示給課文分段。(3)讀通課文,瞭解文章大意。(4)通過研讀描寫烏漢娜老師的重點句子,體會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崇高的職業道德。

第2課時:(1)能劃出描寫達麗瑪言行的句子。(2)通過研讀描寫達麗瑪的重點句子,體會達麗瑪知錯就改的品格並理解達麗瑪從走神一專心致志聽講這一變化的過程恰恰具體地反映了漢娜老師付出的愛產生的巨大作用。(3)能説出文中兩處省略號的作用。(4)理解第3段中“春天的雨點”的雙重含義。 (3)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以及烏漢娜老師和達麗瑪的對話,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下面我説説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 運用讀書記號劃出描寫烏漢娜老師的句子,感受她對學生的愛。教學難點 :學生掌握知識(領悟崇高師德)的過程。教法:指導學生運用讀書記號找出重點句子。學法:嘗試運用數學論證法分析重點句子。

教學流程

一、情境法導課

上課依始,我播放了自己製作的FLASH影片《蘭色的蒙古草原》 ,把學生帶入了課文意境。這篇文章的題材切近學生的實際,有極大一部分學生有過達麗瑪一樣的經歷。因此課伊始我對學生説:“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春天的雨點》。哪些同學有過達麗瑪類似的情況?下面我們把自己當作達麗瑪來學習課文。”這樣導課,可以喚起學生的回憶,引起學生對文章人物的關注,使他們進入最佳的情緒狀態。

小結課文後,我指出:像烏漢娜一樣的老師,在我們祖國是數不勝數,也包括今天在座的聽課老師。讓我們一起歌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以表達我們的尊師之情吧!(播放音樂)

二、目標導向

向學生交待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可以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實施目標

這一環節是影響目標達成度的關鍵,我以循序漸進為原則,準備分三步進行教學。

1、學習生字詞語,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2、分組學習讓學生劃出最能表現烏漢娜老師關心愛護學生的句子,並説説你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麼。

3,嘗試用數學“論證法”的方式進行交流。

標籤: 説課稿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lj8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