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三年級科學《物質變化》的説課稿範文

三年級科學《物質變化》的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科學《物質變化》的説課稿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科學《物質變化》的説課稿範文

三年級科學《物質變化》的説課稿1

一、教材作用及地位

《物質的變化》選自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第五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學習物質運動與變化的主要內容。教材從物質是在不斷的運動的出以,主要闡述了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及規律。整個結構安排嚴謹,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符合初中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和構建主義教育論的認知規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領悟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掌握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並將這些方法應用到實際。此外,本節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還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是對以前學過的簡單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深化和拓展,啟下是為以後學習酸鹼中和反就等一些複雜的化學變化作好鋪墊,同是也為深入學習高中、大學中的完整、系統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目標不是一維線性的,而是多維的,這點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認知目標

2、技能目標

用語言描述實驗現象,解釋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通過……強化學生的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圖文材料的分析,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學生的自主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用科學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3、情感目標

通過科學史的教育,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好學的精神。

體驗科學實驗在科學發展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探究的思想及對科學的熱愛。

通過對……的學習,樹立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後的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意識,樹立科學就在生邊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本節課主要通過物質變化去討論自然界的變化,重點是要學生掌握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由於初中生還缺乏一定的理性認識,對於通過硫酸銅晶體變化尋找物質變化證據,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我認為本節課的難點是分析硫酸銅晶體的各種變化。

四、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過一些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已經具有物質變化這種思想,但由於抽象思維不夠,感性認識佔方導地位,學生很難自已去總結物質變化是有規律,此時教師要在課堂上加以點撥,使學生樹立這各思想。而且此期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思路較開闊,空易在課堂上提一些有意義或無意義問題,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這點,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五、教法及學法的選擇

要實現教學目標,必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而教學方法又與教學內容的特點相結合,該用啟發則用啟發,該用探究則用探究。而且現代課堂教學要實現四個轉變,由知識中心-教學方法轉變,教師中心-學生中心,讀科學-探知科學,獨學-協作學習轉變。本節課中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及規律可讓學生自主討論,教師進行啟發,所以本節課採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層層設疑,指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分析,化複雜為簡單,變抽象為直觀,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便於學生理解與掌握。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穿插生動的圖片和動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取的良好的教學效果。説學法指導。根據教法的設計,我們採取相適應的學法,主要安排學生的閲讀技能的訓練,討論交流訓練,和科學探究的訓練,以及人的協調觀念的樹立和美好情感態度的養成等方面。從而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

六、教學程序

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讓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展示:小樹長成大樹、水從高處流向低處、火柴燃燒的多媒體動畫。

問:從中你能得到什麼信息?

學生討論

總結答案,引出物質的變化這個概念。

問:如果萬物是靜止的,那世界會是怎樣?

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多媒體動畫能引起同學的興趣,且通過“如果萬物是靜止的,那世界會是怎樣?”這一逆向問題,不但可以加深同學對物質變化的影響,還可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

(二)、引導啟發,提煉知識

展示:一組物理變化和一組化學變化的圖片

問: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學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讓學生明白化學變化是因為分中的原子發生了重新組合。

問:圖片這些物質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根據圖片,會回答説,這些物質分別發生了顏色變化、形態變化、形狀變化、產生了氣體、產生了沉澱等,從而得出物質變化的現象及證據。

設計意圖:這種通過多媒體途徑和學生的自主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和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展開思考,以利於他們獲取正確的知識,從而落實本節課的重點。

(三)、動手參與,強化思維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硫酸銅晶體、酒精燈、試管等實驗設備。

學生動手完成課本中的實驗並記錄相關的現象。

教師在此時要強調安全操作,並對錯誤的操作給予指正。

完成實驗後,學生思考討論,硫酸銅晶體具有哪些性質?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參與,可引起他們的興趣,加深對研究物質變化的方法的掌握,從而突破難點。

(四)、反饋鞏固,知識遷移

學生結合實際生活,舉例,身邊哪些發生了物質變化及其證據。

教師補充,光合作用產生氣體、電燈發光發熱等一些生命變化和能量變化。

問:怎樣檢驗Pro?

經過討論,學生完成課本中蛋清與硫酸銅反應的實驗,並觀察現象,從而讓學生明白,利用物質變化產生的現象可以鑑定出一種物質。

三年級科學《物質變化》的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即產生了新物質,而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如何判斷,這就要求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來作為判斷新物質產生的依據。本課內容是繼前一課《我們身邊的物質》之後,從更深入更科學的角度繼續研究物質的變化。

二、説學情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來對科學課的學習,學生已經逐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來看,他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有着較強的探知,而本課所要接觸的是沙子、黃豆及白糖,這是他們所熟悉的物質,這就更能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學習,同時這也符合“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這一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三、説目標

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進行某些探究性實驗。就這種情況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它們的區別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

2、過程與方法:學習用篩網分離混合物,學習用蠟燭給白糖加熱。

3、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緻並實事求是地彙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明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觀察白糖加熱的變化。

難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過程,並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

為了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在課前作了充分的準備:

各小組要準備兩項實驗的材料。實驗一:一杯沙子、一杯豆子、兩張白紙、一根攪拌棒、一個篩網、一份實驗記錄單;實驗二:一盒火柴,一支蠟燭,一個小鐵勺,一小包白糖,一杯清水,一個盤子,一份實驗記錄單。

四、説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主行為建構而獲得的。結合這一理論,以及教材內容,我覺得本課應該採用以教師引導啟發為主,講解示範為輔的教學方法,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探究活動,並進行充分的交流討論,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預測——實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現象。這對他們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有很大的幫助。同時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知識要點,構建知識框架。始終把握“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突破“教師中心”。實驗結束後,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彙報,在交流中就探究的過程進行一定的闡述,從而提高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為在尋求科學表達的同時,也是學生在進行科學思考的過程。

五、説教學程序

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導入新課環節,實驗探究環節,總結特點環節和拓展延伸環節,四個環節來展開教學活動的。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我採取複習導入的方式開始教學: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身邊的物質》,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並且物質總在不斷地變化。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實驗來探究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從而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這種直接導入的方式簡單明瞭,又能給學生留下懸念,學生的求知很快地被激發起來了。

接下來進行第二環節:實驗探究

這個環節有兩項實驗活動:第一項活動是混合沙子和豆子,這個活動是鋪墊;第二活動項是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這個活動是重點。

先進行第一項實驗活動混合沙子和豆子。為了比較,我引導學生先從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別放在紙上進行觀察,看看沙和豆子本來是什麼樣的。這裏要鼓勵學生儘可能從多方面進行觀察,例如沙和豆子摸起來感覺怎樣?聞起來有什麼氣味?看起來是什麼顏色、什麼形狀的?混合前的觀察,是作為判斷混合後沙和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的重要依據,所以要求學生要對觀察的結果作簡單的描述。

然後,我會讓學生猜一猜混合後,沙和豆子會發生變化嗎?通過猜測活動,既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先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思考的習慣,也讓學生知道了猜測要有事實作依據。接下來,我讓學生把從杯子裏再分別取出一些沙和豆子倒在空杯中進行混合、攪拌,同時提醒學生要注意觀察,看看沙和豆子發生了變化沒有?並將他們觀察到的現象描述出來。

接着我提問:“混合後,有什麼方法可以檢查沙和豆子是不是發生了變化呢?”引導學生運用“用篩子篩”這個常用的分離方法來分離混合物。分離後,我會指導學生進行細心的觀察比較。有些學生會糾纏於某些細微的變化,比如混合過的沙子裏有一點豆子碎渣等,這是值得肯定的嚴密細緻的態度。但我要啟發學生,這些現象只説明沙和豆子混合後在形狀、大小等方面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特徵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我覺得,這種分析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認識。最後,我小結並板書:混合沙和豆子,我們觀察不到它們有明顯的變化,説明混合以後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接下來,進行第二項實驗活動: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我會用上一個實驗的結果做引入:“混合沙和豆子,我們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那加熱白糖會怎樣呢?”

我先讓學生觀察白糖的特點,並記錄在表格中;然後引導學生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將他們的預測結果填寫在記錄表中。在這裏,我會鼓勵學生大膽預測,激起他們強烈的探究興趣,為後面的實驗觀察服務。接着,我藉助課件,講解“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並作示範。由於這個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我的講解過程要力求清楚明白。

然後,各小組開始給白糖加熱,並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活動當中,我會注意控制課堂紀律,以防突發事件的發生。

實驗做完後,學生要交流觀察到的白糖的變化。

在這裏,我要讓學生以嚴謹的態度來表達、交流自己觀察到的現象。交流時,引導學生從狀態、顏色、氣味三方面的變化來進行交流。觀察白糖的變化過程,首先是固體的白糖變成了液體的白糖,然後繼續加熱,白糖的顏色逐漸加深,最後變成有焦味的黑色固體。這時我會提問“黑色固體是不是原來的白糖呢?”在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學生的意見可能會產生分歧,於是我會提醒學生從形狀、顏色、氣味上來判斷。我可以啟發學生白糖能在水中溶解,引導學生用“溶解”的方法來判斷它是不是白糖。結果證明,黑色固體不能溶解在水裏,所以它不是白糖,這説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物質。這時我會着重強調,這種變化是特徵、性質上的變化。而這種黑色固體,科學家也早就通過實驗證明了是——黑炭。

緊接着,我會將教學活動引入到蠟燭燃燒的變化上來。由於觀察的侷限性,我會出示課件讓學生了解蠟燭在燃燒過程中的變化。最後小結並板書:加熱白糖,蠟燭燃燒都產生了新的物質。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兩個實驗的有序展開,學生的探究興趣層層遞進,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學習熱情。通過上述活動,讓學生對物質的變化有了很深的感性認識。

這時,我便趁熱打鐵,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總結特點。

在這個環節中,我要把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概括的階段。

我會先由混合沙和豆子的實驗,引入“物理變化”這一概念;再由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引入“化學變化”這一概念。接着,我會總結這兩種變化的特點:物理變化只在狀態、形狀、大小等方面發生變化,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而化學變化也常常在狀態、形狀、大小等方面發生變化,但關鍵的是它產生了新的物質。所以它們的區別就在於:是不是產生了新的物質。行課至此,我已經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最後一個環節:擴展延伸。

這個環節,我會組織學生討論:在白糖加熱和蠟燭燃燒的過程中,僅僅發生了化學變化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會認識到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常伴隨着物理變化;或者説,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為了加深學生對兩種變化的理解,我設計了一些習題,讓學生找出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變化中既有化學變化又有物理變化。最後,通過小結讓學生知道自己身邊到處伴隨着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和發現,就能在身邊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這種結束語既鞏固了新知,又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同時我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圓滿達成。

最後來我説説板書設計。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沙和豆子混合沒有產生新的物質物理變化

加熱白糖產生新的物質化學變化

以上,我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五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jnn9w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