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三角形中的邊角關係》説課稿範文

《三角形中的邊角關係》説課稿範文

各位老師大家好!

《三角形中的邊角關係》説課稿範文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三角形中的邊角關係》。在平面圖形裏,三角形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多邊形,,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還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實驗和聯繫生活應用方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知識打下基礎。

為了迎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2.瞭解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會按邊將三角形進行分類.

3.掌握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並能利用這個關係解決簡單的數學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擺一擺等操作活動,探索並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掌握判斷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並運用此方法解決有關問題.

3.在實驗活動中,經歷 “猜測——驗證——結論”這一探索問題的過程,培養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探究三角形的邊角關係問題,激發好奇心,激發求知慾.樹立幾何知識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意識.

2.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探究興趣,並感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瞭解三角形的`分類思想。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探究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

教法設計:

針對平面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法、實驗法、比較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學法安排: “喚醒人實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在設計課程方案時,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做、議、練、想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議論紛紛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下面是我的教學過程設想:

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生成“經驗和自然是相互聯繫的”,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可以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喚起學生已有的經驗積澱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這也就是引入部分利用姚明跨欄3米是否虛實的旨意所在。接着在從生活實物中抽象具體的三角形從而揭示課題。

數學問題—在探究中解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的發現是始於問題,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就該從問題開始,因此,我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敢於質疑,勇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通過認識屋樑框架圖來感知三角形,緊接着通過視頻藉助多媒體展示從共性與個性兩個角度來科學的認識三角形與等腰三角形,水到渠成的將三角形按邊進行分類。通過觀察到比較將三角形由感性到理性達到一個認識上的飛躍。有了科學的認識我們再返回生活來解決問題,所以下一步我通過學生做一做、議一議環節來探究性質。實驗法初步感知結論討論交流發現規律。理性與感性的驗證互相結合,從而使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形成結論。即: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的任何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

數學評價—在做中體現練習法鞏固新知,數學規律的形成與深化,不僅靠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訓練,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2、拓展練習;

3、課堂延伸;

目的是為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面對全體的情況下,促進學有餘力的學生的思維發展尤其是數學思想的養成。

數學歸納—在自查中形成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在最後我讓學生給自己本節課的表現進行合理的評價。

最後設計的綱要信號式的板書,簡明扼要,一目瞭然,重點突出,讓教學內容對學生產生暗示效應,使教學的信息濃縮。

本課設計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本設計中“教師怎樣教”是圍繞“學生怎樣學”來進行的。整個設計充分估計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舊經驗,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困難與學習情趣,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整個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及時點撥,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教學過程跌宕起伏,問題逐步深化,學生思維逐步擴展,使學生在愉快、主動中得到發展,使“教案”變成了“學案”。

2、學習是學生的“創造”活動。愛因斯坦説過:“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創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説,創造力是科學研究的實在因素。 ”學生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而獲得知識,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同時也可以獲得“創造”的才能,誘發創造興趣,有利於創造精神的培養。

3、注重學習情感因素的培養。學習不單純是智力的活動,同時還有情感的參與。情感與智力有着密切的關係,如果智力負載着豐厚的感情,那麼智慧所表達的內容就具有強大的滲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

總之,我覺得在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認知興趣,強調創造的快樂,寓教於樂,理智與情感融合互補,學生才會學得愉快,才有利於貫徹素質教育精神。

標籤: 邊角 説課稿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dkmjy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