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説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1

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説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説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説,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説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説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閲《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有感情朗讀;

2、品味語言;

3、感悟人生

(三)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餘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範朗讀

3、教師範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並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並總結出朗讀要領: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

4、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藉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並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

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着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4、 為什麼説“枯乾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着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着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

探討完以上問題後,學生帶着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聯繫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嚮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嚮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藴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六)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後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2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下面我就按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四個部分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個初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則做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2.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學重難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體會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4.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説教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説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研讀賞析: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體驗反思: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佈置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板書設計:

人—— 山—————— 到————————————海

鐵青、無數——————到達——————————全新的世界

(困難挫折)

奮鬥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鬥目標(理想的世界)

初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3

一、説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承擔着單元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體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它的體裁是現代詩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課文內容:《在山的那邊》選自《長江文藝》,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藴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二、説教法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對作者簡介和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導學生理解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敗,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目標一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方法

總體思路:結合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設計,我對具體教學法做如下考慮:

1.以創設情境法為主,通過完成征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展示詩人的追求想忘的過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點。

2.採用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採用啟發點撥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針對教師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

3.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恰當地利用教案、多媒體。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品味詩歌美好的詩情和理解詩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內心。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鑑於此,我採用完成征途和板書設計創設情境,抓住詩歌關鍵語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難點。

6.教學課時:8分鐘

三、説學法

新大綱對於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地位問題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教學該課,我在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上做以下思考:

1、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2、知人論事,通過把握作者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分析詩歌重點語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汲取、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情境導入、作者簡介、重點賞析、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五個步驟。

1. 情境導入

通過學生回憶親身登塔頂的經歷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設計,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對遠方追求的想望中,體現了創設情境法的教學。

2.作者簡介、

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詩人的背景知識,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點賞析

教師針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進而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採用啟發點撥法。

4.課堂小結

5.佈置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練習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他也要求要積累生詞,所以我安排了兩個小作業,目的是紮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

五、板書設計

通過起伏的結構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的感情起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vw2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