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蜜蜂》的説課稿

《蜜蜂》的説課稿

《蜜蜂》是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蜜蜂》的説課稿”,希望能幫助到您。

《蜜蜂》的説課稿

《蜜蜂》的説課稿(1)

設計意圖:

活潑好動是幼兒的天性,而如何把這種天性發揮到一個受益的層面上,使幼兒在動的過程中得到各種有利身心健康的體會。而奧爾夫正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讓幼兒在身體動起來的同時,又培養其對音樂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得到一種欣賞美和表現美的情感體會。託班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對於奧爾夫的體會也許是空白的,正是打基礎最好的時機,對奧爾夫這種藝術能力培養是十分急需的。

針對託班幼兒肢體動作發展的程度,以及託班幼兒從未接觸奧爾夫的這一現況,設計了託班奧爾夫《蜜蜂》。以學習奧爾夫動作中基本動作小碎步為課題設計的中心,讓幼兒在體驗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的快樂情景中,學習舞步小碎步,當一隻快樂的蜜蜂,能感受音樂節拍做動作。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學習奧爾夫的興趣,學習並認識基本舞步小碎步和蜜蜂飛舞的姿態。

2、辨別不同的樂段,表現不同的動作。

活動準備:

奧爾夫音樂《蜜蜂》,蜜蜂圖片兩張,絲巾若干、道具花若干。

活動過程:

一、暖身活動

開場舞

1、大家一起圍圈隨音樂拍拍手。

2、大家一起圍圈隨音樂節奏踏踏腳。

3、全體手拉手圍成一個圈慢慢後退成大圈。

4、全體手拉手慢慢前進成小圈。

二、出示蜜蜂圖片引出主題。

1、師:小朋友們,今天有許多客人老師來和我們一起上課,我們一起來和客人老師問個好!(客人老師好!)老師還帶了一個特別的朋友來和大家認識呢!

2、出示蜜蜂圖片一,播放歌曲《蜜蜂》。

蜜蜂蜜蜂生得真美麗,頭帶着金絲身穿花花衣。

你愛花兒花也愛你,你會跳舞花又甜蜜。

三、學習基本舞步———小碎步。

1、師:蜜蜂漂亮嗎?

2、出示圖片二哪裏漂亮了?

3、師:蜜蜂是怎麼飛的呢?

幼兒自由想像各種蜜蜂飛的樣子,教師總結:

1、飛的時候後跟離地,小腳尖點地,飛起來的時候輕輕的,小腳輕輕點地踏步。我們把這種腳的動作叫做“小碎步”。

2、教師示範飛這邊飛那邊,飛高飛低;轉圈;中間間接音樂蹲下來休息。

3、請能幹的小朋友上來和老師示範表演。

4、全班小朋友配上音樂跟隨教師一起來表演一遍小碎步。

四、圍繞花朵飛舞

1、教師示範跳一小段蜜蜂舞

師:我們的小朋友真能幹,下面老師來當蜜蜂媽媽,你們來當小蜜蜂,蜜蜂們!媽媽會跳一支蜜蜂舞,學好這個舞以後你們就可以跟媽媽去花園啦,先來看媽媽跳蜜蜂舞!(教師出示綁着紅黃藍三種顏色花的凳子,圍着花朵跟隨音樂完整演示,以花朵佈置一個花園的情景,激發幼兒學習蜜蜂的慾望。)

2、請三名幼兒跳蜜蜂舞

師:這支蜜蜂舞好不好看,請兩隻能幹的蜜蜂上來和蜜蜂媽媽一起來表演蜜蜂舞吧!(兩個小朋友上來跟隨音樂一起表演奧爾夫)

3、集體跟音樂跳一遍蜜蜂舞

師:蜜蜂們,我們一起來為去花園跟音樂跳蜜蜂舞吧!(以提問引發幼兒思考及學習蜜蜂飛的興趣,在幼兒自己想像飛、的動作後,教師總結動作,並以蜜蜂跟蜜蜂媽媽學本領這一情節,來帶領幼兒跟隨音樂做相應完整的奧爾夫動作。

五、持絲巾飛舞動作

師:我這裏有很多花衣裳,蜜蜂們穿上花衣裳跳舞吧!教師示範拿絲巾。

每人有一條~2條絲巾,在教室內自由飛舞,一下高一下低。(請注意不要再原地,儘量讓幼兒有空間感,在中途可略作停頓。樂句共4個樂句,在第三樂句時,蹲下當花,其餘走動。

六、結束活動。

下課律動搖:轉轉轉,跳跳跳,今天上課真有趣,謝謝老師謝謝你呀,上課真有趣。

工作要領:自己轉圈、原地跳躍、踏腳拍手、把手自放在眉上做敬禮狀、雙手高舉原地轉圈。

《蜜蜂》的説課稿(2)

一、説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了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弄清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二、説教學目標

這節課是本篇課文教學的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是瞭解主要內容,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三、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瞭解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試驗是怎麼做的。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是採用以下的步驟進行教學法的: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導入本課。

(二)精讀課文,探究結果

1.激勵學生多遍朗讀第3.4.5自然段。

2.感知主要內容。説説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

3.討論辨別。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兩隻,能不能説蜜蜂有辯論方向的能力?

4.再讀再思,深入理解。

(三)賞讀片斷,表達感情

1.教師引導。小蜜蜂真了不起!你們覺得小女兒告訴爸爸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再想一想,當作者介紹“二十隻蜜蜂中,十七隻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時,心情又是怎樣的?

2.學生自讀體會。

(四)回顧課文,感悟作者嚴謹的科學作風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讀,畫出體現作者嚴謹科學作風的詞句。

2.思考推測:另外三隻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齊讀課文,討論交流:從法布爾身上,你學到了什麼?

(五)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蜜蜂的有趣知識?將你搜集到的蜜蜂或其他昆蟲的相關知識與同學們一同分享。

《蜜蜂》的説課稿(3)

《蜜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方式寫了法布爾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文章首先介紹了問題的產生,即“聽人説”“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它被拋棄到哪裏,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接着用了較長的篇幅介紹他在女兒的配合下進行了蜜蜂能否辨認方向的試驗。最後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説教學理念:

教學本文緊扣本單元“留心觀察,善於發現”這一專題,一方面採取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弄清作者為什麼做試驗,試驗是怎麼做的,最後結論是什麼,同時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研究作風;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讓學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多動腦思考,每個人就會有所發現,有所收穫。

説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

1、反覆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項什麼試驗,得出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出的。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法布爾的留心觀察和善於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3、積累好詞佳句。

説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項什麼試驗得出什麼結論,是怎麼得出的。難點是體會法布爾的留心觀察和善於思考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説教法、説學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參與式教學法,閲讀感悟指導法,討論探究法。學生們通過不同方式的閲讀,互相合作交流,觀看多媒體課件,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説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複習導入共設計了兩個知識點:

1、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設計主要重視了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共設計了3個小環節。

1、法布爾為什麼要做這個試驗呢?

2、同學們,我們校園裏有一朵花,它的花瓣與眾不同,是五顏六色的。聽到這件事後,你想説什麼?或做什麼呢?

3、法布爾在聽説了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後是怎麼做的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是因為抓住重點詞語感悟文本是三年級閲讀訓練的重點,但也常常是三年級孩子的一個難點。為了降低難度,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聽説”一詞的含義,我在此環節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在聯繫實際的深刻體會中感悟“聽説”所藴含的法布爾求實的作風。

三、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共設計了8個小環節。

1、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呢?,用筆畫一畫他所做的事。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而在默讀中邊讀邊畫,可以促進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

2、抽生彙報他所做的事,能用上“先??接着??然後??最後??”連接詞。再給你的同桌説一説吧!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是因為對於較複雜的內容,交給學生用一定的句式組織語言,把語言的實踐與內容的感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再練習説話,為學生在寫作中能有序組織語言打下了基礎。

3、再次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去掉文中的一個步驟行嗎?再在小組裏討論一下。然後全班彙報。(體會法布爾嚴謹的科學作風)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是因為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段落之一。也是充分體現法布爾嚴謹的科學作風的段落。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組討論與全班交流可以讓學生在生與生、師與生的合作學習與交流中,逐步學會閲讀。

4、讀到這裏如果你是法布爾你覺得蜜蜂會飛回來嗎?

5、假如你是作者,聽到蜜蜂回來了你的心情會怎樣?

6、作者和小女兒此時的心情你想用什麼詞來形容?(激動)你認為怎樣讀才能表達他們的心情。

【設計意圖】抓住朗讀訓練點,充分地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在讀中感悟人物內心。

7、已經有兩隻蜜蜂回來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結論呢?為什麼?

【設計意圖】這部分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層次的體會法布爾對科學的嚴謹。

8、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飛回來了,能説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了嗎?還有三隻蜜蜂去哪了呢?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在學生多元化的解讀中,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同時又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四、反覆朗讀第一段。

1、出示第一段,改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是因為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這個結論並沒有在文章中直接呈現,此時,通過對第一自然段的改讀,及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句三讀,使學生從中得到了感的遷移,情的激發,智的啟迪。從而體察作者透過文字傳遞的感情。

五、學習最後一段。

1、除此之外,法布爾還得出了什麼結論。(齊讀最後一段)

2、根據學生的提問,着重理解“本能”的意思。並舉例説明。

3、自由讀讀資料袋裏的內容,裏面説的蜜蜂會跳舞,它們就是這樣認路的嗎?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呢?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本課正好適合對學生創造潛能開發、科學態度和方法薰陶的培養,因此,緊扣末尾這一結論,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再生疑,促使學生去主動發現、自主地探究。

六、拓展延伸:

出示奧地利生物學家費裏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學們對蜜蜂的知識感興趣,可以去查查資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設計意圖】資料的適時補充,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距離孩子年代久遠的事實,從而更好地感悟法布爾求實嚴謹的科學作風。

七、作業佈置:

1、造句:

儘管……但……不是……而是……

2、留心觀察你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也來寫寫它吧!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三點:

一、完成了教學目標,把握住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注重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加強了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寫作能力的指導。

三、嘗試用參與式教學,注重了學生合作、思考、探究能力,促進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的好習慣。

不足之處是:

一、教學基本功不夠紮實,尤其在板書的設計上還需多下功夫。

二、教學環節的過渡上還不夠嫻熟,需以後多鍛鍊。

三、在引導學生探究方面要更多的把機會讓給學生,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沒有留給學生在課堂上動筆練習的時間。

當我提出“假如你是法布爾,你放飛了蜜蜂后你會想些什麼?”“飛回來了十七隻蜜蜂,其餘的三隻去哪兒了呢?”一個開放型的問題卻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我真實的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更值得我思考的是,對於這一類教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我們又該如何妥善處理才能使它更好的服務於我們的課堂,服務於我們的學生呢?

以上説的不對的敬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蜜蜂》的説課稿(4)

一、説教材

我講的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四課《蜜蜂》,課文作者是法國生物學家布爾。他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課文敍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説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蜜蜂窩內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了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邊,“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然後寫“我”途中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8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後準確無誤的回到了家;最後寫結論:“我”尚無法理解蜜蜂為什麼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在進行語文能力訓練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13個生字,掌握“扔、劣、免、棄、悶、證、阻、環、擁、沿、括”11個生字。

2、閲讀課文,知道法布爾是通過怎樣的實驗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的。

3、在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紮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

2、通過各種朗讀訓練,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學習法布爾提出問題和用實驗證明問題的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紮實認真對待科學的態度。

二、説課程標準

1、《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初步具有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因而課前,我讓學生多渠道收集有關蜜蜂的資料,這既為上課做好了準備,也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新課標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繫,要求課堂與生活進行有效的整合,因而,在本課的教學中,和積極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作者那種認真觀察、用心思考、對待科學嚴肅、實事求是的作風。

3、新課標尤其強調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實現素質的全面提升,因而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着力創設情境,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入情入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從而優化自身的綜合素養。

4、新課程尤其倡導要培養學生的個人意識和團體協作能力,在多維互動的學習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中,我多次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個體感悟的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如小組討論:A實驗的過程,考慮周全嗎?能不能少掉一環節?B你從法布爾身上學到了什麼?

三、説教法

教為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所以我將採用以下三種教法:

(1)談話激趣法

在學生交流所蒐集信息的基礎上,我適時談話激趣撥動學生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在課堂中,我會利用精煉的語言,或指導,或點撥,或解疑,或釋惑,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2)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課文,體驗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與文本展開零距離的對話,實現“三維一體”的教學。

(3)讀書指導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通過“初讀、精讀、賞讀、活讀”等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上幾個來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四、説教學過程。這課書的教學過程,我總的分為7大板塊。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先出示介紹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學生可以補充)

2、師問:你知道為什麼法布爾能夠成為昆蟲學家?你知道他是怎樣進行觀察實驗的嗎?

3、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詞,指明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拋棄”、“扔到”、“貨輪”可讓學生做動作理解。

如:“避免”、“一擁而出”、“惡劣”、“阻力”、“包括”、“沿途”、“豐富”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自己理解;

如:“證實”、“悶了”、“憑藉”合文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另外學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如:“眺望”、“觸到”、“逆向”等小組內理解。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只有讀正確、讀通順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引導學生交流法布爾進行“蜜蜂”實驗的目的、過程和實驗得到的結論。

3、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進行交流,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引導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

(1)我明白了無論蜜蜂被拋棄到哪裏,總是可以自己回到原處。

1(讓學生找出能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能力的有關語句。)

把蜜蜂放在紙袋裏,帶它們走了二里半路;(引導學生明白從距離上説明在這樣的距離範圍內蜜蜂回到蜂巢沒有問題。)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窩裏捉了四十隻蜜蜂”、“有二十多隻蜜蜂受到損傷”、“有十七隻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它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從數量上説明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風。”、“沿途盡是一些陌生的景物”(從環境上説明,情況很複雜,對蜜蜂認路增加了難度。)

4“蜜蜂們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説明蜜蜂辨認方向不是像我們人類一樣選擇大的景物作為參考,並出示課後第二題,地一句話,學生理解着重號詞語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點是實驗的過程,其它兩項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表達一下。(同時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4、討論:讀了課文,受到怎樣的啟發?

引導學生説出:

A:辦事應該像法布爾那樣仔細認真;

B:從文中可以看出,法布爾是一個充滿愛心與同情心的人。

……

5、師:我們身邊有多少司空見慣的現象?我們也曾產生過多少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像法布爾一樣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們也能一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6、整體回顧全文。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教學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識記“劣、悶、證、阻、環、擁、括”;用比較形近字的方法識記“扔(仍)”“免(兔)”“棄(弄)”“沿(沒)”。注意“扔”的右邊“乃”不要寫成“及”;“免”字不要多一點寫成“兔”;“棄”字不要少寫一點,上面寫成“亡”。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師:許多動物有着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説説對課後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六)、總結:

大科學家法布爾以嚴謹求實,積極探索的科學態度,認真研究蜜蜂辨認方向的本能,給我們的啟示是每一個人都要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要從小培養自己的科學素養,積極探索,為科學事業貢獻力量。

(七)、課後作業

1、完成相應習題。

2、選做:讀讀《昆蟲記》這本書或選段。

3、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計

26、蜜蜂

驗證內容蜜蜂辨認方向的能力

驗證過程①選40只蜜蜂,做上白色記號。其中20只受傷了。

②把蜜蜂帶到兩裏外放。

驗證結果20只沒受傷的蜜蜂中有17只飛回來。

標籤: 蜜蜂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48xy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