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白楊禮讚》的説課稿3篇

《白楊禮讚》的説課稿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楊禮讚》的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白楊禮讚》的説課稿3篇

《白楊禮讚》的説課稿1

一、説教材

《白楊》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一單元第一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以白楊為線索寫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着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謳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作者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在心理描寫上則是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敍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感情的波瀾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繼續學習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二是體會課文是怎樣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對西部的瞭解。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白楊樹的外在特點感悟其內在品質;難點是體會寫法,感悟樹的某些特點與人的某些品質之間的相通,相似之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新、撫摸”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4、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

三、教學設想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課標的訓練重點,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精心創設情境,通過師生、生生互動,讓學生帶疑讀書。以文本為載體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潛心會文、披文入情,既積累豐富的語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採用以讀促學的方法,利用電教、討論、合作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型、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課文的內容。

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畫、説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四、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趣

1、師:在廣袤的大西部生長着一種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樹,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樹嗎?(板書課題)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白楊樹的資料。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課始通過師生的談話,激發學生了解白楊樹的興趣,做好學文的情感鋪墊。

〈二〉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

把課文讀通、讀順,畫出不理解或不會讀的字詞。

思考:課文按什麼順序寫?寫了什麼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閲讀。因此本環節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通、讀順,理清文路為下一步的學習埋下伏筆。

〈三〉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因此本環節我是這樣設計:

1、默讀課文畫出直接描寫白楊樹特點的句子。

2、把所畫的句子多讀幾遍體會白楊樹的特點。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不擇環境、不懼災害、茁壯成長

3、(播放課件)這裏常年乾旱,經常有沙塵暴出現,風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這大戈壁上卻有一點新綠,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楊。再讀爸爸的介紹。用“不管…不管…總是…”想像白楊還可能在什麼地方生長。

4、指導分角色朗讀。(讀出孩子的天真稚氣,爸爸嚴肅中不失親切和語重心長的語氣。)

〈四〉品詞析句,體會人物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爸爸和白楊有什麼相似之處?爸爸只是在説白楊嗎?爸爸沉思些什麼,為什麼嘴角會露出微笑?找出課文的有關詞句加以體會。(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服從祖國建設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並小結:爸爸讚美白楊樹,實際也是在讚美千千萬萬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工作者。從而領悟借物喻人、託物言志的寫法。

〈五〉朗讀課文、昇華情感。

讓學生在解文悟情之後再回歸整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領悟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建設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並使這種情感在朗讀中得以昇華。

〈六〉總結課文,教育學生。

白楊的精神可貴,邊疆建設者們的精神更可貴,他們為建設祖國奉獻自己的光和熱。老師也相信,這兒的幾十棵“小白楊”也會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到祖國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設祖國。

〈七〉拓展延伸,推薦書目。

語文教師應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注重將課外的學習資源納入課堂。讓學生超越課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閲讀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這些對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學習這篇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閲讀詩歌《帳篷》並向學生推薦:矛盾的《白楊禮讚》,楊朔的《荔枝蜜》。

〈八〉説板書。

板書是文章內容的加工和提煉,是傳授知識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結合。因此板書要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和語文教學的思想性。

《白楊禮讚》的説課稿2

一、 教材的處理

《白楊禮讚》是省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要求是瞭解散文中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其作用,初步學會應用這兩種表達方式,提高寫作能力。這一單元要求是第三冊“散文中的記敍和描寫”的深化。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現代文除“能領會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思路”外,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白楊禮讚》這篇散文以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運用象徵手法,託物言志,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眾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烈,有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它那質樸的語言,新穎巧妙的構思,成功地運用象徵、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讚歎。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過朗讀訓練,品析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象徵手法。第二課時以討論和對比閲讀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本説案只説明第一課時。

據此,我把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領會文章所抒發的強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第三,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和意志。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託物言志,意藴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並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但初中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運用象徵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説:“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壯的畫面,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配樂朗讀,運用直觀形象的板書等等,以此促進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

當然,“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白楊禮讚》一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抒發的讚美之情,光靠讀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品析語言,品析文中反覆句從“那”到“這”的變化,品析排比反問句逐層擴展的象徵意藴(可以用替換的方法,換成陳述句加以體會)。還要品析“撲入”、“主宰”等傳神的詞語。

三、 學法的點撥與指導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

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

實施朗讀訓練。

1、 把握基調

把握基調對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讀出文章的內藴情感,必須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引導學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熱情讚美的感情基調。

2、 讀出感受

本文的朗讀基調確定以後,還要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並由此獲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讀,通過有聲語言表現出自己的感受來,便會進一步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3、 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和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三個反覆句,一組排比反問句,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四、 教學媒體的使用

主要運用錄音機、實物展示台、多媒體課件。

五、 教學程序設計

首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單調而無邊無垠的畫面,再接着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選用富於節奏變化的、雄健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

第二步,配樂朗讀,激發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課堂提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我所設置的問題是: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説一句話嗎?例如,“作者讚美了力爭上游的白楊樹。”……學生會很快找出並説出很多句子,以此瞭解白楊樹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追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學生討論後可以知道,是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部氣質等方面。

第四步,指導朗讀。重點指導第二節,學生自己揣摩3~5節。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

然後要求朗讀描寫白楊樹形美的段落。女同學讀第一層,要讀得清脆、柔美;男同學讀第二層,要讀得豪爽、有陽剛之氣。在哪裏分層,同學們自己去商量,怎樣才能讀出白楊樹的美,請大家自己體會。因為這裏的層次很清晰,學生完成應該沒問題。之後再追問一下劃分的依據,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

第五步,齊讀第7節,揣摩讀法。討論一組排比反問句的讀法。先要求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然後去朗讀,看效果怎樣。再讓學生思考,四個問句能否調換順序。讓學生明白,這組排比反問句的意思是逐層深入的。

之後再追問: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這裏卻寫了其他內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這裏採用了象徵手法。教師簡要介紹什麼是象徵,象徵與比喻的區別。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與象徵意義有無聯繫?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確,這是象徵的基礎。並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徵意義,形成板書。

第六步,品析語言,深化理解。引導學生品析“撲入”、“主宰”以及反覆句出現的“那”、“這”等詞的傳神之處,以及反覆句、排比局、比喻句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妙。採用“刪

一刪”、“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

第七步深情朗讀,課堂小結。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教師提出朗讀要求,全體學生深情朗讀全文。

第八步,佈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練習一,以及練習五。

六、 板書設計

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白楊禮讚》的説課稿3

一、 教材的處理

《白楊禮讚》是省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要求是瞭解散文中抒情與議論的特點及其作用,初步學會應用這兩種表達方式,提高寫作能力。這一單元要求是第三冊“散文中的記敍與描寫”的深化。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現代文除“能領會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與作用,理解思想內容與文章思路”外,還應“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白楊禮讚》這篇散文以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抒情線索,運用象徵手法,託物言志,歌頌了整個中華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嚴厲斥責了一些賤視民眾的頑固分子。愛憎分明,感情熾烈,有着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它那質樸的語言,新穎巧妙的構思,成功地運用象徵、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讚歎。

我的教學設想是,把本文的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通過朗讀訓練,品析語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象徵手法。第二課時以討論與對比閲讀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與議論的特點及作用。本説案只説明第一課時。

據此,我把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第一,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意境,領會文章所抒發的強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象徵手法。第三,感受中華兒女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與意志。

這篇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由物及人,託物言志,意藴深遠。因此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理解象徵手法的運用,並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但是初中生還是第一次遇到運用象徵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二、説教法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景、指導朗讀、品析語言等方法進行教學。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與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説:“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壯的畫面,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配樂朗讀,運用直觀形象的板書等等,以此促進學生的理解,使之進入情境。

當然,“文學的本質是始於感情而終於感情的。文學家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讀這篇文章,除了創設情景外,還要通過指導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

《白楊禮讚》一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抒發的讚美之情,光靠讀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品析語言,品析文中反覆句從“那”到“這”的變化,品析排比句、反問句逐層擴展的象徵意藴(可以用替換的方法,換成陳述句加以體會)。還要品析“撲入”、“主宰”等傳神的詞語。

三、説學法

朗讀教學是一種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它與其他能力的培養相輔相成。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透徹,朗讀才能傳情達意;對課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讀才會有正確的語音、語速、音量;對課文的詞句熟悉,朗讀才會有準確的發音、停頓、重音。朗讀又是學習語文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 實施朗讀訓練。

1、把握基調

把握基調對理解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讀出文章的內藴情感,必須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引導學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熱情讚美的感情基調。

2、 讀出感受

本文的朗讀基調確定以後,還要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並由此獲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讀,通過有聲語言表現出自己的感受來,便會進一步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3、 讀出節奏

文章的節奏,包括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與重音的體現等,通過節奏的訓練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在訓練中,我先把停頓、語速和重音的一般規律告訴學生,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本領。對某些特殊句式,如三個反覆句,一組排比反問句,則先讓學生討論其讀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樣讀才最能夠體現出文章的感情。

四、 説教學過程設計

首先,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北高原單調而無邊無垠的畫面,再接着播放白楊樹傲然挺立的雄姿。選用富於節奏變化的、雄健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使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

第二步,配樂朗讀,激發興趣。通過配樂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課堂提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我所設置的問題是: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用“作者讚美了……的白楊樹”的句式説一句話嗎?例如,“作者讚美了力爭上游的白楊樹。”……學生會很快找出並説出很多句子,以此瞭解白楊樹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追問: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讚美白楊樹的?學生討論後可以知道,是從生長環境、外部形象,內部氣質等方面。

第四步,指導朗讀。重點指導第二節,學生自己揣摩3~5節。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活動、獨立思考的機會。

然後要求朗讀描寫白楊樹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學讀第一層,要讀得清脆、柔美;男同學讀第二層,要讀得豪爽、有陽剛之氣。在哪裏分層,同學們自己去商量,怎樣才能讀出白楊樹的美,請大家自己體會。因為這裏的層次很清晰,學生完成應該沒問題。之後再追問一下劃分的依據,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

第五步,齊讀第7節,揣摩讀法。討論一組排比反問句的讀法。先要求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然後去朗讀,看效果怎樣。再讓學生思考,四個問句能否調換順序。讓學生明白,這組排比反問句的意思是逐層深入的。之後再追問:文章的題目是《白楊禮讚》,這裏卻寫了其他內容,是不是離題了。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這是託物言志的寫法。這裏採用了象徵手法。教師簡要介紹什麼是象徵,象徵與比喻的區別。再提問:文章第5節描寫白楊樹的外形特徵與象徵意義有無聯繫?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明確,那是象徵的基礎。並進一步追問這外形的具體象徵意義,形成板書。

第六步,品析語言,深化理解。引導學生品析“撲入”、“主宰”以及反覆句出現的“那”、“這”等詞的傳神之處,以及反覆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之妙。採用“刪一刪”、“換一換”等方法加以體會。

第七步,深情朗讀,課堂小結。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然後教師提出朗讀要求,全體學生深情朗讀全文。

第八步,佈置作業,要求學生完成練習一,以及練習五。

五、 説板書設計

白楊禮讚

茅盾

(雄壯、偉大) 生長環境 農民(質樸、嚴肅、堅強)

(力爭上游) 外部形象 白楊樹———(象徵)———人 哨兵 (傲然挺立 )

(倔強挺立) 內部氣質 (託物) (言志) 精神和意志(團結、上進)

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設計的原則是:求實、求新、求精。

(我的説課內容可能有許多不妥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標籤: 説課稿 白楊 禮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43k2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