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臘八節有關的古詩

臘八節有關的古詩

導語:臘八節到了,過了臘八就是年。關於臘八節的古詩有哪些?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臘八節有關的古詩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臘八節有關的古詩

臘八節有關的古詩

清·顧夢遊--《臘八日水草菴即事》

清水塘邊血作磷,正陽門外馬生塵。

只應水月無新恨,且喜雲山來故人。

晴臘無如今日好,閒遊同是再生身。

自傷白髮空流浪,一瓣香消淚滿巾。

晉·裴秀--《大臘》

晉時河東聞喜人裴秀,由魏仕晉,不覺又到歲終臘日,提筆揮毫寫出《大臘》詩一首:“日躔星記,大呂司晨。玄象改次,庶眾更新。歲事告成,八臘報勤。告成伊何,年豐物阜。豐裎孝祀,介茲萬祜。報勤伊何,農功是歸。穆穆我後,務蕾蒸黎。宣力菑畝,沾體暴肌。飲饗清祀,四方來綏。充仞郊甸,鱗集京師。交錯貿遷,紛葩相追。摻袂成幕,連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餚如林,有貨如山。率土同歡,和氣來臻。祥風協調,降祉白天。方隅清謐,嘉祚日廷。與民優遊,享壽萬年。”詩中描述了古代臘祭時,祭祀百神,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的好年景,感謝百神保佑萬事成功的場景。

北齊·魏收--《臘節》

詩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寫出了寒凝大地、數九隆冬時節,人們在桌上擺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謝百神的福佑,抒發久已宿居於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臘日》

詩曰:“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凌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温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温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

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詩曰:“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詩中寫道,雖是隆冬臘月,但已露出風和日麗的春意。柴門裏草煙漠漠,野河邊有許多牛經過的痕跡。臘日裏人們互贈、食用着佛粥(即臘八粥),更感覺到清新的氣息。

清·道光帝--《臘八粥》

清代,朝廷於臘八這天,有賜粥的風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詩《臘八粥》:“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可以想見,施散臘八粥和皇家食用臘八粥必然是萬頭攢動,人湧如潮。

清·夏仁虎--《臘八》

詩曰:“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詩中描寫道,臘八一到,民間家家户户都要煮臘八粥吃,而朝廷乃當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宮煮粥奉佛並賜大臣、諸王、宮妃等。據文獻記載,清代雍和宮有四口煮粥的大鍋,鍋最大的直徑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數擔。熬粥時,第一鍋粥是奉佛的,第二鍋粥是賜給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鍋粥是賜給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鍋粥是賜給喇嘛的。

清·李福--《臘八粥》

清代《清嘉錄》引用了李福的《臘八粥》一詩:“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今晨或饋遺,啜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饑民兩寺集。男女叫號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須臾,當風膚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聲泣。問爾泣何為,答之我無得。此景望見之,令我心悽惻。荒政十有二,蠲賑最下策。慳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經費艱,安能按户給。吾佛好施捨,君子貴周急。願言借粟多,蒼生免菜色。此去虛莫償,嗟歎復何益。安得布地金,憑杖大慈力。倦然對是的,趾望丞民粒。”這首詩詳盡地描述了臘八粥的起源和製作方法,同時還反映了舊時荒政歉收、百姓飢餓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內容極為深刻。

【拓展閲讀】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着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節日釋義/臘八節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歷史起源/臘八節

《説文》載:“冬至後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風俗通》記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於祭祀,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為“臘日”。將“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説:“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於是,臘八這天便成為臘月裏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裏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煙裊裊、古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唸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宮內,第三鍋給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官員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節日飲食/臘八節

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在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仍保留此習俗,中國南方地區已偏少,台灣等地則幾乎沒有。

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品種繁多。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蒜

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十幾天後,正值春節,由於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節前後,就着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涼菜,味道很好。

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

泡臘八蒜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蒜瓣湛青翠綠,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户户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脱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説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標籤: 臘八節 古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e0g9v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