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古詩絕句 >

王維表示送別的詩句

王維表示送別的詩句

中國最早得詩句為律詩結構,格律要求嚴格,比如先秦時期得詩一般每句四言律詩,見於《詩經》。後發展為五言或七言律詩,見於唐詩。下面是王維表示送別得詩句,請參考!

王維表示送別的詩句

王維送別的詩句

1、魚箋請詩賦,幢布作衣裳。薏苡扶衰病,歸來幸可將。——《送李員外賢郎》

2、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送沈子福歸江東》

3、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青溪》

4、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送別》

5、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

6、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齊州送祖》

7、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送張五歸山》

8、送車盈灞上,輕騎出關東。相去千餘裏,西園明月同。——《送熊九赴任安陽》

9、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10、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送別》

1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

12、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裏出湓城。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送楊少府貶郴州》

13、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14、避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脱相贈, 平生一片心。——《送朱大入秦》

15、岸上火兮相迎,將夜入兮邊城。鞍馬歸兮佳人散,悵離憂兮獨含情。——《雙黃鵠歌送別》

王維簡介

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濟),遂為蒲人。他官終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而日趨黑暗得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在《寄荊州張丞相》中説: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表示啦歸隱之意。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得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一方面對當時得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沉,長期過着半官半隱得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時隨着思想日趨消極,其佛教信仰也日益發展。他青年時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後一度家於終南山,後又得宋之問藍田輞川別業,遂與好友裴迪優遊其中,賦詩相酬為樂。天寶十五載(756)安史亂軍陷長安,玄宗入蜀,王維為叛軍所獲。兩京收復後,受偽職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懷念唐室得《凝碧池》詩為肅宗嘉許,且其弟王縉官位已高,請削官為兄贖罪,故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王維詩現存不滿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作特色得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得詩篇。王維得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得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得情趣。詩人特別喜歡錶現靜謐恬淡得境界,有得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啦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得思想情緒。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得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得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得閒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蘇軾曾説:味摩詰之詩,詩中有;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書摩詰藍田煙雨圖》)王維不但有卓越得文學才能,而且是出色得畫家,還擅長音樂。深湛得藝術養,對於自然得愛好和長期山林生活得經歷,使他對自然美具有敏鋭獨特而細緻入微得感受,因而他筆下得山水景物特別富有神韻,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現出深長悠遠得意境,耐人玩味。他得詩取景狀物,極有畫意,色彩映襯鮮明而優美,寫景動靜結合,尤善於細緻地表現自然界得光色和音響變化。王維得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得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得山水和詩人恬適得心情,尤為相宜。王維描繪自然風景得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詩壇獨樹一幟,成為山水田園詩派得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啦謝靈運開創得寫作山水詩得傳統,對陶淵明田園詩得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園詩得成就達到啦一個高峯,因而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得位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gushijueju/8g4o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