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詞語意思 >

梯田詞語引發的思考

梯田詞語引發的思考

本世紀八十年代我們曾提出: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九十年代我們改變了提法: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長流長新的自來水;新課改期間我們提出:學生想要水,老師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找水。從“水”的變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教學的方式在發生着質的改變,由以前的以教師“教”為中心變為現在的學生“學”為中心。

梯田詞語引發的思考

剛剛聽一位教師執教《葡萄溝》,可以説這是一位非常有教學靈性的老師,上班時間並不長,但是思路清晰,有很強的語文訓練意識。在進行“梯田”一詞的教學時,她沒有讓學生去思考而是直接呈現出自己精心準備好的梯田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從知識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教學無可非議——既節省時間又直觀形象。但是認真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是僅僅知道“梯田”的意思嗎?如果僅僅是這樣,那語文教學的目標就太單一了,而且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教出來的學生勢必只會接受知識而缺少思考!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教學:

“老師,梯田是什麼呢?”

當學生拋出問題時,教師不要急於回答更不要馬上呈現圖片來給學生標準的解釋,反而應該催發學生的思考:

“看看這兩個字,也許你能從字面上看出來這個詞語的意思?”

學生觀察,然後猜測:

“梯田?是不是梯子一樣的田地?”

“這塊地應該像樓梯一樣吧?”

在他們的疑惑與猜測中,教師依舊不急於回答,而是把答案的解決權再交給學生:

“有同學瞭解梯田嗎?你願意去幫助大家解開這個謎嗎?”

如果有個別同學能根據已知經驗來驗證同學的想像,教師一定要好好鼓勵,並且請他把得到知識的.過程與大家分享。如果沒有,教師就要適時呈現圖片來驗證學生的猜測:

“中國的漢字最有靈性,有些時候當我們不懂某個詞的意思時,不要急於去請教別人,要學會認真地觀察思考,也許漢字本身就給我們提供了答案。就像大家猜測的一樣,梯田是在山坡上開闢的農田,樣子像樓梯,一級一級的,請你們看圖——這就是梯田(呈現梯田圖片)。”

這樣的教學流程看似比剛才那位教師要多花費一些時間,但是它究竟有哪些可取之處呢?

1、學生經歷了思考的過程。“像樓梯一樣?”這種猜測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在藉助漢字理解詞語,這是學生應該而且必須掌握的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是在進行“方法”的引導。古希臘哲學家曾説過:“大腦不是一個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一次次去“點燃火把”!

2、學生享受了成功的樂趣。當學生經歷了自我猜測的過程,再看到圖片時一定是一種驚喜,一種自己的成功被認可的驚喜。而那些能解決別人問題的同學更是嚐到了當“老師”的快樂,他們會在今後的日子裏繼續主動讀書獲取更豐富的知識。

如果説教學進行到此,可以説教師已經完成了教“知識”到教“方法”的一個初級轉變。因為這樣的教學學生經歷的是一個思考的過程,而不是被填充的過程。

能否再往裏挖掘一步呢?

仔細看書——“葡萄種在山坡的梯田上。”聯繫句子又能想到些什麼?

“山坡的梯田”看似簡單的 “山坡”告訴我們什麼?

“對!梯田是依據山勢而開發出來的,它是農民長期的勞動成果,是智慧的結晶!這是人類征服大自然的結果!”

如果我們再追問一句話,這個詞語的人文價值也就應運而生了!學生從這個詞語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又多收穫了一點——人類靠自己的智慧征服自然,不斷用智慧創造着一個個奇蹟!

這樣看似簡單的詞語教學,實際上提示我們教學應該“迴歸學生”。“教育的過程不是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啟智的過程”。 當今世界,知識的迅速增長和知識更新週期的不斷縮短,要求我們必須把接受性、積累性的學習轉變為探索性、發展性的學習。未來的學生是否具備自我學習更新的能力,是否學會學習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單純傳授知識那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而精心地進行方法的滲透則真正體現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這樣“注意方法滲透”的教學才能真正體現“以生為本”教育思想,因此,請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迴歸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找 “水”,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標籤: 梯田 詞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ciyuyisi/0kzx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