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成語 >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論語中的成語”,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1

1、(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説;作:創作。指只敍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説,自己不創作。

2、(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4、(斗筲之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説話就能説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鳴鼓而攻之)比喻宣佈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7、(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衞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8、(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衞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9、(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10、(輕裘肥馬)穿着輕暖的皮襖,騎着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13、(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17、(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18、(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9、(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説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0、(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1、(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着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6、(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7、(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28、(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9、(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0、(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2、(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3、(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34、(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5、(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説,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37、(道聽途説)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載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説,德之棄也。

38、(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淨説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9、(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0、(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2、(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43、(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44、(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衞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48、(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9、(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0、(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説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51、(温故知新)温:温習;故:舊的。温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2、(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3、(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裏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4、(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55、(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論語中的成語 2

聞一知十

聽到一點就能推知許多。形容聰明過人,善於推理。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謂子貢曰:‘女(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汝)弗如也。’”“愈”:勝過、強。孔子對子貢説:“你和顏回哪一個更強些?”子貢回答:“賜(子貢自稱)呀,怎敢和顏回相比?顏回呢,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我呢,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孔子説:“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無適無莫

“適”:可以。“莫”:不可。意為無可無不可。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説:“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説這樣就可以,也沒有説那樣就不可以,一切要以符合不符合道義為標準。”

無可無不可

語出《論語.微子》:“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孔子把自己和上述7位隱士作對比,他説:“我則與他們不同,沒有一定可以的,也沒有一定不可以的。”孔子在這裏所説的“無可無不可”,並非沒有立場、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的圓滑世故,而是指自己在對待“出世”和“入世”、進退和去留的問題上,沒有成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後人對“無可無不可”的運用,有時也指對事情沒有一定的主見,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

無所不至

“至”:到。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多用於形容壞人到處幹壞事,或什麼壞事都敢幹。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鄙夫”:沒有真才實學,見識短淺的人。孔子説:“一個鄙夫,難道能與他一起事奉君王嗎?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假若只是憂慮失去職位,那他就會什麼壞事都敢幹呀!”

無所用心

不動腦筋,什麼事情都不關心。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早已失傳的六博,中國古代的棋藝。“弈”:圍棋。“已”:閒着無事。孔子説:“整天吃飽了飯,不動腦子、不幹事的人,是很難成才的呀!不是有博和奕這樣的遊戲嗎?玩玩愽奕,也比閒着混日子好得多。”

無為而治

專指聖王知人善任,自己不親勞於事,立身正己,以德化民,從而使天下得以治理。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與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的“無為而治”是有區別的。語出《論語.衞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南面”:指天子之位。孔子説:“自己從容安靜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應該是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謙恭而端正地坐在天子之位就是了。”歷史記載,舜是非常善於識人用人的古代聖王,禹和皋陶等都是他任用的著名賢臣。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述舜有賢臣22人,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正因為如此,舜才能“垂衣裳恭己無為而天下治。”(《新序.雜事三》)人們也把儒家主張的無為而治稱之為“垂拱而治”。

惡紫奪朱

“朱”:紅色,古時的正色,代表正統。厭惡用紫色取代紅色。比喻邪惡勝過正義,或異端冒充真理。語出《論語.陽貨》:“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春秋時期,諸侯們以穿紫色衣服取代了正統的硃色,鄭國靡靡之音(孔子曾説“鄭聲淫”)的流行取代了高雅音樂,伶牙俐齒之人也時興起來。孔子説:“我厭惡紫色奪去了硃色的光彩,厭惡鄭國的淫聲擾亂了高雅音樂,厭惡伶牙俐齒之人撥弄是非,傾覆敗亡其國家。”

棲棲遑遑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遑遑”:匆忙奔波的樣子。形容忙忙碌碌,奔波不安。語出《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微生畝其人不詳,他直呼孔子之名,可見是個世外高人。“佞”:善辨之人。微生畝對孔子説:“孔丘呀!你為什麼如此忙忙碌碌呢?不就是為了顯弄你的善辯之才嗎?”孔子説:“我何敢顯弄自己的口才,(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實在是我‘固執’的毛病啊!”唐玄宗在“經魯祭孔子而歎之”的詩中,有“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的佳句,便是由此而來。班固在《答賓戲》中説:“聖哲之治,棲棲遑遑。”

先難後獲

“難”:指勞苦。先經過勞苦而後有收穫。意為不能坐享其成。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標籤: 論語 成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chengyu/909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