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比喻句 >

2015最新六年級比喻句寫作指導

2015最新六年級比喻句寫作指導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去説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寫文章如果能適當地加點比喻,將使語言更加鮮明、生動、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淺顯地具體地體現出來。

2015最新六年級比喻句寫作指導

一、分析成分

提到比喻句的組成,很多孩子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籤“本體”、“喻體”、“比喻詞”。

如: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巖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這句話中本體是“巖石”,喻體是“巨傘”,比喻詞是“像”。

又如“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本體是“楓葉”,喻體是“郵票”,比喻詞是“像”。對比喻句成分的分析,看似非常簡單,但書面練習或檢測中卻不會這麼直白地問你“本體”、“喻體”、“比喻詞”是什麼。通常會出現這樣提問:本句把比作。那麼,孩子們就要懂得這種問法的解答方法。即把“本體”放前“喻體”放後來回答。結合剛才的例句就是:第一句把巖石比作巨傘,第二句把楓葉比作郵票。另外,還有一種問法,即“用 比喻”,它的答法則剛好相反,即把喻體放前本體放後來回答。即第一句用巨傘比喻巖石,第二句用郵票比喻楓葉。這兩種問法都是分析比喻句成分的常用形式。因此,孩子們要紮實掌握,靈活運用。這種問法也是在為高年級時分析比喻手法做準備。

二、體會作用

比喻能給人以生動親切之感,這種感覺我們如何用語言表達出來呢?如孩子們經常遇到這種題型:

問題: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啊?這句話用了修辭手法,這種表達的效果好在哪?

分析:

1.這個句子把老橋比作老人,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回答比喻的好處,一般從兩個方面來作答。一是寫清作者寫了什麼;二要寫出自己讀的受。結合本句,從“老”字體現了橋的年代久,從“橋”的使用價值來看,它是用來載人為人眾服務的。“德高望重”一詞的意思是品德高尚,名望很大。綜合對詞語的理解,我們可以這樣回答本句比喻手法的好處: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橋的古老和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讚美和敬佩。這裏要重點強調這樣的語式: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表達(表現了)。這樣的語句很自然地把兩方面內容串聯在了一起。

再舉個例子,讓大家感受一下。

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羣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羣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分析:這句話把“各色的衣裳,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統一作為一個本體出現,那麼整理後我們可以説,本句的“本體”是蒙古族友人遠道迎客的景象,那麼本句就是把這些景物比作彩虹,這樣寫的好處是作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蒙古族友人遠道迎客的場景,表達了他們對漢族朋友的熱情好客。

三、學會仿寫

低年級學生的比喻句通常來源於課文中的優美語句,因此語言簡單,結構短小,如:太陽像火球、月亮像小船。

可是隨着年級的升高,本應越寫越精彩的比喻句卻出現了非常尷尬的局面。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在答題時依然在寫低年級時非常簡單的句子。為了考察高年級學生語詞積累和運用能力,同時也為了避免“低智”的句子出現,現在的比喻句多以“仿寫”的形式出現,即“照樣子寫句子。”對於仿寫,我們要牢牢把握兩點。

1.結構要正確

如:雨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四面八方飄然而起。

這個句子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把雨比作歌謠,後半部寫了歌謠飄然而起的景象。那麼我們的仿寫也要分前後兩部分。

又如:索溪像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繞着山奔跑,一會兒撅着屁股,堵着氣又自個鬧去了。

這句話分兩個部分,前半部用野孩子比喻索溪,後半部分採用並列關係,用兩個“一會兒”寫出了索溪淘氣的行為,那我們仿寫同樣要採用這樣的結構。

2.搭配要合理

前兩個例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一個比喻句要做到生動形象,除了要有精彩的喻體外,作者還要對喻體進行了進一步詳細地補充:山雨的靜謐,索溪的淘氣勁兒都是作者通過補充描寫展現出來的。由此可見,後面補充的句子,特別是動詞一定要與喻體相搭配。下面結合孩子的仿寫,做進一步説明。

原句: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

仿寫:啊,老師,你如一位辛勤的園丁,哺育着我們這些剛剛發芽的幼苗。

分析:仿寫句子的結構是正確的,但“哺育”不是園丁的行為,因此搭配“園丁”是不會理的。

改寫:啊,老師,你如一位辛勤的園丁,精心澆灌着我們這些剛剛發芽的幼苗。

分析:“澆灌”是“園丁”發出的動作,這樣的搭配就比較合適了。

再舉個例子:

原句:雨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

仿寫:風像媽媽温柔的手,輕輕地撫摸着孩子們。

分析:句子結構正確,“撫摸”搭配“手”合理,正確。

今天,我從三個方面分析了比喻句,一般來説這也是有關比喻句的出題類型,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biyuju/yl7y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