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禮儀常識 >

坐姿禮儀之入席有講究

坐姿禮儀之入席有講究

坐姿與禮節有一定關係,所以古人對坐姿比較講究。席地而坐時期,人們的坐姿大致有三種。

坐姿禮儀之入席有講究

1“趺坐”

即雙足交迭,盤腿而坐,如同佛教中修禪者的坐姿,故又稱“跏趺坐”;

2“箕踞”

即兩腿前伸而坐,全身形似簸箕,故名;

3“跽”

即跪坐,臀部壓在後曲的腿、腳之上。當時,人們在無席的地上也是這幾種坐姿。平時不與人接觸交往時,坐姿可以比較隨便,如果與尊長坐在一起,或與友人交談,以及在聚會議事、宴會、招待賓客等等場合,就要講究坐姿了,禮貌的姿式是“跽”坐,而且講究“正襟危坐”,危坐,是指坐時腰身端正。

西漢的中大夫宋忠、博士賈誼,有一次聽卜者講解卜筮,由於這位學問淵博的卜者侃侃而談,講論得順理成章,宋、賈二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於是“獵纓正襟危坐”,即整理一下冠帶,正一正衣襟,端正地坐好,以表示對這位學者的尊敬。

坐在高腳座具上,也以坐姿端正為禮貌。宋禮部尚書張某,自他入仕以後至終老,“凡與賓友相接,常垂足危坐”,司馬光敬佩他的講究禮節,因而在為他所撰的墓誌銘中也加上這麼一筆。又據明末劉宗周的.《人譜類記》記載:“劉忠定公見賓客,談論過時,體無欹側,肩背竦直,身不少動,至手足也不移”,這種舉止,沒有恪遵禮制的精神,是難以堅持“逾時”即兩個小時以上的(文中的“時”是指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

古人講究坐有坐相,即使平時自己閒坐,也端正姿式,以保持其士大夫的風度。如東晉的陶侃便是“職事之暇,終日斂膝危坐”。(《人譜類記》捲上)宋司馬光也是平時“燕居,正色危坐”。(《古今圖書集成禮儀典履部》)三國時魏國的管寧,50年來常坐一木榻,且跽坐,從未箕踞,以致着膝之處都磨出了深坑。

箕踞,則是不合禮節的輕慢之舉,是對同坐之人的不尊重。箕踞而坐再斜傾身軀倚靠几案,就更屬輕慢無禮的舉止了。《禮記曲禮上第一》説:“坐毋箕”。對婦女的這種坐姿尤為嚴禁。

古人在席子的擺設及入席等方面也有許多禮節講究。如“席不正不坐”,説的是席在擺設時要與室內四邊平行而不斜,否則就不應該坐。席正而坐,體現坐者的端莊,也是一種禮數。孟子母親是個非常講究禮節的人,據説她為了讓未出生的孟子知禮,受到禮教的影響,行“胎教之法”,懷孕時便“席不正不坐”。《禮記曲禮上》對入席的禮法有如下規定:“毋躇席,摳衣趨隅”,即入席時,不要從席子的上首即前邊踏席越過,應該提起衣裳走向下角再進入自己的席位。

“坐不中席”是指席中為尊者獨坐時的位置,所以卑者即使獨坐也不能居中,而應坐在邊上。“異席”,古代一席一般坐四人,如果有五個人,應讓長者另外坐席。“敬無餘席”,説的是與尊長坐在一起時,中間不要留較大空隙,應靠近尊長,以便服侍、請教。

標籤: 坐姿 禮儀 入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liyichangshi/nwov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