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家庭教育 >

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平等性原則

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平等性原則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它開始於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兒期),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平等性原則,希望有所幫助!

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平等性原則

什麼是家庭教育的平等性原則

平等性原則也叫尊重性原則,是指子女與家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平等人格主體的身份實施教育和影響。

在家庭教育實踐中,要貫徹落實好這一原則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正確的親子觀和教育觀。

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尊嚴、有主觀能動作用、有發展潛力的行為主體。在家庭教育中,既是接受來自父母長輩教育的主體,又是發生行為、思想改變,實現教育目標的主體。因此,家長必須破除把孩子作為父母私有財產的觀念和“我是老子,你是孩子,一切由我説了算”、“人前教子,人後教妻”、“棍棒之下出孝子”、“樹大自然直”等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樹立孩子與“老子”人格平等的理念,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孩子在自身成長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因為,家長的教育行為只有通過孩子內心體驗、感悟、認同,並轉化為相應的行動,形成相應的觀念和習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不顧孩子的個人感受和個人意願,採取“強迫性”或者“暴力性”的教育方式,即便是收到了“明顯的”甚至是“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也是暫時的、表面的。家長不僅要知道“養不教,父之過”的道理,還要知道“教之道,貴以專”的道理,更要讓孩子知道“子不學,非所宜”的道理。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牢牢把握教育的主動權,孩子才能真正成為學習、認識、發展的主體。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從內心深處接受我們的教育。

第二,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社會教育學研究表明,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家庭氣氛,有利於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品德的發展;專斷的、緊張的、經常有衝突的家庭氣氛,必然導致孩子家庭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缺失,對於他們的成績和成長來説,勢必產生不良的作用和結果;平淡的、不活躍的、關係疏離的家庭氣氛,會拉大受教育者和雙親之間的心理距離,勢必導致孩子對家庭、對父母的.依賴感和親近感的疏遠,從而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得到削弱。因此,家長要改變“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事無鉅細一人做主”的傳統的家長作風,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在理解、信任、尊重、自主的氛圍中學會理解、信任、尊重、民主,從而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第三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教育,它能讓孩子獲得被人尊重的感受,學會怎樣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對於家長而言,學會傾聽並養成傾聽的習慣,對於激發孩子與家長交流的慾望,拉近親子間的心理距離,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進一步提高親子溝通效果,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要讓孩子把話説完。“閉嘴”、“不用你解釋”、“少插嘴”等強硬的語言和粗俗的做法,不僅剝奪了孩子傾訴、申辯、發表見解、參與家庭事務的權利和慾望,而且還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有思想、有主見的行為主體,他們的見解,哪怕是幼稚的,也可能對家長的認識起到一些啟發、補充作用。

二是要鼓勵孩子發表意見。在孩子想發表意見的時候,家長要認真傾聽,鼓勵其把想説的話全部説完,充分發表個人的意見;在孩子不想發表個人意見的時候,家長應當通過引導,鼓勵其説出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滿和委屈,這對於培養孩子善於思考的習慣以及表達能力和責任意識、自主意識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是不要輕易下結論。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委屈、感到困惑時,家長能給予的幫助是引導孩子把心中的委屈、困惑、憤怒、激動等不快順暢的宣泄出來,迴歸到正常的心理狀態。此時,家長要充當的角色是“朋友”——理解者、尊重者、同情者、傾聽者、心理疏導者,而不是“法官”,要充分引導,不要輕易下結論。因為,家長的結論,既不利於孩子心理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孩子汲取經驗教訓,獨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四多與孩子交流。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悶悶不樂的情緒認為“如今的孩子太不理解父母了”——“我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學,你還有什麼不高興的?”其實人的成長不僅有物質上的需要,也有精神的、情感的需要。如果家長忽略了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長就沒話可説。長此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就會變得越來越尷尬。因此,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特別是在做出與孩子相關的決策時,一定要注意聽取孩子的意見,維護孩子的參與權和人格尊嚴。通過平等的交流,可以增進理解,促進感情,進而增強家庭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

第五講究語言藝術。

“語言是打開心靈的窗子。”對於家長而言,教育孩子要講究語言藝術,是指家長説話要儘量做到“留有餘地”,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幽默感,以維護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留有獨立思考、想象、感悟的空間。多用“你想想看”、“你的意見呢”、“你一定能行”等鼓勵性、引導性的語言,杜絕“你真笨”、“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真是無可救藥”等教訓性、諷刺性的語言。要學會使用體態語,在特定的情況下,一個鼓勵的眼神、信任的目光……均可以傳遞父母對孩子無盡的關懷、鼓勵、認可、讚賞或禁止、責備等信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在家庭教育中講究語言藝術,不僅是對孩子尊重的需要,也是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學會與人交往的需要。

第六保護孩子的隱私。

每個人即便是孩子,都有不便公開或不願意讓他人知道的“小祕密”——隱私。維護個人隱私權是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孩子與家長平等享有隱私權。對於孩子來講,維護個人隱私既是維護自尊的需要,也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對於家長來説,保護孩子的個人隱私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必須遵守的法定義務。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獨自與日記對話,在日記裏傾訴心聲,發泄不良情緒。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寫作能力,還有利於孩子進行心理調節。按照法律規定私人日記屬於個人隱私的範疇,可有的家長出於要全面瞭解孩子的心理,不顧孩子的個人感受和法律規定,偷看孩子的日記。其實,瞭解孩子的渠道很多,其關鍵是相互間的理解、尊重和信任,這是進行有效教育的基礎。還有的家長受“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傳統思想的影響,習慣於在他人面前教育孩子,卻不知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jiatingjiaoyu/lg9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