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關於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5篇)

關於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5篇)

當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時,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並且最後的結果會記錄在調查報告中。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份好的調查報告,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5篇)

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1

對於今天的大學生,人們已經不太愛用“天之驕子”來稱呼他們,轉軌時期形成的就業壓力更讓大學生還沒來得及體會到考學成功的快樂,就投身到另外一種更猛烈的競爭中。對未來的就業意向來説,哪一類企業最受大學生的青睞?

北京世紀藍圖市場調查公司最近針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六所大學的313位學生,做了一次關於他們對外企的看法的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3.9%的調查對象在畢業後有進外企的意向,也許最終只有很少的人能夠如願以償,但這絲毫不影響同學的熱情。可見,對外企,大多數同學心嚮往之。

為進外企,包裝自己

畢業後有進外企意向的同學,為了實現目標,自己會做一些什麼樣的準備呢?調查結果顯示,他們最着意準備的是外語(94.0%)、電腦知識(80.0%);其次是自己的處事能力(79.5%),再其次是瞭解外企公司內部情況(49.5%)以及國外的文化、風情(39.5%)。值得注意的是,“更加註重學習成績”是選擇最少的。研究人員認為,這至少説明現在的大學教育離實際工作的需要有較大差別。

研究人員認為,大學生對港資、台資、韓資企業的管理風格認同度較低,説明在企業如何管理方面,華人企業仍需要向西方企業學習。對於有長遠眼光的外企來説,投資中國,不僅是看中了這塊龐大的產品市場,也是看中了儲備豐厚的人才市場,如微軟公司投資80億設立中國研究院。現在不少中國企業在給予人才的待遇、發展機會方面已不弱與人,為什麼引不來、留不住“金鳳凰”,這裏面是否有不少管理因素呢?

大學生心目中最知名的外企

調查結果表明,在大學生心目中最知名的企業有幾個突出的特點美國公司很受青睞,知名度排在前五名的都是美國公司;it企業風彩奪人,前15位中,it企業佔11席;排在前面的都是巨型跨國公司,他們對中國經濟、乃至人才的影響可見一斑。

預測未來的社會競爭形態,國家主權間的競爭色彩將越來越淡,而跨國企業的競爭則越演越烈。跨國公司不僅資本、技術力量強大,而且管理成熟,對中國現階段的大學生有難以抗拒的魅力。在目前就業困難的局面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是單純的説服教育工作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切實提高本土企業的吸引力,這需要很多實實在在的努力,這種努力不能靠諸如“儒商”、或者那些與老闆對話中體現出來的空洞的企業理念驅動,而是需要長期、紮實的企業制度建設來完成。

正如調查過程中一位受訪的北大同學所説:“高薪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同時進入外企後有許多培訓機會。目前國有企業不很景氣,發展前景不大,同時缺乏必要的員工培訓,人際關係繁雜。當然,國家的有些措施有利於吸引人才流向國企,如户籍制度,但就目前狀況,只此一項就不太有吸引力。”研究人員認為,大學生們渴望更好的工作環境,工資待遇,但他們並不懼怕競爭,而是渴望公平的、有規則的競爭。為優秀的人才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是比單純的提高待遇更好的“梧桐樹”,也會招來真正的金鳳凰。這是大學生對外企態度調查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2

調查時間:xxxx年1月13日

調查地點:西安

調查人:xxx

為了開展就業歧視方面的研究,推動就業機會平等,我在西安進行了為期一週的調研,通過網絡信息收集、文獻收集、實地調研、調查問卷等方式,主要了解了就業中存在的性別、年齡、户籍、地域、外貌、學歷等歧視狀況。並且認真研究和分析就業歧視的產生原因、主要表現,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在當前形勢下如何通過立法、執法、司法等法律保障形式來有效遏制就業歧視現象的合理化建議,以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的公平就業權,進而推動社會朝着理性與和諧的方向前進。

一、就業歧視的表現

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單位,全部存在健康歧視和年齡歧視,此外還在政治面貌、性別、户籍、地域等方面存在歧視性要求。調查結果顯示,就業歧視主要體現在性別、民族、社會身份、殘障、健康、政治面貌、年齡、身體特徵等八個層面。52.98%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性別有明確要求;53.14%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户籍地域有明確要求;30.34%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政治面貌有明確要求;34.96%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身高長相有明確要求;43.82%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年齡有明確要求;31.07%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有體檢方面的要求;20.45%的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求職者是非傳染病病原攜帶者;17.67%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有未婚或者生育方面的要求;14.04%的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求職者身體沒有殘障;4.86%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民族有明確要求;2.08%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宗教信仰提出過明確要求。

也對具體的歧視現象進行了進一步的瞭解,調查發現:

1、43.27%的求職者遇到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是男性,6.16%的求職者遇到用人單位明確要求性別為女性,可見性別歧視主要是針對女性的;

2、用人單位對於求職者具體身高要求,一般是女性160cm,男性170cm以上;

3、47.88%的求職者在應聘中遇到用人單位要求長相端正,還有13.28%的求職者遇到用人單位對氣質要求優雅。總的來説,應聘時要求氣質和長相的比例達到了51.16%;

4、47.91%的被訪者在應聘時,用人單位對户籍要求本市或本地户口。

5、34.83%的被訪者遇到用人單位對政治面貌的要求是黨員,3.71%用人單位要求政治面貌是共青團員。

二、就業歧視的產生原因

在問到就業歧視產生的原因時,認為就業歧視嚴重是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原因;第二是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第三是受效率第一因素影響。這些認識是非常表面的,有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就業歧視的產生原因是由於我國缺乏全面的反就業歧視的相關立法和政策以及社會傳統觀念原因。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對就業歧視課題的調查,是我們對就業歧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解決。

(一)健全和完善我國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制度,為禁止就業歧視提供法律依據

1.消除現有法律中的歧視性規定

針對有些地方政府從局部利益出發而頒佈的各種影響公平就業的歧視性法規、規章和決定,法制部門應當加強對這些文件的清理工作,對與《憲法》和《勞動法》牴觸的規範性文件,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予以廢止。

2.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使這些法律法規有可操作性。

如對《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的法律進行修訂,使這些法律的責任具體化,對於就業歧視行為的懲罰一定要加大並且要落實到實處,讓用人者或僱主付出更多的成本。

3.制定禁止就業歧視的專門性法律,以保證就業歧視問題的有效解決。

為了徹底禁止就業歧視行為,保證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的真正實現,我國應該在現行《勞動法》的基礎上,根據《憲法》,儘快制定專門的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可借鑑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第100號《男女勞工同工同酬公約》、第111號《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以及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如美國的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規定,吸取其精華,結合我國國情,以《憲法》為基本依據,在現有的《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及其相關的法規、規章有關禁止就業歧視之條款的基礎上,制定一部禁就業歧視的統一性立法,使就業歧視現象得到遏制,就業者的權利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

(二)建立專門的禁止就業歧視機構,準確有效地認定和解決就業歧視問題 我國目前就業管理是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來完成,主要有培訓就業、勞動工資和失業保險等職責上的分工。為保持法律的協調,建議當前將禁止就業歧視工作內容納入到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各類就業歧視投訴,參考勞動爭議處理,採用行政處理前置程序,即規定就業歧視受害者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投訴,申請處理。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處理不服的,在一定期限內再向法院提起訴訟。

(三)發揮政府的作用和責任,為平等就業、禁止就業歧視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立法逐漸完善的基礎上,政府必須加強執法以及在憲法、法律的框架下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為平等就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創造一個有利於平等就業環境和空間。同時,加強勞動監察制度,為受害者提供行政救濟。各級政府加強投入,為勞動監察機構配備相應的人員和物質條件,為勞動監察工作提供有利的執法環境,保證勞動監察機構有效地履行勞動監察職責,最終為就業歧視的受害提供有力的行政救濟。

雖然我國存在的就業歧視現象相當普遍。但是我們相信,隨着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反歧視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日益增強,公民採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觀念不斷加深,就業歧視在我國一定能夠得到有效遏制。

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3

南京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學生對大學生和就業青年的消費調查數據今日出爐,此次調查以南京和鹽城十餘家工廠的社會就業青年以及南京工業大學、鹽城師範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的40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校大學生的消費超過社會就業青年。

同學慶生搓幾頓,大學生無奈入不敷出根據問卷調查結果,87.6%的社會就業青年每月伙食費不超過300元。而大學生校外就餐也成為了大學生飲食消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個體餐館就餐的比例達到了被調查總人數的97.1%。

各種形式的聚會成為在校大學生飲食消費的一個重點,許多大學生反映説他們有時候也頗有些無奈,同寢室的同學過生日自然要到飯店去“搓一頓”,可是鑑於每月的消費總額限制,一旦每月遇到三個或者更多同學生日,當月就會入不敷出。

數據顯示,90.1%的大學生在每月花費透支後選擇向父母討要,而社會就業青年有76.1%的選擇向朋友借。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整個社會的引導,消費觀的自我約束也需要加強。

大學生精神、娛樂消費超過就業青年82.9%的社會就會就業青年每月在購買書籍、培訓方面花費50-100元,5.8%的人為50元以下。而67.3%的大學生每月在購買書籍等消費中花費200元,10.2%的大學生此項消費為100元。

對於網絡消費時間,12.7%的學生在3小時以下,20.9%的學生為3至7小時,30.1%的學生為8至10小時,19.5%的學生為10至20小時,16.8%的學生在20小時以上。

在上網時段方面,23.2%的學生在白天上網,33.9%的學生在晚間上網,35.2%的學生在週末上網,7.7%的學生還經常上通宵。如果上網按2元每小時計算,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社會就業青年在上網消費這方面78.2%的人花費每週10小時,多用於淘寶,打遊戲。

在走訪的大學生中,有兩名大二的男生説到自己大一時經常通宵打遊戲,導致現在的身體不能熬夜,一熬夜就容易面色蒼白,第二天注意力不集中、頭暈等症狀。

戀愛消費:70%以上大學生每月花費500元説起戀愛消費,30.3%的社會就業青年花費只有每月100元左右。轉觀大學生,70.4%戀愛,且每月戀愛花費都在500元左右,有不到10%的大學生戀愛消費在100至200元,這筆開銷佔每月生活費的三分之一,其中大多為男生。

進入大學校園,很多學生一下子不適應新環境的生活,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全都花在上網、逛街、吃喝、談戀愛上。若能組織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和集體活動,讓他們通過自身的社會實踐,認識到掙錢的艱辛,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消費。

數碼消費:81%大學生用高檔手機,就業青年只佔3%34.5%的社會就業青年使用的是800元以下的手機,24.3%的人使用的是中檔手機,3.0%的人使用的是蘋果手機。而80.9%的大學生使用的是2000元以上的手機,如三星,蘋果等。

在採訪了一位鹽城師範學院的女生時,問及為何使用價格高昂的手機,她回答道:“因為大家都用的這個啊!”在調查中很多男生説如果使用國產手機會沒有面子,心理上感覺沒有人家高貴。而社會就業青年對於手機的要求並不高,多數採訪者認為只要能打電話發信息即可。

此外,98.3%的大學生有電腦,39.5%的大學生擁有平板電腦,40.1%的社會就業青年沒有采購電腦。原因有工資不夠支付電腦費用的,也有認為沒有閒暇時間使用電腦且沒有必要的,不如找網吧用電腦。

大學生尚未有固定的工資收入來源,對於這些數碼用品多是靠家裏的支持購買,有的大學生為了擁有一款流行的手機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他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這反映出一些學生的攀比心理和價值觀的扭曲。

同學寄語參與調查的學生們認為,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樑,引導大學生們繼續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過高消費等不良消費風氣,在當前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大環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次調查對大學生及家長能產生積極有效的思想轉變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有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努力報答社會,感恩父母立志成才。

如今,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叛逃”學校,選擇“在家上學”,多數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佈《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分析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調查顯示,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大多數家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過半家庭月收入1萬元以下。

“叛逃”多與學校有關。

“在家上學”是一種以家庭為主要教育場所、通常由父母或家庭教師組織開展的教育活動。昨天,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佈的調研報告顯示,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五位原因依次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07%)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5.59%)。可以看出,其中有四項都與學校有着密切關係。

被調查家庭中,62.01%在家上學的孩子曾經在傳統學校學習,後來從傳統學校中轉了出來,而37.99%的孩子則一直在家上學。多數孩子是在幼兒園小班到一年級之間開始不在傳統學校上學的,佔51.23%。

年齡集中在小學階段。

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的前三個省市依次是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於東部。教育專家分析稱,這與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更開放有關。

另外,在家上學的孩子中,男孩佔62.30%,多於女孩。多數孩子的年齡在4至10歲之間(60.42%),其中6歲的孩子最多,17歲的孩子最少。可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較少處於初高中階段。教育專家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考、高考仍是我國家長不得不面對的、難以逾越的“坎兒”。

此外,調查顯示,多數在家上學的孩子喜歡該學習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表示非常喜歡,38.55%的孩子比較喜歡。家長則認為在家上學的孩子,其各方面能力都處於中上水平。對於很多幼兒園及義務教育階段後的孩子來説,多數家長選擇“繼續在家上學”,而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的家長最多。

家長多具有高學歷。

實施在家上學的被調查家庭中,45.81%的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孩子的在家學習,24.58%的家庭主要由父親負責,另有24.02%的家庭由父母一起負責,僅有1.68%的家庭由家庭教師負責。

從學歷來看,實施在家上學家庭的家長多具有高學歷,其中75.42%的家長有着大專及以上學歷。從職業來看,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63.13%的職業是企業職工、專業人員(如教師、醫生、技術員等)和自由職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調研發現,被調查實施在家上學的家庭收入主要集中在2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高低兩端,其中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家庭最多,佔56.73%。在時間投入上,多數家長認為父母不需要全職。

2013年秋季新學年開學,中國首部全國性《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將正式實施,我國每個中小學生都將有唯一學籍號,實行“籍隨人走、終身不變”。湖南省教育廳近日下發《湖南省加快推進全國中小學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工作方案》,力爭在10月底前完成全省中小學紙質學籍信息表的數據錄入、審核和報送工作。

全國系統在湖南部署實施後,將全省所有中小學生的電子學籍信息錄入或導入全國學籍系統,並完成數據審核上報和問題學籍的處理,建立全省統一的中小學生電子學籍數據庫。全省中小學生學籍信息首次數據採集範圍包括全省境內所有由政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的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學校、工讀學校在校學生。

為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學校將組織班主任及有關人員將學生基本信息表發至每個學生,由學生及家長填寫並簽字確認後交回班主任審核,班主任將核對無誤的班級學生表格提交給學校學籍主管負責人審核。沒有居民身份證件號的中國公民學生,須由學校開具《無身份證號學生在校就讀證明表》。

教育部為身份認證無誤且全國範圍學籍查重無問題的學生,分配全國唯一的學籍號,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學籍,並將學籍號下發給各省(區、市)。湖南在教育部學籍號的基礎上,結合湖南省教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發放全省唯一的電子身份證號。

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4

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淺談大學生“就業難”(英語0511的BLOG) 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中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的癥結何在,經過一個假期的調查和了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我國社會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徵。例如城鄉二元結構———城市與農村就業的收入差異大,個人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差異大;體制內與體制外二元結構———體制內(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行業等)就業與體制外(民企、私企、個體户)就業,所享受的社會保障與福利性差異大。這樣的二元結構,使得大學生畢業後大量湧向城市、湧向體制內,在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形成過度競爭,造成了人才積壓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客觀上也使得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

二是職介市場的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從市場發展的趨勢來看,就業崗位與勞動者互相的要求越來越高,客觀上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崗位匹配成功率降低。2007年上半年全國勞動力市場平均月最大崗位匹配率僅為0.6%,平均月最大求職成功率為0.74,這就意味着30000的崗位因找不到合適人選匹配,有約四分之一的求職者找不到合適的崗位。由此可以看出,職介市場存在着突出的供需結構性矛盾。

三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尤其是在50至70年代產生了近3億的“激增人口”,對今天的就業形勢影響極大,必須經過數十年才能得到逐步緩解。正是由於人口多,基數大,每年新增的勞動力也多,而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很高的客觀事實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遠遠低於勞動力的增長速度。當代大學生在這種就業大環境下,其就業形勢不可能不受到衝擊和影響。

四是與大學生領先於社會平均水平的知識層次比較,大學生目前的就業觀念整體仍相對落後。雖然高校是接受和傳播先進理念的前沿陣地,但在大學生中“一次性擇業”、“穩定性第一”、面子問題等傳統觀念並沒有得到徹底根除。到大城市去、到體制內單位去、就業崗位要令人羨慕等等,仍是現今大學生就業的追求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大學生就業時專業是否對口,是否能夠用其所長就不再被考慮了,這也造成了學不致用、才不所專等人力資源浪費現象。 要解決這些問題,從外部因狀,切實縮小二元差距。現在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二是加強勞動市場的建設,使之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用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活化”市場。三是針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與引導,使之提高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位轉化能力,並大力促進“靈活就業”和“儲備型就業”。而從內部因素來説,大學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首先摒除“一次性擇業”的觀念,不要總希望“一步到位”。假設大學生選擇的是一次性就業,那麼大城市的國家機關和大型企業必然首選,但做出這一選擇的同時也就選擇了殘酷的競爭。而大學生如果選擇“多次就業”,打破傳統的觀念壁壘,先到競爭較弱的小城鎮小單位就業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工作和社會經驗後再向更高層次邁進,成功概率一定會更大。筆者就很提倡這種“邊就業邊擇業”的思路。許多大學生常抱怨大多數用人單位總是在招聘時加上一條“有相關工作經驗”,使他們應聘無門。這固然是一種人為障礙,但是這種“多次就業”的思路顯然要比“一次性擇業”更易跨過這道障礙。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只有通過全社會各部門各領域以及大學生羣體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場調節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政府指導就業”的正確思路,勇於探索,大膽實踐,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就業的社會調查報告5

隨着我國高校的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愈來愈多,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普遍關心和有待解決的問題。畢業生正面臨着嚴峻的就業考驗。而大學生就業作為大學生人生一個重要的關口,初次就業和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成才和成長,因此,選擇工作務必要慎重。

作為一名即將走入畢業的大學生,我認識到這一嚴重的問題後,決定親自進入這一市場進行調查。今年寒假我隨高郵市高璐寶食品有限公司的有關人員去人才市場進行招聘,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但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對目前的就業形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必定會對我明年的就業有所幫助。以下便是我總結出來的對目前大學生就業觀的分析。

首先,大學生在擇業時會考慮報酬問題。雖然薪水不是大學生選擇企業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無疑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非2500元或3000元不幹”,這曾經是媒體廣泛報道的大學生找工作時定下的月薪數。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大學生就業的工資底線也越來越低,隨着大學畢業生薪水的下降,很多用人單位在薪金制度上也有了很大轉變: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崗定薪,更強調員工為用人單位帶來的實際利潤。

職場中的機會永遠不是遇到的,而是爭取到的。同時很多大學生認為他所選擇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作為他今後發展的一個過度口,積存經驗。除了薪酬是學生考慮的重要因素之外,工作環境、企業聲譽與企業文化、工作富有挑戰性、工作的穩定性、户口和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等因素也是學生們重點考慮的因素。

大學生對於選擇工作時因素的看重,與他們認為的工作意義是直接相關的。在大學生看來,最重要的工作意義是自我實現,其次是生存的必須條件以及個人興趣所在。而“學以致用”在找工作中似乎沒有得到太多體現。有很多大學生對“專業對口”的看法是,找工作儘量專業對口,但不必強求”。還有小部分的人認為“專業並不重要,只要工作合適就行”,也就是説有大半的人並不強求專業要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學了4年的專業知識。而認為“應該專業對口,在工作中發展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人只有少數。經常在那裏聽到正在找工作的大學生説,最重要的是能找到工作,混口飯吃,先養活自己。

然而,有很多企業在人才招聘上,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很多企業認為目前有很多大學生就業眼高手低,或者嫌工資低。很多學生着重選擇國有企業、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而相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情況不是很好,他們認為某些大學生只是抱着學經驗的態度,把小公司作為自己進軍大公司的跳板,發展不長,對他們公司的長久發展不利。這也是個非常現實的觀點,抱有這種思想的人應當慎重的考慮。

此外,大部分人都熱衷於名牌企業或者外企,認為比較有面子。其實我認為很多中國本土的中小企業也很有發展潛力,不一定要侷限於所謂的外企,給別的國家的人打工,這樣才更有利於我國的經濟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p9pe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