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病害調研報告

病害調研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病害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病害調研報告

近日,大菱鮃被檢含有硝基呋喃類代謝物以及環丙沙星、氯黴素、孔雀石綠、紅黴素等禁用漁藥的事件披露後,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香港等地市場已紛紛停售大菱鮃產品,這對於自1992年從英國引入我國、人工繁育和規模化養殖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被譽為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範例的大菱鮃所形成的產業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品因藥物殘留問題而遭遇出口受阻也屢見不鮮,如凍蝦仁氯黴素、鰻魚恩諾沙星及孔雀石綠、硝基喃代謝物等等藥物殘留,導致鉅額經濟損失,潛在人體健康危機,發人深省。

長期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業主要以粗放型養殖模式為主,為追求高投入、高收益反致環境惡化、病害頻發及藥物濫用。當前以部分抗生素為代表的防治手段正在世界範圍內逐漸被禁用、取締,符合食品安全、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免疫、生態等防疫技術正成為國際現代水產養殖業病害防治的主流技術措施,發展勢頭迅猛。構建高水平、系統化的綠色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是改變我國水產藥物濫用局面、促進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保障。

一、我國水產養殖業病害及其防治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水產養殖病害年損失高達百億元,其中魚類約佔55%-77%、甲殼類約佔11%-28%、貝類約佔3%-16%,常見病達幾十種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難以攻克的病毒等引起的疾病頻繁發生,而品種抗逆性衰退、高密度養殖、劣質飼料投喂和生態環境惡化是病害肆虐的相關緣由,病害已成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瓶頸。

而現行的化學藥劑、抗菌素等藥物為主的病害防治手段存在藥效不確切、藥物殘留、環境污染等諸多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水產藥物研究基礎嚴重不足,盲用、濫用藥物現象普遍存在。目前生產上使用漁藥大部分由獸藥、農藥移植而來,缺乏對藥效學、藥物代謝動力學、毒理學及對養殖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基礎理論的研究;藥物的給藥劑量、用藥程序、休藥期缺乏科學依據。藥物防治技術尤其薄弱的環節是,未能根據水生動物的特點和我國水產養殖種類多、養殖方式多樣和疾病種類複雜等特點,針對性開展應用研究,因而難以做到高效用藥和安全用藥。

水產疾病的病因多,涵蓋了養殖生物體、病原、環境等幾者關係平衡破壞而導致的病變,僅靠藥物單一技術是解決不了綜合問題的。就藥物對病原而言,還存在無抗病毒特效藥、抗寄生蟲藥毒性大、抗細菌藥的耐藥性等難題。顯然,要遏制水產病害,有待開發特效、低毒漁藥,更需要全面系統考慮安全、環保、高效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建立。

二、國際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發展趨勢

以健康養殖技術為基礎的水生動物病害綜合防疫體系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可和接受的漁業病害防治技術系統。水產抗病技術發展趨勢是:在病害防治方面注重消除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在國際上已建立水產病害檢疫網絡,其相關的病原快速檢測技術將得到不斷完善並規範化,對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包括病原的致病因子、感染機理、核酸組成、基因組的結構功能等研究將為此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應用免疫防治技術及綠色生物漁藥來控制病害的發生是今後漁業重大病害控制的研究重點。基於改善宿主健康狀況和養殖生態環境的免疫製劑、綠色生物漁藥、綠色生態製品在水產中的開發和應用將逐步取代目前藥物的普遍使用,為水生生物病害防治提供重要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對水生生物的免疫機制、抗感染機制、健康生理,病原抗原決定簇基因結構等的研究為新型漁藥開發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藻類、餌料生物、有益微生物、病毒等的轉基因技術可能為綠色漁藥使用提供一條嶄新的給藥途徑。提高品種的抗病力將是品種選育和馴化工作的重點,通過選育、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等方法,獲得能抵抗某種病原體感染的抗病品種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基礎

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在20世紀50-70年代開展了“四大家魚”為主的淡水魚類寄生蟲病、細菌病和草魚出血病研究;80年代隨着養殖種類的多樣化,研究對象擴展到海水魚、蝦病;90年代集約化養殖的興起,隨之而來的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症、對蝦病毒病等暴發性流行病成了研究重點,研究水平也由個體、組織、細胞發展到分子,研究內容由流行病學、藥物為主發展到診斷、免疫;21世紀初,現代生物學技術廣泛應用於水產病害控制領域相關的研究工作,在病原分子學、分子免疫學、分子診斷學、藥代動力學等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

在疫苗研究方面,以草魚疫苗為代表的發展經歷了落後到先進的漫長升級,包括20世紀60年代末第一代的草魚土法疫苗(草魚“三病”組織漿疫苗)、80年代初第二代的草魚出血病病毒(gchv)細胞滅活疫苗和90年代第三代的gchv弱毒細胞疫苗。近年來水產動物免疫研究成為熱點,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攻關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的資助,疫苗研究有了飛躍式的進展,研究對象涉及到海水魚弧菌、魚類嗜水氣單胞菌、魚類柱狀曲撓桿菌、魚類虹彩病毒、魚類神經壞死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等引起的水產動物重大疫病的廣泛範圍,在抗原特性與功能基因克隆表達、免疫應答機理等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研製的部分疫苗進入田間試驗階段;疫苗的研究向浸泡甚至是口服等易於疫苗施予、低成本工廠化生產工藝的方向努力。可以預見,這些階段性成果的進一步熟化,可在未來的3—5年將有系列疫苗產品逐步實現商品化,將在我國水產養殖生產病害防治中發揮重大作用。

在生態防治方面,以微生物製劑為代表的開展了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硝化菌等對養殖環境理化因子、生物因子的影響研究,以及水生態改良或混飼對養殖生物生長、成活、非特異性免疫、抗病力、抗應激力的影響研究;等等。篩選、分離益生菌菌株,研究培養參數和培養技術,研製開發出系列微生態水質、底質改良劑,這些微生態調控劑產品已在水產養殖中逐步廣泛應用。

四、我國水產病害防治技術工作的基本思路

根據國際水產病害防治技術發展趨勢和我國現有技術基礎,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建設應以“預防、安全、實用、節約”為宗旨,以增強免疫力、減少應激、提高病害早期預測能力等為主的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防治技術思路,重點開展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基礎研究主要養殖動物病

原分子致病機理、流行病學、功能基因研究;養殖動物抗感染機理與特異、非特異免疫評價動物模型研究;漁藥有效、安全評價模型研究;養殖動物對生態因子影響的應激機理研究。

(二)預警技術研究主要水產養殖病毒生物分子芯片監測技術、細菌免疫學與基因學快速診斷試劑盒技術研究;主要水產養殖病害生態檢測試劑盒技術研究;病害分析專家系統工程研究。

(三)控制品研製及配套技術研究主要養殖魚類重要病毒疫苗、細菌疫苗及寄生蟲疫苗(儲備)研製;主要養殖動物免疫增強劑研製;水產動物主要寄生蟲、真菌等植物源藥物、天敵生物製劑(儲備)研製;連作發病生態改良製劑及配套技術研究;主要漁藥的藥代學、藥效學、毒理學及安全用藥技術研究。

(四)技術集成研究技術聯合、複合研究,技術集成操作規程研究;計算機識別技術在病害預警、控制技術體系構建的應用研究。

“十一五”期間重點突破商品化疫苗技術、病因檢測試劑盒技術、養殖生態防治技術、藥物安全使用技術等,建立科學、高效的病害監控技術體系,爭取在較短週期內顯著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水平。

五、關於我國水產病害防治工作組織保障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高效研究體系。我國一方面在水產病害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另一方面為加速疫苗、病原檢測試劑盒等技術向實用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均急需科技投入的推進。在人才隊伍、研究設備、研究方法、實驗材料等方面需要形成全國範圍內的交流、共享、流動與協作機制,建立科學、先進、高效、合理運作的水產病害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體系。

(二)加強政策引導,完善法規保障措施。建立苗種免疫和疫苗補貼制度、疫病報告制度和隔離制度、用藥處方制度和用藥可追溯制度,等等,以起到政府引導、監督的作用。

(三)探討養殖區管理模式,規範養殖行為。試行似住房小區管理模式,以相對封閉的水產養殖小區為載體的養殖組織管理,包括引入龍頭企業或管理公司,對小區實行統一水源處理、養殖生態養護、優良種苗和飼料提供、疫苗接種、疫病監測等養殖全過程的系列技術服務,以改變一家一户養殖模式、難以推行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得不到保障的狀態。

(四)加強技術培訓,提升產業者素質。充分發揮研究機構、高校和技術推广部門的技術培訓、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的人才資源和職能作用,全面提升養殖者的綠色生產意識和技能。(作者:吳淑勤,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魚病學科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所長。

標籤: 報告 調研 病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evd9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