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行政公文 >報告 >

科學實驗報告集錦15篇

科學實驗報告集錦15篇

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實驗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實驗報告集錦15篇

科學實驗報告1

三年級x班x組組長:實驗時間年x月x日

實驗名稱: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實驗目的:想辦法把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開。

所用器材:(裝置)燒杯、玻璃棒、水、土壤等。

實驗步驟:

1、在燒杯中裝半杯水,把土壤慢慢倒入水中。

2、用玻璃棒沿着一個方向輕輕攪拌。

3、靜置一會兒,觀察水中的土壤。

實驗結果:土壤分成了兩層。

認識與結論:

上層的土壤顆粒小,是粘土;下層的土壤顆粒大,是砂。

科學實驗報告2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同時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但科學素養的形成不僅是通過教師的知識講解或學生機械的記憶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依賴於科學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學生只有經歷觀察、發現問題、實驗探索或者驗證的過程,通過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慢慢地形成。而很多探究活動要通過實驗教學來實現的,因此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實驗教學與實驗報告單的填寫又是密不可分的。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實驗報告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實驗數據、探究結果等,而且在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等方面大有用處。下面就以上幾個方面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知道實驗是怎麼做的,但叫他填寫實驗報告的時候他卻寫不出正確的假設、過程和結論。例如在教學《小水珠到哪裏去了》一課時: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時出現了假設和結論表述不完整、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設中同時改變幾個因素、在實驗現象後面寫結論以及實驗報告寫的不完整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造成的。在針對實驗報告單上的問題討論交流時,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進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活動之一”。

科學語言是表達和交流科學信息的一種通用語言。學生用口語表達與交流時,老師發現不了的錯誤在實驗報告單上發現了。例如: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李程遠同學説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小車自身的“重力”大小有關時,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動力”,引起同學們的不解。還有在填寫實驗報告單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等等。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能使學生的科學思想表達更規範、正確和嚴謹,真正掌握相關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及其表達形式,逐漸提高其掌握和運用的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通過對假設、實驗設計等的編寫,使實驗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得以預演,可以明顯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的實驗時,學生把假設、不變的因素、改變的因素都確定並填寫好,實驗操作時就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填寫完整的實驗報告,使實驗的目的、過程、結果在頭腦中得以重現,不足之處得以顯現。因此,填寫實驗報告有助於學生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例如通過對水蒸發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的討論交流,學生能能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整改、彌補,把假設和結論寫完整,假設中只改變一個因素,把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實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分析實驗記錄,寫出正確的結論。

五、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

科學世界是一個充滿問題、充滿思考的神奇世界,學生非常向往,樂意探究。但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的小學科學課堂缺乏這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沒有建立起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所以學生學習科學感到很深奧、難理解,導致興趣缺失。作為學校、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科學的環境,每一個教學實驗都要想方設法去做,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都能夠調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當你走進課堂,哪怕手裏只拿了一支蠟燭、一盒火柴,學生就會激動不已、充滿期盼;如果説要去實驗室上實驗課,學生總是歡呼雀躍。由此可見,學生多麼想上實驗課,多麼想動手操作,上實驗課簡直成了一種奢望,而實驗教學恰恰是一種常態,科學教師應該堅持上好每一堂課。除了實驗室、教室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利用便利的自然環境,充足的生物資源,豐富的物質資源,進行實地考察研究,讓學生走進自然、觀察自然、描述自然、認知自然。當把這一切讓學生在最後以實驗報告單的形式寫下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感到困難,而變得興趣盎然。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好實驗是學好科學的基礎。總之,實驗報告的書寫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實驗的目的、方法和技能,還能通過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得出自己的體會和結論,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得到昇華,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從而提高其科學素養。教師應重視實驗報告單的各項功能在實驗教學中的充分發揮,利用實驗報告單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效果。

科學實驗報告3

實驗內容 7陽光下的影子

實驗地點 室外

實驗目的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器材 木板、白紙、橡皮泥、木棒

實驗步驟

1、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

2、每隔十分鐘,量鉛筆影子的長度,在白紙上做下記錄。

實驗現象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結論

1、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着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

2、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着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4

一、目的要求

認識各大類巖漿巖的主要代表巖石,學習肉眼鑑定巖漿巖的方法。

瞭解巖漿巖的結構、構造和它們在地殼中的產出狀態。

學習沉積巖的肉眼鑑定方法,加深對沉積作用的理解。通過鑑定初步認識常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積巖。

通過實驗瞭解變質巖的主要特徵;認識一些常見變質礦物和變質巖類型,加深對變質作用的理解。

通過對未知巖石標本的鑑定,達到複習和鞏固對三大類巖石特徵的認識,瞭解變質巖、巖漿巖及沉積巖的一些主要區別,進一步掌握肉眼鑑定巖石的步驟和方法。

二、預習要點

巖漿巖的常見造巖礦物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雲母、黑雲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巖石的結構和構造概念。

巖漿巖的分類依據及其主要代表性巖石。

巖漿巖的主要特徵及肉眼鑑定方法。

瞭解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和分類;巖石的構造與結構;各沉積巖類具代表性巖石的特徵。 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礦物;變質巖的結構與構造;變質巖的分類及其代表巖石。

三、實驗用品

標本:

巖漿巖: 花崗巖、偉晶花崗巖、正長巖 、閃長巖、輝長巖 、橄欖巖 、 花崗斑巖、流紋巖 、金伯利巖 、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

沉積巖:礫巖、粗砂巖、細砂巖、豆狀灰巖、生物灰巖、粉砂巖、頁巖、油頁巖、石灰巖、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豆狀灰巖、白雲巖、波痕、泥裂、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

變質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蛇紋巖、矽卡巖、角巖、混合巖。

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鹽酸等。

四、實驗內容,方法與注意事項

主要分類及分析

(1)巖漿巖:

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黑雲母、輝石、橄欖石。酸性巖漿巖中前幾種礦物居多,而基性巖漿巖中則偏向於後者。也因此,在巖石的顏色上來説由肉紅色--灰白色--黑色變化。

結構上來説,侵入的巖漿巖裏面的礦物應該是較均勻的分佈,巖石呈現塊狀。而噴出的流紋巖中會呈現一些流動構造;以及噴出的安山巖和玄武巖中會有氣孔和杏仁狀構造,這種特殊的結構構造也是它們的鑑定標誌。

(2)沉積巖:

由於組成沉積巖的礦物都是經過了風化和搬運,所以一般來講每種沉積巖在成分上相對較簡單。沉積巖的劃分就是根據成分劃分的,泥巖、碳酸鹽巖、石英(長石)砂巖。所以沉積巖就以某種成分為主(如以泥質、或以石英等)。

構造上沉積巖一般都呈現層狀構造。當然如果手錶本很小的話可能見不到層理而是塊狀的。

沉積巖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生物的出現。尤其在碳酸鹽巖裏面貝殼等生物的出現很普遍,這是一大鑒別標誌。

(3)變質巖:

變質巖是巖漿巖和沉積巖經過後期的高温或者高壓過後,原來的巖石經過了成分和構造上的改造而形成。所以成分上來講除了與前兩種巖有相同的造巖礦物外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屬於變質巖的專有礦物或者礦物組合。例如紅柱石,出現紅柱石的巖石就必定是低級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石榴石與紫蘇輝石組成的代表高温高壓環境的麻粒巖。

但手錶本鑑別變質巖更主要的依據是其結構構造。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巖很多都具有片狀結構,也因此變質巖能以結構構造來命名為片巖、片麻巖等。

科學實驗報告5

實驗內容 10光與熱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温度的關係

實驗器材 温度計1支,鏡子3面,膠布

實驗步驟 1、用膠布將温度計固定在牆上。

2、用鏡子反光對着温度計(一鏡反射或多鏡反射)

實驗現象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實驗結論 一次照射的温度比多次照射光的温度低。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整體學習興趣高,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比較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們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着重培養和訓練學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圍繞“生命世界”、“物質世界”開展探究活動。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與雄”、“位置與運動”、“力與運動”、“物質的變化”、“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六個主題單元,共設計了44個活動。

“植物的一生”:根據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安排教學內容,通過種植、觀察、記錄、整理信息等活動,使學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經歷的過程,發現植物生長變化規律。

“翩翩雌與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與動物的繁殖、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兩條主線安排教學內容。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實驗、閲讀活動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對於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為主。

“位置與運動”:通過觀察、描述、遊戲、實驗、測量、統計分析等活動,引領學生髮現:描述物體位置時需要用到參照物、方位和距離3個因素;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用到參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

“力與運動”:首先通過遊戲、體驗等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無處不在;然後通過試驗、遊戲、測量、統計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彈力、重力、摩檫力。

“物質的變化”:首先在幫助學生建立物質的變化分為可逆的變化與不可逆的變化的概念;然後指導學生認識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物質,滲透化學變化的概念;最後,綜合前面所學進行應用,同時滲透物質守恆的原理。

“整理信息,讓我們發現更多”:回顧本學期整理資料的活動,歸納總結整理資料的方法。激勵學生在後繼的探究活動中繼續應用這些方法整理信息。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六、教學進度表

周 次 教 材 內 容第一週播撒希望的種子第二週小苗快快長 第三週開花結果

第四周花開花落為哪般

第五週

第六週

第七週

第八週

第九周

第十週

第十一週

第十二週

第十三週

第十四周

第十五週

第十六週

第十七週

第十八週

第十九周

第二十週

科學實驗報告7

x年級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x

實驗名稱:磁鐵能吸引那些物體

實驗目的:瞭解磁鐵的基本特性。

所用器材:(裝置)釘子、紙、橡皮、別針、銅線、鋁線、泡沫塑料、尺子、回形針、水槽、磁鐵。

實驗步驟:

1、用磁鐵分別吸釘子、回形針、大頭針,觀祭現象;

2、用磁鐵分別吸橡皮、紙、銅線、鋁線、泡沫塑料、尺子、

水槽,觀察現象;

3、給上述材料分類。

實驗結果:磁鐵能吸引鐵質東西最多。

認識與結論:磁鐵只能吸引鐵質物質。

科學實驗報告8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親歷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究過程,而且還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報告單將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記載下來。這一環節是對實驗過程的再現和總結,既有助於學生加深對新的科學概念的理解,又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由於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較低,完成一個實驗,他們不會感到困難,然而獨立地完成一個實驗報告卻很困難。主要表現在不會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描述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抓不住要害和實質。因此,指導學生學會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是科學課教學的另一項艱鉅的工作,必須引起我們科學課教師的高度重視。下面就如何指導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談談我的思考和做法,與同行們商討。

一、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探究的全過程

1、引導學生提出與課題有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有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發揮,從而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緻的觀察、思考和探索。

2、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膽而有依據的猜想與假設。在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後,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後,要求學生説出自己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並使學生明白提出的假設不能憑空亂猜。

3、指導學生討論制定實驗計劃,確保實驗有序進行。實驗計劃一般包括提出與課題有關的科學問題和對問題答案的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過程、確定實驗方法和實驗材料,考慮注意的問題等內容。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制定實驗探究計劃,是一種實驗前的“動腦”活動。這個實驗前的“動腦”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去動手實驗,而不是單純“好玩”;另一方面使各個實驗小組的探究活動能夠有序、有效地開展。

4、合作探究,人人蔘與。實驗計劃確定後,就要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這是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做到合理分工,人人蔘與,要按照實驗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認真細緻地觀察實驗現象,及時做好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的記錄。

二、組織交流彙報,重温實驗過程

一個實驗做完之後,教師必需瞭解學生是怎樣做的,看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發現和疑問,這就有了交流彙報的環節。這一環節既是教師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的需要。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認真作好以下兩點:

1、請實驗很成功的小組交流他們探究的問題、實驗的步驟、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

2、要組織好學生的討論。由於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較低,對實驗步驟的彙報,實驗現象的描述,難免會出現步驟錯亂,語句不通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修改意見,再進行評價總結。

三、引導分析實驗現象,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概括實驗結論,這是實驗探究活動由動手轉入動腦的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學生才能真正獲得知識。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解釋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這既鞏固了學生已有的科學知識,又鍛鍊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是整個探活動最困難的階段,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科學知識儲備、認知能力、思維規律給予恰當的引導。

四、學生實驗報告的批閲必須突出科學課程的宗旨

學生的實驗報告單,必須書寫整齊、格式規範、語句通順,條理清晰。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記錄實驗步驟,描述實驗現象,概括實驗結論。切忌學生相互傳抄,報告千篇一律。

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讓學生聽寫老師口授的報告內容。教師要按時批閲、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實驗報告,對於學生報告中的重要錯誤,要明確指出,並要求學生認真糾正。

五、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中的項目設計應該具有童趣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但由於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對於缺乏童趣的成人化語言,他們不僅難於理解和接受,而且還會產生厭煩和牴觸的情緒。因此,在設計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單時,每個項目的名稱要儘量使用學生易懂且樂於接受的兒童語言,每個項目要填寫的內容應該是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描述的。

六、科學實驗報告的書寫

一般情況下,實驗報告是根據實驗步驟和順序從六方面展開來寫的:

1、實驗名稱:即本次實驗所要達到的目標或目的是什麼。

2、實驗日期和實驗者:註明實驗時間和實驗者名字。

3、實驗器材:寫出主要的儀器和藥品,應分類羅列,不能遺漏。

4、實驗步驟:根據具體的實驗目的和原理來設計實驗,寫出主要的操作步驟。

5、實驗現象:正確如實的記錄實驗現象或數據,為表述準確應使用專業術語,儘量避免口語的出現。

6、實驗結論:對於所進行的操作和得到的相關現象運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分析和解釋,得出結論。

七、在實驗報告的書寫過程中,應注意表達的方式方法

1、以説明為主。即實驗報告以説明為主,不用像記敍文一樣進行生動細緻的描寫,更不用在説明過程中展開聯想或比喻等,要避免主觀感受的出現。

2、必須記實,資料客觀。實驗報告所使用的資料都應是通過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和所獲得的數據。這些內容應是客觀、真實、確切的,不允許有半點虛假。

3、儘量用圖解輔助。圖解可以增加實驗報告的表達能力,比如實驗裝置有時較複雜,光靠文字無法完全説明,如果使用圖解輔助,加上文字註解,就可以一目瞭然。

4、表達準確簡明。準確,就是按照實驗的客觀實際,選擇合乎科學學科特點的最恰當的詞句,科學地表達意思;簡明,就是在説明問題時語言簡潔明瞭,避免宂長的句子和囉嗦含糊的表達。

【參考文獻】

1、小學科五年級下冊《教材》、《教師用書》

2、《名人名句大全》

科學實驗報告9

1.太陽下影子變化

實驗名稱:太陽下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

實驗準備:手電筒、繩子、橡皮、鉛筆、呼啦圈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代替太陽,把手電筒用細繩掛在呼啦圈上。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從西方落下,影子隨着太陽位置的變化由西向動轉動。

實驗結論: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長,中午的影子最短。

2.實際試驗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答:實驗名稱:模擬晝夜變化的實驗。

實驗準備:地球儀、手電筒等

實驗過程:用手電筒水平照射地球儀,會發現向着手電筒的一面變亮了,揹着的一面沒有變亮,逆時針轉動地球儀,地球儀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斷變換。

實驗結論:向着太陽的一面是白晝,揹着太陽的一面是黑夜,隨着地球的轉動,白晝和黑夜交替出現。

3、設計試驗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名稱: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實驗準備:凸透鏡、凹透鏡、白紙等

實驗過程:(1)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物體。

(2)讓陽光穿過凸透鏡,觀察聚焦情況。

(3)把凸透鏡對着窗户,觀察成像的情況。

實驗結論:凸透鏡有放大物體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鏡有縮小物體的的作用。

4、設計試驗證明光的行進方向。

實驗準備:手電筒、三張帶孔的紙板等

試驗過程:把三張紙板平行放置讓三個小孔在一條直線上,用手電筒照,光能穿過三個小孔;讓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光不能通過小孔。

試驗結論:光在空氣中是沿着直線行進的。

5.實驗名稱:研究電磁鐵的磁極(自制的電磁鐵)

實驗方法:(1)給電磁鐵通電後,讓其釘帽一端與指南針接近,如果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吸,那電磁鐵的這端就是南極;(2)改變電池的正負極,發現釘帽與指南針的北極相斥,這時電磁鐵的南極變成了北極。

實驗結論:電磁鐵的兩極會改變,電池正負極方向改變後會改變電磁鐵的磁極。

6、問題: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

假設與線圈圈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

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保持不變的是:電池數量、鐵釘粗細等。

需要改變的是:線圈匝數

結論: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匝數有關。線圈匝數多,磁力大;線圈匝數少,磁力小。 名稱:研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變化

材料:試管、氣球皮、橡皮筋、酒精燈

 步驟1:

1、在試管裏裝滿水,並用氣球皮把管口矇住,用橡皮筋紮緊

2、將試管入在酒精燈上加熱

結論:水加熱後體積壯增大

名稱:液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平底燒瓶、塞子、玻璃棒、燒杯、紅墨水

步驟2:

1、在平底燒瓶中滴入4滴紅墨水,用清水裝潢,並用插用玻璃棒的塞子塞緊瓶口

2、將平底燒瓶放入裝有熱水的燒杯中

3、取出平底燒瓶又放入裝有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一般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氣體的熱脹冷縮

材料:錐形瓶、氣球、燒杯

步驟3:

1、將氣球口套在錐形瓶口上

2、將錐形瓶分別放在裝有熱水、温水、冷水的燒杯中

結論: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固體的熱脹冷縮的性質

材料:銅球、銅環、酒精燈

1、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2、將銅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段時間

3、將銅球沿銅環孔穿一穿

4、將熱銅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銅環孔穿一穿

結論:固體在一般情況下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名稱:熱是怎樣傳遞的

材料:鐵絲、凡士林、小棒、酒精燈、支架

步驟4:

1、將鐵絲的兩端固定在兩個支架上

2、在鐵絲的不同地方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3、用酒精燈對着鐵絲的一端加熱

4、結論:熱從高温部分傳到低温部分

名稱: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

材料:圓形金屬片、凡士林、小棒、酒精燈、鐵架台

步驟5:

1、在圓形金屬片的同心圓處塗上凡士林,並粘上小棒

2、將金屬片固定在鐵架台上

3、用酒精燈對着金屬片的中心或邊緣部分回熱

結論:熱從高温部分傳到低温部分。

名稱:擺的特徵

材料:鐵架台、細線、同樣大的螺帽

步驟6:

1、用線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鐵架台的支棒上(A、同一重物和同一擺長;B、擺長一樣和重物的輕重不一樣;C、擺長不一樣,重物輕重一樣)

2、將第一種拉到不同高度,將第二種和第三種都拉到同樣高度

結論:

1、同一個擺,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不變的。

2、擺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科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內容 1種子發芽對比實驗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温度。

實驗器材 種子發芽實驗盒、注有“1”、“2”的標號紙、綠豆種子、紙巾、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步驟 1、準備好6個水杯,每個水杯都放好紙巾(中間挖兩個洞)貼上標籤

2、將種子放入洞中

3、6個小盤中1號杯不滴,其餘的都滴上適量的水。

4、用塑料紙將3號杯口密封,用塑料杯子罩住5號杯,用紙箱罩住6號杯。

5、將1號杯和2號杯,3號杯和4號杯,5號杯和6號杯進行對比。 實驗現象

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水、空氣、温度。

實驗結論 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空氣、温度缺一不可。

實驗效果

實驗人 實驗時間

儀器管理員簽字

科學實驗報告11

x班x組組長:xx

實驗時間:x年x月x日

實驗名稱:吹紙片(奇怪的紙片)

實驗目的:空氣是否有壓力。

所用器材:2張條形紙片(約30cm----40cm)。(裝置)

實驗步驟:

1、準備2張紙片。

2、用兩手分別捏住紙片的一端,讓它自然下垂,使兩紙片間的距離約2釐米。

3、用力向紙片中間吹氣。

4、觀察有什麼現象。

實驗現象:

只聽“哧”的一聲,那兩張紙合起來了。

認識結論:

空氣中有壓力,當我們吹氣時,就把紙中間的空氣吹跑了,兩與旁的空氣向內擠壓,兩張紙就合起來了。

科學實驗報告1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感受重力的活動,能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對重力的方向進行猜想並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2、大膽猜想重力的產生與什麼有關,能用資料查詢和閲讀的方式將重力與地球引力對應起來並初識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説。

3、能制定研究計劃設計實驗探究不同物體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練習估測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敢於猜想,尊重證據,實事求是,願意合作與交流。

2、從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故事裏懂得要善於思考、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體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瞭解身邊常見物體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學準備

1、牛頓研究蘋果落地的場景圖,兒童提水、拋石子等關於重力現象的動畫課件或圖片,繪製一個供全班交流彙總使用的統計表和統計圖。

2、準備好學生分組實驗的材料:支架、細線、鈎碼、圓筒式彈簧測力計。

學生準備: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

課時安排

本課安排2課時,第1課時完成活動1的教學,第2課時完成活動2的教學。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本課導入時,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然後提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課題裏面所包含的故事,給同學介紹介紹。

二、活動——感受重力

1、學生體驗:提水、拋石子等

教師應及時從中梳理出“向下”這個詞來,幫助學生從眾多現象中找到“下落”的規律並形成對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① 用帶重物的細線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觀察它們受到重力後朝哪個方向。

② 數次調整支架的傾斜角度,再觀察重物朝向哪個方向。

得出結論: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學習重力產生的原因

首先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如果學生當中有説出“地球引力”的,教師可提供一些材料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例如,在前面做實驗用過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別的物體,並再次傾斜支架,繼續觀察重物朝哪個方向;或者就用細線拴一石塊,搖晃石塊並觀察石塊靜止後朝哪個方向。但是,儘管這些實驗可以間接證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學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結論。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資料查詢和閲讀“指南車信箱”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三、活動——重力的大小

1、明確研究主題——身邊常見的不同物體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導學生針對準備好了的材料(鈎碼、玩具小車、鋼筆、蘋果等小物體)分組制定研究計劃。應要求小組活動人人蔘與、個個動筆或動手。教師應及時掌握情況並給予必要的技能指導,包括計劃內容是否齊全、記錄表欄目是否科學、統計圖是否標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於測量等。

注意:如果被測物體超出了測力計的測量範圍,必須調換。

3、學生動手測量:測量時,要提醒學生正確使用測力計,可以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以減小誤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實記錄等。

4、製成統計圖

5、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交流。以蘋果為例,可以一邊出示蘋果一邊説它重力的大小,使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蘋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範圍內(通過多次進行這樣的測量練習,可以增強學生的估測能力),然後師生一起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的彙總。

科學實驗報告13

實驗內容 8光是怎樣傳播的

實驗地點 實驗室

實驗目的 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實驗器材 卡紙4張,其中3張在同一位置打一個洞(一枚硬幣大小,夾子,手電筒、水管3段,彎頭2個

實驗步驟 1、用夾子夾住卡紙,橫立在桌面上排成整齊的一行,間隔距離為15cm(沒有孔的放在最末端)

2、用手電筒照射有孔卡指和管口

實驗現象 光在物質中是直線傳播。

實驗結論 光在同一物質中沿直線傳播。

備註

實驗人 實驗時間

科學實驗報告14

第一單元 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製作

【實驗目的】通過製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實驗材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

【實驗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項】

1、 製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層該有多厚?

2、 便於觀察可以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其剖面,以便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二)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盒子裏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並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裏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鐵架台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受熱後外溢的現象。

【實驗現象】番茄醬受熱後,番茄醬在土豆泥的裂縫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出。

【實驗結論】巖漿受熱後,通過巖石空隙或裂縫部分向上運動並溢出。

(三)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有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現象】紙箱底振動,樓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竹筷——地表的巖層

【實驗過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麼感覺,觀察發生的現象。

2、同時用兩根筷子試一試。

【實驗現象】筷子會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時,會產生褶皺或斷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試驗

【實驗目的】通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材料】有蓋得大口玻璃瓶、誰、磚、錘子。

【實驗過程】

1、用錘子把磚敲成塊。

2、把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裏,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過一段時間後進行觀察。

【實驗現象】觀察到碎磚塊沒有了稜角,變成了圓形。

【實驗結論】在誰的沖刷和碎磚塊得相互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碎磚塊稜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六)温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温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實驗

【實驗材料】酒精燈、頁巖、燃燒鉗。

【實驗過程】

1、先點燃酒精燈,用燃燒鉗夾緊巖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熱。

2、掌握好加熱時間,加熱巖石後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覆做幾次。

【實驗現象】巖石表面出現裂縫,有的一塊塊往下掉碎屑。

【實驗結論】巖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破碎現象。

【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頭。

3、巖石選取易碎的頁巖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巖或風化花巖做實驗。

4、冷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實驗材料】黑色手工紙、麪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過程】

1、在黑色手工紙上用麪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發現面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麪粉濺落的範圍直徑。

【實驗現象】麪粉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衝擊力越大。實驗室條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遠遠低於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斷雨水對地表有強大的衝擊力,天長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變地貌的現象。

第二單元 聲音的祕密

(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目的】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實驗材料】空紙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實驗過程】

1、把空紙盒去掉盒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觀察現象。

2、在鼓面上放少許豆粒,用鼓槌把鼓敲響,觀察現象。

3、用錘敲音叉,聽到聲音後,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皮筋在震動。

2、鼓面在振動,豆粒在上下跳動。

3、水面有波紋,並有水滴濺起,音叉振動。

【實驗結論】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實驗目的】聲音是有什麼傳播的?

【實驗材料】鬧鐘、塑料袋、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鬧鐘放在空氣中,能否聽到聲音?這聲音是通過什麼物體傳入耳朵裏的?

2、用手指輕輕撓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聽不見為止,然後將耳朵貼在桌面上,繼續撓,這是能聽到聲音嗎?

3、把鬧鐘用塑料袋紮好,放入水槽中。將耳朵緊貼水槽,你能聽到腦中的聲音嗎?

【實驗現象、結論】

1、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氣體傳入耳朵的。

2、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固體傳入耳朵的。

3、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通過液體傳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鼓膜作用

【實驗材料】紙筒、橡皮筋、火柴、細線、小鏡子。

【實驗過程】

1、把紙箱去掉底當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塊橡皮膜,繃緊後用橡皮筋固定,當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細線上,並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對着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的現象。

2、將橡皮膜扎破,在對着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棒的現象。

【實驗現象、結論】

1、聲波通過紙筒傳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動,帶動着火柴棒跳動起來。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動,不能帶着火柴棒跳動。

(四)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目的】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材料】鼓、碎紙屑。

【實驗過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紙屑,輕敲鼓,聽發出的聲音,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2、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象、結論】

響聲越大,紙屑跳動的越高。説明振幅越大,聲音越高。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木材、錘子、放大鏡、酒精燈、鑷子、小刀、電流表、電池、導線、水槽。

【實驗過程】

1、用點燃的`酒精燈燒木柴,看哪種木材更易燃燒。

2、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的花紋,比較木材的形狀和花紋的粗細。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軟硬程度。

4、將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5、把不同的木材連入電路,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6、和其他物品比較輕重。

【實驗現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紋(年輪)。

3、木材軟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軟,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現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幹木材不導電,是木材導電能力很弱。

(二)紙的吸水性試驗

【實驗材料】各種長寬厚相同的紙條、膠水、尺子、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各種紙條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裝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讓各種紙同時浸入水中。觀察哪種紙爬升的水漬高,哪種紙的吸水性能就好。

(三)陶瓷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陶瓷、錘子、小刀、酒精燈、鑷子、白紙、放大鏡、電池、導線、小閘門、電流計、火柴、水槽、木頭、鐵絲、銅絲、冷熱水。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軟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現象。

4、把陶瓷放入熱水中,觀察陶瓷是否容易傳熱。

5、把陶瓷聯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陶瓷從高處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紙片。

【實驗現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導電,不容易傳熱,易碎,碎片很鋒利等。

(四)金屬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鐵、銅、鋁等金屬,小刀、導線、電池、小閘門、酒精燈、放大鏡、玻璃杯子、

錘子、木條、陶瓷等。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屬的硬度。

3、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看金屬是否容易傳熱。

4、用放大鏡,砂紙打磨,觀察金屬的花紋、光澤。

5、把金屬連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金屬從高空處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實驗現象】金屬不易燃,硬度較大,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導電,不易碎等。

第五單元 水循環

(一) 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目的】探究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材料】温度計、棉紗、支架、表。

【實驗過程】

1、將温度計的液泡包上棉紗,把它浸入水中,觀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計提出水面,掛在支架上,觀察温度計液泡上的水在蒸發時温度有什麼變化。邊觀察邊做記錄。

【實驗現象】温度計液泡上的水蒸發時,温度在不斷下降。

【實驗結論】水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二)沸騰

【實驗目的】研究水沸騰的現象

【實驗材料】鐵架台、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温度計、彩筆、鐘錶。

【實驗過程】

1、組裝好帶有兩個鐵圈的鐵架台,在鐵架台的下一鐵圈上墊一石棉網,放上半燒杯涼水,下面放好一個酒精燈。在鐵架台上鐵圈上掛一支温度計,温度計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熱之前,先記錄下温度計的讀書,然後點燃酒精燈,開始加熱。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温度計的讀書。

【實驗現象】水的温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温度時,水就會沸騰。水沸騰後,繼續加熱,温度不會再升高。

【實驗結論】把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並不停地翻騰起來,這叫做“沸騰”。水沸騰後,温度計讀數保持不變,這個温度就是這杯水的沸點。

(二) 凝結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水凝結

【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燒杯、小碟子、少量冰塊、三腳架、石棉網。

【實驗過程】

1、在三腳架上市啊棉網,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上面。在燒杯上面裝有冰塊的小碟子上。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隨着温度的升高,水裏不斷產生氣泡,水面上游水汽出現,在小碟子的下面出現水珠。

科學實驗報告15

一、[教材分析]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是湘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聲音》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本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通過第一課《聽聽聲音》的學習,學生知道了我們周圍充滿着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但不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本課在第一課的基礎上來研究、探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為後面《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控制聲音》等課的探究活動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由兩個活動“觀察發聲的物體”和“自制小樂器”兩部分組成。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研究時就要比較一下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從中探究發聲物體的共同特徵。這兩個活動是發展學生關於“聲音的產生”的科學概念的一系列有結構的探究活動,目的不僅是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觀察和描述發聲體的狀態,在大量的科學事實的觀察和描述的基礎上建構“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產生的”科學概念。

二、[學生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作為四年級的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為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不同的信息渠道獲得了一些聲音的知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產生聲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發出聲音),更主要的是物體必須發生振動。通過課前瞭解,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孩子們認為是物體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產生了聲音,這是他們對聲音的最初認識。這些學生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聲音是由敲、拍、撥等外力作用下產生的,而並未真正關注物體本身的變化,即振動。對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這個概念,即使有學生講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際上他們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聲音產生的觀察實驗中,學生關注的往往是動作的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變化,特別是物體之間摩擦也能聽到聲音,學生很難看到物體是否發生了振動,因此很難進行科學的概括和抽象。

三、[設計理念]

通過對以上的分析與思考,我們認為本課的教學應尊重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觀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從相同現象的觀察中進行抽象和概括,實現認識上的跨越。為此我設計時安排這麼幾個循序漸進的活動:①利用已有經驗使物體發聲,提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②觀察、收集發聲物體的變化特點,獲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③通過更多物體,採用實證與反證結合進一步證明“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發聲的物體停止振動聲音也會停止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比較發聲物體和不發聲物體的狀態,並對這一現象進行積極思考,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2)通過創設情景質疑-—猜想假設-—觀察實驗-—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掌握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結果-—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等思維方法。

(3)在動手實驗過程中,通過用看、摸、聽、説等方法進行探究。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樂於與他人合作,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觀察、實驗、比較、討論、交流等活動,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從實驗中分析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六、[教學模式選擇]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它分為四個部分: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驗證猜測。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四、總結評價。課堂上讓學生通過運用看、摸、聽、説多種方法觀察發聲物體的特點,並對發生物體與不發聲物體進行觀察比較,就觀察到的現象進行積極思考。在這節課教學中,我先“扶”後“放”,始終貫穿小組合作實驗、觀察、對比、討論、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採用引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努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

七、[多媒體的使用]

1、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提供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2、利用課件出示本節課實驗記錄表及探究結論,突出重點。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表,便於學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確的認識,得出科學的結論。

八、[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羊角錘、鐵釘、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裝水的水槽,砂紙 學生分小組準備:音叉、乒乓球、裝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紙屑、小瓶水、口哨、 橡皮筋、實驗記錄表。

[課時安排]一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用羊角錘在小木板上釘鐵釘。

問:剛才看到老師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釘鐵釘,敲打鐵釘發出的聲音)

(2)、老師出示洗衣刷,砂紙,請一位學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

問:剛才看到了這位學生做了什麼動作?你們聽到了什麼?

(用刷子在砂紙上來回刷,聽到了較響的沙沙聲)

(3)、播放多媒體課件“豐富多彩的聲音”。小鳥歡快鳴叫、嘩嘩的流水聲、咚咚的鼓聲--------

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都能發出聲音,我們也不時地在聽各種聲音,那麼,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作出假設

(1)提問: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回答:敲打、摩擦、撞擊、彈撥、風吹、樂器發聲、語言説話)(板書)

(2)談話:剛才同學們所説的都是自己的一種看法,一種猜測。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源於猜測。而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敲打、摩擦、撞擊、彈撥、碰撞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設計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通過創設情景敲鐵釘,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聆聽豐富多彩的聲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音叉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介紹實驗材料

(1)介紹並演示實驗儀器:音叉

A、音叉——這是一種用鋼製成的U形的實驗儀器,用橡膠小槌輕輕敲擊它就會發出聲音。

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時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擊音叉的上端。(教師示範)

C、學生嘗試用音叉。

2、學生開展活動:

(1)、教師提出實驗要求(課件打出實驗要求):請各組分工協作,想辦法讓音叉發出聲音來,每個人製造聲音, 聲音不要太大,看誰想的辦法多,交流你們的方法,説説物體在發聲時你有什麼發現?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把實驗現象記錄在報告單上。

①用橡膠小槌敲擊音叉,讓音叉發出聲音,然後將音叉迅速輕輕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靜

止不動的乒乓球,仔細看看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振動,引起水花四濺、有波紋、有水泡、乒乓球彈開

②我們讓音叉發出聲音後,用手摸摸或將音叉輕輕貼到臉上,有什麼感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音叉在振動教師同時板書:麻、癢)

③當我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擊音叉時,聽一聽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

④説一説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學生回答,教師同時板書:音叉在不發出聲音時是平靜的、靜止的、不動的音叉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是顫動的、動態、振動)

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音叉產生的聲音是音叉在振動(顫動)時發出的。 剛才我們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關於音叉的實驗?(學生回答:看、摸、聽、説) 下面我們就要用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隊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探究活動二:其它物品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們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實驗物品。誰來説一説都有些什麼?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學生分組實驗

3、教師提出實驗要求

(1)、將彩色紙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響小鼓時小紙屑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2)、吹響口哨時,口哨裏的小珠子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

4、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發現。

6、交流彙報實驗現象,用實物投影儀向全班展示實驗記錄表

重點説説實驗物品在發出聲音時和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7、得出結論,總結方法

①得出結論: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於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於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的狀態。所以,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或顫動、擺動、晃動、搖動)產生的。(課件打出)

教師適時引導:通過實驗研究,同學們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的狀態有的顫動、有的擺動、有的晃動你們觀察得很仔細,説得也很正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更加科學、更加準確的詞語來代替這些詞語呢?那就是——振動。

講解:科學家發現,一個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不斷重複地做往返運動。我們把這種運動叫做振動。(出示課件:振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ingzhenggongwen/baogao/0qvqlm.html
專題